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读思达”教学探索论文

2024-03-06 09:47:11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在引入和应用“读思达”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新课标的改革要求,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立足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逐层深入设计课堂教学并实践,以便切实发挥该教学模式的积极促进作用。为此,教师应当分别从数学阅读、数学思考与数学表达等流程出发,把握各流程所需的实践策略,以确保“读思达”教学模式可以服务于小学数学课堂的学习过程。
摘要
在引入和应用“读思达”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新课标的改革要求,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立足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逐层深入设计课堂教学并实践,以便切实发挥该教学模式的积极促进作用。为此,教师应当分别从数学阅读、数学思考与数学表达等流程出发,把握各流程所需的实践策略,以确保“读思达”教学模式可以服务于小学数学课堂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读思达,教学创新
“读思达”教学模式是指从阅读、思考与表达等流程出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与能力,进而帮助其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面有所进步的新型教学模式。“读思达”教学模式对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践而言,同样具备可观的现实性价值,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把握数学学科规律,还可以帮助学生得心应手地处理复杂的数学实际问题。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可以得知,学习是学生对知识能力的内部加工过程,而外部教学对学生的内部架构过程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对知识能力进行内部加工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信息的输入、加工与输出等过程,方可形成相应的认知与能力。而“读思达”教学模式以更加可视化的形式,基于课堂教学目标,将上述过程诠释为阅读、思考与表达的流程,为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带来了新的可能。换言之,“读思达”教学模式涉及阅读、思考与表达等环节,与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相对应,可以借助更具实践性特征的课堂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确保和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读思达”教学模式则相应地转化为数学阅读、数学思考与数学表达,需要教师由此出发设计和组织与之相对应的课堂教学,发挥该教学模式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数学阅读与信息输入
究其本质,数学阅读是学生实现信息输入的必经之路,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数学知识及问题的认知与理解效率,因而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培养自主进行数学阅读的意识与能力。具体而言,在数学阅读和信息输入环节,教师可以基于具体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通过阅读方法的传授指导,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数学阅读;还可以在恰当的时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一)基于具体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较为关键。充足饱满的阅读兴趣能够促进学生自主阅读,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及问题中的关键信息,进而相应地形成科学的数学认知。在此过程中,可以为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带来影响的要素相对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核心要素是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因而在运用“读思达”教学模式时,教师应当结合当堂所需讲授的知识内容创设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相关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小数除法比赛的形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首先需要对循环小数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初步的讲解,然后分别布置三套小数除法运算题,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解题,这就需要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的意思。在各小组完成运算之后,教师可以就三套习题要求各小组指派一名学生代表展示小组计算结果,以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为抓手,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数学阅读的探究。
(二)通过阅读方法传授指导,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数学阅读
在学生阅读数学题目时,阅读方法及其实效性表现较为关键,可以直观地体现学生的数学阅读成果。因此,教师应当侧重于面向学生传授和指导科学的数学阅读方法,以便助其得心应手地完成数学阅读,为其后续的思考与表达过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初步完成数学阅读方法传授之后,教师还应通过教材例题要求学生口头表述自身数学阅读思路,检查学生的数学阅读方法掌握情况,进而鼓励学生自主地在具体的数学阅读过程中予以实践。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一课时,为帮助学生熟悉数学阅读,教师首先需要引领学生仔细阅读教材问题的内容,然后为学生预留充足的空间,要求学生圈画出其中的关键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提供支持,传授科学的数学阅读方法,基于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内容进行阅读。
(三)在恰当的时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对学生而言,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可以发挥较为可观的支撑性作用。在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支撑下,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多种数学阅读方法,在此过程中建构相应的数学认知,提升数学阅读能力,更加乐于坚持既有的良好数学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应预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数学阅读机会,借助常态化的数学阅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例如,在教学“负数”一课时,为帮助学生掌握数学阅读,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负数的概念和性质的相关表述,同时为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完成阅读之后表达自己的理解,借助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实际数学阅读过程中强化感知,助其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思考与信息加工
在数学阅读环节结束后,紧随其后的数学思考环节更为关键,可以直观地在学生的数学认知建构过程中有所体现。在该环节,学生需要对数学阅读过程中所得的输入信息进行加工,进而形成相应的数学思考,为后续的数学表达过程赋能。具体而言,在数学思考和信息加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提问帮助学生把握数学思考方式,以鼓励学生质疑为抓手,助其进行数学思考,还可以从学生的想象出发,帮助学生掌握理性客观思考方式。
(一)借助课堂提问,帮助学生把握数学思考方式
