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探讨初中语文有效预习的方法与实践论文

探讨初中语文有效预习的方法与实践论文

13

2023-12-19 11:44:08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当中,强调学生在课前对教材文本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变以往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成效低下、学习不够深入的问题,还可以让一线教师对初中语文课前预习工作有更充分的准备,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深入文本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对此,在课程教学阶段,需要教师关注和重视学生在课前阶段的预习,并尝试对预习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变。

  

摘要

  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当中,强调学生在课前对教材文本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变以往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成效低下、学习不够深入的问题,还可以让一线教师对初中语文课前预习工作有更充分的准备,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深入文本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对此,在课程教学阶段,需要教师关注和重视学生在课前阶段的预习,并尝试对预习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变。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预习;实践探究

  课前预习是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探究的必要环节,需要教师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来展开。然而,现阶段预习过程中还是有不少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其一,教师所设计和布置的课前预习任务过于简单,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地向学生布置了预习课文或者认清课文当中一些生字词的任务,并没有真正领会课前预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其二,教师对于学生预习的成果并未进行检查,就算是检查也只是在课堂初期,利用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导致课前的预习很难为学生更加深入地去学习和探究课程知识内容提供支持。另外,初中学生自身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文的习惯,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很难主动且积极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提供一些策略上的探析和建议。

  一、端正态度,用各种鼓励或奖励方式让学生重视预习

  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当中,在“以成绩论”的思想理念的作用和影响下,教师更加偏重于学生在课堂上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至于学生在课前是否对教材文本知识进行一定的预习,则很少去关注和重视,也很少强调学生在课前的预习,导致学生比较欠缺课前预习的习惯,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的跨度较大,很多刚进入初一的学生对于如何预习初中语文感到不知所措,因此需要从提高学生对课前预习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入手。在此期间,教师着重向学生强调了在课前进行教材文本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认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自觉配合教师展开预习方面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教师从端正学生的预习态度入手,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预习理念,借此来矫正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的预习无用论、课前的预习只是浪费时间、预习只是为了应付教师课堂的提问等错误的思想观念。

  例如,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有部分同学按照老师要求去收集有关春的诗句,并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分享交流时,教师可以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好好表扬他们认真的预习态度,还可以有适当的奖励(奖励一支笔或一个小本子);又如当某一位学生预习《陈太丘与友期行》时,认真收集老师在课前所布置的“收集有关诚信的小故事”的预习任务后,很大方地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分享诚信故事,教师就可以肯定这名学生良好的预习态度及积极参与课堂,并鼓励他把收集到的诚信故事做成手抄报,贴在班级供大家一起学习,这样既肯定了他们良好的预习态度,也达到教育学生做一个有诚信的人的目的。

9999.jpeg

  二、明确目标,精心设计语文课程的导学提示

  在前期端正学生的语文预习态度后,学生对课前的预习已经逐渐地关注和重视了,并愿意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前进行教材文本的阅读,这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在之前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向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和要求。如果学生的课前预习目标不明确,尽管学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文本的阅读,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就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继续在课前进行预习的积极性。面对此种情况,需要教师在明确学生课前预习的目标基础上,试着为学生精心设计导学的提升,以此来确保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去预习。

  例如,在教学某个单元之前,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精准地去预习该单元文本内容,提高其预习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让学生先仔细阅读单元说明,明确该单元课文的学习目标及侧重点是什么,然后根据具体课文的学习的目标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如,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里,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教诲,因此,在设计学生的导学案里,除了让学生做好常规的预习(生字词、作者作品及背景了解)之外,还要求学生默读和反复朗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来解题。如《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就可以设置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去完成: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本文是按照说明顺序叙事的?3.“我”前后三次见到牧羊人是什么样的情形?4.在你眼中,牧羊人是什么样的人?……只有教师精心为学生设计课程的导学提示,并要求班级内的学生严格按照导学提示来进行文本的预习,学生的预习才有效果。在此期间,教师不仅要在编写语文导学提示之前,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查阅了大量能够佐证观点的资料,以此来确保导学提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还要深入教材,根据所涉及的导学提示来引导学生进而让学生可以根据预习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并合理地规划和整理自己所预习的内容。此外,教师还将本节课当中需要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透露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预习,进而保证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所侧重,让学生在课前的预习在真正意义上变得更有效果。

888.jpeg

  三、传授方法,让学生在课前的预习更加有效

  想要让学生在课前的预习变得更有效果,除了需要学生端正预习态度、自身重视预习以及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案之外,还需要教给学生一些有效预习的方法,以此来指导学生更好地在课前进行教材文本的预习,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有效预习,就必须让学生学会预习的步骤和方法。因此从初一开始我就给学生渗透预习方法,之后再实施预习的步骤,最后再全面放开让学生自己预习。有疑问才能求进步,预习步骤合理,方法正确,学生才能真正在听、说、读、写、思、练中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

