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 通信原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思路与实践论文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 通信原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思路与实践论文

2

2024-03-01 09:57:55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文章首先阐述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通信原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思路,然后论述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通信原理”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文章首先阐述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通信原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思路,然后论述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通信原理”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能力培养;“通信原理”课程;高职

  信息化是当今的大趋势,而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故利用信息化开展教学就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实施信息化教学具有充分的土壤,因为学生和教师均具备熟练使用信息化工具的能力。现在各高校均进行了多年的课程数字资源建设、课程实践环节数字化建设、教学方法的信息化建设等,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学生无法到校上课时,高校教师利用多样的信息化手段,保障了教学的质量。信息化教学虽然在各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也应看到信息化课堂中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数字化资源变成僵尸资源”“生源日趋多元,教师不能提供精准供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师生关系单一,教师上课唱独角戏”“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因此,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高职课堂的教学质量,仍然是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混合式教学在当前比较热门,其是将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基于混合式教学,高职教师可以把慕课、微课等线上教学模式和传统的线下课堂讲授相结合,通过师生角色转换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信原理”这门课是高职通信类专业必开的专业基础课程,该门课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其常常是学生口中最难获得学分的课程之一。“通信原理”课程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普遍会认为枯燥无趣,无法提起学习兴趣。针对“通信原理”课程,如何让学生有学习兴趣、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拟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采用混合式教学法,对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考核及教学调查等方面进行系统、有效的改造,以便为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可推广、可借鉴的成果。

  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通信原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思路

  (一)优化教学内容,做好混合式教学准备工作

  传统的高职“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内容只是本科内容的简单压缩,知识结构内在联系不紧密,重点内容不够突出,致使教学效果欠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回访等方式了解毕业生可能从事工作的性质、任务、岗位责任等,获取通信类毕业生所需培养能力为专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内容为导向,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结合前导课程的铺垫和后续课程的衔接,对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从一般到典型系统,在系统中穿插概念,优化知识树。新的知识架构重系统概念、动手操作,强调知识的衔接,轻理论推导,重难点突出,整合这些内容,可形成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关且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之后,将梳理后的教学内容制作成优质数字化资源,以保障混合式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混合式教学组织流程

  高职“通信原理”课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故教师应借助信息化手段,采用翻转课堂,对教学组织流程进行全面改进,以期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包括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等在内的非专业能力,形成一种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具体的做法如下。第一,改变教学方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仅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差。教师应依据翻转课堂的设计理念,让学生参与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1-2]。教师课前将微课视频、电子教案、课前任务单等上传至课程综合教学平台,让学生根据任务单要求完成课前任务及课上展示材料准备,通过这一环节,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软件应用能力、文档处理能力;课中,根据所选任务进行小组汇报、助教式讲解、辩论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以在工作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责任心等方面有极大的改变,在课程学习中提升非专业能力;课后作业具有一定的提高性和应用性,学生完成任务可以提升自信心。同时,学生的学习意愿发生了改变,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摸索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成效也会越来越好[3]。第二,改变教学活动。PPT加黑板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借助信息化手段,采用云课堂APP,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实现实时互动。课前,教师在云课堂应用中组建班级(与教学班级一致),然后通过微信平台定时推送学习提醒,让学生在云课堂班级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随时通过讨论区、微信与教师进行交流。期间,学生和教师都能从云课堂看到每个人的学习进度与任务完成情况。课中,在云课堂上,教师通过使用“一键签到”“头脑风暴”“摇一摇提问”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4],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后,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查找资料,与教师讨论。借助微信平台、云课堂等手段,便于教师关注学情,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同时,通过教学手段的改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而未来当学生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职业发生变更时,这种能力依然存在,从而能重新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第三,改变考核方式。通过使用云课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状态进行实时监督,及时了解并跟进,且在最后的学科评价中,可以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即学科总评=平时成绩(70%)+增值评价(10%)+期末成绩(20%),并将学生互评、自评纳入考核方案,做到公平、客观,同时让学生认识自我,提升分析自我的能力[5]。

  (三)多方调查,促使教学持续改进

  高职“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前,借助云课堂调查问卷,教师获知班级学情并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制定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目标;在课程进行中,教师通过课上交流观察、课下访谈、任务完成度调查等进行过程性综合评价,实时获取学生能力培养达成度,根据情况做到及时调整;课程结束后,依托麦可思高校教评系统,学生对教学情况进行测评,教师收到反馈并及时调整。同时,根据学生能力达成度情况,教师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开展教师团队座谈,以便在课程结束后对课程实时改进[6]。另外,通过对已经工作的学生进行回访、企业调研等途径,再次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形成闭环,从而促进课程持续改进。

  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通信原理”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

  (一)校企联动,拓展多样化教学内容

  高职“通信原理”课程教师要与企业导师共同研讨,及时增加新技术、新标准,以适用实用为原则,打破原理性体系,将其重构为“走进通信—总览通信系统—透视通信技术—揭秘通信系统”四大模块,并将零散的理论知识以典型系统的信号处理过程展开关键技术剖析,借助仿真经典技术在5G、卫星通信等新技术中的应用,丰富专业内容,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引起重视,有效解决学生忽视理论的问题[7]。

