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论文

2024-02-18 11:25:41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帮助学生取得好的数学成绩,多数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多采用反复讲、反复练的教学模式,课后通常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作业,在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学习负担和压力,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双减”政策强调要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因此教师对作业设计进行优化势在必行。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方法,旨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摘要
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帮助学生取得好的数学成绩,多数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多采用反复讲、反复练的教学模式,课后通常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作业,在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学习负担和压力,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双减”政策强调要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因此教师对作业设计进行优化势在必行。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方法,旨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双减” 作业设计作业优化
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教育“内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学校、家长都只关注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争分夺秒地进行知识讲解,课后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以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与此同时,很多家长给学生安排课外辅导培训。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课后休息时间被严重挤压、占用,学习压力与负担明显增加,这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有效改变这种不良现象,2021年出台的“双减”政策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应严格控制学生的课后作业量及作业时长。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积极对作业设计形式进行优化,以达到“减负增效”的教学要求。
一、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思路分析
“双减”政策的提出,对中小学各学科作业设计都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为教师进行作业优化指明了方向。认真研读政策内容可以发现,“减负控量”“提质增效”是其核心要求。所以,教师应以此要求为指向,进行作业设计,具体思路如下。
(一)合理把控作业量
“双减”政策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段不应布置课后书面作业,中高年级段的书面作业时间不应超过60分钟。从政策要求出发,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需要重视对作业量的控制。一般来说,小学阶段作业设计通常以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为主,将时间平均分配至各个学科,那么数学课后作业时间就应控制在20分钟左右。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在完成作业设计后,应按照中等学生的水平进行试做,或者可以选择几名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预做,以了解学生完成作业需要的时间,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增减,将作业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因作业量过大而占用学生过多课后休息时间。
(二)丰富作业类型
书面练习作业一直是小学数学作业的主要形式,重复的作业练习是让很多学生丧失数学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压力的重要原因。所以,想要实现“提质增效”的教学目标,进行作业改革是必要的。数学学科的作业形式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如生活化作业、探究性作业、层次化作业、学科融合型作业等。每种作业形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具体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做到兼容并蓄,保证作业类型的多样性,以缓解单一作业形式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疲倦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联系生活,设计生活化作业
综观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很多学生都认为数学学科枯燥无趣、晦涩难懂、学习难度较大,对数学学习产生了畏难心理。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多和数学教学及作业设计脱离生活实际有关。虽然一些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但与生活之间也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生活现象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更易于学生接受、理解、掌握。作业作为纽带能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关联起来。因而,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要从自身经验出发,挖掘数学和生活实践的关联点,并围绕这些关联点进行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明白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从而在无形中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时,若是要求学生机械化地刷题,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所以,教师可以从生活现象出发,为学生设计生活化作业。比如:“我们这里出租车起步价是8元(2公里以内),超过2公里后,则每公里按照1.5元计费。老师乘坐出租车从学校到火车站,纵观距离是12公里,那么老师需要给师傅支付多少车费呢?”这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情境,学生易于理解题目的含义。在生活情境的驱动下,学生会主动思考,并在解答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小数乘法计算能力。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对作业产生抵触情绪,又能收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二)关注需求,设计探究性作业
好奇心强、探究欲强的学生学习需求更为强烈。探究活动的开展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概括中获得思维能力发展。因此,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教师还要注重增加探究性作业的设计,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
例如,在开展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为了强化学生对“圆的周长”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探究性作业,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验证“圆的周长是其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一结论。实践研究发现,有学生说:“用绳子绕圆形物体一周,然后做好标记,并将绳子拉直,之后再用另一条绳子测量这个圆形物体的直径,最后再对比两条绳子的长度,发现测量周长的绳子是测量直径绳子的三倍多一些。”还有学生说:“可以用卡纸剪成任意大小的圆形模型,然后利用绳子测量模型的直径及周长,发现每个模型的周长都是其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方式,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又能让其通过实践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产生深刻记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提升教学效果。
再如,在进行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相关知识教学时,完成基本知识讲解分析后,教师可以围绕本章节的重难点内容,为学生布置调查探究性作业,即“调查家中一周内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情况”,让学生对自己家中一周内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和统计,并对不同一次性物品使用的占比情况进行分析,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等。这样的作业设计,既能将作业和学生的生活关联在一起,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探究性,相对于传统的书面作业,更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调查、分析中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尊重差异,设计层次化作业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之间存在学习能力、知识认知能力的差异,也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进行数学作业设计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兼顾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具有层次化、弹性化的作业内容,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完成作业中获得成就感。
例如,在完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知识教学后,教师应遵从“保基础,求发展”的原则,从学生间的差异性出发,设计层次化作业。
具体作业设计时,应包含“基础型作业”“提高型作业”“发展型作业”三个不同层次,其中“基础型作业”应面向数学能力较差、基础薄弱的学生,内容应紧扣教材,并且要降低作业难度,将巩固课内知识作为作业设计的主要目标,以保证学困生可以从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型作业”则应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创新,并适当增加作业难度,
以激起学生的探索欲、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型作业”则主要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难度相对更高,并且更具开放性及发散性,以满足其能力发展需求。以“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这样三个层次化作业:(1)学校有一个长方形花坛,其长为6米,宽为4米,求花坛的面积是多少。(2)学校的花坛为正方形,其周长为80米,求它的面积。(3)学校想用28米的栏杆,围成一个各边长度均为整数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花坛,可以有哪些方式?如何围花坛,才能让花种得最多?
