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双碳”教育理念的渗透论文

2024-03-04 10:31:17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有效渗透“双碳”教育理念可以对学生的思想理念和行为习惯产生深远影响。为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文章以经验总结为主要研究方法,基于笔者的教学教研解读“双碳”教育理念,阐述地理学科与“双碳”教育理念的关系,说明高中阶段教学中渗透“双碳”教育理念的意义,最后结合教学案例提出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深挖地理学科“双碳”教育素材,结合其他学科解读“双碳”知识,以课外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学用结合等策略,引发学生对“双碳”话题的思考,有效渗透“双碳”教育理念,助力学生成长。
摘要:有效渗透“双碳”教育理念可以对学生的思想理念和行为习惯产生深远影响。为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文章以经验总结为主要研究方法,基于笔者的教学教研解读“双碳”教育理念,阐述地理学科与“双碳”教育理念的关系,说明高中阶段教学中渗透“双碳”教育理念的意义,最后结合教学案例提出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深挖地理学科“双碳”教育素材,结合其他学科解读“双碳”知识,以课外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学用结合等策略,引发学生对“双碳”话题的思考,有效渗透“双碳”教育理念,助力学生成长。
[关键词]“双碳”教育理念,高中地理,教学教研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备受关注的话题。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问题的加剧,在教学中渗透“双碳”教育理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出“将绿色低碳发展融入教育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需要重新思考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完善育人目标,将“双碳”教育理念融入学科教学,保障学生在理解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行为习惯,让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能够承担起自己身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
一、“双碳”教育理念的解读
“双碳”教育理念中的“双碳”是指“碳达峰”和“碳中和”,前者指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即到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后者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双碳”教育理念是为实现“双碳”目标所衍生出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师以“双碳”目标相关环境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相关理论知识为教育起点,以让学生形成推动“双碳”目标落实的情感态度和实践技能为教育目标,从而对学生的思想理念和行为习惯产生积极影响,使其形成新的生活观念,在当下的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投入节能减排等活动,为中国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尽到自己的一份力。
二、地理学科与“双碳”教育的关系
从教学内容来看,地理学科蕴含大量的生态文明教育、环境教育等内容,这些内容与“双碳”目标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如“地球的大气”“环境与发展”“大气的运动”等大概念都可以引发学生对“双碳”话题的思考,有助于让学生理解“双碳”目标的提出背景与意义。从教学视角来看,“双碳”目标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地理教学期间,教师需要着眼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挖掘或运用地理知识,并使其树立责任意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进“双碳”目标的行动落实。
三、高中教学中渗透“双碳”教育理念的意义
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有目共睹。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推进碳减排工作,如生态环境部于2020年12月审议通过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国家能源局于2022年10月印发了《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可见,国内对“双碳”问题十分重视。很多人都能够积极研读相关政策,而想要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各个领域不同身份的人都应该付出自己的努力。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无限的可能与潜力。高中教师应该在教学期间巧妙渗透“双碳”教育理念,相关工作开展的意义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助于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未来几年中,学生将逐渐步入社会,通过在高中教学中渗透“双碳”教育理念,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形成深远影响,使其能够在步入社会后对他人产生影响,让更多人投入落实“双碳”目标的行为。另一方面,有助于督促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理念。现今,“保护环境”“碳中和”“碳排放”等理念已经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部分学生依然未养成践行低碳消费行为的习惯。通过渗透“双碳”教育理念,教师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经历成为其生活中的“指南针”,指引学生积极践行低碳生活理念。
四、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教育理念的策略
(一)把握渗透前提——引发学生对“双碳”话题的思考
教师需要有效把握“双碳”教育理念的渗透前提,引发学生对“双碳”话题的思考。教师可以“双碳”相关时事热点、图片、活动、数据等为切入点展开新知识点的导入活动,并与学生展开有效互动,带领学生走进真实的情境,由此出发引入“双碳”话题,助推学生展开深度探究活动,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后续学习活动,并在学习期间认真思考推动“双碳”目标落地的原因或方法。
以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为例,讲解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相关内容期间,学生需要在“大气的组成”版块学习大气的成分和含量相关信息,并认识到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后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的影响。为推动学生有效学习相关信息,教师可以收集材料,开发微课,介绍“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相关内容,引出“化石燃料的燃烧会释放二氧化碳”等重点信息。微课播放后,教师需要与学生展开讨论,将“碳排放”“碳减排”等关键词写在黑板上,最后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要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并出示“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25千米以下)”相关信息(见表1)以引发学生思考。由表1中的数据出发,学生可以快速将目光定位到表1中“变动”这一关键词,并产生困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为什么会变动?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动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哪些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否是为了让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动更加平缓?引发学生围绕“双碳”相关话题展开思考后,教师便可以自然地进入本版块内容的教学活动,并让学生在了解表1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二氧化碳相关知识。
