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省思——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疾病史教学为例论文

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省思——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疾病史教学为例论文

18

2023-11-27 15:46:20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高中实施新课标、使用新教材以来,与以往版本相比更加突出了跨学科性,涵盖人类历史的各个重要方面,对教与学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 要:高中实施新课标、使用新教材以来,与以往版本相比更加突出了跨学科性,涵盖人类历史的各个重要方面,对教与学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为例,以疫病史教学为突破口,指出统整疫病史教学的必要性,提炼了疫病史教 学与选材的方法,以期提升学生观照疫史的能力,涵育学生历史思维品质,从而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 形成关于疫病史教学行之有效的教研反思和教学路径,强化历史教学的跨学科意识,推动师生追寻历史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疾病史,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跨 学科教学持续引发基础教育界关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版 2020 年修订)》突出跨学科教学要求, 仔细梳理文本,“历史与”“多学科” “不同学科”“其他学科”“相关学校” “各科”等关键词出现 18 处之多,强 烈的跨学科导向成为高中历史教学改 革的优选方向。新课标新课程理念下, 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如何有意识、有 目的地打破学科壁垒和知识窠臼,使 学生在更加宏阔的领域里进行思维穿 梭,探寻历史本真、现实世界、未来 社会之间的关联,继而为学生全面发展 提供知识和素养支持,值得深入思考。

  一、始于教情,观照历史,紧扣 生活化情境的教学问题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采用通史和专 题史相组合方式编写,博采以往历史 课程之长,既充分考虑了初高中历史 教学的衔接问题,又为培育学生核心 素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打开了学生 多角度认识历史问题的窗口。本文论 及的疾病史教学,涉及新版教材必修课程《全球联系的建立》和选择性必 修课程模块 2《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 成就》两课。前者第一节中论及新航 路开辟带来的疾病传播,阐述了造成 原住民大量死亡的历史结论;而后者 分三个方面,介绍了历史上的疫病、 中医学的成就、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按时序全面而深入地枚举了疫病引发 的重大历史事件及现象,阐释了疫病引 发的巨大灾难以及防疫设施、机构和医 学的进步。课程内容前后相依相递,其 时空之广、篇幅之大、内涵之丰、立 意之深,为教师施教、学生活学开拓 了空间,理应在历史教学中高度重视。

  如若我们冷峻观察高中历史课堂, 疫病史教学存在就事论事、浅尝辄止、 形散神离的问题,存在专题教学缺位、 学科“战疫”失语、理性思考缺席的 现实窘境。笔者认为,基于教情和生 活情境的历史教学,全面提升学生从 疫情观照疫史的体系化认识正当其时。 之所以如此强调,不是蹭热度、赶时 髦,更不是强行推介一个所谓的“说 教”和教学立场,而是以疫病为镜鉴, 重新开展对疫病史教学的深刻思考和反省,帮助学生重构人与疫病、自然、 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深度体悟历 史、观察现实和融入社会提供视角, 坚守历史教学在生命、情感和社会教 育方面的价值追求。

717237C6-5B07-49db-99F8-0A1F5EAE8B22.png

  二、聚焦教材,问题导向,建构 素养提升的教学方法

  疫病史教学和其他专题史教学有 相似之处,与疫病流行的规律紧密相 连。教师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开 展基于合理的史料选材基础上的历史 诠释,运用历史教育的逻辑,得出可信 可靠可察的历史结论,培育学生历史核 心素养。但疫病史也有其独特之处,相 较政治史、经济史、文化思想领域,我 们对疫病的历史记录较少,导致传统 史学囿于视角而涉猎不多,尤其是中 国的疫病史研究起步相对较晚,造成 我们不易置身“历史现场”。因此,在 中国疫病史研究兴起近 20 年的今天, 开展疫病史教学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尊重疫病流行的规律。人类虽是 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其他生物 一样都受到自然法则的束缚和影响,但从生物种类的角度看,人类与疫病 存在本质的区别。本文指向的疫病, 是历史上诸如瘟疫、天花、疟疾等高 传染性疾病,其对人类生活、社会变 革、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构成典 型疾病史的主体。“人始终居住在他们 先祖所居的同样几处大陆,极少引发 突然剧变,颠覆自己与所处环境之间 的微妙平衡。疾病也多限于一地一域, 鲜见大流行的疫病暴发。”“人类大部 分的生命处在一种介于‘病菌的微寄 生’和‘大型天敌的巨寄物’之间的 危险平衡中”。综合两个观点,微寄生 与人类宿敌这种危险的平衡,主要仰 赖生物的自然调试能力,是长期的动 态的力量均势和疫病稳定可控的基础。 反之,某种外在因素和力量短时间内 打破“危险的平衡”,且长时间破坏生 物的自然调试能力,会造成这时期疫 病大流行。抛却其他外力,人类的调 试能力恢复且达到“危险的平衡”时, 疫病就会再次得到控制或消失。因此, 疾病史教学要讲清疫病在一定的地域 内,通过空气、老鼠、蚊子等媒介的 传播现象,点明传染性疾病最初阶段 会对人类寄主造成伤害甚至死亡,在 长时段中又能够与人类寄主形成调试 与互耐的常识。

