幼儿园共享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论文

2024-03-07 09:32:10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区域活动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形式。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共享区域活动越发受到重视,其在提升幼儿活动体验、促进幼儿发展方面能够发挥较高的价值。基于此,本文从幼儿园共享区域活动的提出背景入手,对其活动开展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通过班级互动构建落实共享区域活动、通过材料共享提升共享区域活动深度及广度、通过区域整合扩大共享区域活动的领域范围的策略,以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助力。
摘要
区域活动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形式。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共享区域活动越发受到重视,其在提升幼儿活动体验、促进幼儿发展方面能够发挥较高的价值。基于此,本文从幼儿园共享区域活动的提出背景入手,对其活动开展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通过班级互动构建落实共享区域活动、通过材料共享提升共享区域活动深度及广度、通过区域整合扩大共享区域活动的领域范围的策略,以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助力。
[关键词]幼儿园;共享区域活动;活动指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幼儿教育应丰富教育环境,为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经验提供支持。教师应加强对幼儿园共享区域活动创设及指导的重视,保证共享区域活动顺利、高效开展,从而促使幼儿在丰富多样的区域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同时,也应积极探索幼儿园共享区域活动的开展路径与方法,助力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一、共享区域活动的开展情况
幼儿园区域活动需要教师以幼儿的兴趣爱好、发展状况、发展目标等情况为依据,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活动环境、提供多样的活动材料等方式,来引导幼儿自主选择、开展游戏活动。在幼儿园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区域活动因内容多样、活动形式多样、自主性强、趣味性强等特点而深受幼儿喜爱,并成为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从传统区域活动情况来看,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区域活动主题不明确、活动范围局限性大、幼儿交往范围受限等,影响了活动开展的质量。在此情况下,共享区域活动这一新的概念被提出,并开始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推广使用。
二、共享区域活动开展的必要性
共享区域活动即教师围绕相关的活动主题及目标创设和主题相关的区域,从而为幼儿提供能够根据自己意愿、兴趣、能力选择主题、开展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共享区域活动的开展,可以打破传统区域活动设置在空间、材料等方面的限制和局限,能够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活动空间、师资等各方面的选择空间,从而进一步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满足幼儿深入探究学习的需求,进而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经验及能力有效提升的效果。具体来说,在幼儿园开展共享区域活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促进幼儿个体发展
相较于传统教育方式,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具有更强的趣味性,教师根据幼儿情况为其创设合适的活动环境,并投放多元化的活动材料,以此为幼儿构建主动学习空间,让幼儿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需求主动参与游戏活动,并在游戏活动中获得专注力、综合能力的发展。共享区域的开展能进一步拓展活动的空间和范围,可以赋予幼儿更多的主动性、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多元化需求,对培养幼儿的直接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有利于幼儿深入学习探究
幼儿的生活经验较少、认知能力弱,其学习活动的开展多是以生活逻辑为基础,而非系统知识逻辑。传统区域活动在布局上,多是根据不同区域功能的不同进行细化,让幼儿在相应的区域活动中获得单方面的经验。而共享区域活动的开展,则能改变传统细分领域的局限,有效地将幼儿的生活、知识、技能和区域活动融合,能够更好地吸引幼儿学习探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有利于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构建完整的学习体系。
(三)有利于实现活动资源共享
共享区域活动的开展,可以打破传统区域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的局限性,可以将区域活动范围从班级扩大到园内各个班级区域,以及幼儿园功能室的区域空间,可以有效实现区域空间上的共享及扩充。另外,共享区域活动的构建,可以实现材料共享,在材料选择上,幼儿可以从班级扩充到全体的主题区域,能够更好地满足幼儿学习及探究的需求。此外,共享区域活动的构建,可以实现幼儿间的经验共享,让幼儿在开放、自由的游戏活动中相互合作、交流,这对扩展幼儿的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之间经验共享有积极帮助。
(四)有利于减少材料浪费
共享区域活动的开展,能够结合幼儿情况及教育目标,对所有区域进行统筹规划,对提升区域活动设置的合理性、避免因区域重复雷同而造成区域浪费、材料浪费的情况有积极帮助,可在无形之中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减轻其工作压力。
三、幼儿园共享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策略
(一)班级互动,构建共享区域活动
传统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通常是以班级为单位,以区域活动功能为依据进行活动创设,如益智区、美工区、阅读区、科学区等均属于传统区域活动的范畴。虽然这样的区域活动创设方式能够通过细分领域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活动支持,但也存在一定不足。这种方式可能会导致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区域设置内容重复或者雷同,从而导致资源浪费的情况出现。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价值,同时减少空间及活动材料等资源的浪费,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幼儿园应积极引入“共享区域活动”理念,并围绕此理念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合理地对区域活动设置进行统筹规划,通过班级之间的互动来扩大区域活动空间,保证区域活动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比如,在开展以“汽车王国”为主题的共享区域活动中,围绕“车”为幼儿设置汽车4s店、汽车制作区、汽车商标设计区、汽车赛道搭建区、赛车区等不同的活动区域,由每个班级设置1~2个细分区域,并在每个区域安排一名教师专门负责本区域的布置及指导工作。具体活动开展时各班级、各区域活动应做到同步、统一,同时需要制定区域规则,给予幼儿适当的规则约束。在具体活动中,各教师应做好负责区域活动细化设计与指导,以推动区域活动顺利开展。如在“4s店”区,可以为幼儿提供小轿车、消防车、救护车、公共汽车、警车、吊车、挖掘机等不同类型的汽车,并在每种类型的车旁边以漫画形式介绍其用途,从而帮助幼儿通过参与区域活动增加对汽车类型及用途的了解,丰富幼儿的知识储备。在汽车制作区,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带领幼儿认识汽车的主要组成部分,如车门、车窗、方向盘、安全带、喇叭、座椅等,然后引导幼儿利用活动材料进行汽车设计。在此期间,对遇到困难的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其情况适当地给予指导,比如有的幼儿在设计了车的外观轮廓后犯难,不知道车的内部应该如何设计。此时,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引导,以参与者的角色与幼儿进行沟通,一起讨论车辆的结构、组成,也可以引导幼儿到“4s店”区认真观察不同车辆的内部情况,在对车辆的整体结构有一定了解之后,再进行车辆设计,以推动活动顺利开展。
