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童心扎染课程”提升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动力论文

2023-12-22 15:11:05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双减”政策的实施与“五育并举”理念的深入,对小学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优化革 新,为小学美术教育创新发现新的教育方式与途径
摘 要:“双减”政策的实施与“五育并举”理念的深入,对小学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优化革 新,为小学美术教育创新发现新的教育方式与途径,拓展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本文围绕“童心扎染课程”,首先揭示 在小学美术中开展“童心扎染课程”的意义,然后深入分析当前小学美术扎染教学的现状,并针对问题提出实践“童心扎染 课程”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童心扎染,小学美术,兴趣与动力,策略
我国有许多汇聚了人民智慧与审 美的民间艺术瑰宝,扎染就是其中之 一。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 缬,是一种传统而独特的民间染色工 艺。扎染的实质是利用植物性染料对 绑扎的布料进行染色,最终呈现出古 朴自然、形态丰富、寓意美好的作品。 扎染是民间艺术的一条分支,蕴藏着 丰富的美育元素。在小学美术教育中 开展扎染课程,对于拓展小学生美术 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大有裨益。基于此, 我校开发了“童心扎染”校本课程, 从儿童纯粹视角开展扎染作品的创作, 致力于唤醒儿童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一、开展“童心扎染课程”的意义
把扎染这项传统工艺引入课堂, 可以从根本上唤醒民间艺术,启发学 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 造能力,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该校本课程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提升学生的美术文化理解能力
首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文 化理解能力。美术文化理解能力是指对美术作品从文化的角度去剖析与理 解的能力。拥有美术文化理解能力, 学生就能够借助美术作品,更加深入 理解其历史文化、发展变迁、人文内 涵等,形成对艺术的深刻感知与情感 共鸣。“童心扎染课程”,依托本地扎 染特色文化,为学生呈现丰富多样的 扎染艺术作品,带领学生走近扎染艺 术的起源与发展。
(二)践行“双减”政策实现减负不 减质
其次,有利于践行“双减”政策, 实现减负不减质。“双减”政策的实行, 是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促进学生 回归学习本身,倡导学校教育提质增 效。童心扎染校本课程,设置了丰富 趣味的教学环节,规划了系统多元的 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视野见闻,升华学生体验感 悟。在“双减”政策下,小学生的课 业负担相对减轻,把“扎染”艺术引入 课堂,重新唤醒民间艺术,并注入新 的艺术生命,从中汲取民族艺术的精 华,从而启发学生的心智,培养其动 手能力及创造能力。童心扎染校本课程的践行,丰富了小学美术教育的内 容与方式,创新了民间艺术教育的途 径,与双减政策提质增效的内核殊途 同归,贯彻了减负不减质的教育使命。
(三)拓展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动力
最后,开展“童心扎染课程”, 有利于拓展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动力。 以孩子纯粹的视角进行扎染作品的创 作,符合儿童发展的规律,所创作的 作品充满童趣,扎染的自然纯粹的手 工艺,符合儿童的情致。童心扎染校 本课程遵循小学生活泼好动、热爱探 究的发展规律,从天然植物染料的种 植、制作、扎染操作、评价反馈等全 流程进行组织设计,挖掘课程活动中 趣味童真的元素,适配小学生当前的 学习能力与发展阶段进行活动创新, 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建 构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学生美术学 习的兴趣在活力满满、充满童趣的扎 染活动中被点燃,学习的动力在递进 闭环式的美术实践中被激活。
二、当前小学美术扎染教学的现状
虽然开展“童心扎染课程”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但是当前小学美术 扎染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视不足
首先,扎染作为民间的特色文化 之一,理应在本地得到大力的推广与 宣传,但是许多学生对扎染文化并不 了解。一方面,这是由于小学生年龄 较小,阅历有限,只能依靠教师或家 长的教导来了解扎染文化。另一方面, 则是由于部分教师和家长对民间艺术 教育较为忽视。随着素质教育发展与 课程改革推进,“五育”并举理念逐步 深入人心,美育的齐头并进唤醒了教 师与家长对美术教学的重视。但这种 重视目前还未延伸到民间扎染艺术教 育的细节层面。因此,教师在小学美 术教学中,应加强对民间艺术教育的 重视,大力挖掘本土艺术文化元素, 创编专属的扎染校本课程,建构完整 的民间扎染艺术美育体系,促进本土 扎染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二)对民间艺术内容的挖掘不足
