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论家长对小学生过高期望的负面影响论文

论家长对小学生过高期望的负面影响论文

9

2023-10-28 15:28:52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为了让孩子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无数中国家长围绕学历水平和职业选择给孩子设立了理想化的远期期待。

  摘 要:为了让孩子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无数中国家长围绕学历水平和职业选择给孩子设立了理想化的远期期待。但是,这 些期待忽视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多数甚至超过了孩子客观能力的限制,成为孩子无法达到的过高目标。孩子在实现它的过程 中,自信、意志不断被磨损,与父母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以至于产生一系列与美好期望相悖的负面影响。本文在分析家长 过高期望的内涵与表现的同时,指出了它的具体危害,以期改进这种状况。

  [关键词] 教育期望,亲子交流,青少年

  “学而优则仕”的社会价值观绑 架了无数教师、家长和学生,造就了 社会对成功、成才的狭隘理解,导致 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在空前 激烈的竞争下,大部分中国父母对 子女普遍抱有过高的人生期望。为了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让 孩子的童年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辅导班, 为孩子购买堆积如山的参考书,更多 关注的是孩子的“成才”而不是“成 人”,这样反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阻力。 因此,本文将探讨家长过高期望的内 涵、具体表现和负面影响,以期反思 家长过高期望的弊端并对此加以改进。

  一、家长对孩子过高期望的内涵

  父母期望,简言之,便是父母对 子女前途的期待和希望。不同研究者 基于不同的分析角度,对期望的具体 内涵的阐述也有所差异。总体来说, 国内的学者将父母的教育期望阐释为 父母对子女接受怎样的教育,最终取 得何种成就的态度,主要包括子女行 为上的表现和人际关系如何以及子女 在学业上的表现,最终的受教育程度 和受教育后在社会上取得的成就。国 际上的研究者对于父母期望的观点大多比较统一,认为父母的教育期望就 是父母对青少年最终能接受何种水平 教育的期许。

  20 世纪 90 年代初,风笑天教授 研究中国父母的期待问题,认为中国 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 的确普遍存在着期望过高的现象:许多 父母自身好随大流,没有能够付诸行动 的固定想法,对孩子缺乏客观的思考 和分析,提出期待时既不考虑子女的 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也不尊重他们 的意愿,往往屈从于社会潮流或仅从 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出发,把自己不切 实际的期待强加给孩子,进而使期待 变成了一种孩子难以企及的理想标准。

9E524AB8-18A9-49b9-BA60-F866A8C41091.png

  二、家长对孩子过高期待的具体 表现

  家长深感期望与现实的偏差,使 其对子女教育产生了深深的焦虑。在 这种焦虑的趋势下,他们对子女的要 求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待导致 过度干涉

  1. 干涉子女的行为

  由于子女身上肩负着父母光宗耀 祖的殷切期望,因而害怕子女出意外遭遇不测,或者担心子女交友不慎误 入歧途,于是就会在子女的行为上严 加管控。比如,子女的交友和娱乐等 都要受到父母的监督和审查。有些中 低年龄段的学生虽然缺少一定的辨别 能力和自控能力,需要家长的指导和 监督,但是过度的管束和干涉限制了 子女与社会的接触,尤其是与同辈群 体交往的能力,妨碍了孩子的社会化 进程,影响了其人际交往能力和群体 意识的发展,使之产生孤独感、对社 会的隔膜感以及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

  2. 干涉子女意愿

  父母对子女的成才模式已经有了 预定的设想,因此,他们往往不允许 子女旁枝逸出,另有目标,必须一门 心思地遵循他们的想法发展。有些父 母单方面的观点和目标不为子女所接 受,由此导致了亲子关系的紧张和对 立。而家长一意孤行的态度则很有可 能使学生形成内向、自卑、怯懦或者 自负、冷漠、反抗的性格特点,在未 来的社会生活中极有可能适应不良, 从而一无所成。

  (二)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待产生 过度关心

  不乏有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全力以赴为子女创造 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对子女的生活大 包大揽,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这种包办代替式的关心和照顾,剥夺 了子女独立生活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机 会,往往使子女养成娇纵任性、只知 索取不懂付出的不良品格。

  (三)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待促成 家庭的学校化倾向

  家庭学校化即通过家庭教育行使学 校教育的职能。在重智育、轻德育风气 的影响下,家长普遍认为掌握科学文化 知识、在选拔考试中脱颖而出就是“成 才”,这些家长将“考名牌大学”这个 遥远的大目标分解成一个又一个小目 标 —上名牌小学、考名牌中学。由 此,家长往往采取一些不合理的教育 方式,使得家庭教育沦为课业的狂轰 滥炸—除给孩子报辅导班、找陪读、 请家教以外,家长还会在学校布置的 作业之上再添置更多的习题、试卷等。

