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关注智力发育迟缓学生,有效实施劳动教育论文

关注智力发育迟缓学生,有效实施劳动教育论文

3

2023-11-15 14:51:00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智力发育迟缓学生受其自身成长和发育条件因素影响,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思维能力存在明显不足,进而影响其社会性发展。劳动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能力,关注智力发育迟缓学生发展,对其实施劳动技术教育,能够促进其劳动技术的掌握和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通过营造劳动教育氛围,发展正确劳动观念,借助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劳动实践技能,从而帮助智力发育迟缓学生建立自信心,加快智力发育迟缓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摘要:智力发育迟缓学生受其自身成长和发育条件因素影响,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思维能力存在明显不足,进而影响其社会性发展。劳动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能力,关注智力发育迟缓学生发展,对其实施劳动技术教育,能够促进其劳动技术的掌握和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通过营造劳动教育氛围,发展正确劳动观念,借助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劳动实践技能,从而帮助智力发育迟缓学生建立自信心,加快智力发育迟缓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关键词:学生发展;智力发育迟缓学生;劳动教育

  劳动能力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们改造自我、改造自然、创造世界的基本手段。智力发育迟缓学生在学习能力以及身心特点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关注其智力及适应行为缺陷,实施有效的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能力,助其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智力发育迟缓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一、营造氛围,培养劳动观念

  劳动观念指的是思想上对劳动的认知,直接影响到劳动效能,关系到劳动习惯的形成。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使其初步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渐形成劳动习惯。基于智力发育迟缓学生的发展视角,需要积极营造校园劳动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1.借助班级文化建设,渗透劳动观

  班级是智力发育迟缓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进入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班集体”这一概念,并对班级有深厚的感情,班级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打造班风班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劳动观教育,逐渐培养高年级智力发育迟缓学生正确的劳动思想。第一,可以在班级中设置“劳动教育宣传栏”,用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方式,宣传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根本性改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促使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这一客观现实。第二,以“劳动教育宣传栏”作为劳动思想传播平台,规划设置“光荣榜”,定期进行内容更新,公开表彰班级中劳动观念强、劳动方面进步大的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榜样能够在学生群体中树立起参照的标杆,让学生时刻用榜样的标准衡量自己,改造自己。第三,可以在班级中传唱有关劳动的歌曲,比如《劳动最光荣》《劳动节祝福》等;创编、诵唱歌颂劳动的诗词,比如“吃穿行住总关情,保障生灵不可停”“劳动人民真可敬,辛勤奉献最光荣”等,让正确的劳动思想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从而促进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

  2.借助校园日常生活,固化劳动观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劳动是生活的一部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为了培养高年级智力发育迟缓学生的正确劳动观,需要借助校园日常生活为其提供感受劳动成功的机会,体验劳动带来的内心愉悦,促进正确劳动观念在其思想中固化形成个性品质。劳动包括三类:“自我服务型”劳动、“服务他人型”劳动和“服务集体型”劳动。可以引导高年级智力发育迟缓学生从自我服务劳动开始,逐渐向服务他人和服务集体发展。比如,先从收拾书桌、整理课本做起,发展手、脑协调能力,感受自我服务劳动带来的显著成果,建立自信心。在此基础上,参与班级个性劳动,如日常扫地、值日等活动,将自我服务逐渐向服务他人过渡,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感受他人对其劳动行为的赞扬和肯定,体验服务他人的愉悦感。之后,将学生的劳动行为引向更广阔的范围,比如,到学校食堂助厨、维修校园桌椅等设施,在服务集体的劳动中感受到自己是“校园小主人”,从而在无意识中丰富对劳动的情感,以劳动为荣,形成“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360截图20230321163045713.jpg

  二、开展教学,丰富劳动技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需要在关注智力发育迟缓学生生活能力发展的同时,广泛开展劳动技术教学,在实践中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丰富其劳动技能,强化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直观展示,激发劳动热情

  智力发育迟缓学生普遍存在观察力弱、记忆力弱等特点,他们在学习劳动技术要领时存在较大的难度,这不仅会影响劳动技能的学习效率,还会严重损伤自尊心、自信心,使其失去劳动热情,产生消极心理。劳动教育采用直观化、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变抽象为直观,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激发智力发育迟缓学生的劳动热情。

  例如,七年级下学期教材《我有一双勤劳的手》“家务篇”,在“洗土豆”课程教学中,可以将“洗土豆”过程细分为五步,“清理—浸泡—揉搓—换水—沥水”。如果采用亲身示范的方式呈现土豆清洗过程,很容易由于观察不到位影响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为此,教师在教学前利用Flash软件制作了“洗土豆”的动画视频,将每个细节利用动态画面清晰呈现并辅之以语言讲解。这种直观化教学优点在于:第一,教师将土豆清洗的全过程细分为多个动作细节,用信息技术将每个细节直观地展示出来,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眼球,促进学生有意识地观察洗土豆的技术动作,令其萌生实践冲动,激发劳动热情。第二,利用这种直观展示的教学手段能够将教师的时间与精力解放出来,观察每个智力发育迟缓学生观看视频的表情,预估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个性化辅导观察力较弱的学生。第三,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控制性强的特点,对视频进行回放、重放、慢放等,通过多次观察强化学生对劳动技术的直观记忆,从而提高劳动技术教学的效果。

