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而可“为”:初中微班会设计与实施探索论文

2024-03-06 10:01:06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班会,尤其是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抓手,兼顾高质量完成班级诸多事务性任务和充分发挥班会课德育功能是当今教育界的普遍追求。微班会兼具“微”和“课”双体功能,具有用时短、应变快、切入小巧、聚焦明确、方法灵活、课时灵动等特点,引发不少班主任关注和尝试。本文从为何采用初中微班会、何为初中微班会、初中微班有何为三个方面阐述了微班会在初中班会课的实践探索,发现初中微班会确实“微而可为”。
摘要
班会,尤其是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抓手,兼顾高质量完成班级诸多事务性任务和充分发挥班会课德育功能是当今教育界的普遍追求。微班会兼具“微”和“课”双体功能,具有用时短、应变快、切入小巧、聚焦明确、方法灵活、课时灵动等特点,引发不少班主任关注和尝试。本文从为何采用初中微班会、何为初中微班会、初中微班有何为三个方面阐述了微班会在初中班会课的实践探索,发现初中微班会确实“微而可为”。
[关键词]微班会,设计,实施
德育是贯穿整个教育工作的系统工程,班主任工作是整个德育工作有效推进并落实的关键一环。然而,初中班会课存在课时少、内容多、形式杂、收效微、被忽略、被挤占等问题,育人功能深受影响。因此,积极探索班会课新模式,实现兼顾高质量完成班级诸多事务性任务和充分发挥班会课德育功能成为教育界热点。为此,微班会引发不少一线班主任的关注。
一、为何采用初中微班会
(一)初中班会课的困境
1.课时少,内容多
初中班会课常规开设为每周一节,并且要在45分钟内高效完成,如传达各级各部门的相关通知和精神、开展各种专题学习和德育主题教育、及时处理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等任务,难度非常大。
2.形式杂,收效微
不少初中班主任对班会课的认知还停留在通知传达会、工作布置会、班级批斗会或主题班会公开课的层面上,对班会主题的选择和确定比较随意,少有触及根据班级情况和班级发展规划系统化、系列化和序列化地开展初中学段班会设计和实施层面。班会课还停留在“班会”层面,而未能体现“课”的特质。初中班会课的活动还比较缺乏,或活动流于形式,只是走过场,未能充分发挥活动的育人功能。
3.被忽视,被挤占
初中班主任多由中考科目的科任教师兼任,存在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仍有不足等情况,迫使一部分班主任把班会课的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挪作学科教学之用。
(二)微班会让常规班会课更具时效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实际上,不少班级日常工作都需要依托班会,甚至是主题班会开展才能收到预期和理想的德育效果,但常规的主题班会用时较长,活动准备费时费劲,且时空要求较高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德育效能,而微班会富有时效、针对性强、自由灵活等特征使其对班级管理工作积微成著的影响不容小觑。
(三)微班会是提高班主任班会课专业素养的良好切入口
班主任是一个吃苦耐劳、积极进取、敢于尝试求变的可敬群体,微班会短小精悍,时空要求常不高,易于操作和实践,非常便于初中班主任尝试和实施,从而提高自身的班会课设计与实施的专业技能。
二、何为初中微班会
(一)微班会的源起和发展
微班会是微时代的产物,目前微班会大致分为两种——广义微班会和狭义微班会。广义微班会是指针对性强,花费时间少,解决问题及时,场地不限,自由灵活的一种班会形式。狭义微班会主要是以一个短小的视频或素材提出问题,而后引发讨论,引领学生交流、探究,最后达成班会教育目标的微课程。虽然说法不一,但是都在微班会的根本特点上达成一致:内容短小、精炼,活动目标明确,具有“微”和“课”的双体功能。它以“近”“小”“亲”“实”为原则,具有切入点小、主题鲜明、目标明确、以小见大的特征。
被誉为我国“班会课第一人”的丁如许2009年提出“魅力微班会”理念以来,著名班主任专家秦望、全国名班主任工作室8+1班主任工作室等业内人士对微班会的研究已逾十年,《微班会创意设计与实施》《打造魅力微班会》《创新微班会》等微班会专著也陆续出版,为初中微班会的尝试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理论、素材和课例范本支撑。
(二)微班会与德育微课
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微课,带动了班会课的改进,也催生了德育微课。德育微课以观看视频为主、重在启迪和感悟。当今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学生情况更为复杂,社会对德育的期望更高,德育微课显然已不能满足初中班会课的需要。于是,形式更为多样、运用更为灵活、更注重问题解决的微班会引发了不少初中班主任的关注和积极实践。
(三)微班会的界定
初中微班会是指面对初中班会课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期待能兼顾高质量完成班级诸多事务性任务和充分发挥班会课德育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微型主题班会课,它与传统班会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传统班会课与微班会的联系
传统班会通常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实施,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围绕某一个主题,为解决班级或学生成长中存在的教育问题而实施的班级集体活动。有别于班主任日常随机的教育,班会课是一门课程,具有计划性和实效性。微班会是微型班会课的简称,是一种教育主题明确、针对性强、持续时间短、解决问题及时、形式自由灵活的班会形式,是指专门为解决班级目前存在的某个问题或者进行某项教育而面向全体学生展开的微型班级教育活动和课程。
2.微班会与传统班会课的区别
微班会在组织形式、主题选择和活动方式等方面与传统的班会和主题班会不同,具有“短”“快”“小”“灵”等特点。一方面,微班会的时长通常为10到12分钟,用时短暂、力求高效,能根据班情和班级工作安排灵活处理、及时应变;常一事一议,切入小巧,聚焦明确;形式多样,可在班会课、晨会、晚自习等时段机动实施,方法灵活、课时灵动。微班会着眼于小处,关注细节,渗透日常,体现了班级管理工作烦琐、细微、
复杂的特点,也反映了班主任工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追求。另一方面,例谈传统主题班会与微班会的设计区别。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初中学段德育目标“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意识”,可以提取出社会规范、道德规范、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等德育主题,并设计出“交通安全连万家”等类似安全问题的主题班会。而微班会设计的切入点则更小,更聚焦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为解决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途中自觉佩戴安全头盔问题,并渗透规则意识,微班会的主题可定为“幸‘盔’守交规”。
