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传播理论视角下在粤高校留学生非遗文化体验式教学实践论文

传播理论视角下在粤高校留学生非遗文化体验式教学实践论文

5

2023-10-30 15:20:29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为了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文章首先阐述了相关概念,然后论述了传播 理论视角下在粤高校留学生非遗文化体验式教学实践

  摘要:为了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文章首先阐述了相关概念,然后论述了传播 理论视角下在粤高校留学生非遗文化体验式教学实践,包括要素分析、教学组织、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非遗文化,传播理论,在粤高校,留学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 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 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 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 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 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 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 。《“十四五”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指出,“加强 非遗国际传播,充分运用非遗资源,讲好中国故事”[2]。 为了落实《规划》要求,当前在粤高校面向留学生大力 开展非遗文化教学,以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 国门,帮助外国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提升中国 文化的国际认同。

  美国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提出传播过程的五个基 本构成要素,包括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 媒介及效果,其中传播效果是核心。在粤高校面向留学 生开展非遗文化教学,本质上是文化的传播,即把非 遗文化传播给留学生。在留学生中开展非遗文化教学 的方法多种多样,体验式教学是其中的一种。体验式教 学是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形式。在留学生的非遗文化 教学中,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体验式教学更有助于深 化留学生对我国非遗文化的认识,使他们能够从亲历 中更好地认识我国非遗文化。下面笔者拟在阐述相关 概念的基础上,在传播理论视角下,对在粤高校留学生 非遗文化体验式教学实践加以论述。

  一、相关概念

  ( 一)传播理论

  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最早提出传播理论 。他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 (简称“5W 模式”):Who(传播主体) 、Says What(传播 内容) 、To Whom(传播受众) 、In Which Channel(传播 媒介) 、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 [3] 。这五个要素是 传播学研究的五个基本内容,同时各要素彼此关联、彼 此制约 。其中,最核心的是传播效果,其余四个要素都 是围绕传播效果展开的,并且其余四要素是传播效果 的影响因素[4]。

  传播理论同样适用于跨文化传播 。文化与传播是 相互对等、互为彼此的,因为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传 播系统 。而在留学生中开展非遗文化教学的本质就是 跨文化传播 。在我国,运用传播理论研究留学生教育 的文献并不多,大多研究的关注点都是放在留学生文 化适应及教育管理上。

  (二)非遗文化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 体系,分为十大类,分别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 舞蹈、传统戏剧和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 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经国务院批准公 布,我国已有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 3 610 个代表性项目 。其中,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非遗名录(名册) 的项目共计 42 项,总数位居世 界第一。

  在我国,每个省(市、自治区) 都有各自独特的非 遗文化 。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是非遗大省,据广东省 文化馆统计,广东省共有 590 项非遗,涵盖了非遗的 10 大类 。同时,广东省大部分非遗产生于商贸经济相 对繁荣的明清时期,且主要分布于珠三角和粤东区域。

  (三)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根据 教学内容创设的教学情境或实地体验让学生亲身体 验教学内容的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主张在教学实践 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自 主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过程[5],且旨在提高学生对 知识的感知度[6] 。体验式教学的主要方式有情景体验 教学、活动体验教学、网络体验教学、模拟体验教学、 实训体验教学、社会实践体验教学等[7]。美国学者莫兰 提出了体验式文化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包括学生参 与文化体验、描述文化信息、阐释文化观念和自我反 思四个环节,具体可以概括为文化体验和文化反思两 大关键环节[8]。

  二、传播理论视角下在粤高校留学生非遗文化体 验式教学实践

  笔者现从传播理论视角分析在粤高校留学生 非遗文化体验式教学的五大要素,并以粤剧 、榄雕 的教学实践为例,展示如何组织教学,最后分析教学 的效果。

  ( 一)要素分析

  根据拉斯韦尔的传播理论, 传播过程由传播主 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媒介及传播效果五个要 素构成,以下分别从这五个要素对在粤高校留学生非 遗文化体验式教学进行分析。

  1.传播主体 。在粤高校留学生非遗文化体验式教 学中,主要有两类主体 。一类主体是从事留学生教学 的教师 。教师应当充分了解我国非遗文化,不断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随时能向留学生传播我国非 遗文化。另一类主体是非遗文化传承人或相关专业人 员。这一类人员对所传承或从事的非遗文化有深入的 钻研和较高的造诣,能够更加专业全面地向留学生展 示我国的非遗文化 。针对这类传播主体,可以让留学 生到实地体验,或者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和相关专业 人员进校园,为学生传播非遗文化。