问题设置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言十分重要,有效的问题设置可以引发学生主动结合数学阅读环节所得信息进行数学思考。具体而言,有效的问题设置需要具备充足的深层性与生成性表现,以便更加顺畅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在有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积极思考,透过问题的表象把握问题背后的知识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与表达表现,以便及时根据学生的优秀表现给出正面的反馈,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深入的思考。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一课时,考虑到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转动超过一圈才可以视为旋转”的错误认知,教师可以对此设置课堂提问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具体可以设置两个问题:一是以较为常见的钟摆运动为例,询问学生摆钟的运动过程是否属于旋转,而旋转又具备怎样的特征;二是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两个不同的钟面,询问学生钟面是怎样进行旋转的,不同钟面的旋转又有何异同。在课堂提问的引导下,学生乐于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数学思考,同时可以为学生后续的数学表达奠定基础。
(二)以鼓励学生质疑为抓手,助其进行数学思考
在学生实际的数学思考过程中,思维作用的发挥是重要的抓手。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自身在数学思考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借助质疑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深入把握知识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时机的把握,以便确保引导的过程可以发挥其支撑性作用,帮助学生在主动质疑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数学思考。教师具体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例题进行表达,着重关注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出错的部分,围绕这一部分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质疑与思考,以便帮助所有的学生熟悉和把握数学思考方式。
例如,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和思考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例题,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在数学阅读与数学思考支撑下,借助竖式进行运算。在大部分学生经过数学思考得出运算结果后,教师可以选取一到两名学生的运算结果进行展示,引导全班学生对同学的运算结果提出自身疑问,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思考。
(三)从学生的想象出发,帮助学生把握客观思考方式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能力在抽象性、客观性和辩证性方面表现相对突出,因而帮助学生把握客观的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熟悉数学思维的运用,需要教师从学生擅长的想象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加趣味化的课堂学习形式与实践性活动,借助深入的体验,引导学生熟悉结合实际数学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提供科学的指导与支持,帮助学生感受和熟悉客观思考方式,为其思考总结赋能。
例如,在“扇形统计图”一课教学过程中,为帮助学生把握客观思考方式,教师可以事先对本班学生开展调查,形成相应的数据。就学生的运动项目偏好及不同项目偏好人数在全班人数中的占比,进行数据调查,借助具体的数据,帮助学生熟悉和把握更加客观的思考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持续通过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客观思考方式的认知情况,以便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及时提供支持与指导。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数学表达与信息输出
在数学阅读与数学思考环节结束之后,数学表达环节同样不应忽视,原因在于该环节可以有效地反映学生在前两个环节的实际表现。因而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确保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数学表达机会,借助数学表达帮助学生强化自身数学认知与数学水平。具体而言,在数学表达和信息输出环节,教师可以基于学生间的交流合作,鼓励学生进行数学表达,也可以立足于实际问题解答过程,为学生的书面表达助力。
(一)基于学生间的交流合作,鼓励学生进行数学表达
在数学表达中,口头表达属于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可以通过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行培养和锻炼。在学生初步完成数学阅读与数学思考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进行口头数学表达。与此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其他同学相对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思考结果的基础上,更加清晰地认识和把握数学阅读与数学思考所得结论,进而强化自身数学认知与水平,发展数学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鼓励学生进行数学表达,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已掌握的多边形面积计算经验,要求学生分组针对多边形计算方式与计算思路进行回顾,梳理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而在交流互动中探讨圆的面积计算方式。
(二)立足实际问题解答过程,为学生的书面表达赋能
一般而言,书面表达才是学生进行数学表达的主要形式。在引导学生针对数学阅读及数学思考所得结论进行表达时,教师应当着重关注学生书面化的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以便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和发展自身的数学书面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立足于实际问题以及解答过程,帮助学生掌握数学书面表达的方式,进而为学生后续自主进行数学书面表达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时,为帮助学生熟悉数学书面表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同时给出有正有误的判断题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际的书面表达,判断题目的正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出口头数学表达结论相关的提示,帮助学生通过书面表达的形式予以呈现,促进学生获得正确的认知。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读思达”教学模式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践带来不同于以往的新面貌,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应用意识、数学阅读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言,具有现实性价值。因此,教师需要切实地对“读思达”教学模式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把握,以便基于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现状,探索有效的策略,借此实现更加理想的课堂教学。考虑到“读思达”教学模式需要分别在数学阅读、数学思考与数学表达等流程中有所体现,教师应当结合不同流程的实际需求,选取正确的路径,帮助学生在深入探究和体验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中,实现数学学科基础知识与能力的掌握,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凡.基于“读思达”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学-探-练-结”课堂模式的实践[J].名师在线,2023(14):52-54.
[2]黄惠琼.“读思达”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路径分析[J].考试周刊,2022(45):70-74.
[3]余秋萍.以学促教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2020(28):21-22.
[4]严慧敏.为“达”而“读”为“达”而“思”——“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95-96.
[5]朱惠媛.“读思达”“核”聚汇——利用“读思达”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对策[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8):47-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