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解读习作单元特点,统整写作教学方向论文

解读习作单元特点,统整写作教学方向论文

6

2023-12-30 15:38:31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至六年级共编排八个习作单元,着重指导学生掌握必备的作文技能和方法。与其他单元相比,习作单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应结合现有教学实践,通过多角度解读习作单元的编排意图、结构、内容等特点,做好习作单元的统整设计,明确教学目标定位,优化教学设计,以读促写,搭建问题框架,整合习作资源,促进学生写作思维、审美鉴赏、语言建构等能力的渐进习得。

  摘要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至六年级共编排八个习作单元,着重指导学生掌握必备的作文技能和方法。与其他单元相比,习作单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应结合现有教学实践,通过多角度解读习作单元的编排意图、结构、内容等特点,做好习作单元的统整设计,明确教学目标定位,优化教学设计,以读促写,搭建问题框架,整合习作资源,促进学生写作思维、审美鉴赏、语言建构等能力的渐进习得。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单元,内容解析,教学建议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难点。面对统编版教材,教师要树立整体教学观,深入研读教材编排结构,立足学情实际来优化写作教学。习作单元是统编版教材编排的一大亮点,在三至六年级,共设置八个习作单元,各写作单元又侧重于培养学生不同的写作能力,涉及观察、想象、写事、写景、写物、写人等不同内容。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教师要强调学生语用能力和语文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分析习作单元编排意图与特点的基础上,精准解读课标与教材,聚焦学生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重视学生言语经验的积累与表达,切实解决学生作文难题,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养成。

  一、对教材“习作单元”的解读

  “习作单元”主要是指向习作要素的作文教学板块,这些板块既相互独立,又前后衔接,目标在于指引学生完成习作训练任务,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编排意图

  从教材“习作单元”的设置来看,改变了过去以阅读为主线的教材编排方式,突出对学生习作能力的训练与发展。这一编排方式,意图在于推动阅读与书面表达的协同并进,让学生既要重视阅读,还要强化习作训练。同时,“习作单元”明晰了习作训练内容,每一个习作单元,都具有独立、完整的训练体系。比如,三年级上册,以“观察”为训练重点,从写景、写物入手,指引学生留心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三年级下册,以“想象”为训练重点,让学生认识想象,感受想象,通过想象来描写所思所感,创造想象的奇妙世界。可见,编者这样布局,看似各个单元是独立的,却循着“写作能力”主线,又体现了编排的层次性与融通性,有助于学生逐步领会习作知识,渐进提升作文能力。

  (二)编排结构

  “习作单元”的编排结构有“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六部分。现以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对其编排结构进行归纳(见表1)。

333.jpg


  从“习作单元”的结构来看,各部分对应的功能有所不同。在“导语”部分,明确了单元人文主题,设定习作训练目标,呈现单元语文要素。在“精读课文”部分,除字、词学习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认识语言表达,促使学生掌握具体的写作方法;在“交流平台”部分,围绕写作目标,品读语句,让学生思考,怎样来描写?从哪些方面描写?用哪些词汇描写?在“初试身手”部分,由读到写,运用所学方法,开展仿写练习。在“习作例文”部分,贴近学生生活,挖掘例文的写法,让学生感知语文要素,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习作”部分则布置任务,从审题、立意、架构写作内容等方面设定写作方法,对某一事物或场景进行描写,并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写清楚、写具体。

  (三)编排内容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各册教材“习作单元”的具体内容各有所侧重。三年级作为写作起点,从观察、想象入手,进入四五年级,重视学生习作方法的训练:“生活万花筒”,以写事为重点,指导学生“把事情写清楚”;“游”,以写景为重点,从写景方法上,让学生“把握写景的顺序”;在“介绍一种事物”中,注重说明文的写作指导,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能够做到“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将事物介绍清楚;对于“形形色色的人”,着重训练学生掌握描写人的方法,特别是“掌握描写人物的特点”等。进入六年级,强调“围绕中心意思写”,写一件事,要有所侧重,需要学生抓住重点,表达中心意思;“让真情自然流露”,要强调真情实感,将语言和思维衔接起来,在写作中有情可抒发。

  二、“习作单元”统整教学的策略

  通过全面解读“习作单元”,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对接学生生活,关注学生习作知识的理解和训练。同时,教师还要遵循习作能力“螺旋上升”的序列化特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选择恰当教法,来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充分研读,定位教学目标

