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外阅读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2024-02-18 11:30:32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在“双减”背景下,尽管初中生有了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但是由于他们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存在不爱读、不会读、不常读的现实困境,所以课外阅读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作用不明显。基于此,教师应采取巧设情境、巧用媒介以及巧借作业等策略,启迪、引领学生摆脱课外阅读困境,让课外阅读在促进初中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发展方面的作用愈发显著,让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摘要
在“双减”背景下,尽管初中生有了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但是由于他们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存在不爱读、不会读、不常读的现实困境,所以课外阅读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作用不明显。基于此,教师应采取巧设情境、巧用媒介以及巧借作业等策略,启迪、引领学生摆脱课外阅读困境,让课外阅读在促进初中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发展方面的作用愈发显著,让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关键词]“双减” 课外阅读 初中生 语文能力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分析,语文能力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以及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从理论上讲,课内外阅读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双减”背景下,尽管学生有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但是课外阅读的效果并不明显。鉴于此,教师应在全面、深入、细致了解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基础上,采取一些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策略,提升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一、国内外学生课外阅读研究现状综述
在美国,从克林顿的“美国阅读挑战”运动到小布什的“阅读优先”方案,都表明了政府对阅读的高度重视。在英国,教育部发出号召,倡导英国青少年要把阅读进行到底,并借助各种传播工具宣传阅读。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由点及面的重磅举措,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自2014年来,全民阅读连续10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推动全民阅读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国内外关于课外阅读的政策、理论等方面来看,政府部门都非常重视阅读工程,并且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在这些政策法规的驱动下,全民阅读的良好风尚正在逐步形成。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基本方式,也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根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处的不同时空,可将阅读学习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鉴于此,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需求等,指导学生有序、有效阅读一些中外经典名著。
二、以课外阅读促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困境
当前,初中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主要面临学生不爱读、不会读、不常读的现实困境。这些现实困境,是影响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与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不爱读——课外阅读兴趣不浓
缺乏阅读兴趣,是影响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兴趣的缺乏,往往会导致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消极被动、浅尝辄止、囫囵吞枣等。在课外阅读中,学生之所以不爱读,缺乏阅读兴趣,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课外阅读精彩、有趣的内容,以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形式比较单一、枯燥等。如果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那么,即便是教师在课外阅读任务的设计方面下足了功夫,课外阅读的效果也会大幅下滑。因此,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教师引领学生摆脱阅读困境的当务之急。
(二)不会读——课外阅读方法欠缺
科学、合理、多元、有效的阅读方法,也会对学生的阅读效果产生影响。从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在阅读时所采取的阅读方法不太合理,如浅尝辄止的快餐式阅读、囫囵吞枣的碎片式阅读等,这也是导致他们阅读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因此,缺少正确的课外阅读指导方法,导致学生不会读,也是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所面临的困境。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方式主要是默读、逐字逐句地读,很少有学生运用跳读、寻读等快速阅读的方法。学生不会读,对其阅读能力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不常读——课外阅读时间不足
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提升,需要充足的阅读时间做保障。尽管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足,但是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却不多。主要原因是教师所设计的课外阅读任务较少,任务内容、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不相符。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得不到保障,所以课外阅读效果也会逐步下降。教师,不仅是课内阅读教学的主导者,也是课外阅读教学的主导者。面对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未能充分利用的现实困境,教师应基于学生的需求,精心设计一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阅读任务。
三、以课外阅读促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对策
鉴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所面临的不爱读、不会读、不常读的现实困境,教师应通过采取巧设情境、巧用媒介以及巧借作业等策略,提升语文课外阅读的效果,更好地发挥课外阅读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方面的作用。
(一)巧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既然学生缺乏课外阅读兴趣,那么,教师就应针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足的问题,巧妙地创设一些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趣味盎然的课外阅读活动中。
1.巧设直观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围绕课外阅读的内容,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巧妙地创设直观、形象、生动的阅读情境,让学生感知、领略课外阅读内容的乐趣。例如,《昆虫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的内容,为了激发学生在课外阅读这本书的兴趣,教师围绕教材中的《蝉》这篇课文,创设了直观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认识了一只鲜活的蝉。如雄蝉与雌蝉在身体结构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在雄蝉的腹部,有一个发声器,所以雄蝉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出各种尖锐的声音,但是在雌蝉的腹部,却没有发声器,只有一个听器,所以雌蝉不发声。幼虫与成虫的生活环境也有所不同,幼虫生活在土壤之中,主要以植物的根为食;成虫生活在地面上,主要吸食植物茎叶中的汁水。
