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激活名著阅读 润泽学生心灵―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论文

激活名著阅读 润泽学生心灵―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论文

1

2024-02-21 15:42:40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语文新课程改革对当前的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充分挖掘 名著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不仅要让学生通读作品的内容

  摘 要: 语文新课程改革对当前的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充分挖掘 名著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不仅要让学生通读作品的内容,更要想办法促进学生对书籍中优秀文化的理解、 传承, 从而培养初中生的文化素养。文章立足于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 从“引导学生走近鲁迅, 初赏‘朝花’”“借 助导图通读名著,把握脉络”“组建小组合作阅读,发散思维”“进行阅读成果展示,撰写报告”四个方面提出 了初中名著导读教学的具体过程和策略,以期为其他教师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

  在语文课程中加强对名著导读教学的重视对于促 进初中生人文素养、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较大的积极 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丰盈他们的精神世界,让学 生的认知、技能以及情感获得综合性发展。与此同时, 课内导读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课外对名著作品的进一步 阅读,在此过程中拓宽初中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作 品中人文精神的浸润,从而促进他们身心健全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开展名著导读教学对于促进学 生发展的重大意义,并针对本班学生的兴趣来组织学 习活动,不仅要重视“如何导”,更要让学生知道“怎 么读”,掌握阅读名著的有效方法,从而提升他们的阅 读能力。

  一、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主要步骤

  (一)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 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本班学 生学情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在掌握本班学生学习状况 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名著导读教学所要达到的理想 状态和目的。教师要从整体上来设计目标,目标的设 置必须指向初中生核心素养的深度发展,力求让学生 在探究名著作品的内容、人文内涵的过程中获得语文 综合能力的提升 [1]。

  (二)制订教学计划

  要想优化名著导读教学的最终效果,教师必须事先制订具体的教学计划,引领初中生有条理地阅读所 选取的名著作品, 保证他们的阅读活动是循序渐进的。 因此,第二个步骤就是围绕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基础 和实际的阅读水平来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三)完善教学过程

  1. 激发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对所 选名著作品的兴趣,可以在导入作品的过程中采取多 媒体的手段向学生展示与之相关的影视片段,也可以 向学生讲述作品中某个精彩的、有吸引力的片段,以 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较大的热情投 入后续的整本书阅读,这样才能起到吸引兴趣、促进 主动阅读的作用。除此之外,名著导读不是只让学 生“读”作品中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读”的 方法,所以教师要及时向学生传授多样的、有效的阅 读方法,如对精彩的语句或片段要“精读”、对大篇幅 的故事讲述可以“略读”或“浏览”等,这样才能提 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2. 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式”“合作式”的学习, 教 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贯彻这一要求,要给学生更多学 习的主动权,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把合作学习模 式贯穿名著导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在小 组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提高他们解读文本的总体效率,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更开 放、更简单, 同时让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因此, 教师要组织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与组内的同伴对名著 作品进行合作探究,打造“人人参与”的语文课堂。

  3. 分享阅读感受,展示阅读成果

  对阅读成果的展示也是名著导读教学中不容忽视 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班 级内分享自己阅读某个作品时的经验、收获及遇到的 困惑等,通过交流、分享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名著的理 解,同时发挥集体的智慧,让学生相互帮助,以解 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分享阅读感受的过程有利 于彰显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都积极 参与活动,体会到名著阅读可以给他们带来收获和价 值,从而逐渐喜欢名著阅读。

AD82FCFC-B541-4824-B46B-8A6D96436883.png

  二、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有效对策——以《朝花 夕拾》为例

  本文以《朝花夕拾》为例,阐述名著导读教学的 对策,具体内容如下:

  (一)对文本进行分析

  《朝花夕拾》属于回忆性的散文集,一共收录了 12 篇文章,而且每篇文章的时间也不连贯,写作的地 点也不同,每一次的变化都伴随着作者周围环境、遭 遇的变动。鲁迅在书中不仅描写了各种典型的人物, 还 描绘了承载着独特情意的景物,同时也包括对一些事 物的议论,可以说在书中体现了记叙、抒情和议论等 多种元素。在这本书中,作者先通过儿童的思维来看 待人世间,再通过成人的笔杆来写下自己的体会。《朝 花夕拾》具有双重视角,包含着儿童的经验,也融入 了成人的心态。在这本书中,作者向我们展现了对社 会中人物及事物的深邃思考,描述了来自身边朋友对 他的关怀。学生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把握作者的思 路,而且可以对人生产生深刻的思考。

  《朝花夕拾》是统编教材名著导读板块涉及的第 一部名著,希望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把握经 典,进一步走近鲁迅先生,提高阅读和审美能力。

  (二)制订教学目标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摆脱了以往从知识、技 能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来设定的方式,而是聚焦语文 学科核心素养,从以下四个维度来制订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

  《朝花夕拾》属于回忆性的散文集,鲁迅在书中 不仅描写了各种典型的人物,还描绘了承载着独特情 意的景物。教师引导学生对这本书展开阅读,可以让他们进一步感受作者幽默的语言特点,从中体会到与 作者其他作品不同的美感,掌握语言文字的魅力,提 高语言运用能力。

