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共驱:扎实开展劳动教育论文

2023-11-15 14:43:46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架构目标,让劳动教育显魅力;深度解构课程内容,为劳动教育增活力;注重贴近生活场域,给劳动教育添动力;健全综合评价机制,使劳动教育有耐力。通过“四力”共驱,赋予劳动以时代内涵,培养具有劳动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扎实开展劳动教育。
摘要: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架构目标,让劳动教育显魅力;深度解构课程内容,为劳动教育增活力;注重贴近生活场域,给劳动教育添动力;健全综合评价机制,使劳动教育有耐力。通过“四力”共驱,赋予劳动以时代内涵,培养具有劳动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扎实开展劳动教育。
[关键词]“四力”共驱;劳动教育;综合评价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如果仅通过传统教育模式来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无法真正落实,因此亟须创新劳动教育载体、拓宽劳动教育的新视野、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扎实开展劳动教育。
一、显魅力:“全息育人”的课程目标
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有全方位育人的思维,融入多学科教学意识,秉持“全息育人”的课程目标。“全息育人”的课程目标的内涵可以从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现实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多维度挖掘。同时借助“劳动”这一载体,让学生对劳动的内涵、价值有一定的认知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磨练其意志、品行。
(一)打造“愿景式”总体目标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重点强调在真实的身体劳作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劳动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知识教育的表面上,还要全方位地、因地制宜地实践。劳动教育的“劳动性”和“教育性”成了基础目标导向,让身体全面感知劳动的全过程,重在“体”悟,进而在实践中去体会、反思,达到“会”悟,切实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内化学生的劳动素养,实现内修德行、外砺品行的“全息育人”的目标。
(二)规划“清晰式”板块目标
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新居民子女的实际情况,学校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三致”板块目标,即致知(培养劳动意识与习惯)、致行(掌握劳动技能与方法)、致情(热爱劳动精神与情怀),让学生努力成为一个信念坚定、志存高远、开创未来的新时代好少年。
(三)挖掘“分解式”学段目标
学段目标要求体现阶段性、联系性、进阶性。就家庭场域中的“家务劳动”而言,第一学段(一二年级)重点强调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学习叠衣服、裤子、袜子等,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让学生认识常用的厨房器具,能制作简单的日常饮食,如制作水果拼盘、煲粥等,进而学会简单的家务劳动技能;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则侧重让学生学会规范、安全地使用厨房常用器具,可以制作简单的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凉拌黄瓜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务劳动能力。以上虽然都是家务劳动实践,但是劳动的内容有阶段性、连续性,目标层层递进,体现进阶性。
二、增活力:“纵横交叉”的课程内容
劳动包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因此学校把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横向解构和纵向梳理,进而统整建构“纵横交叉”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争做趣味小农人、劳作小达人、成果小高手,以此为劳动教育增添活力。
(一)点状式认知——争做趣味小农人
教师带领学生在学校劳动基地开展了一系列知农俗、识农具等实践活动。所谓“点状式认知”,即开展的劳动形式比较单一,是让学生点对点地进行基础性了解,仅处于对农俗、农具的初步感知,这个阶段的体验仅仅通过教师的传授(图片、文字、视频等)来增强学生爱劳动的意识。在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劳动概念、劳动原理及劳动实践过程的准备性知识,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和探究欲望,萌发出爱劳动的意识,让劳动前的知识,延展到劳动中,进而在劳动后得到升华,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和创新思维,争做新时代趣味小农人。
(二)块状式重构—争当劳作小达人
学生在校内或者校外开展的与劳作有关的实践体验活动,从而获得经验性的劳动知识。例如在楝园农场中可体验一系列亲近农产的活动,分区种植不同的瓜果蔬菜,体验浇水、施肥、开垦、除草等农耕活动;或者在班级中开展“整理书包乐”“系鞋带”等项目化的班务活动;或者在家庭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展“厨艺大比拼”等家庭小竞赛。因此学校教师联结了其他学科、现实生活、传统文化、新时代劳动形态等,对教材中劳动项目的任务群、主题和内容进行了多维联结和整体梳理,增加了学校劳动项目开发与实施的多样性、整体性和特色性。例如,把科学、美术、综合实践等课程与劳动教育进行整合,确保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灵活性和课时安排的自主性,为课程整合提供了空间与可能性。
(三)一站式分享—争创成果小高手
教师可为学生搭建分享平台,每月根据主题安排一至两次劳动成果展。如安排“我是金牌厨师”的成果展,展示学生的自制早餐、水果拼盘、寿司等;如安排“我是美创达人”的成果展,展示学生的树叶贴画、种子贴画。教师通过劳动成果展示、为学生创造了一片艺术天地,并把这些劳动成果积累起来形成学生的个人劳动档案,让学生逐步反思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是否真正养成了劳动习惯、具备了劳动能力、掌握了劳动技能,产生了劳动素养。同时,劳动教师也应当反思课堂中是否渗透了劳动教育理念,是否做到了课外劳动实践的常态化和多元化。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反思,才能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
三、添动力:“开放交融”的场域平台
各种“场域平台”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进行整合,打造活动浸育、家校社共育的劳动教育活动新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校园阵地”场域—形成劳动方法
班级活动推进:各班班主任每月开展一次有关“劳动教育”的主题班会,开展一系列的劳动实践活动,内容由教师或者学生拟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劳动主人翁”精神。班主任结合身边的普通劳动者(环卫工、建筑工等)和社会上的典型劳动模范(袁隆平、邓稼先等),与学生深入交流和探讨劳动的意义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价值。
