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西部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 以“ 路面材料粘弹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论文

西部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 以“ 路面材料粘弹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论文

1

2023-11-24 14:47:02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 为了提高西部高校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文章首先分析了西部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 现状,然后以“路面材料粘弹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

  摘要 : 为了提高西部高校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文章首先分析了西部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 现状,然后以“路面材料粘弹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提出了西部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对策,包括区分不同 类别研究生,建立分类课程教学目标;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学科交叉;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教学质 量;等等。

  关键词 :研究生课程教学,西部高校,路面材料粘弹原理及应用课程

  目前 , 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 2025”和“交通强国”等重大战略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 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国家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1-2]。没有 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3],因 此国家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 。 目 前,我国在校研究生将近 200 万人,已成为世界研究 生教育第二大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 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 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4]。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 育改革的意见》指出,“加强课程建设 。重视发挥课程 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 增强学术学位研究 生课程内容前沿性,通过高质量课程学习强化研究生 的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培养”[5] 。可以看出,国家 对于研究生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此,许多 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先后开展了研究生课程教学 改革与优化 。南京大学于 2016 年正式启动硕士研究 生教育改革,确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有提升、毕业发展 有支撑”的建设目标,建立了“ 二三三”硕士研究生的 培养模式[6] 。浙江大学在课程建设改革中以示范性课 程、核心课程、全英文课程为三个体系,采取各有侧 重、互为促进、滚动式依次推进的方式进行研究生课 程体系建设[7]。

  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是学位获得和研究生能 力培养的重要渠道,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 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的 作用[8]。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 然要求,因为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着研究 生教育的质量 。概言之,重视课程教学,加强课程建 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重要且紧迫的任务[9]。

  西部高校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 草原丝 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区域社会 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多年来,西部高校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不断摸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 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引进困难、教育条件 落后等问题,在研究生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方面与发 达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 , 特别是在研究生课程教学 改革方面重视不够 、方法不多、效果不好,在一 定程 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基于此,本文结合多 年来西部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分析了研究生课程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据此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措 施,并以交通运输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为例进 行具体改革实践,相关实践成果对于提高西部高校研 究生课程教育质量、促进西部地区整体教育水平提升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 、 西部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现状

  (一)评价机制不合理,课程教学受重视程度低

  目前,针对高校教师和研究生的评价体系不合理 是导致研究生课程教学受重视程度低的主要原因 。高 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课题申报、各类评奖评优及绩效 考核等,大都以科研业绩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由此 科研业绩成为评价教师业务能力的主要依据 。在教学 质量评价过程中,由于缺乏针对教师在研究生课程教学投入、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机制,一些教师将大 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工作,而对研究生课程教学 投入的精力非常有限,“ 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普遍存 在。另外,在研究生评奖、评优、就业等方面,更看重的 是研究生取得的科研成果,课程学习的考核结果占比 较低,因而导致研究生对课程学习不够重视 。2014 年 1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学 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 提出要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规范课程教学,建 立科学的教学督导和评价制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基于此,许多高校陆续开展了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了 对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但一些高校改革的效果并不 明显,其原因主要在于并未对教师和研究生的评价机 制做出明显的改变,尽管这些高校也进行了针对教学 质量的监督和检查,但并没有针对评价结果采取后续 跟进措施,致使教学监督及评价与教学改革出现“ 两 张皮”的现象。

  (二)不同类别研究生课程同质化问题难以消除

  目前 , 各高校已基本形成兼具学术学位和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格局 。按照国家对于学术学位和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分类培养要求[10],应重视学术学位 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前沿性, 强化科学方法训练和学 术素养培养, 进而培养出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工 作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学术型人才[11];重视专业学 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产教结合, 课程内容上要增加 工程案例分析、课程实践等部分的比重,优化完善实 践教学环节,进而培养出适应特定专业领域的、具有 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12], 即要突出分类培养课程特色 。培养目标不同,培养过 程也应有所差异 。但现实中,由于西部高校缺乏研究 生培养经验 , 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 要求理解不到位,同时研究生数量少,教师资源不足 及部分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等, 加之部分高校考 虑到分别开课成本较大等原因,在课程体系设置、课 程教学等方面并没有区分两类研究生 。在教学内容 设置方面,西部高校虽然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强调 了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前沿性 , 针对专业学 位研究生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工程案例分析 、课程 实践等内容,但由于现实中两类研究生需同时上课, 无法兼顾,故只能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而不能 完全实现两类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目标 , 存在一定的 同质化问题。

  (三)教学内容陈旧,难以适应不同类别研究生的 培养需要

  目前 , 一些研究生课程由于教材不能及时更新, 适应学科发展前沿,同时一些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科 的最新发展情况及新技术 , 致使课程教学内容陈旧, 知识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前沿性,课程知识的广度和深 度不够,很难达到学科知识交叉和融合的目标,特别 是在通过课程教学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应用能 力方面存在欠缺,从而影响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科研 创新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经济社会 发展对研究生的需求。