这样可以给幼儿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范围、更广阔的区域活动空间,并且可以让幼儿在与其他班级的互动中增加交往范围,在互动中获得思想、经验的碰撞,促使幼儿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以及知识经验,这对促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深度的学习探究、帮助幼儿构建起完整的学习体系,获得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积极帮助。
(二)材料共享,提升活动深度及广度
丰富充足的活动材料会直接影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质量和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美国学者克里斯汀·夏洛曾指出,互惠即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或影响。在幼儿园构建活动中,互惠性主要指区域间物品、材料的共享使用。所以,要想提升幼儿园共享区域活动的开展质量,就必须加强对活动材料投放的重视,通过活动材料的共享来进一步完善共享区域活动构建情况,促进共享区域活动质量提升。以往以班级为单位的区域活动创设中,活动材料通常只供本班级幼儿使用。这样做不仅活动材料的利用率低,而且幼儿可以选择的活动材料范围也相对有限,不利于幼儿活动体验的增强。因此,在开展共享区域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在不同班级共建区域的方式,来实现对活动材料的统筹协调,在减少材料充分性投放的基础上,提升材料投放内容的丰富性、全面性、层次性以及合理性,以促使区域活动材料逐渐从单一、分隔向丰富、共享的特点转变。
例如,幼儿园可以借助宽阔的室外场地,围绕“体能共享训练”这一区域活动主题,在室外场地为幼儿创设轮胎区、瓶罐区、绳索区等不同区域,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各个区域内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在保证所投放的材料具有普适性,且能够满足大部分幼儿特点的同时,适当增加活动难度及挑战性,以满足能力突出者的活动需求。如在轮胎区材料投放时,考虑到小班幼儿体能较差,在材料投放及活动内容创设时,可以在地面上平放若干个小轮胎,带领幼儿顺利跨越轮胎,完成基础挑战。对中班幼儿则投放大小不同的轮胎,通过间隔方式进行设置,增加跨越难度,提升活动的挑战性;对大班幼儿则可以将大小不一的轮胎与院内其他建筑相结合,如在斜坡上固定轮胎,供幼儿攀爬,以进一步提升体能训练难度,提高活动的挑战性。
这样通过层次性材料投放的方式,可以有效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活动需求,促使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幼儿在共享区域内相互督促、鼓励,共同完成体能活动,从而有效提升材料的使用率,最大化地发挥区域活动的价值。
(三)区域整合,扩大共享区域活动的范围
除了活动材料,区域活动的空间布局、规划设计情况也会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质量造成影响。传统的区域活动存在明显的独立性特征,各个区域之间通常有明显的界线划分,是独立的、互不干扰的。这样的设计容易造成区域活动中幼儿多、空间小、材料少等问题,从而对幼儿的活动参与体验以及活动的开展效果造成影响,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基于上述问题,在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时,为了有效提升活动质量,不仅要增加对班级活动及材料共享的重视,而且需要增加对区域活动空间整合及规划设计的重视,通过有效的区域整合来扩大区域活动的领域范围,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活动体验。
例如,实际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可以立足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幼儿熟悉的“超市”为主题,为其构建共享区域活动。具体活动开展时,可以在“超市”内为幼儿创设图书专柜、玩具专柜、美工专柜、运动专柜等,并在每个专柜中结合各年龄段幼儿的实际特点为其投放丰富的、有层次的活动材料,为共享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这样幼儿在自主选择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超市购物”游戏认识货币、掌握一定的数字拆分及组合知识,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在无形中体现出来。同时需注意,在幼儿进行超市购物时,区域负责教师应严密观察幼儿情况,并适当地给予幼儿指导。如在购物时,可以指导幼儿如何看商品价格、如何与售货员或者收银员沟通进行商品购买、价格结算等,让幼儿体会较为真实的购物体验,增加幼儿对购物流程、货币以及货币之间换算关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让幼儿在与售货员、收银员的沟通中掌握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方法,从而实现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另外,幼儿在超市购买美工物品,如彩笔、卡纸、颜料等,可以为下一步开展美工活动创造条件,从而实现与美工区域活动的融合及教育价值的发挥。除此之外,在超市这个大区域中,还隐含了多领域的融合互动,比如语言领域、社会领域等,能够有效扩大区域活动的领域范围,促使区域活动从单一内容向多元内容转变,从而促使幼儿在参与共享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四、结语
共享区域活动的创设能够打破传统区域活动的局限性,突破以往区域活动中的班级限制、材料限制、区域范围限制,可以为幼儿提供多领域、层次丰富的活动形式,能够让幼儿在实践参与中获得深层次的学习探究,以及更大范围的交往互动。这对充分利用幼儿园各方面的资源、丰富幼儿的区域活动体验均有积极帮助,是提升幼儿园区域活动开设质量的有效路径,能够最终实现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孟光辉.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对游戏材料的合理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22(5):105.
[2]高鸿.废旧材料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18(2):142+144.
[3]陈小珠.幼儿园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相互渗透策略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8(4):28-29.
[4]周静.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J].科普童话,2019(28):195.
[5]王瑛.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3(9):8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