  如学习写人的课文,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人物形象;叙事的文章要求学生要找出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事件;说明类的文章要求学生找出说明对象,并分析说明对象的特点;议论性的文章要求找出作者的观点,并且懂得找出作者论证观点的事例或道理;叙事类的文章中如若出现环境描写,则对环境描写的分析是重点,告诉学生环境描写的作用该如何答:通过具体描写了什么的景色,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毫无疑问,这样给予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和答题思路,必定会使课前预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学生在对《孔乙己》这一篇课文进行预习时,教师便可以教导学生在课前试着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找出课文当中有关描写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并试着对这些语句进行赏析,着重说一说这些语句具体是怎样鲜明地表现出孔乙己的性格特点的。如: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通过对肖像的描写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爱要面子的特点。通过对个性化语言的描写,则揭示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性格。

  四、丰富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效预习资源

  提高初中语文课程预习的有效性,需要教师着重关注和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当中的应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来为学生开发和提供更多的有效预习资源,以此来解决部分学生在预习阶段可能存在的学习材料准备不够充分的问题。对此,在课程教学阶段,需要教师从学生课前预习的需要入手,试着对预习的资源进行一定的丰富和扩充。

  例如,在《苏州园林》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在课前的预习变得更加地有效,教师借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以此来有效满足学生课前预习的需要。比如,教师指导班级内的学生组建了学习小组,并要求学生试着通过组内的合作来调查和了解一些苏州园林有关的信息材料,比如,一些记录苏州园林景色的优美图片或者历代名人对苏州园林的描述等等,进而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对于叶圣陶先生笔下的苏州园林有个大致的了解。当然,在此期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对相关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情况,鼓励学生将自己搜集得到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进而实现班级内学生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对于本篇课文的预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则引导班级内的学生将自己小组所搜集得到的信息资料进行系统化的归纳和整理,并试着在深入阅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试着让班级内的学生分小组以小导游的身份来向其他小组的学生交代和介绍作者笔下的苏州园林,进而在交代和介绍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之美。比如,整个苏州园林按照总体——局部——细节这样的逻辑顺序展开的,其主要交代和介绍了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一些景观,其中,第七到第九自然段着重从细节方面进行了描写。当然,为了让学生在课前的预习更具效果,教师还根据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预习情况,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微课优势,向学生直观呈现和展示了苏州园林相关的视频素材,并要求学生进行观看,引导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试着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并试着将自己的观看感受利用优美的文字书写下来,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借此来真正让课前的预习获得好的效果。

  五、密切沟通,帮助学生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想要让语文课前预习变得更有成效,需要教师把握沟通的艺术,针对学生在预习环节所遇到的一些语文问题,由教师出面鼓励和引导班级内的学生相互之间对这些问题展开交流和探讨,能够有效解决部分学生在预习环节遇到问题难以及时解决的局面,真正意义上提高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效。

  例如,在《中国石拱桥》一课中,一方面,需要教师从密切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入手,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交互优势,引导班级内的学生试着将自己在课前预习阶段所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在课前和其他学生的讨论来解决,以此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出现问题解决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比如,当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难以对“中国石拱桥具体有什么样的特点?”“本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那么,阅读一篇说明文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作者具体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交代和介绍赵州桥的?”等问题进行解答时,学生便可以与其他学生合作来进行问题的解答,进而在答疑和解惑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知识内容。当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去解决课前预习环节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教师还需要注重自身的建设与提升,多尝试借用信息化的交互平台,试着密切与其他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就如何更好展开语文课程预习方面的教学工作互通有无,分享经验和教训。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网络优势,从网上搜集并查阅一些和课前预习相关的典型教育案例,通过对这些典型教育案例的分析和研究,进而总结得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体系,以此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的来说,提高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的成效,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变得更加深入且有效,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语文预习力,让班级内更多的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的过程中养成一定的预习习惯。同时还可以推动课程教学的变革,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开始尝试和探究,能够助力学生更好进行教材文本预习的策略和手段,一定程度上为接下来学生在课前去预习教材文本提供了支持,真正意义上为学生学好语文这门课程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对此,在课程教学阶段,既要教师深度挖掘语文课程教学当中的资源,以此来为学生在课前更好地进行预习提供支持。又要密切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多鼓励和引导班级内的学生将自己在预习环节遇到的问题,寻求教师或者其他学生来进行解决。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自身的建设和提升,通过积极与其他教师取得联系,从而在相互之间分享和交流语文课程有效预习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不断完成自身的课程教学体系,最大限度地将课前预习的优势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当中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支培.初中语文有效预习方法的研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S1):55.

  [2]陈彩虹.初中语文有效预习的方法特点[J].新课程(下),2017(4):32.

  [3]莫爱娇.初中语文有效预习浅谈[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9):18.

  [4]叶建军.浅谈初中语文有效预习策略[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2):145+147.

  [5]舒孟军.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有效预习的策略方法[J].新课程导学,2016(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