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科学融合STEM教育的跨学科教学探析论文

小学科学融合STEM教育的跨学科教学探析论文

11

2024-02-10 15:36:21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STEM教育融合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等学科内容,为学生创造了开放探究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采取案例分析等方法,对STEM视野下小学科学课堂的跨学科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参考建议:融合多学科内容,合理设计探究项目;巧妙设计课堂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探究;加强项目指导,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组织课堂展示,评价跨学科学习成果。

  摘要:STEM教育融合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等学科内容,为学生创造了开放探究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采取案例分析等方法,对STEM视野下小学科学课堂的跨学科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参考建议:融合多学科内容,合理设计探究项目;巧妙设计课堂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探究;加强项目指导,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组织课堂展示,评价跨学科学习成果。

  [关键词]STEM,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实践

  STEM是指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等学科共同构成的跨学科教育模式。在STEM视野下,小学课程强调知识跨界、场景多元、问题生成、批判建构、创新驱动,既体现出课程综合化、实践化、活动化的诸多特征,又反映了课程回归生活、回归自然的诉求。科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且在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方面有着重要的优势。基于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可以从STEM视角出发,探索科学课堂的跨学科教学实践策略,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融合多学科内容,合理设计探究项目

  STEM课程是一种项目式学习,需要通过设计指导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内容十分适合教师开展STEM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融入工程、技术、数学等多学科内容,设计成丰富的STEM项目,并充实项目内容,设计具有探索价值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以饱满的状态参与学习,实现对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探索。

  例如,在学习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后,学校STEM项目组设计了将艺术素养与科学探究相结合的“玩转弦乐器”项目。“玩转弦乐器”融入了科学、工程、音乐、美术、语文等学科知识,以“探索制作弦乐器”为驱动任务,让学生在跨学科的探索中,熟悉弦乐器的相关知识,包括分类、结构、弹奏指法、调音等,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出能演奏美妙旋律的乐器,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

  第一,项目启动课“声入人心”。启动课包括“听声辨乐”、介绍弦乐器、学生古筝演奏展示等学习活动,以及探究任务:(1)组装并优化弦乐器尤克里里;(2)制作其他不同类型的小乐器;(3)尝试和其他同学组建一个弦乐队。任务驱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并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

  第二,项目体验课“弦乐器原来是这样的”。体验课包括“探索尤克里里的结构及特点”“弹奏尤克里里”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以尤克里里为代表的弦乐器的结构,并在拆解和组装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同时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弹奏《小星星》,了解弦乐器发声的原理。

  第三,设计与制作课“乐器DIY”。设计课主要包括:(1)利用丙烯颜料在不同材质上绘制尤克里里,在音乐的氛围中,探索色彩搭配原理,体验设计的原创性和独特性;(2)设计属于自己的小乐器,寻找生活中的材料,设计能够弹奏的弦乐器。学生根据设计稿初步创作自制小乐器,并在小组合作下、教师指导下进行修改调整,充分锻炼了动手能力。

  第四,汇报课“DIY乐器大比拼”。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考核学生的项目学习成果,组织学生介绍自己动手制作的小乐器,并进行演奏,最后评选出优胜者。学生在展示中梳理了STEM课程中跨学科学习体验,得到了成就感,并且在评价中获得了充分的认可和激励。

  综上,在STEM视野下,教师融合多学科内容,合理设计探究项目,为学生探索学习创造机会。项目包含了丰富的学习活动和探究任务,学生在体验、学习、设计、制作等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多学科知识,也完成了项目的要求,从而实现了综合发展。

  二、巧妙设计课堂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探究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学生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STEM视野下小学科学跨学科学习中,教师应合理设计课堂问题,让学生持续思考,实现动手和动脑并进,提升思维品质、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运动”的相关知识后,某学校STEM项目组设计了跨学科项目“轮子”。项目以科学知识、技术技能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工程技术、数学知识的运用,在不断试错中大胆创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解决问题,完成作品。在课堂指导中,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展开实践探索,教师将问题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111.jpg

  第一,课堂导入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是通过什么交通工具到达学校的?有的学生回答“汽车”,有的学生回答“电瓶车”,有的学生回答“自行车”。教师根据回答,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交通工具的共同特点——都有轮子。接下来,继续提问:关于轮子,你知道什么?什么样的轮子滚得远?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纷纷给出自己的回答。这样的问题源于生活情境,学生对交通工具较为熟悉。由交通工具引发的思考,符合学生搭建知识框架的规律,这对学生后续工程思维、动手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启发价值。

  第二,知识准备环节。教师设计驱动性问题一:轮子为什么都是圆的?方形轮子会怎么样?其他形状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给出答案:圆形是没有角的,方形有角,滚的时候就会一卡一卡,车子也会一上一下;就算是没有角的椭圆形,车子也会一上一下,滚不稳。驱动性问题二:轮子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轮子由轮胎和轮毂组成,轮毂把轴和轮胎连接起来;辐条能把轮胎支撑起来。

  第三,技术准备环节。教师设计驱动性问题三:怎样用轮子测量距离?学生展开实践活动,用测距轮来测量不同对象的距离,并给出测量结果。驱动性问题四:如何切割木棍?学生通过操作认为可以用小钢锯来切割。这样的问题设计给足了学生思考与合作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突破知识和技术上的难关,为后续实践做好准备。