  2.传播内容。在我国,非遗分为 10 大类。在进行文 化体验课之前,教师应该先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 并据此调整非遗教学内容。笔者对在粤高校留学生进 行了调查,以便了解留学生对中国这 10 类非遗的感 兴趣程度 。根据调研结果,笔者主要对留学生感兴趣 的非遗类型开展体验式教学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 课程内容、当地情况及非遗政策不同,非遗教学可能会囊括非遗的每一类,因此在本文中,笔者把国家级 和省级非遗的 10 大类都作为教学内容。另外,笔者也 会根据可体验化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选择非遗文 化体验式教学内容,使学生既可观察,又可亲自操作, 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度。

  3.传播受众 。在粤高校留学生非遗文化体验式教 学的受众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 这些留学生国 籍、年龄、语言、风俗观念等各不相同,个体阅历差异 较大,汉语水平及对中国的认识也参差不齐。

  4.传播媒介 。媒介是跨文化传播中一个重要的要 素,只有通过适当的传播媒介,才能取得预期的传播 效果 。在粤高校留学生非遗文化体验式教学中,体验 式教学就是传播媒介。体验式教学可以在任意能够进 行体验的地方实施,只要符合体验与学习相结合的形 式即可[9]。根据体验式教学及留学生特点,笔者认为在 粤高校留学生非遗文化体验式教学的形式应该包括 情景体验教学、活动体验教学、网络体验教学、模拟体 验教学及社会实践体验教学等。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拉斯韦尔研究传播现象 的优先考虑点和落脚点 。通过在粤高校留学生非遗 文化体验式教学, 笔者希望能逐步达成以下三个效 果 。首先,留学生适应我国非遗文化,这是非遗文化 体验式教学的短期效果 。 即希望来自世界各地的留 学生经过对我国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能够尽快 适应我国非遗文化,融入我国社会 。其次,认同我国 非遗文化,这是非遗文化体验式教学的长期效果 。即 通过非遗文化体验式教学,在适应我国非遗文化后, 留学生能够逐步认同我国非遗文化 。最后,传播我国 非遗文化,这是非遗文化体验式教学的间接效果 。留 学生认同我国非遗文化后, 应能够向他国友人传播 我国非遗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世 界各国共享中国文化。

  (二)教学组织

  笔者开展了一系列在粤高校留学生非遗文化体 验式教学,如端午节、春节、中秋节文化教学等 。此处 以粤剧和榄雕为例,展示在传播理论视角下,课前、课 中、课后如何组织教学,开展教学实践。

  1.教学实践①:实地体验粤剧文化—参观粤剧 艺术博物馆 。粤剧作为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是广东及 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其以粤方言演唱 。粤剧于 2009 年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名录。

  第一,5W 模式分析 。①Who:从事留学生教学的 教师、粤剧艺术博物馆有关专业人员 。②To Whom:在 粤高校留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且大部分学生没 听过粤剧,对粤剧了解不多) 。③Says What:学习粤剧 文化,观赏和体验粤剧表演,学唱简单粤剧片段。④In Which Channel:参观粤剧艺术博物馆 。⑤With What Effect:了解、认同粤剧,能传播粤剧文化。

  第二,教学过程。①课前:初步感知—教师在线 上发布粤剧知识测试, 使学生学习粤剧有关知识,初 步认识粤剧文化 。教师简单介绍粤剧(根据学生汉语 水平,可采用中英双语介绍),学生学习粤剧有关词语, 如粤剧、唱、做、念、打、说白、化妆、面谱、戏服、头饰 等 。 同时,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预先了 解粤剧基本知识,并让学生讨论:“你们国家是否有类 似的表演?跟粤剧有什么不同?”另外,在准备阶段,教 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这一 阶段教师的作用非常突出, 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也最明显[10]。②课中:实地体验— 学生参观博物馆,听取博物馆讲解员的介绍,了解粤 剧的发展、表演艺术、化妆和服装道具等,且现场观看 粤剧表演 。同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留学生可穿上 粤剧服饰,学唱粤剧《帝女花》中的“香夭”片段 。③课 后:体验感想—学生撰写体验报告,教师了解学生 学习效果 。根据莫兰提出的体验式文化教学模式,教 师可设计文化反思之体验感想环节,同时再次发布对 粤剧认识的测试,以了解教学后学生对粤剧知识的掌 握情况。

  第三,教学评价 。在粤剧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可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 。①过程性评价:关注 学生实地体验的互动情况,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 。在 教学中,观察学生能否聆听教师讲解,认真观赏表演, 并积极参与粤剧的学习和表演,且能够按照教师对服 装、发音、动作等的要求进行体验 。②增值性评价:教 师在课前和课后分别发布粤剧知识测试,记录学生 分数,了解学生课前、课后对粤剧知识掌握程度的差 异,并通过 t 检验评价教学效果。

