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基于培养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展路径研究论文

基于培养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展路径研究论文

19

2024-01-12 09:16:45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地理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学旅行课程,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素养。基于此,本文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教学经验,强调了高中地理开展研学旅行课程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展路径,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摘要

  地理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学旅行课程,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素养。基于此,本文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教学经验,强调了高中地理开展研学旅行课程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展路径,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实践力;研学旅行课程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教室教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研学旅行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身临其境的地理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的学习体验。

  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地理学科中,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至关重要。而研学旅行作为一种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培养。

  一、高中地理开展研学旅行课程的重要意义

  研学旅行是指学生在学校或课堂以外的实地环境中进行学习和体验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学旅行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以实践促理解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通过研学旅行,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地理概念和原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可以亲自观察和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感受地理过程的变化和影响。这种实践与体验能够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具象化,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激发学习兴趣

  研学旅行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实地考察、实验、调查等活动,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在这种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更能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促进跨学科整合与应用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历史、生物、化学等。通过研学旅行,可以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和综合应用。例如,在参观一个历史古迹时,学生可以了解到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对历史演变的影响等。这种综合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跨学科能力。

  (四)培养社会责任感

  地理学科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通过研学旅行,学生能够目睹环境问题的现实情况,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这样的经历可以增强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五)培养地理思维和空间意识

  研学旅行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空间意识。在实地考察中,学生需要观察、记录和分析各种地理现象和空间关系,需要运用地理概念和方法,解读地理数据和图表,从而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实地体验不同地理环境,学生能够增强对地理空间的感知和理解,增强自身的空间意识。

360截图20230617141728411.jpg

  二、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展路径

  (一)明确研学旅行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研学旅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为了明确研学旅行课程目标,需要结合地理教材中的具体内容,例如,在“土壤的形成”这一小节,可以依据如下策略进行开展。

  首先,我们可以审视地理教材中“土壤的形成”这一小节内容的具体知识点。这一部分通常会介绍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因素和土壤类型等知识。我们可以从中提取出与研学旅行相关的关键知识点和概念,如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土壤形成的主要过程以及土壤与植被之间的关系等。这些知识点将成为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基础。

  其次,我们需要明确研学旅行的核心目标。“土壤的形成”这一主题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实地观察和调查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亲身体验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和形成过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地理概念,并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通过明确这些具体目标,学生可以在研学旅行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实践和探究,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在研学旅行中,课程内容可以设计以下具体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

  (1)实地考察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安排学生前往不同地理环境的地区,观察并比较土壤的颜色、质地、排水性等特征。学生可以通过实地采样,收集土壤样本并进行实验室分析,了解土壤中的成分和养分含量,从而理解不同土壤类型的形成过程。

  (2)土壤剖面观察和推测。引导学生在实地选择合适的地点,挖掘土壤剖面,并观察不同土层的特征。学生可以根据土壤颜色、质地、含水量等指标,推测土壤的形成过程,并了解不同土层的功能和作用。

  (3)植被与土壤关系的实地调查。带领学生调查当地的植被分布情况,并分析植被与土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根系结构以及土壤的养分含量等因素,学生可以探究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理解土壤与生态系统的关联。

  (4)科学实践技能培养。在实地考察中,引导学生学习使用科学仪器和工具,如土壤探针、PH试纸等,进行土壤采样和测量。学生将学会如何正确采集土壤样本、记录实地观察数据,并运用这些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

  (二)做好阶段性工作,保证课程顺利进行

  1.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做好研学旅行课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结合地理教材中“地表形态的变化”这一小节内容来分析。

  首先,教师需要详细研读地理教材中关于地表形态变化的知识内容,并理解其中的关键概念和原理。地表形态变化包括地壳运动、风化侵蚀、河流作用、冰川作用等多个方面,教师需要对每个方面的变化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了解。