(二)找好渗透载体——深挖地理学科“双碳”教育素材
地理学科的教学素材是“双碳”教育理念的渗透载体,教师需要深挖地理学科“双碳”教育素材,保障教学工作有序推进。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深度分析教材,从中找出与“双碳”教育相关的内容,明确教学方向。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教材容量有限,教师需要适度拓展,让学生深挖教材文字背后的内涵,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双碳”相关信息。值得关注的是,在拓展教育素材期间,教师只需要在单课时教学中结合1~2个关键知识点展开延伸,防止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学生产生过大学习压力、教学深度受到限制等问题出现。最后,教师还需要在阶段性教学结束后,借助图表工具与学生共同展开学习成果总结活动,并在其中设计“双碳”相关知识总结版块,以师生共同梳理的图表内容为“双碳”教育理念的渗透载体,让学生有效记忆“双碳”相关资源,在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与“双碳”相关的知识,提升“双碳”教育素材的利用效果。
以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教学为例,讲解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期间,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深挖地理学科“双碳”教育素材。
1.分析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双碳”教育素材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在课时导语部分,若“地球上种满了花”这一理想可以实现,不仅可以美化地球环境,还可以推动“碳中和”目标的达成。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这一版块中“不能再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等内容也能让学生思考开展“双碳”相关活动的必要性。此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版块中“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相关论述中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细致地分析践行“双碳”教育理念的途径。这样,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便可以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活动,在恰当的时机引领学生学习“双碳”相关信息。
2.适度拓展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内容是本课重要板块,教师可以在本板块教学期间适度拓展地理学科“双碳”教育素材。如针对“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内容”相关信息期间,教师可以围绕“减少碳排放”这一关键话题补充资源,教师可以分享一些碳排放的计算公式,如: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耗电度数×0.785
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油耗公斤数×0.785
食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公斤数×1.24
通过这些公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强化减少碳排放的意识,还可以使其真正认识到“碳排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能够主动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严格约束自己,做到节约水电、节约食物、选择恰当的出行方式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查询网络信息,获取并学习更多与碳排放相关的计算公式。
3.系统总结
完成第五章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展开系统总结活动。针对“双碳”教育相关内容,教师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师生借助思维导图或表格共同归纳本章节“双碳”相关素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科学整理课内外与“双碳”相关的元素,进一步展开“双碳”教育理念的渗透工作。
(三)提升渗透深度——结合其他学科解读“双碳”知识
部分学生在地理学习期间,可能会出现无法深度理解学习材料的问题,影响其“双碳”知识解读深度,影响了地理学科的育人效果,教师需要探索如何帮助学生透彻解读“双碳”知识。关注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巧妙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是提升高中阶段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提升“双碳”教育理念的渗透深度,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为“双碳”目标付出努力的重要性,理解各个有助于提升“双碳”目标落实的政策,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学、化学、数学等学科知识点辅助学生解读“双碳”知识,也可以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合作,请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本学科知识期间,渗透学生即将学习或复习学生已经学习的地理学科知识。
以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教学为例,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问题探究:低碳食品知多少”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其他学科辅助学生研读教材中提供的学习资料。如针对“资料1什么是低碳食品”相关内容,教材中总结出“以生产1千克农产品为例,温室气体排放量由少到多依次为小麦、马铃薯、鸡肉、牛肉”,为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教师可以补充生物学知识,即展示牧民饲养家禽、牛羊时的视频。同时,教师可以展示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光能这样,在生物学、化学知识的辅助下,学生可以认识到家禽、牛羊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吃掉大量草料,而如果这些草料没有被制成家禽食物,却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同理,在引导学生分析“食品的生命周期”时,教师也可以分享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等,帮助学生认识到“使用农药、化肥”“使用交通工具用运输食品”“加工食品”等自己在生活中未曾关注的食品生产、运输、消费环节对碳排放的影响,并真正理解低碳食品的内涵。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把握地理学科与“双碳”教育的关系,细致解读“双碳”教育理念,把握在教学中渗透“双碳”教育理念的意义,并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科学的渗透策略,在引发学生对“双碳”话题进行思考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深挖地理学科“双碳”教育素材,结合其他学科解读“双碳”知识,最后,借助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通过“双碳”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提升高中阶段育人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孔雯雯.高中地理研学与课程思政融合育人的实践探索——以“给垃圾分类,为城市减负”研学活动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2022(35):84-86.
[2]赵良仕,杜泽楠,潘晓柏目标视域下高中地理知识解析与教学策略[J].地理教育,2022(12):17-20+24.
[3]杜亚裕.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情境创设路径探究[J].高考,2022(31):159-161.
[4]张仲.重视环境教育,让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环保理念[J].新课程,2022(10):16-17.
[5]韩志辉.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保教育策略分析[J].教育界,2021(33):95-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