年段项目驱动:学校举行的许多活动都是以年级为单位,学生明确分工,团结协作。例如“文明岗检查”,通过组织学生检查教室、走廊卫生情况,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在参与活动中提出优化方法。不仅让学生完成了规定的劳动任务,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互帮互助,各自的劳动实践能力在提升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成长。
学校课程构建:学校租用南面10多亩土地,建立学校校外劳动基地——楝园。学校从小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出发,结合农事劳作课程的实施,设计种植区,以蔬菜种植为目的;设计农具陈列角,以农具展示为目的。为了使课程有序、科学地进行,学校结合学科教学的内容,规划农事课程,按照不同年级不同项目进行立体推进,使每个年级各有侧重。楝园的种植区承包到班,每个班可以根据自己的种植方案来规划课程,完成本班任务。形成了“乡情农事”“植物探秘”“快乐种植”“成果分享”等五大板块的课程,以及“跟着节气学农事”“当节气遇上美食”等二十多门特色课程。这些课程各具特色、各显优势,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通过做中学、研中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在劳动中的研究精神,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拓宽了学校的管理思路。
(二)“家庭土壤”场域—实践劳动技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则是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要营造爱劳动、会劳动的良好家风,在生活中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例如,在家庭中设置“劳动日”“劳动周”,父母与孩子共同协商并制定《家庭劳动公约》,鼓励孩子多多参与洗衣、做饭、洗碗等家务劳动;也可以带孩子参加户外劳动,如到果园、菜地里采摘果蔬,去稻田里播种、插秧、收割,在劳动实践中学习。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家庭劳动,可以增进亲子感情。例如,在“制作贺卡”的劳动项目实践活动中,结合学校新居民学生的家庭情况,教师带领学生制作了具有家乡味道的贺卡。同时,鼓励学生向同学解说自己家乡的文化,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增加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制作贺卡”的活动,学生在“家庭土壤”的氛围中,树立了劳动意识,更体会了劳动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三)“社会资源”场域——实现劳动价值
劳动教育的实施,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劳动体验、掌握了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为此,学校与企业及社会机构建立协作关系,以体验、参与的方式协同推进社会劳动教育。学校以“学生的未来”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文”“创卫”“义卖”等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学校开展了“城西大头菜”非遗项目实践活动,以年级为单位,以种、收、研、烹、卖为微项目循序推进。结合三年级上册教材项目三中“跳蚤市场我组织”,带领学生拿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到周边区域进行公益摆摊,售卖的钱全部捐给学校贫困家庭学生。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不仅可以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还可以献出一份爱心。
四、有耐力:“以劳育人”的评价机制
虽然我国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在改革中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但是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容易被忽视,不管在学校还是社会层面受重视的程度远不如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比对劳育评价的忽视,有些学校则片面理解劳动的内涵,过于强调对劳动技能结果性的评价,忽视对劳动的认识、态度、习惯、情感等一系列过程性评价,导致劳动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因此只有给予劳动教育科学、系统、完整的评价,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一)“学业式”评价—规范劳动评价模式
根据目前劳动教育评价体制存在的问题,学校可以设立劳动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岗位,让所有教师在空闲时间都能行动起来,不唯分数论、不追求劳动技能的结果性,逐步增加劳动意识、劳动素养的评价。要扎实开展劳动教育,就要发挥现有的“学业式”评价作用,加强评价的真实性、有效性、进阶性。如劳动教育评价模式可以分为A、B、C或者优、良、及格三个不同等级,形成纸笔测试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新型方式,以此来规范劳动评价,希望通过这种新型方式加强教师和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
(二)“过程性”评价—落实劳动过程管理
学校大多数劳动教师都是由班主任兼任,参与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整个过程。因此要发挥劳动兼职教师的最大优势,在各项评价指标中加入劳动教育的表现性评价,为班级学生建立“劳动档案袋”,在成长档案中放入学生的过程性资料,包括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劳动态度、表现、成果等。这个为学生特制的“劳动档案袋”,将是期末选拔优秀学生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只有健全和落实过程性评价管理体制,才能让学生找到劳动教育的归属感。
(三)“互动式”评价—建立劳动三方关系
在劳动教育中,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式评价体系,让各方都能重视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实现更好地成长。学校采取“双线并进”的评价模式,打造互动式评价,通过钉钉、微信、抖音等线上渠道发布学生的劳动实践成果,让所有家长、教师及社会人士都能参与互动。学校在线下通过讲堂、风采栏等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教师及大众评委按照考核的内容、细则进行逐一评价,确保劳动教育真实有效。“双线并进”的互动评价模式,不断形成可视化的劳动成果,各方进行可追溯的评价,让劳动教育产生持久动力,不断赋予劳动以时代内涵,扎实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教育科学论坛,2020(15):3-6.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教育科学论坛,2018(30):7-9.
[3]胡超群.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中学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桥梁与纽带[J].新一代(理论版),2019(17):58.
[4]付瑶.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6-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