2.巧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问题,不仅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巧妙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例如,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情境:《朝花夕拾》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作者在创作这本书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朝花夕拾》这本书的原名是什么?书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这些人物有哪些性格特征?这些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巧设语言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因此,本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语言情境。例如,教师围绕《哈利·波特》中的一些精彩情节,用书中生动、贴切、优美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了情境,并鼓励学生根据语言中的相关信息,推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如其中描写了一个没有脖子、贪婪的姨父和一个“利用长脖子窥探左邻右舍”的姨母。从这些语言描述中,学生感知、体会到人性丑恶的另一面。在描写巨人海格时,则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如将海格的双手比作垃圾桶盖,将穿着皮鞋的脚比作两只小海豚……从这些描写人物形象的语言文字中,学生不仅能够更为清晰地感知人物形象,而且能够体会到这本书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从而让学生产生阅读《哈利·波特》的兴趣。
(二)巧用媒介,指导阅读方法
运用的阅读方法不恰当,是导致初中生课外阅读效果差的一个重要因素。鉴于此,教师可巧妙地借助微视频、导读单、任务群等媒介,组织学生深度阅读,以扎实、牢固地掌握阅读方法。
1.巧借微视频,指导学生精读
对于课外书籍中的一些精彩章节、片段等,学生应深入浅出、细致入微地精读。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能力等存在差异,所以他们精读的效果也会存在差异。为了同步提升学生课外精读的效果,教师可巧妙地利用一些微视频。以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西游记》为例,教师可围绕《西游记》中取经路上的“八十一难”设计一段微视频,并以该视频为媒介,指导学生扎实、牢固地掌握精读方法。
2.巧借导读单,指导学生略读
略读是相对于精读而言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提升学生阅读速度的一种方法。灵活、自如地运用略读方法,有助于学生博览群书、开阔视野。巧妙借助导读单,教师可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略读方法。仍然是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西游记》为例,教师可设计一些导读单,如为了让学生厘清“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来龙去脉,教师设计、运用了一张融入“人物关系、事件经过”等内容的导读单。以完成此项导读单为契机,学生的阅读过程也就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3.巧借任务群,指导学生读写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彼此融合的。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教师可将读写任务群作为媒介,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读写方法。例如,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西游记》时,教师可鼓励学生从西天取经路上的美丽风景中选择一处,并写一段关于这处风景的解说词。如此,教师就能够指引学生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在写作中深化阅读主题。
形象生动、内容有趣的微视频,言简意赅、脉络清晰的导读单等,以及主题鲜明、环环相扣的任务群,都能够成为教师指导学生扎实、牢固掌握各种阅读方法的媒介。
(三)巧借作业,保障阅读时间
充足的阅读时间是高效阅读的保障。为了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教师可围绕课外阅读的内容,结合课外阅读的实际,精心设计一些读思作业、读写作业以及读议作业。
1.巧借读思作业,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
阅读与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将阅读比作“进食”,那么,思考就好比“咀嚼”“吸收”。在“双减”背景下,本着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学生作业效果的目的,教师可设计一些读思结合作业。例如,在指导七年级学生阅读《海底两万里》时,教师可设计一条条问题链:教授阿龙纳斯接受了谁的邀请,开启了惊险的海上之旅?教授海上之旅的目的是什么?教授和他的仆人想要捕获那个在海中作恶的怪物,于是,教授接受了美国政府的邀请,带着他忠实的仆人开始了惊险的海上之旅,他们能否顺利地捕杀海怪呢?……这些读思作业是学生必须要完成的内容,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书能够充分保障阅读时间。同时,在完成读思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品质等语文能力都会得到发展与提升。
2.巧借读写作业,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读写作业,也能够充分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教师可将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作为焦点,设计一些读写作业。例如,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西游记》时,教师要求学生仿写一些精彩片段、写读后感、续写故事或改写故事的结尾等。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些读写作业,学生会全身心地阅读课外书籍,他们的阅读时间会得到充分保障。当然,通过组织学生完成读写结合的作业,他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等都会得到逐步发展。
3.巧借读议作业,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
通过组织学生完成一些读议作业,不仅能够引领学生更为通透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全面的视角理解文本内容。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可利用课后服务活动,有序开展一些读议结合的课后作业。例如,在指导学生自主、深度阅读《三国演义》的基础上,教师可在课后服务活动期间,开展一次读书分享会,让每一名学生畅所欲言地分享自己阅读《三国演义》的收获、感悟。当某一名学生声情并茂地分享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其他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如此,学生阅读的时间得到了充分保障,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显而易见,读思作业、读写作业以及读议作业,之所以能够保障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主要是因为这些作业是学生在课后必须完成的内容,且作业数量少、质量高,能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初中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不爱读、不会读、不常读的现实困境。教师可以这些现实困境作为切入点,通过采取巧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巧用媒介指导阅读方法以及巧借作业保障阅读时间等策略,改变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提升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效果,让课外阅读成为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一种助推器,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核心素养等因有趣、有效的课外阅读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春生.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探析[J].教师博览,2022(36):29-30.
[2]张建辉.浅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修养[J].教育艺术,2022(12):67.
[3]陈升敏.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策略[J].中学语文,2022(26):102-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