  2.教学实践②:榄雕技艺进课堂—邀请榄雕技 艺传承人走进校园 。广州榄雕是一种民间雕刻技艺, 其工精艺高、玲珑轻巧,体现了鲜明的广东地方特色。 广州榄雕于 2008 年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第一,5W 模式分析。①Who:从事留学生教学的教 师、榄雕技艺传承人。②To Whom:在粤高校留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且大部分留学生没有听说过榄雕) 。 ③Says What:学习榄雕文化,掌握简单的榄雕技艺。④In Which channel:邀请榄雕技艺传承人走进校园,在课 堂上向留学生传授榄雕技艺 。⑤With What Effect:了 解榄雕文化,掌握基本的榄雕技艺,并向他国友人传 播榄雕文化。

  第二,教学过程。①课前:初步感知—教师在线 上发布榄雕知识测试,使学生初步了解榄雕 。教师简 单介绍榄雕(根据学生汉语水平,可采用中英双语介 绍),学生学习榄雕、乌榄、雕刻刀、电磨等有关词语。 同时,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预先了解榄 雕有关知识,并让学生讨论:“你们国家是否有类似的 雕刻? 跟榄雕有什么不同? ”②课中: 榄雕技艺体 验—榄雕技艺传承人为学生讲授榄雕的要点,包括 雕刻工具的使用、雕刻姿势、雕刻位置、雕刻力度等, 向学生展示雕刻过程,同时学生使用工具和乌榄进行 简单的雕刻体验 。③课后:体验感想—学生撰写体 验报告,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再 次发布榄雕知识测试,以便了解教学后学生对榄雕知 识的掌握程度。

  第三,教学评价。在榄雕体验式教学中,笔者主要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 。①过程性评价:关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情况, 注重学生的参与性。 在榄雕技艺体验中,观察学生能否认真听取教师的介 绍,积极参与榄雕的创作,并按照教师对雕刻工具执 握、雕刻位置、雕刻力度等要求进行雕刻。②增值性评 价:教师在课前和课后分别发布榄雕知识测试,记录 学生分数,了解学生课前、课后对榄雕知识掌握程度 的差异,并使用 t 检验进行评价。

  (三)教学效果

  经过两年教学实践,笔者面向在粤高校留学生开 展了一系列的非遗文化体验式教学 。通过个人访谈、 调查问卷等课后跟踪形式,笔者了解到经过两年的实 践教学,留学生对中国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较 好达成了跨文化传播的三个效果 。非遗文化适应方 面,在粤高校留学生较好地适应了中国非遗文化,尤 其是广东非遗文化,能够在广东较好地进行生活和学 习;非遗文化认同方面,在粤高校留学生经过体验式 学习,能够认同中国非遗文化,并能把中国非遗文化 与他国非遗文化进行比较;在非遗文化传播方面,留 学生愿意向本国或其他外国朋友介绍和传播中国非遗文化,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中国非遗文化,把中 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以下是笔者经过两年非遗文化体验式教学后,从传播效果的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 调查的结果,如图 1 所示。

  三、结语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 高校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在传播理论视 角下,笔者对在粤高校留学生非遗文化体验式教学中 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媒介及传播效 果进行了分析,然后论述了对留学生进行非遗文化体 验式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效果等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 实践, 较好地向在粤留学生传播了我国非遗文化,提 高了留学生对我国非遗文化的适应 、认同和传播程 度,增强了我国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力,进而深化了 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了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笔 者希望在传承和弘扬我国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在粤高 校能够在留学生中开展更多的非遗文化体验式教学, 让更多的留学生及其他国际友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从而提高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全面提升中 国文化国际传播效能,最终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 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3-03-20].http://www.gov.cn/xin- 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的通知[EB/OL].(2021-05-25)[2023-03-20].http://www.gov.cn/zheng- ce/zhengceku/2021-06/09/content_5616511.htm.

  [3] 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 大学出版社,2013.

  [4] 胡庆洪.从传播学视角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以福建非物 质文化遗产英译为例[J].上海翻译,2016(2):43-46.

  [5] 白光斌.基于体验式学习视野下的体育教育模式研究[J]. 中国教 育学刊,2019(S2):55-56.

  [6] 张瑜珊,李晓红 . 高校茶文化英语的体验式教学研究[J].福建茶 叶,2017(5):174-175.

  [7] 张斌彬.体验式教学:高校户外运动教学与实践研究[M].北京:应 急管理出版社,2019.

  [8] MORAN P R.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9] 周晓飞.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来华留学生体验式文化教学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20.

  [10] 沙萌.来华美国留学生体验式文化学习五阶段模型研究[D].北 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