  关注历史解释的要义。从生态观 点重新审视人类历史,我们应该把疫 病置于人类发展史的关联脉络,梳理 疫病这一类别的历史面向或历史事件, 深度追问传染病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作 用,开展适切的历史解释。根据唯物 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人类社会形 态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人类生存 环境与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的动态互 动的主线下,疫病也参与其中。诸如: 农业生产的出现,人们走向定居生活, 形成地域性微寄生作用下的疫病地 带,为疫病传播准备了潜在条件;人 口的集聚与密度增大,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活的出现;科技推动交通工具的 革新,引发全球性的物种交换。这些 人类活动的因素引起自然生态环境变 化,某种程度上改变人类与微寄生之 间原有的平衡,为疫病的传播提供可 能。“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 各种疾病的传播。欧洲人将天花、麻 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 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对此不具 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新航路的 开辟,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的 全球化趋势,引发洲际间物种的交换, 在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同质化的同 时,造成不具备免疫力的美洲原住民 大量死亡,旧有的权力结构发生倾覆, 继之诱发长达数百年的黑奴贸易。由 此可知,疫病是全球化进程的“负产 品”,过度夸大疫病的影响虽不正确, 但忽略疫病的角色力量更不可取。因 此,挖掘疫病与人类社会相互交织的 多面向链,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丰 富历史解释,找寻历史答案。

  坚持历史叙事的逻辑。历史叙事 有其规则,历史教学必然有其逻辑。 高中必修课程为高中生全修全考课程,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一节,教师要 创设客观史实情境,立足特定时空的 历史观察,揭示人类历史全球化发展 的趋势,开展科学的史料实证和理性 的历史解释,润泽学生面向全球、以 人为本的历史情怀,让学生深刻把握 疫病在塑造历史面貌中的影响和作用, 为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注入学科动 力。选择性必修课程——《历史上的 疫病与医学成就》,教师要基于重大历 史事实的盘点,以历史时空为经纬, 深入分析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中医药的主要成就、西学东渐背景下 的西医传播以及医疗卫生事业体系的 发展和完备,将疫病放置在影响历史 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参数之一的地位, 注重历史事实、历史表征的连缀,构建古今中外重大疫病与相关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互动的立体网络, 提升历史方向学生关于疫病的历史解 释能力,在彰显历史教育逻辑性的前 提下,锤炼历史表达素养。

  回应学生成长的需要。“中学历 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高 中阶段学生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期, 历史教育要尊重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 认知规律,推动新课程疫病史教学进入 一个更为突出、更为宽广的历史诠释的 范畴,激发学生从生活情境中的疫病出 发,学会从疫情观察“疫史”、从“疫 史”关照当下的关键能力。“任何一种 历史现象、一桩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 物,或者被记忆或者被遗忘,都存在着 记忆被操纵的情况,因而记忆的选择至 关重要,这也是公共历史教育特别关注 ‘记忆’研究的原因。”疫病史可谓是人 类的“集体记忆”,虽然疫病在不同时 期、国家和地区的兴起原因、表现特 征、结果影响不尽相同,但因此引发 的深刻反思值得师生执着追寻。教师 要在“历史上的疫病”一节中爬梳具 体而微的史实,透过其间的关联,让 学生形成疾病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 基本认知。要在“中医药的成就”一 节中把握自古而今的中医药成就,教 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体悟中医 药学家智慧和精神,增强对中华优秀传 统医药技术的认同,涵养家国情怀。 要在“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一节中揭 示西学东渐的历史现象,引导学生理 解中西医互鉴的文明心态,坚定回答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之问,培 育学生对世界文明的开放和包容意识。