  以笔者所在课程团队为例,2020年2月,学生无法到校上课,课程团队对“通信技术”国家级教学资源库项目进行升级,构建了一套涵盖课程所有章节的拓展案例库。课程团队利用虚拟演播中心,录制包括通信发展历程、当下热点、工信部宣传视频、5G应用、卫星通信等在内的重要领域的诸多视频资源,并增加文字案例,借助虚拟仿真平台,形成技能仿真指导微课[8]。案例库在正常教学中作为拓展资料,以开阔学生眼界,且纯线上教学时作为案例引入,以吸引学生兴趣,弥补线上讲授的枯燥,同时多样化教学内容可供教师“智慧”选择。

  (二)平台助力,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

  课程团队借助优质资源,于2016年开始在智慧职教MOOC学院、中国大学MOOC平台面向社会开课,并在智慧职教平台面向校内学生开设SPOC,无论授课地点在哪里,借助教学平台,都可灵活组织混合式教学[9]。比如,在讲解“移动通信系统之随参信道”时,教师课前通过平台下发课程任务单,让学生清楚每次课前需要准备什么,在什么地方学习什么,课上会有什么活动,学完本次课要学会什么,做到目标明确。同时,发布“同学你认真学习的样子真好看”,让学生开展有关“推文中的孩子用了什么电波传播方式”的话题讨论,帮助学生深化理论认知、内化职业情感,以身边故事打造生动课堂,让学生乐学。从平台学生学习情况可以发现,学生对电波传播方式可以正确区分,同时意识到作为通信人工作是“为了谁”,但对5G的信道衰落情况认知不足。

  课中教师布置绘制“解决随参信道衰落”的思维导图作业,让学生会学,即学生借助信息化手段,自主研究,以构建主动课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学习成果开展线下汇报,接着进行小组学习,之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如图1、图2、图3所示。同样,纯线上教学也可以开展如图4所示的线上汇报及小组PK、随堂测验等,同时教师利用直播平台进行如图5所示的实时点评,随时采集学生学习情况;借助虚拟平台仿真5G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衰落,从管理后台随时查看学生对信号变化的记录,做到考核严谨规范,并从上交的图形精确度考查学生是否精益求精、反复练习、磨炼意志;借助5G信道衰落案例弥补课前学生的不足,融入我国通信发展,涵养学生家国情怀,形成触动课堂,最后对八项课堂要求进行考核,要求学生遵守公民准则。

image.png

  课后,线下学生借助VR眼镜走进5G技术,如图6所示。虚拟仿真平台有相应的VR视频作为拓展资源,以便线上教学时进行案例引入,从而使学生增强学好本领的意识,同时让线上课堂聚焦[10]。另外,针对课前、课中、课后,借助教学平台,融入课程思政,开展灵活多样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图7所示。

image.png

image.png

  (三)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实施多维多主体教学评价

  课程团队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考核机制,从案例研讨、技能训练、行为规范等角度多方位考查育人目标达成度,并以教师、企业导师、学生、平台为主体开展多维评价。依托智慧职教及虚拟仿真平台,实现全程信息采集,教师对学生课前学习情况、任务完成准确度、仿真数据精确度、图形绘制规范性赋分,在考核专业能力的同时,得到素养目标达成情况;教师从小组汇报、课堂行为规范等方面测评课堂素养,学生对平台讨论、作业等情况展开互评,以上部分作为过程性考核分数,占比70%。同时,对比每个模块得分情况,进步越大,得分越高,持续探索增值评价,占比10%。以过程性评价标准为依据进行“理论+技能”综合测评,得到终结性评价,占比20%,评价方案如图8所示。全阶段考核提升了学生线上线下参与度,育人目标全面达成,每期通过率超过98%。

  三、结语

  混合式教学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也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多条路径。在高职“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混合式教学有效的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多措并举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本文以“通信原理”课程为例,对具体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准备工作、混合式教学的流程、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可为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思路。

  参考文献:

  [1]周卉,徐琳,孙云.基于BOPPPS模式的会计类课程混合式教学优化研究[J].高教学刊,2023,9(3):111-115.

  [2]梁医,祖莉,范元勋,等.教育数字化战略下机械设计基础混合式教学研究[J].高教学刊,2022,8(36):113-118.

  [3]李茂辉.混合式教学在西部高校“工程力学”课程中的应用[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2(12):73-76.

  [4]吕峰.高校思政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改进与优化: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12):120.

  [5]王晓莉,陈分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柔性实施策略研究:以“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49):128-131.

  [6]金石,王璐露,宛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反思与策略优化[J].中国大学教学,2022(11):72-77.

  [7]张璐.基于OBE理念的混合式教学目标设计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11):24-26.

  [8]张妮,李香勇,黄柳萍.“三教”改革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校企协同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32):55-60.

  [9]吕昳苗.“跨境电商物流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1):122-125.

  [10]韩妹君.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1):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