  (四)教学模式简单,创新实践训练不足

  当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仍采用 传统授课模式,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训练 。传 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 识,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重视学生个性和 能力的培养[13] 。一些课程教师讲课完全是按照 PPT 宣 读课件,“满堂灌”授课,课程讲授缺乏吸引力,较少应 用互动、课堂讨论、案例式教学、实践能力训练、雨课 堂等现代化教学方法 , 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 以应付了事、及格即可的心态对待学习,最终导致教 师教学不但没有达到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和实践应 用能力的目标,反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五)考核方式单一,教学效果评价不科学

  目前,许多高校关于研究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多采 用开卷或闭卷结课考试 、课程论文或大作业等形式, 考核方式单一 , 不能根据不同类别研究生培养的要 求,对学习过程、科技创新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进行 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考核,导致不能全面评价学术 学位及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及培养目标的 达成情况 。同时,关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往往采取 督导组听课的形式,且更多是形式上的检查,缺乏对 课程教学效果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科学评价。

B8738669-E983-47d9-B445-EBA9DFE6F3E4.png

  二 、 西部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对策

  本文以“路面材料粘弹性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 说明课程教学改革对策。“路面材料粘弹性原理及应 用”课程介绍了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粘弹性力学的基本 原理、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在教学中,应从 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一)区分不同类别研究生,建立分类课程教学目标

  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目标不同。对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在课程教学中应强调科学研究 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 习,理解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粘弹性力学特性及路用性 能,能够以模型的形式描述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粘弹性 力学行为 , 掌握沥青路面的损伤及破坏行为机理,能 够利用所学课程知识和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提升创 新的积极性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教学中应 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了 解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粘弹性力学特性及路用性能,深 入认识沥青路面的损伤及破坏行为,掌握沥青路面性 能及常见病害的成因及处理方法, 能为沥青路面设 计、施工及养护提供理论基础及方法,从而促进工程 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学科交叉

  研究生课程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即教师应当 结合当前学科发展前沿、热点、新技术及应用、关键 技术瓶颈问题设定教学内容,并及时将自己的科研 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 要将科研创新方法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专业学位研 究生课程教学中 , 应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课 程实践纳入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中,笔者结 合目前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研究的热点 、难点问题, 设置了四个专题 。其中,沥青— 集料相互作用的分 子动力学模拟分析方法和基于宏— 细观的沥青混 合料跨尺度分析方法主要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固 废循环再利用研究和长寿命路面技术主要针对专 业学位研究生,同时将国内外有关固废循环再生利 用和长寿命路面设计的最新成果作为案例进行讲 授 。同时,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将红外光谱技术、差示 扫描量热分析 、原子力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化学、力学测试和分析方法在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 中的应用引入课程教学,为学生的课题研究提供新 方法 。此外,还需要将课程组教师近年来有关废胶 粉改性沥青、钢渣沥青混合料、再生沥青混合料,以 及沥青混合料温拌技术等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 纳入课程教学内容 , 以便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加 强其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 教师可将课程讲授、课 堂研讨、案例教学、课程论文及线上线下综合学习等 创新教学模式引入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 。具体来说,教师要将自己科研项目中的部分专题作为案例引入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将知识变为 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围绕学位论 文课题或教师指定的题目撰写课程论文,以促进学生 了解学科前沿;遴选线上优秀教学资源及优质学术报 告推送给学生,通过线下与线上优质资源相结合的综 合学习,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另外,在专业学位研 究生课程教学中,可借助校外导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优 势,让他们积极参与课程教学,以案例教学的方式现 身说法,从而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质量 。此 外,教师还可借助“ 雨课堂”实现课程教学过程管理、 答疑及学习研讨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 而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 路面材料粘弹性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主要涵 盖课程讲授、课程实践及专题研讨和课程论文宣讲三 部分 。在课程讲授环节,教师对本课程的核心内容进 行讲解 。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 法,使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让学生掌握沥青 及沥青混合料粘弹性力学特性,能够以模型的形式描 述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粘弹性力学行为,从深层次了解 路面材料性能,并能从理论上解释沥青路面各种病害 现象、预测路面性能 。同时,在讲授中教师要注重理论 知识和机理机制的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沥青及沥青 混合料粘弹特性与沥青路面性能间的关系,使学生能 够利用课程理论知识分析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性能 和表征,达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理论创新的目的 。针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较多地采用案例教学,并通过 “ 案例提问—案例分析讨论—案例总结 ” 的流程予以 落实, 使学生了解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粘弹性力学特 性,以及与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间的关系,认识沥青 路面的损伤及破坏行为 , 同时掌握沥青路面性能分 析方法和表征, 学会如何将课程知识应用于沥青路 面设计和施工, 为今后参与工程实践做好知识储备。 在课程实践及专题讨论环节 , 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 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组织合作交流活动,引导其自主 进行讨论分析,结合各自课题或给定题目,利用所学 课程知识进行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粘弹模型的分析和 性能预测;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要以实践应用为目 标,设计实验活动,使其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所分析 的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种类和条件,进行材料粘弹性的 实验验证分析,最终将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研究及讨论,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这个过程可以极 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课程论文宣讲环节,要求每位研究生针对自己的课题或给定题 目进行调研、分析,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设 想,并制作 PPT 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要结合汇报内容 进行提问,汇报学生要进行解答,这个过程可以促使 每位学生都积极进行准备,以便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学 习成果,并开阔思路积极思考,如此能极大地调动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其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使学 生对课程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为后续进 入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四)建立多角度、分阶段的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 机制

