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比较阅读的基本原则及实施策略论文

比较阅读的基本原则及实施策略论文

12

2023-11-15 14:16:40    来源:SCI论文网    作者:wangye

摘要:采用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提高阅读水平。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本文对比较阅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了目前比较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比较阅读教学应遵循时效性、科学性和及时性原则。同时,根据比较阅读的文本内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敏感性,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摘要

  采用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提高阅读水平。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本文对比较阅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了目前比较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比较阅读教学应遵循时效性、科学性和及时性原则。同时,根据比较阅读的文本内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敏感性,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比较阅读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辨别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思辨力及评价能力。但也存在着对比较阅读的理解不够深刻,经常出现比较随意、比较目的不明确和比较浅表化等现象,这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不够深刻。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进行阐述。

  一、比较阅读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把握比较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可以让学生的阅读过程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为基础,遵循实效性、科学性和及时性原则。

  (一)实效性

  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比较阅读的目标非常重要,追求实效性更是必不可少。如果目标不明确,学生的学习只会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体现比较阅读的价值。但如果只是为了比较而比较,那就失去了比较阅读的意义。因此,追求实效性应成为比较阅读的重要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的效果真正达到预期。因而在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时,教师必须注重实效性。

  (二)科学性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这种心理学上的“先入为主”效应很难被改变。因此,在比较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一开始接受的知识是混乱或错误的,那么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比较阅读效果。因此,比较阅读教学必须重视科学性原则,教师应在教学前对比较的本文做科学的规划,尤其是先后顺序。在教学之前,如果教师未对生字进行设计,就让学生比较字词,则极易导致学生的理解不清晰、识记困难、运用混乱等问题。如果在学完课文之后再进行比较,学生们就不容易混淆。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时,需要体现科学性原则。

  (三)及时性

  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阅读状态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能够促进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文本,进而更好地掌控整个课堂的教学进程。因此,在比较阅读中,要遵循及时性原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阅读中存在的争议问题进行点拨、给予评价,点出比较的妙用,在讨论中让学生理解比较阅读的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Dingtalk_20231115141300.jpg

  二、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实施策

  基于比较阅读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文本内容采取相应的策略,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比较,进而体会文本的魅力,感受文本的深度,提升阅读和表达能力。这里主要介绍两种常用的比较策略。

  (一)在纵向比较中培养语感、锤炼表达

  培养学生语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学生对文本内容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精妙表达之所在,比较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1.换词比较

  换词比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挖掘出文本中用词准确的地方,引领学生换词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词语独特的表达效果。如学习《荷花》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中的“冒”能不能换成“长”“伸”等词语,为什么?通过换词比较可以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文本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潜心阅读的好习惯,依据文本语言特点适当地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替换比较,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2.增删比较

  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曾言:“凡读书……须得字字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这句话同样可以运用到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品味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表达独特的词语,引导学生增删比较,可以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文本表达的精妙。如五年级上册《太阳》一课中的“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米远”这句话中,其中的“约”字,如果去掉这个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教授《鲸》一课时,“须鲸主要吃小鱼和小虾”这句话中的“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文本语言特点,让学生加上一些词语或者去掉一些词语,再与原文比较,说说哪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更好些,教师把这些都作为比较阅读的内容,以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受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换句比较

  句子作为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采取换句比较的阅读方法可以使学生对不同句子的表达效果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受。结合句子特点,教师可以从句子的语气、语调、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课后练习中为学生编排了这样两组句子: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这两组句子的主要区别是标点符号不同,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这些句子置身于文本语境之中,读一读,说说它们在语气与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教学四年级上册《麻雀》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比喻句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教师可以采取换句比较的阅读方法。如下面两个句子: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落在猎狗面前。

  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说说它们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换句比较的方法有许多,教师要依据句子特点,采取适切的换句比较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4.拓展比较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们普遍存在着唯教材论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批判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结合课文内容采取引领学生比较阅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时,教师可以把苏教版、人教版、部编版三种版本的教材中关于作者追问妈妈什么时候摇桂花的内容摘录下来,让学生比较阅读,说说它们有什么区别。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文特点,向学生呈现相应的资料,引领学生拓展比较阅读,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唯教材论现象的产生,鼓励学生敢于沉入教材,超越教材,跳出文本看文本,提升比较品评等阅读能力。

