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助推中职计算机教学优化提升论文

2024-03-04 10:48:48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中职计算机学科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实践运用都体现出鲜明的职业化特点。教师应从岗位需求、课程建设、职业竞赛、行业证书出发,探究岗、课、赛、证与计算机教学的对接结合点,指导学生学会计算机知识、练就计算机职业技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渗透要讲求技巧性,教师可以从四个层面分别切入,推动“岗课赛证”与课堂教学的多点对接,提高课堂质量。
摘要:中职计算机学科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实践运用都体现出鲜明的职业化特点。教师应从岗位需求、课程建设、职业竞赛、行业证书出发,探究岗、课、赛、证与计算机教学的对接结合点,指导学生学会计算机知识、练就计算机职业技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渗透要讲求技巧性,教师可以从四个层面分别切入,推动“岗课赛证”与课堂教学的多点对接,提高课堂质量。
[关键词]“岗课赛证”,中职计算机教学,优化策略
2021年4月,全国职业大会首次提出,要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高教育质量。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构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提出具体的任务和明确的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术的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使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为计算机教学的课程开发、能力训练、教学创新提供助力,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改善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就业领域。中职计算机教师应具备“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能力,立足生产实际、岗位需求和学生计算机学科能力成长需求,开发模块化、系统化课程,在“岗位要求”“课程体系”“技能大赛”和“技能证书”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解决职校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激励学生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突出岗位需求,优化“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方案
教师必须以计算机岗位需求为牵引,这是开展计算机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从计算机岗位的多样性、复杂性出发,全面准确分析市场用人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解决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不匹配、不适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一)依据产业发展状况
教师以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和专业就业前景为依托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瞄准产业行业需求,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实施计算机教学,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活动与岗位需求、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匹配度,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是个系统工程,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开展产业行业发展调研,全面把握计算机产业行业发展的趋势,根据市场变化、岗位需求的情况,找准学生在计算机职业技能、专业知识与产业行业发展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做好人才培养预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专业就业前景也应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聚焦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人才需求变化,在教学时突出计算机重点能力培养,针对产业行业重点领域差异化投放教学内容,做好重要方向职业能力的重点培养。了解计算机产业行业发展趋势的手段有很多,政府网站、行业年报、企业调研、知网平台等,都可以较好地帮助教师把握专业就业前景,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二)面向岗位工作需求
教师面向工作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快速调动学生探究学习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内驱力,教师应成立电子科技企业用人标准和岗位工作需求变化的课题组,分赴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进行实地调研,采取与企业负责人访谈、实地考察、员工集体座谈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多层次了解企业对员工在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并及时将用人标准、岗位需求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建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跟踪机制,通过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与毕业生面谈、电话、网络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动向、就业信息、升学信息、就业感受等。例如,在学校学到的专业技能在工作中够不够用?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在工作中有没有帮助?计算机课程教学对岗位匹配度如何?教师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为创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提供支持,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课程内容调整提供参考,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同步。
二、加强课程建设,构建“岗课赛证”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岗课赛证”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内容,教师应从岗位需求、产业行业发展、职业竞赛、技能证书等方面着手,构建模块化、递进式课程体系,开发“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资源,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构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打造模块课程体系
中职计算机课程建设要坚持推动“课堂革命”,从课程设置特色化、课程内容匹配岗位需求等方面出发,本着“够用、实用、应用”以及“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操作”的原则,将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一方面,实现专业课程模块化,按照岗位对学生计算机专业能力要求,以岗位为逻辑主线进行工作分析,由易到难将课程细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以专业基础课为例,具体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编程基础、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维护与组装等课程,这些内容都是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基础性知识;专业核心课则包括Web前端开发、数据库应用、移动融媒体与应用、局域网组建实践等。通过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可以快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核心能力,胜任未来的岗位。另一方面,实现学生技能目标与课程模块相对应,不同的课程模块对应不同的职业技能。通过课程设计,学生的能力养成应该呈现逐级递进的状态。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扎实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课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专业核心课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专业拓展课培养学生专业创新力,技能逐级递进,能力逐渐提升。