三、初中微班会何为
微班会是班主任寻求兼顾高质量完成诸多班级事务性工作和充分发挥班会课育人功能途径的积极尝试。在初中微班会设计与实施的实践探索中,发现以下可行路径。
(一)开展系列化、序列化的微班会,体现班会“课”的特质
初中班主任可根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行事历,结合班情和班级发展规划制订微班会学期计划甚至学年计划,有序推进班会课育人工作,保证班会课的育人效果(见表1、表2)。
(二)初中微班会的设计和实施
1.班会主题“准”一点
微班会是致力于解决学生成长或班级管理中实际共性问题的集体性活动和课程,班主任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变化,关注时政热点、流行趋势对学生的影响,有的放矢地设计和实施微班会。针对班级近期因专注度不够影响听课质量和晚自习纪律的现象,可设计“注意啦——让专注力为学习赋能”微班会。通过问题导入、初识专注力、同时画方圆、看视频数拍球次数等视频画面相关细节问答、专注力提升方法探究和分享、专注力小任务挑战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专注力,体验专注力小任务挑战成功,探究和分享专注力提升方法,关注自身专注力提升,从而为学习赋能。
2.班会内容“近”一点
初中微班会的设计和实施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要及时反映学生的实际问题。如根据科代表反映近期班级早读课效果不理想,适时开展“大声开口读书吧”微班会,通过头脑风暴、投票选出大声开口读书的班级公约,形成班级共识,及时有效提高班级早读课效率。
3.班会构思“巧”一点
初中微班会的活动构思要新颖、巧妙,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如警醒学生切勿躺平、摆烂,而要积极进取的微班会,以一张普通A4纸支撑起一瓶550毫升矿泉水的互动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4.班会参与“广”一点
在设计与实施微班会的过程中,应鼓励更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参与其中。微班会的设计和实施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微班会的参与过程,师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如指导学生制定期中或期末学科目标的微班会,可设计限时鼓掌活动(见表3),全体学生通过三次鼓掌数据,在全班积极超越自我或追赶目标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分析自身优劣势和带着目标前进的重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引领学生制定可行的阶段目标,最终实现班会课的育人目标。
(三)活用素材助力高效育人
微班会素材是微班会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形成素材积累和整理的意识,把握育人契机,提升育人效能。班会素材的整理和积累,可以根据个人习惯,按不同标准进行。以班会主题为标准,可以按爱国、感恩、励志、节日教育等进行整理;若按形式划分,可以有文字、图片、音频、短视频、活动策划等;若按来源进行积累和整理,可以有自媒体、生活经历、权威文献、影视作品等。此外,形式多样的微班会素材能让微班会的开展异彩纷呈。例如,诵读《一树花开》,平静的文字让师生怦然心动;东航事件的沉重报道紧扣师生心弦;三五分钟的“蝴蝶拍”心理小活动让学生感受爱自己的喜悦;“十大讨人嫌宿舍内行为”票选能有效引导学生反观自身,端正言行,共建文明宿舍。
相同素材在不同的微班会设计和实施中的活用更具实践意义:以“人”小游戏互动为例,该活动要求学生两两相对,用自己的两根食指向对面的同学比一个“人”字。实践表明,很多学生会从自我角度出发或一时大意,对着同学错比成“入”字。该游戏可以用于阶段考核总结班会,提醒学生审视自己的审题习惯和知识掌握程度,也可用于人际交往指导班会,提醒学生注意换位思考。
(四)体验体悟助力动情晓理
德育情境是指在学校德育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过程。班主任利用或创设与德育要求一致的“自然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发挥学生德育主体作用,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
创设德育情境,学生在入情入境中体验和体悟,不仅体现微班会课中班主任引导和学生主体的角色定位,真正实现德育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如引导学生文明用语、警醒语言伤害的微班会,可创设如下德育情境:设想班上的一位同学小A,行为习惯不好,班上同学先是轮流对小A吐槽一番,边吐槽边把象征小A的大白纸用力搓揉一下,一轮吐槽下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开心的小A瞬间被打击成一个小纸团的反差,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第二轮舒展小A的过程中,学生的建议和动作就自然带上同窗互助之情。在看到努力恢复舒展的小A大白纸上那些难以抚平的褶皱时,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语言带来的伤害之深,以及谨言慎行的重要性。
(五)学科融合助力全员德育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学科育人的重要性被一再重申。初中微班会的设计与实施,应打破学科知识中心主义的壁垒,整合科任教师团队,实现全员德育。班主任可以联合生物学科人类的孕育和诞生开展珍爱生命的微班会,联合体育学科结合足球世界杯赛事开展励志和规则的微班会,联合地理学科结合“一带一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联合英语学科开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微班会等。
综上所述,微班会在破解初中班会课困境、提高初中班主任班会课设计和实施专业素养、兼顾班级事务性工作和班会课育人功能、整合多方德育力量达成全员德育目标、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方面确实微而可为,值得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秦望,侯志强.微班会创意设计与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谭旭芬.微班会,学生教育的播种机[J].安徽教育科研,2020(2):124-126.
[3]李宁.中学微班会设计与实施的有效策略[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8.
[4]段晓文.聚焦微班会立足小活动发展大德育[J].教师,2021(17):1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