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教学思辨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论文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教学思辨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论文

5

2023-11-27 15:49:39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跨媒介阅读为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活力 , 也为促进学生思辨能 力培养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 。 本文基于跨媒介阅读教学与高中生思辨 能 力 的 内 涵 与 外 延 ,

  摘要 : 跨媒介阅读为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活力 , 也为促进学生思辨能 力培养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 。 本文基于跨媒介阅读教学与高中生思辨 能 力 的 内 涵 与 外 延 , 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 》思辨能力培养的价值导向 , 剖析当前培养高中生思辨能力的困境 , 并从丰富跨媒介阅读的多样性 、促进文本议题思 辨性转化 、构筑思辨能力培养体系 , 以及建立多元化的互动评价机制四 个维度 , 对高中 语文跨媒介阅读思辨能力培养路径做出了探索 。

  关键词 : 跨媒介阅读,高中语文,思辨能力,培养路径

  在当前的高中教育体系中 , 通过语文阅读教学 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 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 途径 。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 跨媒介阅读 对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因此 , 如何有效地 利用跨媒介阅读 , 全面提升高中生的思考和辨析能 力 , 成为当前高中语文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

  一 、跨媒介阅读与思辨能力培养

  媒介 是 传 播 者 与 被 传 播 者 之 间 的 桥 梁 和 纽 带 。 只有通过媒 介 , 信 息 才 能 得 到 有 效 传 播 和 传 递 。媒介的种类 繁 杂 , 传 统 的 纸 质 媒 介 与 随 着 信 息技术发展而出 现 的 电 子 媒 介 相 互 交 织 , 使 阅 读 的形式更加多样 化 。 跨 媒 介 阅 读 的 关 键 在 于 多 种 媒介之间的相互 跨 越 和 变 换 , 或 者 同 时 运 用 不 同 媒介进行 阅 读 。 跨 媒 介 阅 读 是 一 种 颠 覆 传 统 单 一 阅读模式的复 合 型 、 多 层 次 和 多 元 化 的 阅 读 方 式 。 它利用不同 媒 介 语 言 的 差 异 性 特 点 , 让 读 者 在阅读中获得更 加 立 体 化 的 情 感 体 验 , 获 取 更 为 丰富多彩的知识内 容 。 在 新 课 程 改 革 背 景 下 , 思 辨能力培养是基于阅读内容进行思考和辨析的能力 培养 , 也是全面促进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 要途径 。

E8DBB74A-C476-4c89-99E4-22F914BD7A0D.png

  二 、高中语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价值导向

  1. 思辨能力 培 养 是 高 中 语 文 新 课 程 标 准 的 明确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 》(以 下 简 称 “新 课 标 ”) 提 出 “思 辨 性 表 达 ”的 概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 ”模块中也蕴含形象思维 、语言逻辑表达 、创造性思维品质等相关内容 。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 必然要求加强学生辨识 、判断 、概括 、 比较的能力 , 使其完整表达个人观点与看法 。新课标的具体要求 , 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导向标 。

  2. 思辨能力 培 养 是 适 应 新 高 考 改 革 趋 势 的 必然选择

  在新高考综合改革下 , 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更加宽阔 , 往往更加贴近于现实生活 , 考查学生理解生活 、感悟生活的能力 。 纵观当前高 考 作 文 题 目 ,其考查内容明确地指向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关注 。学生只有辩证 、全面 、理性地看待事物 , 利用辩证思维剖析事件 , 在尊重事实依据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比较 ,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脱离了思辨力 , 学生的作文提升必然寸步难行 。

  3. 思辨能力 培 养 是 满 足 学 生 全 面 发 展 的 内 在 需求

  我国教育改革机制持续优化 , 在贯彻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前提下 , 人才培养目标是聚焦于学生的 全面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 才 , 传统单一性的育人培养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 需要 , “五育并举 , 创新发展 ”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深 入思考 、独立判断 、理性表达 、辩 证 分 析 的 能 力 , 还要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独立性与多元化 。学生的 全面 、综合化发展 , 必须要基于思考 、辨析强化能 力的培养 。