  更有甚者,有些家长即便重视孩 子的学习成绩,想亲自操刀,也不知 如何下手,例如,有很多家长碍于知 识储备有限,只能布置一些罚抄作业 或简单重复的机械性作业,不但未能 起效,反而会占用孩子的自由支配时 间。以上这些家庭学校化后采用的过 度教育,超越了孩子所能承受的最大 生理和智力限度,反而使他们对学习 产生了恐惧心理和厌恶情绪。

  由此看来,家长由于过高期望的 不够理性和操之过急,盲目地将个人意 愿转嫁给孩子,并过度控制和干涉孩子 的行为,让他们无止境地沉浸在学业带 来的烦恼中,直接影响了子女身心的健 康发展,同时也对社会发展极为不利。

782A2BE3-FD77-4af2-A739-13B8D0F0DC9F.png

  三、家长对孩子过高期望的危害

  (一)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受不理性的成才观影响,家长对孩子采取一些不合理的教育措施,使 得学生的业余时间、自由娱乐时间被 挤占,学生沦为学习的“机器”。这 些问题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 情,而且挤占了学生的业余时间,压 缩了他们自主发展的机会,甚至有些学 生兴趣使然想要参加一些课外兴趣活 动,例如,乐高、轮滑等,都被家长以 影响学习为由一口回绝了。实际上,对 学生来说,游戏是他们拓展思维、培养 创造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倘若学生只学 习,他们将逐步丧失对周围事物的探索 欲望,他们其他方面的素质将无法得到 发展,甚至消散,长此以往,会阻碍学 生人格的健全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使 孩子身心俱疲,让他们日后步入社会 时适应不良,在新时代的态势中掉队。

  (二)干扰学生的在校学习

  学生在校内的课业负担本就不 轻,回家还要完成额外的学习任务, 这样每天的高负荷运转让学生绷紧神 经,丝毫不能懈怠,久而久之,孩子 学习时便容易出现头晕、打瞌睡、注意 力不集中的现象,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学 习效果。很多学生对课外辅导班深恶痛 绝,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参加,长此以 往,他们对课外辅导班的怨怼之气甚 至会蔓延到学校课堂之中,从长远来 看,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发展。

  学生的自觉性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注意培养 孩子的学习自觉性,要让小学生愿意 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层次的 提高,孩子接受的教育是越来越开放 的。在小学以及中学的教育中,家长 或许会督促学生学习,但是进入大学 乃至更高的学习阶段后,对于知识的 学习则完全靠学生的自觉性。家长揠 苗助长式的逼迫往往会过早地透支孩 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自觉性持续 走低。这样的孩子就算能够进入大学,也会经常性地逃课、抗拒学习,整日 沉迷于游戏。因此,如果想让孩子取 得更好的成就,就一定要培养孩子的 自觉性,让孩子自发地对学习产生兴 趣,这不仅仅是在学习上对孩子的培 养,更是对孩子整个人在生活中、行 为上的一种良好习惯的培养。

  (三)破坏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以自然爱为基础。然而, 部分父母因为孩子没能达到自己的期 望,便会将嫌怨之情表现给孩子,孩 子也转而埋怨父母没有给自己好的遗 传素质或更优越的生长氛围,这样唠 叨、攀比、指责、埋怨,不可避免地 引起家庭矛盾甚至使家庭关系破裂。

  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歧视等恶 意行为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伤害是难以 估量的。比起尖锐的“打击教育”,家 长更应该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进 行针对性的引导和鼓励,使孩子感受 到父母的关爱和肯定,在丰富的情感 体验下逐渐形成乐观、开朗、积极的 学习和生活态度。

  (四)导致结构性就业问题日趋严重

  从微观角度来看,父母的过高期 望只是一种个体行为,仅仅发生在家 庭当中,似乎对社会的影响微不足道。 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它会汇集为 一种有影响力的社会价值取向,当个 体希望聚沙成塔成为群体希望,便会 制约社会的发展运动。譬如,父母对 子女的过高期望会影响义务教育之后 的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因为父母手 中控制着生源,像目前高等教育中部 分专业火爆而部分冷门专业无人问津, 就取决于家长对于期望这只看不见的 手的操纵。虽然不得不否认,父母的 期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的 需求,教育也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教 育结构和专业设置,但这种反映或许是有失偏颇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不可能完全吻合,因此,绝不能轻视 家庭教育中期望过高的问题。

