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医学院校劳动教育师资建设的责任伦理思考论文

医学院校劳动教育师资建设的责任伦理思考论文

2

2024-03-01 10:04:14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为了培育一支满足医学高等教育实际需要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文章对医学院校劳动教育师资建设的责任伦理进行了思考,具体包括坚持目标导向责任伦理、关心教师职业发展责任伦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责任伦理等七个方面。

  摘要:为了培育一支满足医学高等教育实际需要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文章对医学院校劳动教育师资建设的责任伦理进行了思考,具体包括坚持目标导向责任伦理、关心教师职业发展责任伦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责任伦理等七个方面。

  关键词:劳动教育;师资建设;责任伦理;医学院校

  开展劳动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劳动教育应当被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通大学、中学、小学各学段。加强这一领域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劳动教育教师,不断提升学校劳动教育教学效果,是各级各类学校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为了全面落实国家的劳动教育方针,达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规格,就必须多措并举加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满足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科学推进的要求。”[1]作为医学院校,应当紧密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以及医学类院校的特点,积极探索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劳动教育模式,努力构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院校教育体系。其中,努力建设一支符合医学高等教育实际需要和新时代大学生成长需要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是医学院校劳动教育事业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健全、完善的劳动教育人力资源培养体系,专业化高素质创新型的劳动师资队伍建设较为薄弱,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中出现了‘有劳动无教育’和‘有教育无劳动’等现象。”[2]理论界对这一问题多有关注,但在以往的学术成果中,对于中小学学段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关注较多,有关高等院校尤其是医学院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较少;对教育改革、课程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关注较多,对责任伦理等深层次问题关注较少。责任伦理是道德伦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重视在责任的基础上体现或实现价值,提倡基于责任思考和责任承担做出行为并承担因此带来的后果。这一伦理指引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人们追求正向的、最佳的行为效果。概言之,从责任伦理视角对医学院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展开探讨,有助于拓宽与劳动教育有关的研究领域,进而有利于提升医学院校劳动教育教学水平。

  一、坚持目标导向责任伦理

  劳动教育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坚持目标导向责任伦理。医学院校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基于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培养要求,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拥有必要的劳动能力,培育劳动精神,养成劳动习惯,锻炼劳动品质,为培养合格的医学及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提供素质教育方面的支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劳动教育已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加强医学院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就是要坚持目标导向,围绕医学院校劳动教育目标,培养一支契合新时代大学生成长需求,并且具有医学院校自身特色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对此,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坚持目标导向责任伦理,对劳动教育师资建设、劳动教育教师的职业发展,都具有宏观上的引导作用。

  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目标导向责任伦理,就是要求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配备数量充足、理论水平与实践指导能力适岗的劳动教育教职人员,培育拥有较高水平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从而确保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医学院校应当从本校劳动教育工作实际出发,注重劳动教育工作岗位与教师专业、专长的匹配,通过专门招聘、内部培养、岗位调剂、兼职合作等方式,吸纳具有劳动教育教学相关知识背景和劳动实践经验、劳动实践指导能力的高层次教师,将其充实到医学院校劳动教育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一线。同时,还要根据医学院校劳动教育工作目标,结合医学院校发展实际,不断加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基础能力建设,并根据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结构变化,及时更新、补充专、兼职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从而不断提升劳动教育实际效果。

  二、关心教师职业发展责任伦理

  (一)重视入职、到岗后的教师教育培训

  教师入职、到岗后的教育培训,既关乎教师个人成长,也会最终影响到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对教师应当有一个持续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为此,学校要把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及教学技能纳入针对该领域教师的教育培训范围,下大力气提升医学院校劳动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医学院校可以有效利用医学及相关专业课程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氛围,将医学方面的教育与劳动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将医学领域的师资培养与劳动教育领域的师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做好劳动教育教师的在岗教育和业务培训,助力教师继续成长。同时,要坚持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有效利用各级各类学术交流平台和实践平台,为劳动教育教师持续充电创造机会和条件。此外,还要结合医学院校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专长,采取合理措施,引导和鼓励他们勇攀学术高峰,不断向更高、更新目标迈进。

