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新时代中小学党建“互联网+”创新路径研究论文

新时代中小学党建“互联网+”创新路径研究论文

6

2024-03-07 09:12:04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为顺应党和国家创新发展要求,满足中小学党建现实需要,本文通过文献综述、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厘清了新时代中小学党建所面临的挑战,并整体研究了构建党建“互联网+”创新体系的路径,为建立党建“互联网+”的创新实践模式提供指导,以期提升互联网助推中小学党建创新的能力,有效破解中小学党建的难题,这对更好地实现党建目标、提升党建效能、形成党建新生态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摘要

  为顺应党和国家创新发展要求,满足中小学党建现实需要,本文通过文献综述、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厘清了新时代中小学党建所面临的挑战,并整体研究了构建党建“互联网+”创新体系的路径,为建立党建“互联网+”的创新实践模式提供指导,以期提升互联网助推中小学党建创新的能力,有效破解中小学党建的难题,这对更好地实现党建目标、提升党建效能、形成党建新生态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中小学党建;“互联网+”;创新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新时代对网络强国建设与党建融合发展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就网络强国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要求,2014年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新变局拓展新格局,党建面临新挑战。互联网技术正在迅速拓展中小学教育时空,影响了广大师生的观念和生活,引发了教学变革。在新时代背景下,“云学习”“云教研”“云课堂”“云活动”等已成为中小学工作日常,虚拟与现实融合、线下与线上衔接成为确保中小学育人质量的关键,也使中小学党建面临更大的压力与挑战。

  提升学校党建品质需要开辟新路径。随着互联网发展,我校党组织面临互联网素质不高、网络利用率低、党建“互联网+”融合型人才缺乏等问题。学校党委调研显示,党员在模范开展线上育人、责任和担当意识方面,党组织在发挥作用、组织活动、群众满意度方面都有所下降,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研究意义

  新时代下中小学党建“互联网+”创新路径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一方面,有益于中小学党建品质提升。加快推动党建与互联网融合和创新发展,有利于发挥“互联网+”对中小学党组织增效提质的助推作用,对中小学党组织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主动适应和引领学校发展新格局,实现学校党建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有利于构建学校党建新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党建“互联网+”创新有利于党组织转换思路、拓宽阵地、改变方式、丰富载体、提升效能,对构建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传承与创新并行的学校党建新模式,提升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课题组通过知网等平台依次搜索“学校党建‘互联网+’”“党建‘互联网+’创新路径”等关键词,获得相关文献330余篇,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1)智慧党建,如网络平台的设计、建设与管理,以及党员在线学习培训等;(2)线上党建阵地建设,如网络传播、党建宣传与教育等。

  上述文献从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方面充分肯定了党建“互联网+”的意义和价值,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已有探索和成功经验,对本研究有启发性和指导性。但很多涉及高校党建,偏重技术操作和实际应用,对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党组织如何实现党建“互联网+”创新,鲜有系统思考和探索。

  (三)有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互联网+”是指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社会发展新形态。

  中小学党建“互联网+”是指将互联网思维、技术和创新成果深度融入中小学党建各个领域,突破现有局限,提升品质和效能、适应力和创新力,更好地实现党建目标,形成党建新生态。

  中小学党建“互联网+”创新路径是中小学党组织根据党建要求,结合互联网思维、技术和现有设备条件等探索出来的方法策略,具有正确导向、民主集中、协同包容、变革转型等特征。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党建“互联网+”创新路径(以下简称“党建‘互联网+’创新路径”)研究是课题组基于新时代要求,依据中小学现状,就如何通过互联网提升中小学党建效能所进行的策略研究。

360截图20230321164425995.jpg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准确把握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党建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整体构建党建“互联网+”创新的体系和路径,建立和推进党建“互联网+”创新的有效实践模式,有利于中小学党建传统和优势得以升级、再造,党建品质得以提升。课题组围绕目标开展工作,历经了提出问题、确定课题、设定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思路、研究实施、总结提炼(问题解决)等环节,主要概括为四个阶段。

  在研究初期,通过文献综述、调查研究等,完成第一个研究目标,即厘清新时代背景下党建“互联网+”创新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理论研究组负责研读文献,进一步确定研究的理论基础;实践研究组开展调查研究,包括线上调查、教师座谈会、个人访谈等。调研显示,党组织在队伍建设、领导德育和思政工作、作用发挥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如应对不够及时、党组织向心力有所减弱、活动质量有所下降、党员组织观念和角色意识不强等,为本次研究找准具体方向。

  在研究第二阶段,通过调查研究、翻阅文献综述和经验总结等方法,完成第二个研究目标,即整体构建党建“互联网+”创新的体系和路径。通过翻阅文献综述,课题组从本质上理解中小学党建“互联网+”创新的意义,学习了将“原有党建优势”与“互联网优质效能”加以融通的成功经验;通过座谈、访谈等调查法以及经验总结法,梳理、总结学校原有党建工作优势和特色。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小学党建工作实际需求和互联网理念、技术及便利,初步形成学校党建“互联网+”创新路径系统设计,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在研究第三阶段,通过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实现研究目标,即建立和推进党建“互联网+”创新的有效实践模式。课题组通过行动研究法,对党建“互联网+”创新的路径、效果等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法,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梳理提炼规律、关键要素、特色和经验;深入探索,分阶段、分模块推进、梳理、评估和调整,及时总结经验,形成中小学“互联网+党建”创新有效模式。

  在研究后期,总结梳理,注重对研究成果的提炼与转化工作。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建立了新时代下中小学党建“互联网+”创新路径的整体构架