  第四,设计制作环节。教师提出核心问题“怎样的轮子滚得更远?”后,组织各小组讨论、绘制设计图、制作轮子模型、测试滚动距离、迭代升级。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发学生对设计方案的批判性思考,并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和制作方法,同时教师为各小组提供互动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再一次激发思维火花,并在彼此的质疑和建议中,对各自的作品进行调整优化,完成设计任务。

  综上,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并在问题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进行STEM项目学习的机会,促使学生融合科学、数学、设计、工程等学科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三、加强项目指导,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跨学科教学过程比较复杂,学生由于认知发展、实践能力的限制,对如何解决项目问题常常是一头雾水。对此,在STEM视野下,小学科学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一方面从知识、技能方面给予帮助,促使学生突破难点,顺利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基于情感上的支持,让学生在正向鼓励中形成强烈的探究动力,提升自信心,进而更好地完成STEM跨学科项目。

  例如,在学习了“机械和工具”的相关知识后,某学校STEM项目组融合科学、数学、信息技术、工程等学科知识,设计了以“智能水车”为主题的跨学科项目,引导学生利用乐高设计和制作智能水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作品、模拟稻田灌溉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设计和搭建能力、乐高编程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STEM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强化学生跨学科学习效果,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了全过程指导。具体来讲:

  第一,明确项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探索方向。在项目开始前,教师结合STEM特点,为学生讲解了项目学习目标。(1)科学目标:认识水车外形构造及其传动结构,了解水车灌水的原理。(2)技术目标:能够根据设计方案安装电机、传感器代替人力劳动,完成智能灌水设备的结构安装;能够根据制作好的智能水车结构设计程序,实现智能灌水。(3)工程目标:能够根据稻田灌溉的要求,研讨并形成“智能水车”的设计方案,搭建结构,调试程序;会评估同伴的设计作品并提出改进方案。(4)数学目标:能够测算水车灌溉所需的履带长度及上下高度差,以及电机传动所需的齿轮数。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组织开展针对性学习活动,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促使学生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实践,完成项目要求。

  第二,参与探究过程,提升学生探究学习效果。教师首先提出核心问题:水车在稻田灌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农具水车费时费力,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是否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这些水车进行改进,运用到我们学校的稻田灌溉中,使之更加省力与智能呢?利用问题与学生展开互动,然后组织了头脑风暴、阐述制作等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在各组探究学习中,教师主动参与其中,并在设计方案、论证和修改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模型、测试模型、展示评价等环节给予指导,促使组员互相帮助、相互启发,实现群体性知识建构,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保证各小组项目探究效果。

  第三,渗透情感教育,鼓励学生突破难关,增强学生学习成就感。当学生在实践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充分鼓励,并通过沟通,与学生共同探究困难背后的原因,进而辅助学生完成突破,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索态度,进而跨越学科界限,从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核心素养。综上,在STEM跨学科探索中,教师贯穿全过程的教育指导让学生获得了有效的辅助,进而在知识、技能以及情感层面实现了全面提升。

333.jpeg

  四、组织课堂展示,评价跨学科学习成果

  在STEM视野下小学科学课堂的跨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展示与评价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展示成果的机会,也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客观全面的评价,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后,某学校STEM项目组融合多学科知识设计了“生态防鸟装置”这一学习项目。项目要求学生代入农业工程师的角色,根据鸟类的相关习性,研究设计和制作生态防鸟线,并衍生出更多的生态防鸟方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防鸟系统。

  为推动项目的有效实施,教师安排了如下任务:(1)了解并整理鸟类的相关习性。(2)防大鸟生态装置。(3)防麻雀生态装置。(4)测试自己设计的生态防鸟装置。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实践,探索不同学科的知识,并完成生态防鸟装置的设计这一核心任务。接下来,教师搭建展示平台,要求各组利用图片、视频、实物来展示所制作的生态防鸟装置。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明确了各组需要汇报的内容:(1)小组在制作过程中是怎样进行分工的?(2)小组制作的生态防鸟器最大的亮点是什么?(3)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难题,如何解决的?(4)这次设计活动中,小组有哪些收获?根据各组学生的展示结果,教师组织评价,让各组学生根据“文字及图画设计”“制作”“不伤害鸟类”“能有效驱鸟”“分工合作”“能介绍自己的驱鸟器”这几项标准以及具体的要求进行打分,其中优秀5分、良好3分、合格1分。最后,根据小组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的汇总结果,确定各组项目成果。

  综上,通过展示活动,各组都获得了积极的学习体验,同时在多元化标准下评价项目成果,能够让评价结果更客观、更公开,也更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总之,STEM视野下小学科学课堂的跨学科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造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学科基础。上文结合小学科学STEM设计案例对跨学科教学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但其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因此,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加强教研,继续从课堂优化设计的角度,研究STEM教育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渗透,并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以推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王玲.基于STEM教育视野下的小学科学课堂的跨学科融合[J].学苑教育,2022(36):32-33+36.

  [2]张金玲.STEM视野下小学科学课堂的跨学科教学方法探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2教学发展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一),2022:3.

  [3]吴逢高,滕海川.开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新探索——STEAM视野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跨学科教学设计实践研究[J].中国科技教育,2019(6):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