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建宁红色故事 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论文

2024-02-11 20:56:36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红色故事是重要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对筑牢学生政治认同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围绕“如何运用建宁红色故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筑牢学生政治认同”这一核心问题进行探讨,审视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针对树立明确目标、精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学科融合四方面探讨运用建宁红色故事筑牢学生政治认同的可行策略,以期将政治认同熔铸于学生心中,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
红色故事是重要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对筑牢学生政治认同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围绕“如何运用建宁红色故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筑牢学生政治认同”这一核心问题进行探讨,审视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针对树立明确目标、精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学科融合四方面探讨运用建宁红色故事筑牢学生政治认同的可行策略,以期将政治认同熔铸于学生心中,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红色故事;政治认同;道德与法治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将政治认同摆在首要地位,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无论是学生个人终身发展需要,还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认同都是必备品质。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政治认同熔铸学生心中是一线教师的首要任务。福建建宁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县,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建宁红色故事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筑牢学生的政治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价值。
一、培育初中生政治认同的主要内容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筑牢学生的政治认同,首先要认清政治认同培育的主要内容。对初中生而言,政治认同的主要内容包含对中国共产党、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对中国共产党、伟大祖国的认同
公民对党、国家的认同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是否能够早日实现。要筑牢初中生的政治认同,首先就需要在课堂上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真正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在此基础上从心底认同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热爱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生只有对党和国家深度认同,才能理解和支持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奋斗目标等,并且能够为实现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我们不仅要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层层剖析呈现在学生面前,还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与发展的历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发展中的种种曲折与探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来之不易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从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最稳固的认同。对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文化,各民族都为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正是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化,陶冶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价值观培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育人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是要求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记住、背诵、默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而是要求我们真正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二、用讲好建宁红色故事筑牢学生政治认同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上有依据
一方面,用好红色资源和筑牢政治认同都是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部分中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其中政治认同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前提。在课程实施部分,新课标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一方面提出,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如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故居遗址遗物、馆藏文物等,丰富教育教学活动形式。
另一方面,红色故事与政治认同在本质上深度契合,二者紧密联系、天然黏合。红色故事的真正价值就是在青年人心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政治认同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即“政治认同是指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者在本质上的深度契合,决定了红色故事在筑牢青少年学生政治认同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对青少年学生来说,红色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讲好红色故事比高深的理论说教更能够深入青少年学生的内心,引起青少年的情感共鸣,对筑牢青少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将红色故事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有效落实政治认同的培育目标,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实践上可操作
一方面,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本来就有许多政治认同的培育素材,可以与建宁红色故事巧妙地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贯穿学生初中学习的整个阶段,教材中包含了心理、道德、政治、法律等理论知识,旨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家人、朋友、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树立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坚定的政治认同。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包含了个人与集体道德规范的学习,第四单元中包含了对国家法律方针的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包含了对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知识的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介绍了我国的政治制度;九年级上册的前三个单元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国家相关制度等。这些素材均为筑牢学生政治认同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挖掘,便可使学生形成基础的政治认同。
另一方面,建宁红色故事资源相当丰富,可以为筑牢学生政治认同提供优质的素材。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建宁亲手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其中毛泽东同志在建宁前后43天、周恩来同志在建宁一年零两个月),建宁是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总政治部和闽赣省苏维埃政府驻地,是闽西北革命根据地中心和闽赣省委中心,是红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发祥地,是红一、三军团山炮连的诞生地,在五次反“围剿”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许许多多革命战士在建宁革命战斗期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红色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讲好建宁红色故事,可以带领学生重温那段峥嵘岁月,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革命智慧,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革命风范……在倾听这些红色故事中,学生的政治认同能够得到培育。
三、用讲好建宁红色故事筑牢学生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
要有效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就需要对现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政治认同培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问题与实际学情,制定针对性策略,进而增强政治认同培育的有效性。
(一)目标模糊,缺乏针对性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逻辑起点,是评判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但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认识不足,对政治认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设置的教学目标既不够具体又缺乏可操作性,以及对政治认同的培育缺乏针对性。部分教师仅仅停留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上,没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一些学生并不是从心底认同老师的教育,更不用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了。
(二)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
教学内容作为培育政治认同的载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媒介。教学内容通常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取与整合。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既要站在教学目标达成的角度,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因此教学内容既要体现理论性、系统性,又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符合。但从现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来看,政治认同的培育存在内容零散、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等问题,不利于学生政治认同的内化和落实。
