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新唱,情韵悠长论文

2024-03-04 10:58:15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各个阶段的教学中都有实践价值。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价值,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将古诗词与幼儿音乐教学进行结合,可以在培养幼儿乐感的同时,让幼儿体会到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并让幼儿对诗词文化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古诗新唱,情韵悠长”。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各个阶段的教学中都有实践价值。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价值,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将古诗词与幼儿音乐教学进行结合,可以在培养幼儿乐感的同时,让幼儿体会到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并让幼儿对诗词文化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古诗新唱,情韵悠长”。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学,古诗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融合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幼儿阶段是思想、习惯、品质等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古诗词文化,可活跃课堂氛围,让幼儿对音乐知识及技巧的学习充满兴趣,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幼儿能力的培养。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古诗词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古诗新唱,认识文化内涵
从现代教育形势来看,音乐学科属于一门单独的艺术学科。结合幼儿音乐课堂教学实践,音乐教师采用最多的教学方式为说教式教学。这种教学法结合乐理知识及演唱技巧开展相对简单的演练活动,往往需要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讲解大量的音乐知识。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不论何种朝代,诗词和音乐总是伴随在一起,两者彼此相依,关系密切。在古代,一些短而精的歌谣则是古诗词产生的源头,最初阶段的古诗词创作,主要是唱中取乐。幼儿对故事内容充满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从古诗词的起源入手,从历史文化角度梳理音乐和古诗词之间的关系,帮助幼儿从深层次了解诗歌的内涵,通过这种方式使其认真领悟古诗新唱的精髓,以此认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大部分幼儿园的教师都开始将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融入一日活动,《春晓》就是儿童时期需要学习的一首经典古诗词。教师可以结合音乐知识,将《春晓》改变成儿歌,通过指导幼儿聆听古诗词,从演唱速度、节奏舒缓和旋律等角度引导幼儿从古诗新唱中体会春天的美好。倡导幼儿带着欢快的情绪来学习唱法,从音乐规律角度出发,结合幼儿自身的理解对古诗词进行合理创编,深入理解其中的内涵,以强化教学效果。通过对古诗吟唱的理解,幼儿从中感受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之美,对古诗词也有更初步的感悟。
二、吟唱古诗,加深音乐感悟
古诗新唱教学的载体主要为传统古诗词,每首歌曲的节奏感和美感也是不同的。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韵律和节奏感均较强,故它与音乐具有相似的特点,这也为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结合创造了条件。受时代发展的影响,音乐的艺术表现类型及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创编的材料也更加丰富,为教师创新音乐教学形式提供了契机。如果能把现代音乐教学和传统古诗词教学结合起来,那么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对音乐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推动古诗新唱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培养幼儿音乐素养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可收集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经典古诗词,然后在网络中搜索与古诗词相关的“吟唱”视频,实际上很多古诗词已经被改编成歌曲,欢快的旋律、动感的音乐,让音乐与古诗词的教学效果得到同步提升。实际上,在古代,诗人常通过“吟唱”的方式来进行交流,文人墨客在吟唱的过程中会通过晃动扇子和摇头等动作,来突出诗词的韵律感。因此,笔者认为幼儿活泼好动,在吟唱古诗词期间,需要融入相应的肢体动作,将肢体活动和音乐知识结合起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对音乐和古诗词的认知。
例如,《游子吟》是一首表达“母爱”的古诗词,已经被创编成可以吟唱的古诗词歌曲。通过音乐节奏,诗词中慈母缝线的动作更加突出,幼儿对“孝文化”也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这种形式的教学既可活跃课堂氛围,又可唤起幼儿对古诗新唱的关注。古诗歌曲《游子吟》的结构是两段体,其中包括四二拍中速,也涵盖前奏部分和间奏部分,属于民族调式。在歌曲中,前奏属于具有抒情性质的慢板部分,这一部分的旋律非常优美,展现了一种宁静的氛围。结合这一段来看,其中的音乐不仅轻柔温和,而且深情亲切,歌词中含蓄地传递出母亲对游子的担忧和思念之情,通过优美的音乐给人一幅画面感强的视觉场景。间奏部分的音乐主要为接下来的情绪发展奠定基础。在第二乐段中,音乐节奏相对紧密。而高音区旋律重复变化,力度逐渐变强,歌曲的情绪逐渐向高潮发展,将游子对母亲的感激直接地表达出来。然而,在学习其他歌曲的时候,民族调式的适用性就会受到限制。由此可见,古诗新唱的应用,能够让幼儿在音乐练习中勤动手,切身感受古诗词的律动及韵味,深层次掌握音乐节奏,增强其音乐表现力。除此之外,肢体动作和声乐之间的结合也体现为舞蹈表演等方面,如在吟唱《游子吟》时做出“慈母穿线”的动作,体现古诗新唱中的韵律美,强化古诗词与音乐舞蹈之间的融合效果,幼儿由此获得一种全新的音乐学习体验。
三、创新听、学、唱,拓展文化传播途径
随着义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也开始加入改革的热潮,幼儿素质培养受到广泛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各科知识进行融合,发挥出文化的教育价值,塑造幼儿健康的品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音乐学科的特点来分析,音乐知识具有两方面的特征,即灵活性和创造性,音乐知识不仅可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桥梁,而且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素养,可能作为培养幼儿各项能力、塑造幼儿品格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可采用不同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音乐科学的特点,让幼儿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参与到古诗词学习中。通过这种方式,既可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与完善,又可促进幼儿各方面素养的发展。本文认为音乐与古诗词文化进行融合需从听、学、唱三方面着手。
首先,从“听”的方面进行创新。音乐创作需要跟随背景的变化而变化,教材的内容是固定的,而教学方法是灵活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倡导幼儿吟唱古诗词音乐,鼓励幼儿从聆听中体会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情感。同时,要求幼儿观赏相应的古诗词歌曲,将诗词中人物及事物的特点描绘出来,并要求幼儿对古诗词中的人物动作进行表演,由此调动幼儿对音乐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如聆听《小池》《姓氏歌》等,给幼儿创设“听”的氛围。
