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和善德育 ”体系建设与运行策略研究— 以中山市西区昌平小学为例论文

“和善德育 ”体系建设与运行策略研究— 以中山市西区昌平小学为例论文

4

2023-11-15 14:13:06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和善德育”融合了基础德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谐价值观的校本化德育内容,是对基础德育内涵的一种延伸。本文在介绍“和善德育”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一线实践,探讨该体系下德育工作的基本形式、实施策略,以期为其他中小学校本化德育活动提供参考。

  摘要:“和善德育”融合了基础德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谐价值观的校本化德育内容,是对基础德育内涵的一种延伸。本文在介绍“和善德育”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一线实践,探讨该体系下德育工作的基本形式、实施策略,以期为其他中小学校本化德育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和善德育;体系建设;运行策略

  中山市昌平小学在“和而不同,活力昌平”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建设“和善德育”体系,旨在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在校园内构建良好的学习和发展氛围,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提供基础德育环境。“和善德育”的构建,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学校文化基础开展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可以与基础德育课程相辅相成,将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学校文化等有效融入德育工作中,提高德育效果。

  一、“和善德育”的内涵与教育目标

  1.基本内涵

  “和善德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和为贵,止于至善”,即培养学生互相关心、团结互助、求同存异的意识与观念,使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善于反思和推己及人。其核心要素是先以“德善”育人,培养学生品质和行为习惯,实现身心和谐发展、人际关系和睦相处,达到美好的人生状态。“和善德育”的构建需充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底蕴、校本德育活动相结合,形成基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本德育课程。

  2.教育目标

  昌平小学构建的“和善德育”体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拓展与创新,目的是先育人再育才。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对学生开展“德善”观念认知和实践教育,改善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外部环境,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校园、课堂、家庭及其他所有有关时空,通过“以德立校”打造良好的文化和知识教育环境,培养“身心和、思维活的昌平少年”。

  二、“和善德育”体系的建设内容及其成效

  1.“和善德育”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昌平小学“和善德育”体系建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引领班主任做学生“生活的指导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室设立教师桌,鼓励教师多点时间与学生交流;设计正副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参运动会入场式、各类亲生比赛;以《在小学阶段实施话题育德的实践研究》等课题为载体,改善师生对话等,创造活动载体让师生进一步拉近距离、融洽感情。

  二是大型主题德育活动。学校围绕一般德育课程延伸设计了可覆盖全学年的“和善德育”主题教育方案,从学生秋季开学到次年暑期前,共组织十期主题活动,分别为文明习惯养成、爱国主义、礼仪、法制安全、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科技、心理健康、艺术、生命安全10个主题。相应主题活动以德育课程为基础,但更突出“和善德育”内容,在强化一般德育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自我反思意识、和而不同的创新观念等。

  三是小型社团德育活动。学校针对校园社团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和善德育”主题社团活动,如在体育、文艺、人文、自然科学等领域内的社团中定期组织合作型、竞技型、思辨型活动,鼓励学生协作完成有挑战性的活动,在竞技和思辨中发现不同的思维角度、思维方法和个体观念,引导学生思考或选择性地接受不同观点,培养学生互助意识,同时使学生在互动中对比和反思自身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或学习思维。

  四是家校社合作德育活动。“和善德育”融合了家庭和社会教育,一方面将德育从校园延伸到家庭,通过家委会建立家校联系和沟通渠道,由教师指导学生家长开展“和善德育”相关的家庭德育活动;另一方面定期组织以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类“和善德育”活动。同时,学校开发以“和善德育”为主线的《昌平小学家长学校系列化课程实施计划》,要求/倡导小学阶段每位家长都参与12个内容的课程,旨在引导家长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培育孩子,做孩子成长的陪伴者、引领者和指导者。

  五是打造班级文化和校园活动品牌。在以上四类“和善德育”活动基础上,学校还组织了常态化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活动品牌建设,各班级发展特色班级文化,围绕地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革命文化开展有本校特色的道德观、礼仪观、爱国观教育。通过此类活动强化学生主人公意识,引导学生自我培养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互帮互助、自学自省、互相监督的习惯,快速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自我约束意识。

  2.“和善德育”建设的初步成效

  自实施“和善德育”工作以来,昌平小学学生道德和行为提升成效显著。学生学习德育课程及参与校本化“和善德育”活动的积极性较高,普遍养成了团结互助的良好习惯,敢于反思和纠正自身问题,学生争当标杆和良性竞争意识较强。围绕“和善德育”体系建立教师培训、家长培训平台,有效提高了教师德育工作水平,改善了家长德育观念和德育能力,对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创造了良好条件,使“和善德育”有效覆盖多数学生学习和生活场景。

360截图20230321164425995.jpg

  三、“和善德育”体系的运行策略

  1.以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

  德育课程以及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仅能在学生学习期间对其产生影响,学生在其他校园生活中的德育活动较少。组织“和善德育”主题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使德育能够更全面地覆盖学生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构建更为浓厚的校园德育氛围。

