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思考论文

2024-02-23 09:58:14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作业既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又是巩固学生化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双减”背景下,对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化学教师需优化作业的设计,以促进“双减”政策落实的同时,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化学知识.
摘要:作业既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又是巩固学生化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双减”背景下,对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化学教师需优化作业的设计,以促进“双减”政策落实的同时,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化学知识.
关键词:双减政策;作业设计;有效性;初中化学
1“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作业的有效设计原则
1.1兴趣性原则
教材的编撰由于要考虑到多方面因素,因此无法完全考虑全部学生的兴趣,这就使教学过程显得过于死板.化学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不能完全依赖教材内容,而需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当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完成化学作业的兴趣,如用来制取包装香烟以及糖果的金属箔的金属是:铝;在紧闭门窗的房间里生火取暖或使用热水器洗澡,常产生一种无色、无味并易引起中毒的气体是:CO;电视中播放的节目演出时,舞台上呈现的烟雾缭绕,普遍用到的发烟剂是:乙二醇和干冰等.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结合的作业设计,可充分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并提高学生完成化学作业的实效性.
1.2层次性原则
就初中生来说,其认知能力存有一定差异,在当前的教学当中,更多是班级授课制,其优势就是促进知识的普及化,缺点则是教师不能完全了解每个学生,按照每个学生存在的差异,制定多元化教学策略,设计针对性的作业,这就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则“吃不消”的状况,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就会逐渐增大.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分层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具体学情制定本节课的教育目标,设计难度不同的课程作业,基础差的学生可设计些基础类、巩固类的作业,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适当布置些拓展题,还能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学习水平,选择些有深度、有拓展性的习题,以促进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的拓展,提高其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轻松地完成课后作业.
1.3灵活性原则
受传统化教育影响,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解,自己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面对作业也是同样的,教师设计与布置怎样的作业,学生就会完成怎样的作业,虽然显得学生比较“乖巧”,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主体意识以及自主选择权,逐渐开始厌烦学习化学,更是将化学作业当作是一种负担,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提升.此时,化学教师就需设计一些灵活的作业,丰富作业题型种类,如单选题、多选题、材料分析题、计算题等,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地把控作业量,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适当减少作业量,学习能力强的可适当增加些作业量,以便于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与之对应的知识.
2“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现状
2.1作业数量大,学习负担重
目前,大部分学科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花费了较大的精力,特别是面对初中生,想要使其形成良好应试能力,化学教师就会布置给学生大量的作业练习.但是实践表明,大量且繁杂的作业练习,通常是无法促进学生成绩提高的,与其相反,还会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这和“双减”政策提出的相关要求是明显不相符的.另外,因为教师布置了大量的作业,这就使学生为了完成作业,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并影响到学生后期学习的状态,由此可知,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势在必行.
2.2作业设计缺乏针对性,不易把握
目前,我国的教育水平虽然呈逐步提高,但是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大部分教师仍无法科学、合理地应用多种教学法与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自身的想法及其心理状态也缺乏相应的关注.对于中学生而言,其在身体状况以及学习能力各个方面都存有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学生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学习效果也有所不同.同时,在作业完成中,部分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而部分学生却会望而生畏,这就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自信.而双减政策的落实,依据学生的自身学情及其学习能力,设计针对性作业,则能使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相关化学知识,从而达到减量增质的效果.
3“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有效性作业设计的策略
3.1前置作业,培养学习自觉
前置作业主要指教师在进行新课内容讲解之前,指导学生由自身学情及其生活经验作为起点进行尝试性学习,以体会到知识具备的本质,对具备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进行分析,凸显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观,调动学生对化学知识及其作业完成的兴趣,促使其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得以解放,并获得充足的探究空间.就前置作业来说,具体设计时,需立足于多台阶、小步子等策略,通过问题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对化学问题的交流与讨论,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就化学知识来说,其知识通常较为抽象,属于双基中的主要内容,通过理论知识的有效学习,既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又能构建其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关联,促使学生充分认识与掌握相关化学知识.