  (二)注重医学高等教育事业与劳动教育教师共同发展

  由于医学院校专业色彩浓厚,劳动教育课程及相关教学活动容易被边缘化,相关岗位上的教师往往有发展受限、缺乏成就感等感觉。针对这种情况,医学院校应当本着共赢理念,增强共同发展意识,在劳动教育师资建设上强调事业与人才的协同发展,重视教师个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欲将大学生造就成一流劳动力大军,就必须扎实构建一流师资。”[4]对此,学校可以采取灵活搭台的方式,为劳动教育教师提供类型多样的职业发展平台,创造有利的职业发展条件,不断拓展医学院校劳动教育岗位在岗教师的教学业务及其职业发展空间。同时,还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绩效分配、职称(职务)评聘、岗位晋级考核等制度,激发劳动教育在岗教师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激发和调动他们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实现教育事业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责任伦理

  当前,在劳动教育领域,“部分教师属于‘半路出家’,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缺乏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貓合度不强的现象”[5]。为此,劳动教育应当始终坚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点不但要体现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应当贯穿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在医学院校,独立开设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必修课应当由劳动教育专业教师或具有专门知识储备的教师来授课。具体要通过培训,增强所有任课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使之自觉地将劳动教育与医学等各专业学生的服务学习、实习实训、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劳动教育教学实效。同时,医学院校还要适度考虑劳动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指导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合理配置劳动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使不同岗位和不同教学环节的教职人员能够密切协同,共同把劳动教育这项工作开展好、落实好。

  医学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医学及相关专业学习之外,让大学生学习与劳动有关的各类知识,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在各种不同的劳动实践中得到有效培养和充分锻炼。为此,医学院校在进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采取专任教师队伍与兼职教师队伍有效互补的办法,提升劳动教育教学效果。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医学院校可以邀请劳模等先进人物,或者聘请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校外人士来担任兼职劳动教育教师,并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相关制度。有学者提出:“分行业建立劳模师资库,统筹劳模兼职劳动教育师资、校外辅导员、劳动实践指导教师、进校园宣讲团等不同教学力量,丰富劳模作为劳动教育师资的实施路径和常态化机制。”[6]如此,医学院校通过专兼职相结合,校内、校外教师资源相结合,能形成一支既有水平、又有活力,既有高度、又有广度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有利于为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image.png

  四、渗透式劳动教育责任伦理

  结合医学院校自身特点,在医学及相关专业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引导教师结合本学科、本专业教学,适当而又灵活地渗透劳动教育内容。“在高校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高校不同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而且有助于学生知识储备的丰富以及劳动素养的提升。”[7]在教师培训、教学组织、考核评价等工作环节中,要适度考虑渗透劳动教育的内容,以提升全体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教学技巧和教学效果。教师应将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劳动教育。医学专业大学生可以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实习等环节完成生产和服务劳动,生活劳动则可以结合宿舍管理、学生日常管理等途径来落实。劳动教育课程的专、兼职教师,可以就劳动教育课程及劳动教育的渗透式教学等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以此实现共同进步,进而有效提升医学院校劳动教育教学整体工作水平。

  基于学科、专业特点,医学院校的劳动教育颇具医学人文色彩,烙印着医学专业教育与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特点。医学院校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医学专业教育的实际,使医学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实施能够相互促进。此外,医学院校还要注意结合医学等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要求和医疗卫生事业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来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医学院校要引导劳动教育教师关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了解医疗卫生事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状况,这样可以把劳动教育与医学生正确树立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新时代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并促使其为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做足通过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和技能准备。

  五、优化劳动教育环境责任伦理

  医学院校要想培育一支合格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就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使这支队伍保持稳定性,为此,其应该不断优化劳动教育的教学工作环境,增强劳动教育教学及相关工作岗位的吸引力,这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教学环境缺乏系统的资源整合,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在教学理念、方法、过程上是系统化、长期化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优化劳动教育教学环境对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有直接有效的作用。”[8]因此,优化医学院校劳动教育教学环境,需要全校共同发力,这有助于保持劳动教育的持续性,也有助于确保劳动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医学院校优化劳动教育教学环境,要从舆论宣传、教育引导、资源投入、评价反馈等多个方面展开。具体而言,医学院校要通过舆论宣传,让广大师生和员工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的重要性,增强医学院校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同时,医学院校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在校内形成重视劳动教育事业、尊重劳动教育教师的氛围和环境;要通过适度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的积极性,确保医学院校劳动教育工作有序开展;要通过积极的劳动教育教学评价和客观及时的评价反馈,充分肯定劳动教育教师取得的各类教学和科研成绩,帮助其找到不足并予以改进,以便为下一步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