(三)方法单一,缺乏启发性
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尤为重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成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政治认同培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政治认同的落实,强调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同向同行发展。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时,需要遵循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契合学生发展的规律教学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最终将政治认同落实到行动中。
在现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许多教师还在以知识传授、理论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即便在课堂引入了红色故事,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与灌输,缺乏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这种方式下学生无法在课堂中受到启发,更谈不上感悟、理解与认同,这距离我们的育人目标还相差甚远。
四、用建宁红色故事筑牢学生政治认同的策略
(一)精准解读课标,树立明确目标
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既要发挥其传授政治理论知识的功能,又要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在筑牢学生政治认同的要求下,教师应主动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以往知识论、结果论的教学观念,不再将传递知识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是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筑牢学生的政治认同。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为例,在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二框“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教学中,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将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摆在首位。具体体现为,学生学完本节课后,不仅要将国兴我荣、国衰我耻记在心里,还要将热爱祖国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中,尤其要做到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为了让学生深度理解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怎么办,我们可以将教学活动设计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讲故事。我们可以请学生讲述吴静焘烈士在建宁生活与工作的故事,学生讲道:“1933年4月,吴静焘与妇女部长刘志敏前往江西宁都参加省委扩大红军会议,归途中,在建宁双溪口黄泥潭看到反动武装保卫团正在包围袭击赶集的群众。为解救群众、掩护撤离,吴静焘英勇奋战,不幸中弹牺牲。殷红的鲜血染红了四月的杜鹃花。如花的生命,就此定格在29岁。”此时许多学生的眼里含着泪水,被烈士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对课文内容“为了国家利益,有时不仅需要放弃个人利益,甚至要献出自己的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接着,教师总结: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无数像吴静焘这样的中共党员、苏区干部为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最后,学生谈感悟。通过这节课,学生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会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进一步认同今天的新中国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此刻的“爱国”不再那么抽象,深深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二)精选教学资源,构建“红色”校园
针对政治认同的培育中内容零散、系统性不足的问题,为了将建宁红色故事更好地融入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精心规划系统布局。第一步,进行建宁红色故事的收集与整理。教师在学年初发动全体学生用两周时间收集建宁红色故事,方法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可以上网搜索、查阅文献,也可以实地参观调查或者访谈相关人员等;每个年级成立由优秀学生代表、红色故事爱好者、历史知识爱好者等组成的建宁红色故事整理小组,用两周左右的时间筛选整理出十个情节完整、内容生动的建宁红色故事并编辑成册。第二步,做好建宁红色故事的宣传。学校利用校园广播、班级黑板报、特色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每个班级建立建宁红色故事角,对建宁红色故事进行广泛宣传,让建宁红色故事在校园里传播开来。第三步,全校举行以建宁红色故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讲故事、主题班会、办手抄报等活动形式多样,让建宁红色故事深入人心。
例如,朱德总司令保护建宁县万安桥的故事,即便建宁城面临失守的危险,在朱德总司令的领导下,红军也并未以破坏万安桥的方式来阻碍敌军的进攻,反而带领战士修复了万安桥,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学校注重挖掘建宁红色故事与筑牢学生政治认同之间的联系,通过对“红色”校园文化的构建,营造红色文化育人氛围,这对学生政治认同的养成及人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三)大胆走出课堂,丰富教学方法
筑牢学生政治认同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还在于通过思想教育引领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因此,教师还可以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丰富培育学生政治认同方法的多样性。社会实践可弥补传统理论教育以说教为主的不足,改善学生对政治认同素养认知单一的现象。社会实践是老师带领学生大胆走出课堂,走入建宁的红色山水,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地感受等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强化教学实践性既实现了对课堂的有效延伸,又能够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打破传统的思政课形式,利用红色故事丰富教学内容。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为例,在九年级下册第五课第二框“少年当自强”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入少共国际师在建宁的故事。少共国际师在建宁战斗和生活了五个月,留下了众多的红色遗址遗迹。少共国际师是一支战士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红军队伍,最小的红军只有14岁,和九年级同学一样的年龄,却有着和现在学生完全不一样的人生。我们可以课前组织学生参观建宁县少共国际师主题展。这是全国首家以少共国际师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展,以红色飘带将少共国际师的四个章节故事串联起来,以图文、声光电以及场景还原等方式,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少共国际师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在课堂上,重点讲述少共国际师在建宁的红色故事,尤其是师长吴高群英勇战斗,以及牺牲后建宁的老百姓含泪为其立下无名墓碑的故事。课后还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去黄坊乡将上村吴高群烈士墓瞻仰,近距离与英雄对话,感悟英雄的精神,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校通过课堂讲授红色故事,课前课后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及红色遗迹遗址,让学生深刻体会少共国际师战士们英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精神,悟出不同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进而对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青年的责任产生认同,并落实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不懈奋斗的行动中去。
(四)注重学科融合,涵养核心素养
要在筑牢学生政治认同中取得显著效果,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融合其他学科中的相关内容,构建相互促进、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教师可将道德与法治、历史、语文等学科资源进行整合,将新课程标准中“跨学科主题教学”落实到课堂中。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中,我们遇到了对生命价值的追问:怎样的一生是值得的?对此课文明确指出:“能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结合起来,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其理解生命的意义,我们可以引入建宁融媒体中心新闻视频:东山大捷塔即将竣工。再介绍建设东山大捷塔的原因:建宁是第二次反“围剿”最后一仗的决胜之地,东山是主战场。1931年5月31日,红军攻克建宁城,史称建宁大捷,东山大捷塔正是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胜利而建造的。建宁大捷后,毛泽东、朱德和总前委、总司令部进驻建宁城北溪口天主教堂,毛泽东满怀豪情地写下了气势磅礴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这一光辉诗篇,成为红色建宁永远的见证,毛泽东同志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诗中表达得淋漓尽致。毛泽东同志将个人的一生投入中国人民解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所以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那么我们的人生又应该怎样度过呢?面对此时此刻的追问,学生的境界打开了,情感升华了,政治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实现。
五、结语
教育作为培养、塑造人的活动,筑牢政治认同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首要育人目标。因此,教师在培育政治认同时,应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参与感,发掘建宁红色故事蕴含的育人价值,确保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理解并接受课程知识,学习、理解、感悟红色故事中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马越湖.红色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名师在线,2022(23):52-54.
[3]臧克家.毛泽东诗词鉴赏[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
[4]林晓菲.红色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1(10):74-75.
[5]张永俊,皮玮.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张掖红色文化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的探索与实践[J].文学少年,2021(16):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