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探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社交恐惧心理的纠正论文

探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社交恐惧心理的纠正论文

17

2023-12-19 12:03:53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堂强调学生良好道德修养与政治素养的形成,对纠正学生社交恐惧心理具有一定积极效用。本文通过分析课堂中学生社交恐惧心理的表现,针对学生社交恐惧的原因,提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社交恐惧心理的纠正策略,以立足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优势,纠正学生存在的社交恐惧心理,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品格。

 

摘要

  道德与法治课堂强调学生良好道德修养与政治素养的形成,对纠正学生社交恐惧心理具有一定积极效用。本文通过分析课堂中学生社交恐惧心理的表现,针对学生社交恐惧的原因,提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社交恐惧心理的纠正策略,以立足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优势,纠正学生存在的社交恐惧心理,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品格。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社交恐惧心理;纠正策略

  社交恐惧又称社交焦虑,在性格上常表现为内向孤僻、自我否定等,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的社交恐惧主要表现在不举手、不抬头、不互动等方面,即学生努力弱化自身存在感。

  一、课堂中学生社交恐惧心理的表现

  (一)不举手回答教师问题

  在课堂上举手问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常见的课堂行为,也是教师观察学生课堂表现状态的重要依据。当前部分具有社交恐惧心理的学生,因害怕举手回答时出现错误而引发其他学生嘲笑、教师批评等现象,便会在课堂上表现出不主动举手回答教师问题等现象,也无法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心理状态。

  (二)不抬头与教师目光交流

  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与学生的目光交流是最直接的互动方式,而部分学生因存在社交恐惧心理,害怕与教师目光交汇,渴望自身边缘化,便会在课堂中表现出不抬头与教师进行目光交流等现象,希望通过低头看书的动作而转移教师视线,规避教师提问。

  (三)不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理与交流欲望较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教师要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这使教师更加重视趣味化、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设计,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空间,以调动学生交流能动性,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当前部分存在社交恐惧心理的学生,因惧怕出错、过于注重他人的看法和态度,常存在不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不良现象,既会在轮到自己发言时不出声,又会不自觉地排斥各种互动环节。

0000.png

  二、学生存在社交恐惧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发展因素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且存在依靠教师评价来评估自己的现象。部分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尚有待提高,既会因过于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忽视自己的优势,导致学生因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而出现不与人交往的恐惧心理;又会因部分学生的中枢神经较为敏感,想象力丰富,容易对外界刺激产生警觉而出现害怕心理,如观察到其他学生被教师体罚或责骂等。

  (二)教师或家长要求过高

  在素质教育理念以及“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学校虽然注重学生身心发展,但部分教师或家长的观念尚未转变,依旧采用传统教育观念要求学生,对学生的期望过高,便会过分严厉地要求学生,如必须做到课堂表现积极、作业正答率满分等,而小学阶段学生难以保持长时间注意力,且会因理解或专注度不足而导致作业出错,这就使学生常常承受着来自教师或家长的批评与责骂,长时间处于紧张的氛围中,易导致学生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进而产生恐惧情绪。

  (三)教师评价方式不合理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与完善,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巩固课堂知识,为后期教学奠定基础,但同时课堂评价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心理与情绪。通常情况下,小学阶段学生已有获得尊重的需求,部分教师在评价学生课堂行为或作业完成情况时,采用的评价措辞较为严厉或者评价行为不当,外加其他学生的嘲笑行为,都会影响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获取,使学生情绪低落,并逐渐表现出“封闭自我,远离社交”的离群行为,以减少自身恐惧和紧张的情绪。

666.jpeg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社交恐惧心理的纠正策略

  (一)营造轻松课堂氛围,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教师立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社交恐惧心理的行为表现与兴趣爱好特点,强调轻松课堂氛围的营造,以消除学生对课堂或教师的恐惧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逐步纠正学生的社交恐惧心理。以人教统编版《我们好好玩》为例,教师立足小学阶段学生爱玩游戏的天性,收集整理小学阶段学生喜欢的游戏类型,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学生一起玩游戏的视频,以通过选择契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教学模式,消除学生对课堂的陌生感与抵触心理,也可以先请表达欲、分享欲强的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游戏方式,之后通过教师语言鼓励、全班学生鼓掌等方式,鼓励、引导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游戏分享,以减轻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时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强学生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二)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弱化学生抵触情绪

  教师在正确认识小学阶段学生社交恐惧心理外在行为表现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效能,通过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方式,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熟知、常见的元素,弱化学生对课堂陌生元素的抵触情绪,逐步纠正学生社交恐惧心理。以《我们生活的地方》为例,教师在讲解本单元教学内容时,可以提前收集当地的自然景观、风俗民情等教学素材,以通过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而调动学生课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品尝过的美食、观光过的景点、欣赏过的景色进行介绍,既能利用学生亲身参与、体验过的事物而降低学生的表达障碍,又能让学生在介绍时克服心理恐惧,帮助学生辩证认识课堂发言行为,转变学生的刻板印象。

  (三)构建趣味化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进行社交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要重点关注存在社交恐惧心理的学生,明确造成学生社交恐惧心理的原因,并通过构建趣味化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与其他学生、教师进行交流互动,逐步增强学生交流能力,克服社交恐惧心理。以《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为例,为增强学生道德修养,并转变学生社交恐惧心理,教师可选用学生日常熟悉的塑料制品完成导学,可以通过播放海洋动物因被塑料制品扼住咽喉而死亡的视频,抓住学生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利用“如何变废为宝”等启发式问题的方式,使学生主动抬头与教师进行目光交流,跟随教师思路完成思考,最后构建“我是环保小能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畅谈自身对变废为宝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交流。

  (四)注重开展家校合作,关心学生心理健康

  通常情况下,学生社交恐惧心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家庭环境的构建以及家长的行为表现都会影响学生心理。因此,在“三全育人”背景下,为纠正学生存在的社交恐惧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使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教师要注重开展家校合作,在亲子游戏中转变家长滞后理念,帮助家长明确学生闪光点。这既能加深学生对父母爱的感触,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弱化社交恐惧心理,又能让父母感受到学生对自己最真挚的爱,促使家长思考自身教育模式,并主动关心学生心理健康。

  四、结语

  素质教育理念下为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方面,教师要立足具有社交恐惧心理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害怕交流等发展现象,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选择相对轻松的话题,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构建趣味化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弱化学生抵触情绪,鼓励学生社交。另一方面,教师要立足“三全育人”理念,明确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的重要影响,并注重开展家校合作,帮助家长转变功利性思想,引导家长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给予学生充足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共同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格。

  

 

参考文献

  [1]陈沁羽.中学生在课堂上的“社交恐惧”表现及对策分析[J].智力,2020(4):41-42.

  [2]蒋海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社交恐惧心理的纠正[J].散文百家,2019(10):88.

  [3]谭红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社交恐惧心理的纠正[J].教书育人,2019(2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