例如,在对“分子和原子”相关内容进行学习时,若将微观概念直接展示给学生,学生通常无法有效理解,而前置作业的设计,则能指导学生亲自感受与体验,更生动、形象地呈现抽象内容,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微观世界.此时,化学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橡皮泥、牙签等制作出氢分子、水分子、氧分子等各种模型,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以此使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与了解微观世界.通过前置作业,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学习的内容,而且还能使其完成作业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除此之外,在完成相关内容的讲解后的复习时,教师需对学习内容实施系统、全面整理,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促进知识的有效融合,促使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在对“常见的酸与碱”相关内容进行复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并解答相关问题:什么是酸?举例说出常见的酸有哪些?酸都具备什么化学性质?常见的碱都有什么?碱都具备什么化学性质?经过对酸与碱具备的性质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相关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就能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化学知识,并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
3.2层层递进,关注学生均衡发展
因为每个学生都存有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需按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及其学习水平,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层次性作业.一般来说,学困生在具体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会更多些,面对这类学生,教师可设计些难度相对较低的作业,让学生通过教材内容就能够完成作业,实现其基础知识的夯实;而对于中等生而言,教师需注重培训其基础能力,适当提高设计的作业难度,在保证学生掌握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提升其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对于优等生而言,化学教师可设计些具备挑战性问题,偏向于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培训,以此使学生自身的化学思维及其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鉴于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可设计一些具有选择性的作业和层次性作业,确保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完成相应的作业,从而建立学习自信心.
例如,在完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相关内容讲解后,教师可立足于学生的实情,设计层次性作业,具体为:(1)学困生作业:澄清石灰水可溶、变浑浊;助燃;无法与水反应;光合作用等,上述哪些为CO2的性质?(2)中等生作业:学会区分CO和CO2,并经过化学方程式加以表示.(3)优等生作业:某个混合气体当中含有CO和CO2,学会经过实验去除气体当中的CO2,并收集到CO.
通过层次性作业设计,立足于学生自身学情与能力,可顾及全部学生,并帮助每个学生巩固其学习的知识,以此使全部学生都完成相应作业的同时,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促进“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
3.3创新内容,设计开放作业
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有着相应的探究性和实践性,鉴于此,化学教师需注重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引导学生按照具体实践进行化学知识学习,在该过程当中,经过和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获得学习与完成作业的热情,并实现学生完成作业的压力减轻.
例如,在完成“燃烧与灭火”的相关内容讲解后,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开放性作业,即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在课下经过询问他人、查询资料、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了解到周边地区发生的火灾事故,查找发生火灾的具体原因,了解到相关灭火方式,同时,可以向邻居询问其在实际生活当中常用到的灭火方式.经过实践调查,收集到与燃烧与灭火有关的灭火信息,以促使学生充分掌握造成燃烧的具体原因以及与灭火相关的知识.
通过开放作业的有效设计,不仅能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探究兴趣,而且还能在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通过理论和实际有效结合,实现学以致用的教育效果.
3.4减量增效,与实际联系
“双减”背景下,虽然减少了学生的作业量,但其学习效率是不可以减少的.初中化学是和实际生活具有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体现出化学知识.鉴于此,化学教师进行作业设计时,需与实际联系,注重作业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减少重复、机械化作业设计,从而使作业量减少的同时,确保作业的完成质量.
例如,在完成了“水的净化”相关内容讲解后,教师可设计与实际相联系的作业,即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生活当中的物质,如蓬松棉、矿泉水瓶、石英砂、活性炭、纱布、小卵石等,通过这些东西,自制个简易净水器,其要求是把浑浊或者颜色进行净化,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学生需自己准备瓶有颜色或者是十分浑浊的液体,然后将其中掺杂着的固体物质及其颜色都过滤掉.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常常会通过石英砂、活性炭、小卵石、蓬松棉等相关过滤层,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就会体会到过滤的原理,特别是白色蓬松棉由上至下逐渐变黄,学生就能更直观地体会到过滤就是固体杂质留在了过滤层,由小卵石至石英砂,再经过蓬松棉,其空隙逐渐缩小,但是液体的颜色却没有完全透明,此时,部分学生会将液体再次倒进自制的净水器中,就会发现液体颜色相较之前更浅了,此时让学生思考,怎样改进自己的净水器能够实现吸附效果增强?与此同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收集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净水器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净水器给人们生活带来影响的认识.
通过这种作业方式,有效转变了传统的枯燥乏味的作业形式,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当中找到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材料,并进行亲自操作,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完成化学作业的兴趣,而且还能深化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理解,即减轻学生作业量的同时,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霞.双减背景下的九年级化学作业设计[J].世纪之星(交流版),2021(15):2.
[2]叶兰,王丹.“双减”政策下优化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探索[J].中学化学,2022(2):4.
[3]张荣芳,张贤金.“双减”政策下初中化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J].理科考试研究,2022,29(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