  (二)在横向比较中丰富体验、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他们阅读的文本也越来越多,教师可以就同类题材文章、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或同一篇文章的节选或改编版与原文内容等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体验文本的角度、维度、深度和广度,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1.同类题材文章的比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就同类题材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经验与知识方法等。部编版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课文大都是编者精心选编的,教师引领学生就这些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深化学生对单元人文主题的认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材中选编的《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三篇课文都是歌颂亲情的文章,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情深”,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说说三篇文章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经过比较阅读,学生们可以发现《慈母情深》一文是以作者印象最深、感受最深刻的事情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情感的。《父爱之舟》一文是通过许多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来表现自己对父亲的深厚情感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是通过对父母两种截然不同的爱的对比来表现对父母的情感的。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就同一题材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眼界,使学生明白文章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多样性,进而为学生今后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单元整体,关注同类题材文本在表达情感或者表达方法上的差异性,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可以深化学生对相同主题文章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2.同一作家作品的比较

  部编版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教师引领学生就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这些作家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时候,这单元编排的三篇课文《猫》《母鸡》都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所写的,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让学生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同一作家文章比较阅读的方法,说说这两篇课文在表达对动物情感方面各有着怎样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们发现《猫》一文中从情感上从始至终作者都在极力表达对猫的喜爱。《母鸡》一文则是从讨厌到不讨厌的角度来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过渡句,都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如《猫》一课中,先总写“猫的性格有些古怪”,再具体描写它的表现。《母鸡》一文中,则是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具体描写母鸡令人生厌的三方面。在语言表达上的共同点是采用了无雕饰的生活化语言。在文本结构上都运用了过渡句把上下文连接起来,结构清晰。《猫》一文的过渡句是“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母鸡》一文的过渡句是“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了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们对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的感受会更加深刻。部编教材中选编的相同作家的作品有许多,如李白、杜甫的诗歌,如鲁迅的课文等,教师要站在整体阅读的视角,引领学生就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可以使学生对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风格感受更加深刻,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3.同一人物角色的比较

  部编版教材中选编的一些课文中的人物随着生活年龄的变化,性格特点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教师引领学生就同一人物形象的变化进行比较,可以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如五年级下册《他是一棵挺脱的树》选自《骆驼祥子》,课文中的祥子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这是初期的祥子的形象。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完整版的《骆驼祥子》拓展给学生阅读,并让学生说说初期的祥子和后期的祥子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变化。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们发现了后期的祥子是麻木的、狡猾的,并由此感受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与无奈。又如学习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时,教师把《故乡》拓展给学生阅读,并说说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们发现少年闰土活泼刚健、聪明热情、见多识广、讲起农村见闻来滔滔不绝,而中年闰土虽勤劳质朴,却生活困苦、麻木迟钝、愚昧落后,成了“木偶人”。这样引领学生比较阅读,学生们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认知会更深刻。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有许多是节选部分,这些课文中的人物会随着环境生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教师引领学生就同一人物的前后变化进行对比阅读,可以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更加深刻。

  部编版教材中许多课文在选编入教材时都做了少量的改动,编者为什么改动呢?改动前的文章与改动后的文章哪个更好呢?教师引领学生在比较中思考,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辨别力、鉴赏力和审美力。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一边读一边把改动的地方圈画出来,再着重就改动前的词句和改动后的词句进行比较阅读,感受表达中蕴含的温度和力量。

Dingtalk_20231115141341.jpg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进行比较阅读,遵循阅读原则,采取科学合理可行的阅读策略,以培养学生的语感,锤炼学生的表达,拓宽学生阅读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阅读,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和品质,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最终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1]李华.开展比较阅读,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18):71-73.

  [2]孙伟.比较阅读,披文入情—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落花生》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22(27):41-42.

  [3]齐静,王新艳.在比较阅读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1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