93B7ACF6-185E-4da0-A608-E1EE533D1CD4.png

  三、深度反思,关注成长,理顺 课堂实践的教学要求

  “反思性研究,便是通过一些新方 法、角度、概念,来突破认知的‘茧’, 来深入发掘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本相。”因此,历史教师必须依托历史学丰厚 的史料和成果,要在“求真”“致用” 中探寻跨学科教学的知识逻辑、学科 逻辑、教学逻辑,从而在教学目的、课 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中架起桥梁,促进 师生形成创造性教学成果和学习收获, 提升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力和执行力。

  聚焦史料整合,深挖历史因果。 历史是指在过去真正发生的,以及人 们记得的、书写的、叙述的人事,是 一种动态的历史实践。历史教学中, 教学情境产生于史料文本,而文本也 产生于历史情境之中,教师必须厘清历 史事实、历史观点、历史叙述、历史教 学的概念,在史料梳理、类比和取舍的 基础上,呈现学科特色的历史因果和教 学因果。疫病史教学不可在多种疫病 上平均着力,必须突出典型疫病事件 发生发展所引发连锁反应,找出共性、 总结规律。以新航路开辟期间美洲原 住民人数锐减为例,通过重点搜集天 花导致人口减少的证据链,论证天花 在欧洲殖民扩张与掠夺、美洲印第安 人大量死亡以及洲际大移民中的应有 地位,开辟历史诠释新角度,增添历 史论断的合理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聚焦专业能力,凝练史学素养。 培养历史教师的专业能力关乎历史学 科立德树人的质量和水平,不仅是适 应课程改革、新高考改革的需要,更 是教师提升专业素质、永葆思想活力 的不二法门。教师要着眼教育教学实 践,紧扣教育研究的灵魂与核心,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疾病史阅读,聚焦学 科素养、专业优势、史学成果,时刻 保持敏锐的眼光和前瞻性的见解,优 化表达技巧,进一步增强疾病史研究 成果的转化力,凝练好过硬的史学素 养。历史教师应像历史学家一样研究 历史,亦要像历史学家一样表达历史 或开展历史教育,如伟大的历史学家 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历史研 究》两本著作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 启示。两本巨著虽然都以宏观视角对 人类历史与文明的展开求索,以微观 视角对“人、人类的未来和命运”进 行追问,但历史叙述和表达的方式截 然不同,为教师开展诸如疫病史的跨 学科教学提供广阔的体例参考。

  聚焦学生成长,生成批判思维。 “历史知识考虑的事件是同价值有关的 事件……我们研究过去的同我们有利 害关系的东西。”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基 于思考,为了活着的人和未来的人而 重建的过去的人的生活。历史课程不 断丰富的疫病史内容,呈现了作为影 响历史进程的典型疫病这一动态因子, 细化了疫病与人、自然、社会的互动 关系。集中体现课程准则和价值立场。 教师要以疫病史教学为突破口,关注 当前其他重要的时代和思想命题,寻 找多角度分析的关节点,以此激发学 生在诸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口 膨胀等时代议题中理性思考,达到以 点带面的效果,推进批判性思维多元 化、极大化、最优化,重启关于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 ” 的哲学思考,维护和普及人类最基本的 价值准则,共启历史教学的意义追寻。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 还处在深化阶段,还存在不少主客观 制约因素,但对激发历史教学改革、 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大有裨益。 本文提出的疾病史教学建议, 旨在形 成关于疾病史教学的历史认识、历史 解释、历史教学范例,为培养学生核 心素养开辟新道路,提升师生批判性 思考的能力水平,让新课标、新课程、 新教学研究真正落到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上,提升跨学科教学的品位与品质。


参考文献

  [1][美] 威廉·麦克尼尔 . 瘟疫与人 [M]. 余新忠,毕会成,译 . 北京:中信 出版社 ,2018.

  [2] 张海鹏 , 徐蓝 , 总主编 . 普通 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 纲要 ( 下 )》[M].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 社 ,201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20 年修订 版 )[S].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4] 孙一 萍 . 记 忆研 究在法 国公 共历史教育中的作用 [J]. 东岳论丛 , 2013(7):109-110.

  [5] 王明珂 .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 [M].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作者袁学红,江苏省沙溪高级中 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