  “和善德育”重点是通过主题活动实施更深入人心的德育教育,学校科学地选择活动主题并对活动方案做详细设计。首先,不能偏离德育课程,各类校本化德育活动应围绕德育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德育课之外能够通过其他载体、形式更深入地领会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发展观念。其次,主题活动应贴近生活和现实,将德育内容、学生日常生活、社会发展和重要事件紧密结合起来,从现实层面进一步认知德育知识。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月的主题活动可以与国庆节、中秋节等结合,围绕节日设计“和善德育”内容和爱国教育内容。再者,“和善德育”主题活动设计应强调层次化、序列化,根据学段特征和学生发展水平设计符合其认知层次、行为特征的活动。例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活动中,针对低学段学生组织观览学习传统风俗、品学先贤德行的活动,针对高学段学生组织品读诗词歌赋、辨析“大学之道”的历史发展等探究型趣味主题活动。

  2.在社团活动中推动德育与学生兴趣活动的融合

  组织“和善德育”社团活动也是为了扩大德育覆盖面,丰富课外德育形式。社团活动与主题月活动有一定区别,社团活动应强调趣味性,提高学生对“和善德育”活动的兴趣和接受度,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谐观念、至善理念。

  社团“和善德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应遵循趣味性和多样性原则,有效维持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兴趣。首先,社团“和善德育”活动要与社团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渗透教育向学生传授和善理念。例如在中草药文化社团中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对中草药文化认识、制作的讨论,在分享和讨论中了解中草药既治标又治本的精髓,引导学生自行探究、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善精神。其次,社团负责人在组织社团活动时应主动收集各类社会资源,开发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缓解师资紧张等问题,并进一步丰富“和善德育”形式。

  3.在家庭环境下开展生活化德育与相关实践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延和补充,仅就德育工作而言,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家长的言传身教更持续地影响着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因此,“和善德育”也必须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

  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条件、环境均有不同,因此,家庭中的德育不能简单套用学校一般的德育模式。学校一方面要对家长进行指导,使家长对家庭“和善德育”形成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家庭德育方案设计,确保家长以科学的方式实施家庭“和善德育”。首先,应定期通过家委会等渠道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家长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的投入、采用的方式、取得的效果,与教育观念、方式不当的家长进行科学沟通,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家庭德育。其次,应结合家庭教育特点设计家庭“和善德育”指导方案,定期邀请家长参加交流会、培训课程,为家长提供在家庭中开展“和善德育”的方法。最后,可定期组织家、校、社“三位一体”德育活动,开展道德模范学习活动、实践活动,家长在活动中为学生进行示范,让家长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言传身教”。

  4.运用集体文化和活动品牌增强德育“黏性”

  校本化德育除了可以为德育课程提供补充,还能将课外德育打造成为学生引以为傲的班级特色、校园特色,由此学生更加积极地锻炼自我、提升自我、表现自我,从而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德育效果。

  想要实现上述目标,学校应注重德育品牌建设。“和善德育”本身是一个口头化品牌,要将其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品牌,需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和善德育”,最终才能真正自主地实践“和善”观念。学校各班级应基于“和善文化”提炼和打造有班级特色的德育口号,通过设计特色班名、挑选班训班歌、定期设计班级文化内容呈现班级“和善德育”文化,使学生将班级文化口号作为个人的行为原则和发展目标,在竞争或自我表现驱动下更自觉地自主学习、自我检查和反思、自我改进,从而使“和善德育”更持久地影响全体学生。

  四、“和善德育”的保障策略

  为保障上述“和善德育”体系建设和活动实施效果,学校应做好以下几类保障性工作:一是应由各类活动负责人对活动方案和指导方案进行优化和创新,维持各类“和善德育”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提升教育效果;二是加强对全体教师德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科教师掌握更多新型德育方法,适应“和善德育”体系下的新环境;三是开发家长资源库并持续优化家长课堂,由家校沟通管理负责人和德育教师共同搜集并整理家庭德育资源,为家长提供丰富参考材料,通过生动的家长课堂向家长传授家庭德育新方法;四是基于各类“和善德育”活动组织学生、班级进行竞争,或组织评优,如“活力之星”评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和发展动力。

  五、结语

  “和善德育”的本质是一种品牌型校本德育,这一德育体系建设和运行模式也适用于其他主题的校本德育工作,关键在于扩大德育覆盖面、丰富德育形式、提升德育趣味性和竞争性,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家长和社会主体参与德育工作,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和践行道德观念,进而为其学科学习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汪祯亮.论校本德育张力的路径选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2):6-8.

  [2]丁凤良.人力机制资源“联动”家庭学校社会“共育”—基于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育·树”若水德育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1(S2):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