  其次,教师需要确定合适的实地考察地点和行程安排。根据研学旅行的时间和预算限制,选择地理特点明显、便于考察的合适的地区。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和实践体验,安排合理的行程,包括考察地点的顺序、交通工具的选择和行程的安排等。在准备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教师还应确保学生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的预习和讲解,提供地理实践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实地调查技能。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模拟实地考察的活动,让学生提前感受实地考察的情境和操作过程。

  最后,教师还需要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和工具,收集相关的地理实地考察资料和照片,为学生提供参考。此外,可以准备一些实地考察所需的测量工具、实验设备和安全用具,以保障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2.中期实践探究工作

  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中期的实践探究工作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首先,设计实地考察任务。根据地理教材中“地表形态的变化”这一小节的内容,设计与之相关的实地考察任务。例如,可以安排学生观察并记录河流、湖泊、山脉等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或者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确保任务既能够与教材知识紧密结合,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实地探究。在实地考察期间,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目标地区的地理现象和问题。通过提问、讨论和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最后,数据采集和记录。学生应该进行系统的数据采集和记录工作,包括测量、拍照、绘制草图等。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测量工具测量地貌特征的高度、宽度等参数,用照片和草图记录地理景观的变化和特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实地观察能力和测量技能,并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素材。

  3.后期成果展示工作

  在研学旅行结束后,一个有效的成果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和展示他们在旅行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做好研学旅行课程后期成果展示的建议,并结合地理教材中的“地表形态的变化”这一小节内容进行分析。

  第一,多种形式的展示方式。为了促使学生发挥创造力和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成果展示。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口头报告、海报展示、视频制作、展览或演示等形式来展示他们在研学旅行中所学到的内容,这样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展示需求。

  第二,结合实地考察成果。研学旅行的优势在于学生亲身参与实地考察和观察,因此成果展示应充分利用实地考察的成果。学生可以展示他们在实地考察中采集到的数据、照片、视频等,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以支持他们的结论和观点。

  第三,评价和分享成果。在展示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分享给其他同学、家长或学校社区,通过展示和交流来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三)完善整体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机制

  完善整体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机制对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地理教材中“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这一小节内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设计评价机制。

  1.综合评价方法

  研学旅行是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因此评价方法应综合考虑学生在实地考察、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评价方法可以包括观察记录、实地考察报告、小组合作评价等。观察记录可以记录学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的表现,例如对环境的观察、问题解决能力等。实地考察报告可以让学生总结整理所学知识,并分析实地考察中的问题和感受。小组合作评价可以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2.自我评价和互评机制

  在研学旅行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学生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的目标和指标,对自己在研学旅行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同时,学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这种自我评价和互评机制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他们的反思和评价能力。

  3.教师评价和指导

  教师在研学旅行中起到重要的指导和评价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讨论、反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教师的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问题解决能力、思考深度等方面,也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人差异和发展潜力。

  4.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创造力,评价机制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的书面考试和实地考察报告,还可以引入其他形式的考核方式,如口头报告、展示演示、项目作品等。口头报告可以让学生在研学旅行结束后,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学习成果;展示演示可以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模型等形式,展示所学内容;项目作品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性的创作和设计。

  在评价机制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评价应该强调过程和结果的结合,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反思能力。同时,评价机制应该与研学旅行的内容和目标相适应,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知识,并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应当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其中,全面提升地理实践力。重点在于研学旅行课程应当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教师需要在课程设计中明确学习目标,并合理选择地理主题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地理情境。因此,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教师的引导和安全保障措施的落实,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促进他们实现在地理学科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方舟易,曾呈进,林亚池.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旅行课程构建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3(2):86-89.

  [2]杨楠,邬倩,郭朵朵.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以乌兰哈达火山地貌研学实践为例[J].地理教学,2022(12):57-60+13.

  [3]侯章凤,周春梅.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旅行活动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2(1):30-32.

  [4]吴俊和,赵中卫,肖丹.基于地理实践力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教学设计探析[J].地理教学,2021(19):55-58.

  [5]林琪,衣华鹏,叶萌.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方案设计——以芝罘岛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1(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