设计层次化作业,可以让学生从自身能力出发,选择合适的题目练习,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又能避免“一刀切”式的作业给学生造成压力和负担,同时还可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从而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学科整合,设计综合型作业
数学是一门和其他学科知识存在较大关联的学科。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可以在充分分析数学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挖掘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并以此为出发点,为学生设计跨学科综合型作业,以拓展数学作业的深度与广度,实现对学生综合思维的锻炼与培养。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日记、数学手抄报等方式为学生设计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表达自己的课堂感悟、课后反思等,通过数学与语文学科的知识融合,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次知识梳理,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比如,在完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反思”作业,让学生对“一端栽一端不栽”“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等不同情况下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总结,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部分知识。
又如,在完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节约用水”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作业:“有数据显示,全球有100多个国家都存在缺水问题,我们国家也存在非常严峻的缺水问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表1是对某公厕水龙头漏水情况的调查,根据表格内容,计算每个水龙头的漏水速度,并填写表格。同时,计算:每个水龙头平均每天漏水大约有多少?一年漏水有多少?如果一个成年人每天摄入水量为2.5L,那么一个水龙头一年漏掉的水够一个成年人喝多少天?”这样的作业设计,可以在无形中将数学作业和德育教育融合,让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意识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三、重视评价,强化作业设计价值
作业评价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作业评价情况对作业价值的发挥具有一定的影响。目前仍然有很多数学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不够重视作业评价的作用,教学重点集中在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方面,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没有进行严格、认真的检查及评价。还有部分教师虽然检查了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但只是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要求的作业内容,或者简单地以“√”和“×”等符号进行作业批改,
使得作业评价的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同时,容易让学生产生“作业做不做都行”“老师不怎么检查作业”等心理,在写作业时应付了事。鉴于此,教师在进行作业优化设计时,不仅要合理控制作业量,创新、优化作业设计形式,还需要重视调整作业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作业评价的价值,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具体评价中,教师需要改变以往单纯的结果性评价模式,在关注学生作业完成结果的同时,重视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针对性评价。
例如,针对学困生,在进行作业评价时,教师需要多关注其优点,寻找其进步之处,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以点燃其学习信心;针对中等生,需在肯定、鼓励的基础上,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协助、鼓励学生进行调整,为其指明改进方法;针对学优生,则需对其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尽分析,督促其进一步提升能力。此外,对作业中的典型问题和共性问题,教师需要集中、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排除学习障碍,真正发挥作业查漏补缺的作用,促使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完成作业及作业批改而取得进步。
总之,“双减”背景下,进行数学作业设计方式优化势在必行。教师应充分把握作业设计的本质及“双减”政策要求,在严格控制作业量的同时,丰富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以最大化发挥作业的作用,使之有效助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芸.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学习效率——关于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探讨[J].数学教学通讯,2022(1):62-63.
[2]王丹.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也谈如何优化作业设计,提高教学效率[J].小学教学研究,2017(8):88-90.
[3]巢丽珍.优化作业练习设计提高几何形体教学效率——“圆的周长与面积”的作业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6(17):273-274.
[4]江安财.精益求精,日臻完善——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2(22):40-43.
[5]赵进.巧设数学作业提升课堂效率——浅谈云平台教学下如何提高学生数学作业的有效性[J].教育界,2018(12):93+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