  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应建立适宜的考核机 制,并配合随堂问答、研讨交流、专题研讨等形式,实 现动态质量监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 科学思维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促使其养成 思考的习惯 。针对不同类别的研究生,要采取从多个 角度、不同学习阶段进行评价的全过程多元化综合考 核。“路面材料粘弹性原理及应用”课程考核成绩由课 程讲授内容、课程实践及专题研讨和课程论文宣讲三 部分组成 。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采用课程结课考 试(课程专业知识考核,占 60%)+ 专题研讨(创新思 维、表达能力的考核,由专题学习成果、研讨两部分构 成,分别占 15%和 5%)+ 课程论文(创新能力的考核, 由 PPT 制作+ 宣讲+ 回答问题三部分构成 , 分别占 10%、5%和 5%)的考核方式。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采 用课程结课考试(课程专业知识考核,占 60%)+ 专题 研讨(实践应用、表达能力的考核,由实验成果、研讨 两部分构成,分别占 15%和 5%)+ 课程论文(实践能力 的考核,由 PPT 制作+ 宣讲+ 回答问题三部分构成,分 别占 10%、5%和 5%)的考核方式 。在所有课程教学过 程中,积极回答问题、参与研讨的学生可酌情给予 5— 10 分的加分,但要确保课程总分不超过 100 分。

231335BA-53B0-473a-A4AD-008ED999AF61.png

  三 、 结语

  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专业 知识的重要渠道 。笔者结合道路与铁道工程学术学 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都要学习的“ 路面材料粘弹性 原理及应用”课程,提出了设置分类课程教学目标 、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模式 , 以及建立多角 度 、分阶段的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改 革措施并付诸实践 。通过 3 年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极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 极性,且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 、表达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一些学生基于课程学习撰写 了学术论文 , 还有一些学生通过课程实践掌握了沥 青及沥青混合料粘弹性相关实验方法 , 为后续课题 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通过课程改革促使课 程团队教师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进行课程建设, 为课 程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概言 之, 西部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属于一项系统工 程,为了促进西部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对其教 学现状和教学对策进行探究极为必要 , 这样有助于 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西部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是研究生教育教 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内容,鉴于此,需要学校和导师坚持不懈地对研究生 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便真正发挥课程教学对研究生 培养的支撑作用,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培养高质 量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乔刚,付鸿飞,王晴.创新驱动战略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 障的内涵、维度与路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2):39-43.

  [2] 吴昕芸,郭照冰,任团伟,等.高校专业硕士工程实践与科研创新 能力培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8.36(5):101-104.

  [3] 李赫,李建华,冯新,等.“双一流”建设大学预防兽医学科研究生 课程教育体系改革[J].畜牧与兽医,2020.52(7):140-144.

  [4] 阮秋琦,安高云,赵宏伟,等.研究生核心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大 学教育,2022(1):175-178.

  [5]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 见[EB/OL].(2018-11-20)[2023-02-19].https://www.hfuu.edu.cn/yjs/03/ 82/c6781a66434/page.htm.

  [6] 仇鹏飞,吴俊,卞清,等.“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 南京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 究生教育,2018(9):16-22.

  [7] 章丽萍,赵张耀,徐敏娜,等.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塑与优化:浙江 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 38-41.

  [8]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EB/OL].(2014- 12-05)[2023-0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412/ t20141205_182992.html.

  [9] 孙长永,李燕.建设一流研究生课程培养一流法治人才:西南政法 大学法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改革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17(8):9-15.

  [10] 张鹏,栾冬.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1(11):170-172.187.

  [11] 陈华妮,姜艳,卓臣义,等.学术型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探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12):59-61.

  [12] 张军伟, 阮小云.彰显轻工特色的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 育的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9(5):10-15.

  [13] 孔祥鹤,张嘉琦,贺炳彦.“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课程建设实践 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3):191-193.

  通讯作者 : 崔亚楠(1974— ),女,教授,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道 路工程材料 。(E-mail:6314116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