其次,部分小学美术教师对民间 艺术内容的教授仍然停留在较为局部 浅层的状态,缺乏完整深入的剖析整 理,学生缺乏全面的了解,容易以偏 概全。如部分教师在教学扎染文化时, 只通过图片视频进行扎染作品展示与 口头讲解,缺少实践操作环节,学生 难以产生深刻立体的认知。扎染作为 民间艺术中的突出代表,具有十分厚 重的历史积淀与人文内涵,同时其制 作过程也充满了民间朴素的智慧与美 好的寄托。因此,教师在开展民间扎 染艺术教学时,不能只让学生“看一 看”“听一听”,还要更多地挖掘民间 扎染艺术的实践内容,让学生参与其 中“动一动”“做一做”。
(三)对民间艺术实践的方式不足 最后,部分教师在组织民间扎染
艺术实践活动时,通常是以扎染的制 作流程来设计实践任务、组织操作环 节,但是对活动的实践评价环节较为 忽视,同时也缺少对实践活动的创新 拓展。评价是实践活动的闭环,促进 学生总结反思,夯实学生在活动中的 收获;创新拓展是对实践活动的升华, 赋予实践活动更加温馨积极的价值导 向,深化学生收获的成就感与价值理 念。因此,教师在组织设计民间扎染 艺术的实践时,应重视实践评价环节 的开展,并通过创新方式拓展延伸扎 染实践成果,让学生在评价复盘中梳 理收获,在感恩回馈中实现成长。
三、实践“童心扎染课程”的策略
针对当前小学美术扎染教学现状 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 实践策略,以期助益“童心扎染课程” 高效高质开展。
(一)创编校本教材,建构完整美 育体系
学校应组织教师创编扎染校本课 程,从制度上建构完整的民间扎染艺 术美育体系。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 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其主 旨是解决学校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已是当前 课程改革中的一大发展趋势。扎染校 本课程的创编,有利于科学引入扎染 文化,发扬传承民间扎染艺术,促进 教师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教育价值, 建构高效生动的美术课堂。
创编扎染校本课程,教师应秉 持学生主体、趣味探究、实践互动的 原则,从学生认知角度与学习需求出 发,选取直观生动的视听材料组织设 计,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参与到实践活 动中,最终开发出趣味性强、文化内 涵丰富、人文思想深刻的扎染校本课 程。在扎染校本课程开发设计中,教师应从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 用、综合探索四个方面建构完整的美 育体系。欣赏评述方面,着重于对扎 染艺术作品的展示欣赏与评价,探究 扎染艺术的历史底蕴;造型表现方面, 着重于对扎染艺术作品花纹图案的不 同造型设计,如蝴蝶纹、凤纹、鱼纹、 花卉纹等;设计应用方面,着重于对 扎染作品的进一步加工,如做成围巾、 衣服、头巾、裙子等;综合探索方面, 着重于对扎染材料的种植制作、扎染 过程的操作、扎染手工作品的展示评 价与义卖等实践活动。
(二)理论结合实践,激发学生兴 趣动力
在“童心扎染课程”的实施中, 教师应深入把握扎染内容体系,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当前对扎染的 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为基 准点,来组织设计学生能接受、感兴 趣的扎染活动,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 兴趣与动力。
理论方面,教师可从生活情境入 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作品欣赏 促文化了解。理论课程的实施策略, 首先要铺垫学生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术 的情感,在《童心扎染》课程前先组 织学生学习《印花布》,唤醒学生对传 统艺术的好奇;其次教师为学生营造 生活学习情境,用生活中常见的围巾 导入课程,扎染围巾的独特花纹与色 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扎染 的兴趣得以激发;最后教师通过多媒 体向学生展示一系列的扎染图片,向 学生发放扎染小礼物,组织学生认真 观察、互相交流,讨论扎染作品的特 点与独特美感。学生聚焦于扎染作品 的欣赏评价,感受到扎染艺术的造型 美、色彩美和寓意美。教师适时向学 生介绍扎染艺术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变 迁,带领学生在古今交汇中感受扎染艺术几千年的传承与积淀,体会到中 华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 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实践方面,教师可从扎染的步骤 流程进行活动设计,分为染料种植、 染料制作、绑扎浸染、晾晒展示等环 节。染料种植环节,教师先组织学生 调查可做染料的植物,并进行总结汇 报;接着带领学生在大自然中寻找植 物染料,通过望、闻、触等方式,充 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体验,让学生 感受家乡美好的自然风光;然后教师 准备好几种常用的植物染料种子,如 板蓝根、红花、栀子花等。