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乡村振兴视角下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探究论文

乡村振兴视角下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探究论文

16

2023-11-24 14:50:05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文章在阐述相关背景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乡村振兴视角下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 基本要求,然后说明了乡村振兴视角下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摘要 : 文章在阐述相关背景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乡村振兴视角下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 基本要求,然后说明了乡村振兴视角下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逻辑理路,最后论述了乡村 振兴视角下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路径。

  关键词 : 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乡村振兴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建筑学专业在乡村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 , 并指出要坚持生态文明的 发展道路[2],这使得乡村振兴成为前沿问题 。根据“ 乡 村振兴战略要紧紧把握‘ 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风 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要求[3],我国相继发 布了一系列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4],其中包 括 2018 年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的意见》和 2021 年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 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这些文 件的发布使得建筑学专业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的角色 变得更加重要[5]。为了实现“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推动 美丽乡村建设 ”的重要目标,建筑学专业需要树立 实践型专业人才培养价值取向, 对实践课程教学体 系加以改革,从而更好地满足当前的国家发展需求。

  一 、 相关背景

  教学体系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对于建筑学这种实践和理论密切相关的专业来 说更是如此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 改革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建筑学专业教师面临着各种 新的教育思想、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冲击。因 此,完善教学体系,是建筑学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6]。

  建筑学专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它 不仅包含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还涉及社会 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7]。因此,建 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有机 的且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教学内容结构和教学方法系 统的组合[8]。它应该不断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 和建筑行业的需求,同时具有教育科学性、教学实用性、教学先进性和教学创新性 。它应该紧密地结合实 践、科研及理论课程教学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 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 乡村振兴视角下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 系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明确实践课程教学与乡村振兴的价值体系

  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特性,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要明 确教学与乡村振兴的价值体系[9] 。通过打造符合专业 特性的价值体系, 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专业的意义, 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为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做出更大 的贡献 。该价值体系分为两个方面,即价值性目标和 专业性目标 。具体来说,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 要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乡村振兴的价值和意义,让他们 在实践中领悟到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以提高教学效 率,进而让学生在专业领域中形成正确的道德和社会 价值观。

  (二)明确实践课程教学与乡村振兴的育人体系

  建筑学专业的实践课程应以乡村振兴为研究线 索,明确教学与乡村振兴的育人体系。即在实践课程教 学中,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行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变 化,将“五大振兴”融入教学,并通过总结经验和分析要 点,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内涵和发展趋势, 树立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另外,实践课程教学过程 中,学生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 平和能力,为实现乡村振兴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明确实践课程教学内部“ 道术并举”的实践 体系

  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 系改革需要明确实践课程教学内部“ 道术并举”的实践体系 。具体而言,需要将“ 道”和“ 术”有机结合起 来,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在“道”方面, 需要明确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 深入探讨乡 村振兴战略在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中的应用, 并从 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出发 , 为实践课程的教学提供 指导 。在“术”方面,需要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 养,重视实践技能的教学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 同时, 需要引导学生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开拓创新思路,积 极参与实践项目,注重实践的实际效果和社会意义, 从而成为适应乡村振兴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概言 之,“道术并举 ” 的实践体系是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 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只有在“ 道”和“ 术”两个 方面取得平衡,才能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提 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明确实践课程教学外部“知行合一”的融合 体系

  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 系改革需要明确实践课程教学外部“ 知行合一”的融 合体系。这种融合体系要求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必须 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从而实现知识和实践的紧密 结合,推进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整合 。具体而 言, 教学体系需要注重加强学生对乡村建设现状、规 划和发展战略的了解,引导学生深入实践项目,实践 并探索乡村建设的实际需求,形成对乡村建设的全面 认知和深刻理解 。 同时,也需要重视建筑学专业实践 技能的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乡 村建设贡献力量 。在这种“ 知行合一”的融合体系中, 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 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体系需要 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践项目等多个方面入手,注 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另外,要发挥 学校和社会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展“ 产、学、研”合作, 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从 而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优秀的建筑学专业人才。

  三 、 乡村振兴视角下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 系改革的逻辑理路

  (一)立足新时代

  当前,乡村传统民居与现代民居的“ 对话”,能够 激发出传统民居蕴含的营建智慧,并对现代民居尤其 是建筑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建筑学专业来说, 可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和挖掘乡村传统民居的 内涵,以助力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即需要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融合,打造“ 新村+ 乡音”和“ 新貌+ 古韵”共存的宜居空间环境 。 同时,在正确理解《普通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高等学 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 年版)》的基础 上,应拓展专业特色,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10] 。为 此,建筑学专业需要深入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筑学 专业教学实践体系 , 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注重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 学内部,构建“道术并举”的实践体系是必要的,而在 教学外部,则需要建立“ 知行合一”的融合体系 。通过 这样的改革,可以深化建筑理论教育,做好乡村文化 的传承,促进乡村振兴理念在专业教学中的特色化发 展 。此外,还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建 筑学专业的作用。

  (二)制定新方案

  建筑学专业进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时,应 制定满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改革方案,改革 方案的重点和步骤如下 。第一,明确乡村振兴对建筑 学专业的需求,包括了解乡村振兴的背景、政策和实 际需求 , 确定建筑学专业在其中的作用和发挥的空 间,明确乡村振兴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要求。第二,分 析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现状,了解目前教 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师资力量等,进而找到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的关 键点 。第三,制定改革方案 。在前两个步骤的基础上, 针对现有问题和乡村振兴的需求,制定符合实际情况 的改革方案,包括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进、 师资队伍的优化等。第四,实施改革方案。将改革方案 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和创新,通过不断 调整和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第 五,评估改革方案效果 。对改革方案实施后的教学效 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 , 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 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提供依据。通过上述逻辑 思路,可以制定出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建筑学专业实践 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方案,由此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 人才培养质量。