  2. 审美鉴赏与创造

  《朝花夕拾》这本书的美可以体现在不同的角 度, 既有人性方面的光辉, 也有自然生活方面的乐趣, 还有人文方面的内涵。无论藤野先生对作者的鼓舞, 还 是长妈妈带来的温暖,抑或是范爱农的风骨,都体现 了人性的美,给这本书带来了真实感;作者从小就喜 欢贴近自然,在入学堂之前就在百草园经历了许多美 好的时光,也从自然身上获得了一些知识,体现了自 然之美;作者老家是绍兴的, 在文中会涉及一些社戏、 五猖会等家乡文化习俗,这些文化的描述展现了人文 之美。所以,阅读这本书,学生能受到美的浸润与熏 陶,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3. 文化传承与理解

  这本书中的许多事件都是围绕作者的故乡来展开 叙述的,作者从小就对家乡风俗有着较大的兴趣,在 书中也描绘了很多别致的风土人情, 所以《朝花夕拾》 这本书也流露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通过对本书的 阅读和学习,初中生能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 力,进一步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促进文化传承。

  4. 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多个问 题的驱动下探究书中的内容,分析作者的家乡风俗以 及所表达的独特情感,通过问题的探索与分析拓展学 生的思维,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到作者在童 年时期感受到的温馨与乐趣,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品质 提升的目的。

2BA8A1CF-A76C-4b8e-8FE3-63CA78E54214.png

  (三)具体教学过程

  1. 引导学生走近鲁迅,初赏‘朝花’

  在课堂教学开始时, 教师借助现有的媒体技术, 给 学生展示鲁迅的照片,并鼓励学生结合以往语文学习 的经验说一说作者的概况,以此达到激活学生已有经 验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名著的 题目进行分析,思考作者把作品命名为《朝花夕拾》 的具体原因,在个别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教 师可以进一步补充:“鲁迅在青少年的时候经历了许多 事情,等到成年回忆起来才把它们写成文章,这是否 就像早晨飘落的花瓣到了晚上才去拾起来呢?”接着,教 师让学生浏览这本书的目录,让他们从目录把握全书 的结构。通过浏览,学生可以知晓这本书一共收录了 12 篇文章,而且每一篇文章之间似乎都存在某种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几篇文章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 例 如,有的学生表示:“第一篇文本说明了作者不喜欢猫 的原因,也表达了鲁迅更喜欢隐鼠,但作者喜欢的隐 鼠后来被长妈妈踩死,这也为第二篇文章奠定了情感 基础……”通过分析目录以及各篇文章之间的联系学 生能加深对整本书的理解。

  然后教师利用媒体资源给学生展示了这部作品中 一些精彩的片段, 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他如此开心? 接下来和父亲经历了什么事情?父亲为何要这么做?”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初赏朝花,让学生通 过自己的大脑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并感知到作者 童年生活的温馨和乐趣,从而萌生对全书展开阅读的 欲望。

  2. 借助导图通读名著,把握脉络

  思维导图具有开放性、直观性、条理性和创造性, 将 它应用到名著导读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打通全书的脉 络。因此,教师可以制作思维导图(如图 1),给学生 提供参考。这样学生就能直观、便捷地把握这本书的 主旨、作者的概况、作者的生平及书中涉及的历史背 景知识,从而建立起对《朝花夕拾》的整体感知。教 师也可以让学生对思维导图进行扩展,丰富完善这一 思维导图。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阅读体会,对《朝 花夕拾》各篇文章的时间、内容、主题、人物形象和 艺术特色等进行梳理整合,打通章节壁垒,捋顺全书 的脉络。

  3. 组建小组合作阅读,发散思维

  在实施名著导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 合作阅读, 鼓励他们对某个“点”展开讨论、交流, 在 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重要能力,同时升华他 们对这本书重要内容的体会。例如,在本班学生了解 和熟悉全书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设置了相应的“共议” 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本书中有这么多文章,从 这些文章中你可以了解到鲁迅是怎样的人吗?请你们 在各自的小组内讨论。”虽然《朝花夕拾》整本书中有 多个不同的故事,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既体现了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的现状,又突出了作者的人物形 象,所以教师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更 强的整体意识,通过合作阅读和交流促进学生思维进 一步发散,升华学生对作者、对本书的认识。

  4. 进行阅读成果展示,撰写报告

  《朝花夕拾》的读书报告可以选取“摘要式”和“简 评式”结合的方法,需要学生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梳 理和整合,在了解书本信息的基础上,罗列自己摘录 的好词句以及对书中一些语句的批注等,在报告中阐 述自己对整本书的评价和想法,实现高质量的整本书 阅读,形成一定的辩证观。教师给本班学生提供了读 书报告的格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名著导读教学是当前语文课程中不可 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遵循“素养为本”的原 则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在分析名著作品的基础 上,围绕本班学生的学情来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安 排好每个课时的计划, 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 体验、互动、交流的机会;要引导学生分析、把握名 著作品的内容,发展初中生的个性化思维;最后要及 时组织阅读成果的展示,给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以 实现阅读感悟的共享,进一步深化初中生对名著作品 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郁斌.统编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以《水浒传》导读为例[J].语文新读写,2021(18):40-42.

  [2] 邹黎霞,王建飞.激活阅读意识 感知名著魅力:初 中语文名著导读课堂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 版),2021(19):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