  六、劳动教育保障责任伦理

  为了持续提升医学院校劳动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医学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劳动教育的建章立制、组织领导、资源调配、师资管理、考核评价,从体制机制层面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具体而言,医学院校要在上级的指导下,组织院系相关力量,加强劳动教育研究与指导,为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提供科研土壤和业务交流平台。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医学院校要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提高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研发能力,建设内容丰富多样、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资源库;要组织不同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对劳动教育渗透式教学展开研讨和交流,为劳动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对于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应当及时给予回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帮助和支持劳动教育教师克服困难、清除障碍,确保一线劳动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医学院校在劳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随时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时刻关注劳动教育工作需要什么,关心劳动教育教师需要什么,并有针对性地提供行政管理支持、教学业务支持。医学院校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工作机制,加强对劳动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健全劳动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把劳动教育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通过完善高校劳动教育条件保障,做好人、物、财全方位条件保障,守护好劳动教育的发展。”[9]概言之,医学院校要把劳动安全教育贯穿劳动教育组织实施全过程,建立健全安全劳动安全保障体系。此外,还要探索建立学校、企业、医疗机构等多方力量参与建设和管理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并联合社会力量,建设必要的劳动实践基地、社会实习实训基地、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劳动教育提供劳动实践场所。

  七、劳动教育长效实施责任伦理

  “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注重探索建立必要的长效机制。”[10]劳动教育不是一时之事、一时之计,应当在有序推进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为此,医学院校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必须着眼于长效,使劳动教育持续有效地发挥育人作用。具体而言,医学院校要按照劳动教育师资力量配置要求引进、调配足额教职人员,与兼职教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根据劳动教育的自身特点和教学需要,做好教师岗位管理工作,保证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性,保持教学及相关工作的连续性。此外,医学院校还要将劳动教育目标导向、师资培训、关心教师职业发展、保障支持等与劳动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紧密结合起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发挥教师队伍在医学院校劳动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为医学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创造条件、打好基础,从而使劳动教育工作水平得到持续提升,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医学院校要把劳动教育纳入院系教学业务考核评价范围,跟踪掌握劳动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加强对劳动教育实施和教学开展情况的督查。医学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和劳动教育工作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完善的督导检查制度,对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性等进行考核和督导检查,且发现问题后要及时反馈和整改。医学院校要完善劳动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制度,科学考评教学活动、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获奖等劳动教育工作实绩,客观评价劳动教育与教师工作成效;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劳动教育教师参与学术研讨和实践,以实现教学指导能力提升,并对劳动教育教学成果、实践指导成果予以奖励,充分激发劳动教育教师的创新潜能和动力。对于在医学专业教育和具体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并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应当给予肯定和表彰。

  八、结语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劳育的全面推进刚刚开始,其教育体系有待于研究和建构”[11]。从责任伦理视角审视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同环节,可以很快地找到不足,并且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这对具有鲜明特点的医学院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往往会起到由小见大、删繁就简的作用,能使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更富有效率,更加契合劳动教育的实际需求。责任伦理重视在责任基础上体现或实现价值,提倡基于责任思考和责任承担做出行为并承担因此带来的后果。将责任伦理学的观点应用到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可以提升医学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能,对于在现有的办学条件下,尽最大努力实现工作目标,能够起到助推作用。

  基于医学院校劳动教育的自身特点和大学生教育成长规律,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于确保医学院校劳动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从责任伦理视角探讨医学院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是站在学校及师资建设角度,探寻提升医学院校劳动教育师资水平的有效路径。选取责任伦理这一视角,可以将与师资队伍建设有关的各方面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如何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爱岗敬业的高水平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从责任伦理视角探讨医学院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助于引导劳动教育教师将责任伦理观念贯穿劳动教育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劳动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飞.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路径探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1(6):83-89.

  [2]王红,向艳.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2):62-28.

  [3]罗兰.劳动教育师资培养“立交综合体”模式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37):103-105.

  [4]李绍军,徐玉生.困境与重塑:教育场域视野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4):31-35.

  [5]吕艳娇,姜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价值、困境与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1(4):116-124.

  [6]束舒娅,孙静,柳友荣.劳模成为劳动教育师资的可为与应为[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1):138-150.

  [7]朱丹.劳动教育在高校学科教学中的渗透[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4):66-70.

  [8]许泽浩,刁衍斌.基于系统思维的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高教探索,2023(1):114-118.

  [9]唐雁,韩猛,魏寒冰.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7):112-114.

  [10]柳夕浪.推动建立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J].劳动教育评论,2021(1):22-29.

  [11]刘向兵,赵明霏.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知识整体理论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0(80):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