  (三)建立新机制

  为了深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建筑学专业 需要建立新的机制 。比如,可以建立更加灵活的课程 体系,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同时可以促进 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 可以引入更加多元化和具有 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教学、协作学习等,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可以拓展自 主学习平台 , 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便捷的学习资 源与工具,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这样的 新机制,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成立新团队

  建筑学专业教师团队在专业建设中起着重要作 用 。为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新的教师团 队显得尤为必要 。建筑学专业应邀请“本专业”(建筑 学专业)、“类专业”(风景园林、城乡规划专业)及“跨 专业”(关联专业)的教师组成团队,这样能够利用各 教师的专长,有效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同时,在团队建 设过程中,可选取熟知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力 量、实践教学、乡村振兴等情况的教师,让其协同配 合,为共同的愿景而努力,这样的教师团队在提高实 践课程建设效益方面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另外,也需 要注意,在建立教师团队时要注重跨学科合作,将不 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教育 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综合的教育体验。

  (五)焕发新风貌

  为了使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焕发 新风貌,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课堂教学 。即教师 应建立定位明确、目标清晰、多元化育人、充满活力的 专业教育目标,以便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 发展、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 围;构建以参与式、探究式 、互动式为特点的课程体 系,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以增强学 生面对挑战的实力和信心 。 同时,教师应不断探索与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 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和技 能,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起良好 的师生互动机制,以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和指导,真正实现改革的价值和意义。

  四 、 乡村振兴视角下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 系改革路径

  (一)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与乡村振兴同向同行的 适宜性构建

  1.教学目标体系。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建 筑学专业实践课程应与乡村振兴目标紧密相连,构建 起以价值性目标和专业性目标为依托的教学目标体 系。价值性目标包括对于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保护与传 承的认识和重视,以及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专业性目标则包括对于建筑学理论知识的掌 握,对于实际建筑设计过程的了解和掌握,对于特色 民居建筑的研究和创新 。这两个方面互为依托,能够 更好地明确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与人才培养之间的 关系,确定课程育人的新方向。例如,在针对广西某地 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中,构建符合当地特色 的民居课程体系将成为核心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 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教学方式体系 。建筑学作为一门跨越工程技术 和人文艺术的学科,更加强调对学生独立设计能力与 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需要更加创新和多维度的教 学模式。为了真正实现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和育人大 格局的同向同行与价值引领,应该构建起适合建筑学 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体系 。即应注重运用以学生 为中心的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式,强调实践 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满足行业和社会对于专业 人才的需求 。 同时,应通过教学资源整合和共享的方 式,推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为实践课程教 学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与乡村振兴同向同行的 融合性构建

  1.内部的“道术并举”实践体系。在建筑学专业中, 实践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紧紧围绕专 业教育的核心价值,构建明确的内部“道术并举”实践 体系。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实践课程,故有必 要结合建筑设计课程来构建内部的“道术并举”实践体 系。即以建筑设计为主线,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由核心 课程到实践课程,先基础后创新应用,让学生充分了解 专业的特点与学习重点,树立创新实践的意识,同时通 过对教室、学校、社会的逐步适应,建立起“实训、实践、 实习”的认知体系,并将学生各阶段需要学习的实践课 程进行梳理。这一 内部“道术并举”实践体系旨在培养 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如图 1 所示。

1.png

  2.外部的“ 知行合一”融合体系 。在初步构建内部 “ 道术并举”实践体系的基础上,建筑学专业要巩固实 践课程内容,并将外部体系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提高 实践动手能力 。 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引入自治区级绿 色建筑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广西建筑专业联 合教学、校内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他·她”说论坛、专 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外部融合体系,以便让内部 实践体系更具深度和广度 。 同时,将实践课程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以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 建筑学人才。这一外部“知行合一”融合体系旨在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图 2 所示。

22.png

  总之,建筑学作为一门跨越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 的学科,需要注重学生独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 养。为了实现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与育人大格局之间 的协同发展 , 需要对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加以改革,即 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参与式和互动式教学方 式,实现实践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整合和共享教学资源的方 式,为实践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内部的 “ 道术并举”实践体系和外部的“ 知行合一”融合体系 可以更好地将实践课程教学与乡村振兴联系起来。概 言之,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对于学生的 专业素养的培养及乡村振兴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冬.事件、记忆与话语:当代乡村建设中的建筑学介入及其互 动[J].南方建筑,2021(1):108-113.

  [2]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 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18)[2023-02-04].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 5234876.htm.

  [3] 王晓梅,柴天珑.乡村振兴战略下冀南王边村沟谷窑洞型传统村 落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9(11):76-77.

  [4] 俞孔坚.新上山下乡运动与遗产村落保护及复兴:徽州西溪南村 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7):696-710.

  [5] 郎维宏.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筑学“设计初步一”教学改革研究[J]. 科教导刊,2022(33):96-99.

  [6] 周亮,姜佳丽. 以“乡土营建”为切入点的建筑学专业实践探索[J]. 山西建筑,2022.48(21):195-198.

  [7] 李冠群,陈纲伦.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探析: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21(11):134-138.

  [8] 高俊枫,黄乐天 .嵌入式系统类课程产学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探 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3):39-43.

  [9] 薛松,卢国强.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实 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9(4):38-43.

  [10] 马黎进, 叶雁冰.适应绿色建筑市场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思考: 以广西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51):4-7.

  其他作者简介 : 马黎进(1983— ),男,副教授,广西科技大学土木

  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主任 。研究方向:建筑设计,绿色建筑。 刘晶(1982— ),女,讲师 。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