6E135F58-C5ED-4fa6-84E6-42D346A14BBF.png

  三 、高中语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困境

  1. 思辨能力培养意识仍然不强

  长期以来 , 受传统应试思维的局限 , 不少高中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仍然注重以讲授解题方式 、 解题技巧为主 , 以期通过模式化的阅读理解增强学 生的答题能力 。这种单一 的讲解方式在短期内对提 高学生阅读理解效率确实有一定的作用 , 但从长远 来看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 , 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 提高 。这种教学方式无法有效地聚焦于思辨意识内 涵的钻研 , 很快就会遇到瓶颈 。这种有些急功近利 的心态 , 也导致部分语文教师对思辨能力培养的价 值意义认识不足 。

  2. 阅读问题的导向性不够明确

  思辨能力培养的核心要以问题为导向 , 然而目 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阅读问题的导向 性不明确 ,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一是教师教学中 的问题导向意识比较淡薄 。针对阅读内容教师创造 性提问的能力不足 , 往往直接以课后习题为依 据 。 二是对学生实施的问题分析缺乏足够的引导 , 仍然 以教导灌输的方式将学生引向个人预期的 “答案 ”, 对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关注度不足 。三是对 学生的质疑态度 “冷淡 ”。部分语文教师为了赶进度 和时间 , 很少给予学生质疑的机会 , 面对个别学生 的疑问也是潦草应对 。

  3. 突破固化思维的局限难度大

  长期以来 ,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受到所 谓 的 “标准答案 ”的影响 , 学生 在 潜 意 识 里 面 往 往 认 为 个 人观点与参考答案不一致时就是个人的理解错误 , 这种固化的思维严重地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而教师在进行阅读学习评价时往往也是用参考答案衡量学生 , 导致突破固化思维局限的难度进 一 步加大 。在这种思维与评价模式的导向下 , 学生深入思考阅读题目的欲望减弱 , 主动辨析思考的积极性下降 。高中生思维活跃 、活泼好动 , 教师应努力使其摆脱僵化思维 , 而不是用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其发散性思考 。

  四 、基于跨媒介阅读教学的思辨能力培养路径

  1. 注重整合 , 丰富跨媒介阅读的多样性高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加强资源信息整合 , 丰富跨媒介阅读的多样性 。首先 , 跨媒介阅读具有开放性 、互动性和实践性的重要特点 , 部分教师无法清晰 、 明确地厘清跨媒介阅读与多媒体教学的概念及核心内容 。概念与内涵的混淆 , 使得部分语文教师盲目认为使用了多媒体 , 用多种方式展示相关教学内容就等同于实现了跨媒介教学 , 这种认知显然是错误的 。高中语文教师应正确理顺跨媒介阅读的内涵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以及差异性 。多媒体教学更多的是对教学内容的展现形式 , 主要依靠视频 、 图像 、声音等丰富多彩的能够激发学生感官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 提高教学内容展示的体量与灵 活 性 。跨媒介阅读则是基于多种媒介形式 , 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将所要表达的信息融入学生的学习情境 , 引发 情 感 共 鸣 , 从 而 提 高 学 生 掌 握 知 识 的 效率 。其次 , 要注重媒介 “跨越 ”整合与重组 。很多语文教师谈手机色变 , 谈网络色变 , 认为这些电子设备信息只能让学生沉溺其中而影响学习 。其实 , 在现代信息技术下 , 合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抖音 、微信公众号 、微博以及 一 些短视频 APP等 多 媒 介 信息与课堂阅读教学相结合 , 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 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 在阅读中的思考也会更加具有张力 。