组织学生 开辟植物园,带领学生走进田间,感 受耕种带来的乐趣。孩子们成为田间 的主角,亲手松土、播种、浇水、施 肥,体验自主劳动的快乐满足与绿色 健康的生活方式。染料制作环节,教 师向学生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染料制作 工具,由学生以小组形式自行探讨染 料制作方式,并动手实操将学生自己 种植收获的植物染料进行提取操作。 绑扎浸染环节,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 扎法形成的扎染作品,学生小组查找 资料、讨论折扎的方法,总结不同的 扎法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图案,并用小 块布料尝试绑扎浸染,教师从旁巡视 辅导。晾晒展示环节,学生将捆扎浸 染的作品直接晾晒,晾干后再取下捆 扎的针线,铺开作品进行展示。教师 和学生就展示的作品展开交流讨论与 评价鉴赏,对成功的扎染作品,总结 捆扎方法与作品的花纹图案,对不太 成功的扎染作品,采取再次捆扎染色 或深色覆盖的补救措施。
理论知识的深入剖析,让学生走 近扎染、了解扎染,感受扎染独特的 价值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实践活动的 设计开展,让学生在寻染、种染、制 染、扎染的全流程环节中,亲手体验 草木扎染的纹样美、色彩美、过程美,感受民间传统艺术的多彩魅力。理论 与实践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美术学习 的兴趣与动力,唤醒了学生对民间艺 术和家乡自然的情感与文化共鸣。
(三)多元评价回馈,升华学生美 好情感
教师应组织多元评价与拓展回馈 活动,让学生在“童心扎染课程”中 生成的美好情感得以升华。多元评价 活动可与扎染展示环节相融合,在扎 染作品的展示鉴赏中,学生自评、小 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从不同主 体的不同角度观察作品,鼓励学生勇 敢表达、提高学生表述能力,促进学 生在多元评价体系中更全面地认识了 解自己,培养学生反思复盘的能力。
拓展回馈活动,教师可从三方面 开展。其一是在学校举办扎染展,将 学生们的扎染作品与扎染理念推向全 校师生,在更广阔的平台推广宣传民 间扎染文化。让学生们以扎染文化宣 传小使者的身份与参观者进行交流探 讨,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助力家乡民间扎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其二是组织学生对扎染作品进行二次 加工,形成可直接使用的帽子、衣服、 裙子、包包、围巾等物品,然后在社 区组织扎染物品的义卖活动,向路人 宣传扎染文化,同时将义卖所得捐献 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将学生们对扎染 文化、民间艺术、家乡与自然的热爱 之情升华为对同龄人的爱心帮助,在 力所能及的范围用实际行动来助人为 乐。其三是组织学生在节假日前往敬 老院等场所做义工,陪伴关心老年人 群体,并将扎染作品或可直接使用的 扎染物品赠送给老人,为老人带去温 暖与爱。
扎染艺术蕴藏着劳动人民丰富的 智慧与对美的追求,以及无数美好的 祝福。在“童心扎染课程”的多元评 价与拓展回馈活动中,学生学会识己与助人,收获更多感动,升华美好情感。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童心扎 染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更高 的格局把握“童心扎染课程”开展的 意义,并充分调研了解当前小学美术 扎染课程开展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 题教师应及时调整课程实施策略,为 学生创编专属校本课程,建构完整美 育体系,多元评价回馈升华学生美好 情感。教师基于学生的实际学情与发 展规律,通过“童心扎染”校本课程 的优化设计,助力学生在扎染课程中 收获更多美好的体验与深刻的感悟, 拓展小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从而推动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吴继斌 , 林赛君 , 胡超明 . 项 目式学习法在高中生物课堂的创新应 用对策分析 [J]. 高考 ,2021(35):81-82.
[2] 赛钧靖 . 走近多彩扎染 传承 民族工艺 [J]. 艺术家 ,2021(10):113.
[3] 刘军委 . 民间扎染艺术引进美 术课堂的教学策略 [J]. 小学教学参考 , 2021(15):18-19.
[4] 陈英水 , 陈欣 . 高中生物学单 元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 [J]. 福建基 础教育研究 ,2021(04):122-124.
[5] 吴小琴 . “互联网 +”背景下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发展——以扎染 为例 [J]. 天津教育 ,2020(34):125-126.
[6] 陈灼华 . 利用扎染民间工艺培 养小学生美术表现素养 [J]. 艺术大观 , 2020(27):113-114.
[7] 杨国正 , 欧阳剑萍 . 利用本土 文化资源开展特色美术教育——大理 白族扎染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探 究 [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 小教研究 ), 2020(Z3):2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