  2.循序渐进,细化知识讲解

  对高年级智力发育迟缓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学时,教师需要充分兼顾其抽象思维能力和思维连贯性较差的认知特点,在劳动技术教学过程中需要避免急功近利,应采取渐进式教学方法,留给学生积累知识经验和技能体验的时间。这一点在《我有一双勤劳的手》创编中已经有所体现,七年级第一学期,设置了“洗土豆”“洗头发”“洗衬衫”等动手清洗环节,清洗的事物遵循“从小到大”“从简到繁”的渐进性过程;而七年级第二学期,则注重培养“剪”的劳动技能,比如,剪纸片、剪指甲、剪芹菜根等,实现了“用手”到“使用工具”的过渡。因此,在劳动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体悟这种教学思想,遵循“循序渐进”这一原则,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螺旋式上升。

  例如,七年级下学期教材《我有一双勤劳的手》“家务篇”,在培养学生“剪”这一劳动技能时,在教学初期可采用塑料材质的剪刀模型培养学生“剪刀握姿”,锻炼学生手指开合的灵活性,培养操控剪刀的能力。当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剪刀后,再引导学生利用塑料剪刀剪纸片,逐渐向“剪指甲”“剪芹菜根”等劳动技能进阶。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观察每个学生使用工具的动态,发现工具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讲解、指导。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学生使用工具过程中的操作安全,还能帮助学生夯实工具运用的基本功,让工具使用技巧及时固化为自身技能,形成基本劳动素养。

  3.鼓励实践,指导技术操作

  培智学校根据高年级智力发育迟缓学生的特点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通过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强化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残障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基于劳动教育目标指导,教师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在培养劳动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发育迟缓学生的社会性。

  例如,《我有一双勤劳的手》“家务篇(高段)”八年级第一学期“煮”技能教学中,可以在劳动技能理论性教学的基础上借助学校已有的实践基地开展学习实践。在实践操作前,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动态视频,讲解“煮”的含义,让学生懂得“煮”既是将食物放在存有水的锅中,用火将水加热,让事物由生变熟。同时,需要让学生清楚在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如避免在实践操作中烧伤或烫伤、掌握锅内的水量、控制煮的时间、遵循煮的顺序和流程等。

  在“煮”的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随时观察每个学生的操作,必要时可以亲身示范。智力发育迟缓学生判断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发展较慢,此阶段很容易在劳动过程中出现行为偏差,导致操作失误,教师需要避免对学生要求过高,允许出错,给予更多的包容,适时加以赞扬和鼓励,保护智力发育迟缓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实践前的技术讲解以及实践中的技术指导逐渐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

  三、成果展示,提升自我效能

  高年级智力发育迟缓学生大多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十分渴望在劳动实践中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赢得教师的表扬。结合这种心理特点,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成功后的喜悦感。

  例如,在“煮方便面”的劳动实践中,可以将实践操作的具体过程拍摄成视频,经过剪辑加工后制作成“劳动实践活动写真”在班级中播放,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视频观看到劳动中的自己,产生愉悦感和自豪感;还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劳动经验交流,让学生介绍自己“煮方便面”的过程,讲述细节步骤,表达自己在劳动中的真实感受,教师可以趁机将学生煮的方便面作为最终劳动成果展示出来,供同学们品尝,充分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劳动实践后,教师需要将每个学生的劳动成果与其劳动过程结合起来,为学生进行实践后测评,形成学生劳动实践测评记录表作为劳动教育档案存档,由教师定期根据测评结果,对实践活动做出总结性评价,分析每个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和进步情况,一方面,融入赏识教育理念针对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赞扬,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在以后的劳动活动中取得更大进步;另一方面,通过对劳动实践测评分析,找出劳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调整个性化教学方案。

  劳动成果展示和赏识性评价对提升智力发育迟缓学生劳动积极性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使其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树立劳动实践的自信心,促进高年级智力发育迟缓学生独立劳动实践意识的产生,并强化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从而促进残障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四、结语

  劳动是改造自然、改造自我的基本技能。基于残障儿童发展视角,通过在高年级智力发育迟缓学生中广泛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有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让每个智力发育迟缓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逐渐产生自信心和自立自强精神,从而帮助智力发育迟缓学生掌握必要的生存本领,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振乐,戴君,夏建筠,洪玉芬,章红英.从小热爱劳动:小学生新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7):76-92.

  [2]韩天骄,苏德.劳动教育的本质解构、现实困境与可为路径—基于身体视域[J].现代教育管理,2022(8):48-57.

  [3]王红林.劳动教育校本化环境建设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2(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