  不同的学生,其天赋以及擅长之 处也是迥异的,家长应当在保证其文化 课成绩不过于落后的前提下,多注意 对其擅长领域的培养和引导,让其在 自己喜欢的领域内发光发热,更加优 秀,而不是勒令孩子一定要随大流报 考热门的专业,从而泯灭他们的个性。

  四、如何使父母制定合理的期望

  (一)父母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可以千姿百态、 各式各样,但无论子女将来从事怎样 的职业、取得怎样的成就、收获怎样 的人生,父母首先的期望应该是使子 女成为一个健康快乐、富有理性、热 爱生活的人,一个能够自立并有益于 社会的人,一个有独立思想、情感、 个性并且能对自己所作所为负责的人; 在“人”的教育基础上,再进行“人 才”的教育,即根据子女的身心发展 规律和客观教育条件,将子女培养成 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可以是医生、 科学家,也可以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和 农民;不能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在 驱动子女追求显赫社会地位时就忘记 人的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有 多种模式和不同类型,并不是只有考 上名牌大学、从事体面职业的子女才 是人才,尽管是在平凡、基层的岗位 上,但只要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发挥 了聪明才智,都应该是成功而又光荣 的。对“人才”的宽泛理解,有助于 帮助父母降低过高的不合理期望。

  (二)父母应增进亲子和家校间的 交流

  为了缩小代际教育期望差异,父母 要积极创造与孩子交流互动的机会,主动询问孩子对未来教育目标的想法,当 察觉子女自我教育期望明显低于父母 预期时,应该予以重视并挖掘其背后 的原因。在子女方面,当感知到自身 教育目标与父母不一致时,应主动与 父母沟通,坦承自己学业上的困难和 压力,让父母看到自己为缩小教育期 望“代沟”而付出的努力。另外,家长 也可以将自己对于子女满溢的期望转化 为自身的能动性,他们可以经常和教师 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解 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三)有关部门须调整社会舆论、 完善社会选择机制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固然受父母人 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个性因 素的影响,但它绝不单纯是家长自身 主观意念的产物,实际上,它深受社 会价值观、社会选择机制的影响,社 会的价值观、选择机制对家长过高的 期望也形成了不容置疑的导向作用。 要调整家长不科学不合理的期望并使 之合理适度,光是要求家长单方面降 低期望值是不够的,社会必须向他们 灌输正确的人才观,并通过主流媒体 加以宣传,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以 影响家长期望目标的设计。同时,相 关部门必须建立其公平的社会选择机 制,以学历、受教育程度作为阶层流 动的标准是社会的进步,它比起以出 身、门第等来进行社会选择要公正得 多。但是学历社会将其作为唯一的标 准,诱导家长再提高对子女受教育程 度的期望值,从而导致诸如片面追求 升学率、重智轻德、高分低能等现象 的产生。因此,社会应一方面鼓励青 年学生发奋努力,取得较高学历,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一方面, 还要设置考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的选择标准,要学历但不唯学历,从 而为社会流动开辟更多的途径。这样才能够有效促使父母根据子女的特长 爱好来设计期望目标,使期望更好地 为子女接受内化。

  五、结语

  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家长对孩 子的教育往往存在以下问题:重视学 历、成绩,轻视孩子创造力、动手能 力及自主力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 存在家长“越位”,忽视学生的“主 人”地位的现象。家长应该遵循孩子 的身心发展规律,设定合理的成长目 标以促进孩子的发展,而不是过度焦 虑、揠苗助长,甚至陷入攀比的怪圈, 不仅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而且破坏 原本密切的亲子关系,可谓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 李建伟 . 学业负担与家长期望 关系研究综述 [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 (9):2-3.

  [2] 张会科 . 对家长期望与学生行 为反差的研究 [J]. 学周刊 ,2016(21):110- 111.

  [3] 赵芳 , 赵烨烨 . 父母的过高期待 与中学生的压力关系的研究 [J]. 青年研 究 , 2005(8):11-19.

  [4] 赵田田 . 家长成才观对小学生课 业负担的影响研究 [D]. 曲阜:曲阜师范 大学 , 2019.

  [5] 马汴京 , 张元峰 . 父母高教育 期望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基于亲子 间教育期望差异的视角 [J]. 青年研究 , 2022(5):32-44+94-95.

  (作者吴娜,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 伏牛路小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师;黄锐,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锦绣小学教师、小 学正高级教师;祝珂,河南省郑州市中 原区锦绣小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