  中小学党建“互联网+”创新涵盖党组织和队伍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德育和思政工作等党建基本任务。中小学党组织要根据时代需要,围绕中心工作整合互联网要素,以“互联网+”助推党组织信息发布和党建宣传、党员教育和学习、管理和评价、协同互动、活动和实践等,有效完成各项任务,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形成了新时代下中小学党建“互联网+”创新的有效推进模式

  中小学党建“互联网+”创新需要在提升组织成员素质、明确标准要求、更新技术工具、保障资源支持、建设平台和阵地的基础上顺序推进。在研究初期以技术应用为主,党建原有格局基本不变,可在部分领域应用互联网技术,如利用微信群、公众号、问卷星、线上会议等发布信息、开展宣传、进行调研、组织活动等。在中期注重深化改良,基于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改进、优化学校党建工作,根据学习实际需要进行自主开发设计,如党员学习平台设计、党建工作室建设等。在后期注重创新,即学校党建的转型升级,形成具有主体多元、内容定制化、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线上线下联动的党建社区或党员成长共同体。

  (三)提升了新时代下以互联网技术助推中小学党建创新的能力

  提升了利用网络技术和设备的意识和能力。大多数党员干部和教师成为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党建工作的“行家”,对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持有开放心态和持续学习的热望和勇气。例如,形成党建联动宣传平台;开设“海实党建”“党史学习”“海实团建”等宣传专栏;通过网上党校、网上学习室、数字图书馆等整合资源,建立党员虚拟社区,开展线上交流研讨、云党日、主题教育等活动。

  初步具备了自主开发设计的能力。课题组根据党员学习要求,完成了党员学习平台设计。党员学习平台包括“诊断评估”“自主学习”“在线课堂”“互动研讨”“资源共享”“我的空间”等板块。党员学习平台制作完成后,将与原有线下学习优势互补、各显特长,为逐渐形成“互联网+”党员学习新模式奠定基础。

  成立了“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党建工作室”(线上),对基础数据、考核评价、组织生活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工作室首页主要包括党建资源库、党建专题、党课分析、党员发展报告四大模块,以及打卡、公告、讨论等功能。工作室管理后台主要对内容进行审核发布管理。党建工作室特色功能包括在线讨论、党建资源库、打卡积分及专题项目等。

  1.“在线讨论”功能。学校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及党员个人等可随时发起讨论,党组织负责人可以及时统计发言情况,如已发言、未发言几人,发言最多的“喷手”是谁等,还可进行投票总结,实现讨论全自动管理。

  2.其他功能。“党建资源库”支持党建资源共建共享及党员相互教育与鼓励;打卡和积分管理提供党员活动参与的数据和“痕迹”;专题项目记录展现专题每一进程。

  (四)有效破解了新时代下学校党建的难题

  课题组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调研显示,与研究初期相比,我校党组织在引领发展、把关定向方面明显提升;党员在坚定理想信念、以身示范、联系服务师生等任务方面更为突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活动质量和党员参与方面取得进步;德育和思政工作也有改善。上述成效说明,学校党建“互联网+”创新是破解新时代下学校党建现实难题的有效路径之一。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新时代下党建“互联网+”创新路径的探索,首先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中小学党建“互联网+”创新不是将“党建”与“互联网”简单相加,而是以确保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为目的,以新时代为契机,以互联网技术为工具,谋求学校党建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其次,促进了中小学党建积极转型、与时俱进。中小学党建“互联网+”创新不是应急,而是有着长远的意义和价值。中小学党建原有问题与互联网相关的问题均是中小学党建“互联网+”创新的出发点与着力点。

  最后,彰显了基层党组织的时代性和生命力,具有示范意义。中小学党建“互联网+”创新带来了观念更新、空间拓展、内容丰富、方式变革,也带来了更为有效的传承,使中小学党建原有的宝贵经验、优良传统和有益探索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加持下,焕发新的光彩。在党建各领域,如党员教育、党内活动、党务管理等融入互联网技术,是提升中小学党建创新水平、彰显其时代性和生命力的重要举措。

  (二)研究启示和深化建议

  1.启示

  第一,创新是研究开展的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建工作者更应该具有前瞻性和变革勇气,顺势而为、精准发力、敢于担当作为,持续推进党建创新。第二,实践是研究推进的试金石。以调研为先导,找准着力点;以阵地为支撑,构建完整的工作体系;以活动为载体,引领党员紧密团结、发挥作用。第三,多主体高度一致是研究成功的保障。中小学党建“互联网+”创新需要不同主体,如学校管理者、党建工作者、党员群众及网技人员等达成共识、同向而行,避免各行其是、各谋其政。第四,转型和重构是研究促成的新常态。互联网思维激励党建工作者不断学习提升,将重塑提升和转型升级作为工作常态。

  2.深化建议

  评估预断形势发展。中小学党组织要时刻保持警醒,准确把握快速变化中的党建要求,为党建“互联网+”再创新做好准备。

  尝试“模块替代式”实施。中小学党建“互联网+”创新应理性思考、精心设计、审慎推进。可将党建工作划分成若干模块,尝试先使一到两个模块成为融合互联网元素的党建“新模块”,并逐渐用新模块替代原有模块,直至完全更新换代。

  注重协同包容。在党组织的领导和指挥下,实现观念、内容、技术、资源、路径、形式等方面的协同运作,如校内外资源互补、线上线下交互、音像与文本结合等。

  加速人才培养。学校党组织书记要带头提升网络素养,同时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加速培养党建能力和互联网思维兼具的“两栖人才”。

参考文献:

  [1]葛士新.“互联网+”基层党员教育工作:机遇、困境与路径[J].信息系统工程,2019(12):161-163.

  [2]文海燕.互联网时代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评《新时代“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研究》[J].领导科学,2023(1):157.

  [3]宁宁.“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党建”创新路径探微[J].法制与社会,2020(16):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