  “习作单元”在教学前,教师要对单元内容进行全面、深入解读。在每一个“习作单元”,教师都要把控好其侧重点及目标,做好“习作单元”定位,将学生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培养进行综合,让写作教学更明确,更有方向。比如,在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学中,安排精读课文《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对照单元习作目标,主要学习“观察法”。《搭船的鸟》一文的最大特点是对翠鸟的细致描写,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说说对翠鸟的观察方法。观察需要讲究方法,需要设定观察的顺序。对翠鸟的观察,从其羽毛、嘴巴、动作描写中,为学生刻画了一只可爱、美丽的翠鸟。针对翠鸟捕鱼的描写,抓住几个动词的运用,让学生惊叹翠鸟的灵活、敏捷。由此,通过对观察方法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观察的重要性,掌握观察的重点,选择恰当的观察方法,让描写更加细致。

  (二)由读促写,构建问题框架

  “习作单元”教学对整个课时的安排要做到合理、有效。每个“习作单元”的内容都是强调学生写作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教师要厘清“习作单元”主体内容,尝试建构问题框架,引领学生去认识、理解和掌握习作方法。

  比如,在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学中,《麻雀》一文主要描写了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与猎犬展开搏斗,这只普通的麻雀所表现出的不畏强暴的精神,向学生诠释了“爱”的伟大力量。怎样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教师设计了问题框架:一是读课文,说一说描写了哪些人物,记述了哪些事;二是梳理事件,概括发生的过程;三是聚焦结尾,重新改写。本单元习作目标是“把一件事情写清楚”,通过解析课文内容,让学生概括主要事件,并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整理。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学生能够从文章中抓住主要内容,并厘清写作思路和方法。在进行写作训练时,也会参照课文框架,来厘清写作要点。问题框架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找准文章主旨要点。在写作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架构写作思路,把握好事件发展的顺序。在构思方法上,要借助于“六何法”,从何时、何地、何人、为何、何事、如何六方面展开,将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内容表达出来,让这件事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

  (三)整合资源,发展写作思维

  在“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写作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对于单元课文的讲解,教师要关注写作方法的归纳,并将单元内的资源进行整合,调整教学顺序,指向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教学成效。

  比如,在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学中,该单元内容主要是围绕说明文的写法展开,通过学习《太阳》《松鼠》等文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理解说明方法,能够根据不同事物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为此,在单元课外讲解顺序上,可以先精读《松鼠》,从科学与艺术视角,让学生感知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与准确性。接着,对例文《鲸》进行学习,这两篇文章都是关于动物的,学生兴趣高,从对鲸的描写中,让学生抓住鲸的外形、捕食、繁殖等特点和习性。最后,对比两篇课文的说明方法,总结说明文的写作要点。

  从学习说明文到“习作”训练,让学生懂得“介绍一种事物”的说明方法。首先要选择一种事物,鼓励学生以感兴趣的某一事物为介绍对象。其次,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整体构思。然后,设定说明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安排写作顺序,明晰先写什么、再写什么,选择说明方法。最后,修改习作,互评互批,从多方面将事物介绍清楚。

  (四)个性化指导,培养自主写作能力

  在习作单元中,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通过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和反馈。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写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版思考能力。在习作单元中,针对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草船借箭》和《景阳冈》这两篇课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个性化写作指导。

  第一,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需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或提供个别指导。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复杂的叙述,如通过对角色心理的描写来丰富故事情节。对于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具体的写作框架和指导,帮助他们组织思路和表达观点。

  第二,小组合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写作。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分享写作经验和技巧。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实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写作。此外,小组合作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促进他们在写作过程中的积极参与。

  第三,鼓励自主写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写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习《草船借箭》和《景阳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如角色的心理、故事的转折点等,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将其融入写作中。同时,教师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写作技巧和素材,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难题。

  (五)展示与分享,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习作单元的结束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分享。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写作动力。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可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并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下是对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和《牧场之国》这两进行分析的教学过程。

  第一,作品展示和分享。教师邀请学生将他们的写作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作品进行展示,并通过口头演讲或展示文稿的方式向同学们分享他们的创作过程、写作思路以及感受。这样的展示和分享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写作动力。

  第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在作品展示和分享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相互学习和交流。同学们可以提出问题、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彼此改进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鼓励他们对同学的作品提出深入的思考和具体的建议。这样的交流互动能够促进学生对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通过作品展示和分享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还能从其他同学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总之,统编版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要落实“阅读铺路、读写融合”理念,教师要统整单元内容,从读中提炼写作知识和方法,从写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会表达,提升写作素养。

  

参考文献:

  [1]缪吉丽.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单元读写结合的优化策略[J].语文新读写,2022(16):12-14.

  [2]王连球.单元统整,突出习作训练重点[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5):48-50.

  [3]林秋玲.项目式学习视域下习作单元教学的“三思”而“行”—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J].小学语文教师,2023(1):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