  2. 加强凝练 , 实现文本议题的思辨性转化

  跨媒介阅读教学的核心 , 在于把握阅读文本的议题 。议题的中心点就在 “议 ”字上 , 因此 , 教师在 确定议题时必须要立足于激发学生想象力 , 尽可能 地给予学生更多讨论辨析的空间 , 并且议题要具备 多元化探究的维度 。好的议题 , 往往能够促进学生 多角度 、多层次地研究问题 , 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 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对议题 , 必须要加强凝练 , 不 断实现文本议题的思辨性转化 。一是要积极打破教 材固有模式 , 创新性地确立议题 。 比如 , 阅读教学 中 , 可以选取《百合花》《哦 , 香雪》等相关女性形象 文本选段 , 同步结合相关的影视片段 、综 艺 活 动 、 名家评论等多种媒介 , 引导学生思考 “小说中的女 性之美 ”这 一 议题 。通过这 一 开放性的议题 , 结 合 多种媒介的表现形式 , 学生对 “多样化的女性美 ”会 产生更加全面 、丰富和立体化的感受 。 这 种 文 本 、 声音 、视觉融于一体的跨媒介阅读相比较单一 的文 本阅读 , 更具有激发学生想象力的优势 。二是要合 理规划具有典型性的思辨议题 。虽然阅读教学不拘 泥于课本教材 , 但教师要精准施教仍然要遵循课程 标准的指导 , 议题选取和凝练都要具有典型性 。在 阅读教学中表 现 抒 情 散 文 的 语 言 艺 术 , 可 以 选 取 《故都的秋》文本与北京秋景的短视频相融合 ; 感悟 苏 洵 的 精 神 内 涵 , 学 习 “说 理 ”之 道 , 可 以 选 取 《六国论》文本与楚汉传奇经典辩论影像相融合等 。 总之 , 议题选取要与新课标的核心要求保持同步 。

  3. 丰富形式 , 全面构建思辨能力培养体系

  高中语文教师应不断丰富形式 , 构建系统 、全 面的培养体系 。第一 , 要基于跨媒介阅读营造真实 的教学情境 。真实情境的创造 , 可以立足语文学习 任务的主线创设 , 选择调查 、访谈 、表演等方式开 展 ; 可以依托社会生活实践创设 , 比如开展走入社 区 、养老机构等公益性活动 , 感受奉献之美 、劳动 之美 , 引发学生对学习 、做人 、生 活 的 深 刻 思 考 。 第二 , 要基于跨媒介阅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 可以 将混合式教学模式与跨媒介阅读方式相互融合 , 在 教学中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 , 在主客体变换中激发 学生的思考与探究 ; 将案例式教学与跨媒介阅读相 互融合 , 通过分析探究案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 思维 , 获得多样性的阅读体验 ; 引导学生掌握跨媒介收集信息的 能 力 , 促 进 养 成 自 主 阅 读 学 习 的 习 惯 。第三 , 整合 、 开 发 跨 媒 介 阅 读 专 项 性 课 程 资 源 。 比如 ,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三 国 演义》, 专门开发和整 合 针 对 曹 操 人 物 形 象 的 专 题 课程资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全面利用史料 书 籍 、 影视剧 、百家讲坛 、 网络专题等多种媒介分析曹操 的人物性格与形象特征 ,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 能 力 、 辨析问题能力以及新观点 、新论点的阐发能力 。

  4. 科学评价 , 建立多元互动高效的评价机制

  要保障跨媒介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 必须建立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 。一是要拓展评价主体的多元 化 , 破 除 教 师 评 价 的 单 一 主 体 性 地位 , 融入教师 、学生 、家长多元化的评价反馈来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 , 将其作为评判学生学习的标准和依据 。二是要实现多角度评价学习内容 。评价依据要全面融入 “媒介素养 ”“思维与表达 ”“阅读与鉴赏 ”以及 “合作精神 ”等综合性内容 。 三是要注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 性 评 价 相 结 合 , 破 除 “唯 分 数论 ”, 激发师生自我反思 ; 强化隐性评价和显 性 评价相结合 , 既要关注提高媒介素养思维能力 , 也要关注提高团结协作 、求真务实的精神 。

  高中语文教师应顺应社会时代发展 , 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高中生思辨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 、系统的综合工程 。高中语文教师既要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 , 也要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前提下不断整合跨媒介阅读的资源 , 丰富思辨能力培养体系 , 采用合理的评价反馈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和 创 造 力 , 实 现 思 辨 能 力 的 高 质 量培养 。


参考文献

  [1] 陈煜 . 高中语文阅读 教 学 中 思 辨 能 力 培 养 路 径[J] . 中学语文 , 2022(26) : 22- 23.

  [2] 李显鸿 .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任务群的建构与思考[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21(9) : 24- 25.

  [3] 钟培旭 . 走进操作层 面 的 “跨 媒 介 阅 读 与 交 流 ”[J]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21(1) : 61- 68.

  [4] 沈群 . 向 思 辨 更 深 处 漫 溯 —从 2021年 全 国 新 高 考 语文 Ⅰ卷作文 题 谈 写 作 的 思 辨 性[J] . 语 文 教 学 之 友 , 2021.40(11) : 39-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