(二)开发多维课程资源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所蕴含的教学价值不仅体现在优化课程内容演绎方式,辅助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的递进式发展上,还体现在多样化、针对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教师需要以学生职业技能发展为准则,通过多种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职业技能,培养学生计算机专业技术能力。教师应善于利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以计算机行业岗位工作能力为导向,聚合计算机行业中的骨干力量,以理论适度、重在实践为准则,与优质计算机企业共同开发线上教学资源、共同建设模拟计算机技能竞赛场景的专业实训室、共同打造对接岗位能力的计算机教学内容。
三、强化竞赛引领,创新“岗课赛证”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岗课赛证”综合育人驱动中职计算机教学,教师应强化竞赛引领,以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职业竞赛教学情境创设,激活学生职业竞赛认知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
(一)模拟技能竞赛情境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注重通过课程实践性教学、实训式教学,在教学中模拟技能竞赛情境,创设仿真式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兴趣,使学生扎实掌握计算机的知识与技能,拓展职业发展路径。只有当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相结合、与职业技能竞赛相联系时,课程教学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教师应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模拟技能竞赛情境,结合项目化教学方法,融“岗”“赛”“证”要素于“课”,强化“赛证互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的模拟源于中职学生参加的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深度联系技能大赛、工作岗位和职业证书,具有现实意义与挑战性,体现出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在教学“虚拟局域网”的内容时,就可以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络搭建与应用”赛项竞赛的场景嵌入教学,以“网络搭建与应用”竞赛题目为依托,设计模拟“网络搭建与应用”的项目化教学任务,营造竞赛氛围,让学生以竞赛的方式来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学习进行“无缝衔接”,提升教学含金量,增强专业适应性。
(二)推行手脑并用教学
手脑并用是职业教育最典型的教学方法应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符号化的记忆和理解,强调学生的知识演绎、认知深化。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而言,是“做”的方法的获取和实现,目标指向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教师应认识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在教学方法创新中的价值,以岗课赛证为牵引,推行手脑并用教学,具体包括项目化教学、案例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情境化教学、模块化教学、仿真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师生互动式、小组讨论式、小组任务式、行动导向式、主动探究式、学生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健全基础训练、仿真锻炼、实际操练三层递进的计算机技能教学机制,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创造更多“做”的机会,以满足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现实需求。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最有期待,教师不妨设计更多“边学边做”的教学任务和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实现计算机课堂向行动导向、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转变。
四、聚焦行业标准,完善“岗课赛证”教学评价体系
中职计算机教学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利用更加有效的评价手段推动学生知识生成、技能发展。教师可从行业标准切入,以计算机岗位技能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强证课融通,强化教学评价与职业技能证书对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助力人人持证的实现。
(一)彰显企业标准
基于“岗课赛证”驱动下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评价,其终点必须回归“岗课赛证”的总体框架。教师应将学生执行操作规程、解决实践问题和完成工作任务等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内容,面向行业标准,制定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中职计算机教学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技巧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可以广泛地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在具体实施中,可以从职业素养(25%)、知识与技能(30%)、行业标准(30%)、课堂参与(15%)四个一级指标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综合评价,采取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强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融合,注重考查学生在获得计算机职业技能过程中的现实表现,以智能教学平台的各类监测数据以及学生在项目化教学、混合式教学中的合作表现、作品展示为评价重点。教师应引入企业评价,根据企业技能等级的认证标准对学生项目过程、作品完成质量进行评价。教师应将1+X证书考试成绩及技能竞赛成绩纳入结果评价,促进知识教学向技能教学的转变,以面向行业标准的教学评价来衡量学生的成长进步。
(二)对接企业证书
获得企业证书是中职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向。教师可以尝试根据企业证书标准创新设计教学评价项目,这有助于进一步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增强学生对计算机教学课堂的参与,助力学生获得更多专业技能。企业证书与教学评价有着很多教学融合点,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企业证书标准与评价指标确定、评价实施、评价反馈等环节对接,都能达到不同维度的“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效果,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学、优化教师的教,助推学生计算机核心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坚持“岗课赛证”结合、成果导向,依照教学内容与企业证书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建立全面、动态、及时的教学评价机制,将多项评价量表与平台监测数据结合,推动“线上+线下”评价、“课内+课外”评价、“校内+校外”评价相结合,设计以企业证书标准为核心的学生评价积分榜。将积分指标对接企业证书指标、生产过程中的技能指标,点评过程与积分结果直观可见,有助于以评价激活良性竞争,以竞争促进学生成长,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
以“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指导学生感知、理解、建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能够有效降低计算机知识和能力获取的难度,提高计算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计算机知识和能力发展构建丰富的立足点和生长点。从岗位需求、课程建设、技能竞赛、行业证书四个维度分别切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对学生计算机学习的激励和启发作用,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外化。
参考文献:
[1]韦昌贵.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广西教育,2023(11):104-107.
[2]陈虹.基于OBE理念的“岗课赛证”融通课程教学设计——以中职计算机类“数字影音编辑与合成”课程为例[J].亚太教育,2023(3):85-88.
[3]余海燕.激趣,融合,分享——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探究[J].职业,2022(4):82-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