其次,从“学”的方面进行创新。幼儿的古诗词与音乐知识积累都较少,学习方法的掌握也较少,需要教师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发挥音乐欢快、有趣的特点,消除古诗词知识枯燥、乏味的特征,创设利于幼儿积极学习的氛围。例如,在儿童“唐诗三百首”中就纳入了杨万里著名诗词《小池》,这首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写出了“师法自然”。通过描写初夏池塘的美景表达自然的朴实,真切感人,诗词句句有画。教师在教学中可选择欢快的学习方式,让幼儿对诗词进行舞蹈创编,在播放《小池》诗歌的背景下让幼儿进行表演,通过表演了解诗词中作者热爱自然与生活的情怀。欢快、生动、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活动,更能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最后,从“唱”的方面进行创新。我国古诗词种类繁多,如思乡、爱国、自然等多种类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就可通过“古诗新唱”的应用来推动音乐知识和古诗词知识的学习。同时,教师可借助广播将所选古诗词播放出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幼儿高质量地学习音乐知识及技巧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相应的条件。从课堂角度来看,教师需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摒弃固有的“教唱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幼儿主动将自己所掌握的曲目表演出来,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演唱相对熟悉的音乐曲目等,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四、多样化古诗新唱活动,发展幼儿音乐素养
幼儿阶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自主参与“古诗词吟唱”学习的难度较大,教师需要将幼儿集中起来,以“合唱竞赛、古诗词歌曲演唱接龙”的形式来开展古诗词吟唱活动,让幼儿对古诗词的内涵有全面认识与理解。同时,音乐教师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需体现幼儿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古诗词教学与音乐教学的有效结合。在此基础上,使其结合自身的演唱体会歌曲的美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来讲,在实践中合唱能丰富现有的情感,并结合相应的动作及表情,将歌曲中的韵味体现出来,展现古诗词特有的文化魅力。可见,当幼儿在认可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但能提高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而且可从某种程度上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
例如,《花非花》是一首非常适合幼儿学习的古诗词,也可被改编成音乐作品,以吟唱的方式同步教学古诗词与音乐知识。教师可引导幼儿用抒情性的声音将歌曲中的环境氛围展现出来,让幼儿对自然界中的植物充满兴趣。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对音乐中的各个声部、合唱分配任务和动作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并合理创编歌曲。这一阶段可借助相应的乐器来对低声部旋律进行模拟和展示,帮助幼儿掌握准确的声部发音。从古诗新唱活动中不难看出,部分幼儿古诗词知识掌握较少,基础相对薄弱,并且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而将音乐与古诗词进行融合与创新,可以让教学过程更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能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充满兴趣。古诗词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融合应用能推动音乐教学的创新,由此提高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
五、情感抒发,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践
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古诗新唱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不仅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极具魅力,诗句带有唯美气息,能够给幼儿带来欢快感。同时,音乐能够对古诗词进行美化,帮助幼儿实现对古诗词语句的积累。本文提及的古诗新唱,其意义并不局限在音乐感知力的培养和古诗词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方面,还包括倡导幼儿深入体会古诗词和音乐中蕴藏的情感,使其认真体悟作者的真情实感和情绪变化,这也是古诗新唱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而,教师就可向幼儿展现音乐要素的变化情况,让幼儿感悟音乐或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由于幼儿在生活阅历、学习能力等方面尚且不足,教师仅仅从音乐或古诗词中要求幼儿体会作者的情感,难度较大。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可从背景入手,先让幼儿了解作者的真实心境,这样就有利于幼儿深入了解古诗词中优美的意境与情感,从而对生活充满热爱。此外,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体会音乐曲目的情感,可以通过开展创编活动,让幼儿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创编主题,把歌曲搭配、旋律创编等作为主要内容,游戏为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让幼儿完全沉浸在音乐文化,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标。
例如,幼儿教师在讲授以送别为题材的古诗词音乐作品时,就可从创作背景出发,讲授作品中作者的情绪和情感变化。然后,指导幼儿对歌曲的曲式结构进行了解。同时,不同乐段的音乐起伏也有重复使用的情况,能够将古诗词中的一些景物、氛围等描绘出来。另外,其他乐段的情绪变化展现为或激动,或低沉。最后阶段,音乐教师可倡导幼儿对自己的相关故事进行回忆,然后把此种情感体现在儿歌创作中,将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教学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合理开展古诗新唱活动,能够利用音乐创设生动、轻松、充满趣味性的学习氛围,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古诗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及情绪变化可借助音乐来展现,为此,本文提出在音乐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载体依然为古诗词。教师要和幼儿一起收集古诗词、提高对古诗词的认知,从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古诗创编能力,并组织古诗新唱活动和情感书法等趣味活动,向幼儿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孔卓.中国古诗词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艺术科技,2018(8):43.
[2]刘安.融入音乐元素,活教古典诗词——以古诗吟唱为例[J].北方音乐,2020(23):115-117.
[3]郭婷.古诗词融入幼儿园音乐活动浅谈[J].才智,2020(8):17.
[4]赖雪清.诗中有乐乐中有诗——浅谈吟唱古诗词与音乐教学的有效融合[J].读与写:上旬,2020(10):66.
[5]朱红梅.幼儿古诗词“情境”化教育的问题与优化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2(4):176-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