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论文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论文

6

2023-10-27 15:29:09    来源:SCI论文网    作者:wangye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包括渗透教学法、专题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网络教学法八种方法。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包括渗透教学法、专题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网络教学法八种方法。

  关键词:红色资源;课程思政;高校

  红色资源是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概括。对于高校来说,红色资源是极其珍贵的优质教育资源。而把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既对高校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也对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探究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是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主要手段和方式。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八种教学方法来达到红色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

  一、渗透教学法

  渗透教学法是将红色资源的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到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当中,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是红色资源与专业课程无缝对接,不会出现十分唐突和生拉硬扯的感觉,在二者的巧妙融合中实现红色资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

  高校有些专业课程蕴含了包括红色资源在内的多种思政元素,因此红色资源融入这些专业课程当中相对比较容易。例如,哲学、历史、文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某些专业课程涉及红色资源的内容很多,因此,把红色资源直接融入这些课程,不仅可以避免刻意插入,而且还会给人一种红色资源就是这门专业课内容的感觉[1]。其中,哲学专业有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专业课程,针对其中实事求是的内容,就可以把延安精神融入其中,因为实事求是正是在延安时期提出来的,同时又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因此把延安精神融入实事求是这一教学内容非常恰当,也不会产生二者强行融合的感觉;教育学专业有涉及当代中国教育史的课程,在讲到20世纪50年代高校的结构布局调整时,教师就可以把西迁精神融入其中,这不仅不会让学生产生强行嫁接的印象,还会让学生感到西迁精神就是20世纪50年代高校结构布局调整的一个缩影[2]。

  高校有些专业课程中蕴含的红色资源可能不太多,甚至极少,因此在这些专业课程当中融入红色资源时,要么采取其他方式进行,要么通过引申的方式将二者融合到一起。理工科的很多专业课直接涉及包括红色资源在内的思政元素非常少,因此要想把红色资源渗透这些课程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引申教学的方式。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核科学与核能利用时,可以引申到“两弹一星”精神上;在讲解有关航天科技时,可以引申到载人航天精神上[3]。

  从表面上看,渗透教学法与“灌输”教学法有相似之处,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通过红色资源与专业知识的共性融合来实现的,并没有把红色资源生硬地融入专业课相关知识,反倒给人一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之感;后者则是不顾专业知识与红色资源二者之间并无共通之处的实际状况,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地把一些红色资源内容强行“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在对专业课知识产生迷惘的同时,对生硬融入的红色资源内容也无法产生共鸣,甚至产生反感。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少采用“灌输”教学法。


Dingtalk_20231027152606.jpg

  二、专题教学法

  专题教学法是指在高校有关专业课程中设置一个或若干个与红色资源有关的专题,并以此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一教学法的优势很明显,就是可以直接将红色资源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起到加强思政教育的目的。但这一教学方法亦有一定的弊端,就是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好像这些专题就是专门为了课程思政而特意设置的。

  高校教师在构建红色资源专题时,必须考虑诸多影响因素:一是红色资源与该门专业课程有关内容的契合度,二是红色资源的内涵阐释与课程思政的关联度,三是红色资源专题的内容选择与方式表达[4]。例如,高校历史学专业有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方面的专业课程,那么教师在讲授这门专业课时,就可以考虑设置若干个红色资源专题,其中首要考虑的是选择哪些红色资源比较合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红色资源数量众多,因此选择恰当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红色资源来彰显课程思政的效果就显得非常重要[5]。按照当代中国史的传统分期,教师可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教师可以设置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红色资源专题;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师可以设置特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女排精神等红色资源专题;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师可以设置脱贫攻坚精神、探月精神、企业家精神、丝路精神等红色资源专题。由此可见,红色资源不仅丰富,而且数量多,是最珍贵、最鲜活的教材。考虑到红色资源是鲜活的历史,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所以高校教师要正确看待其价值。同时,高校教师还要运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即将红色资源专题设计好、实施好,以此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主动思考,更好地荡涤心灵、砥砺精神,从而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把红色资源研究透彻,确保专题设计的有效性[6]。

  三、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是通过师生之间基于教学内容的互动来实现红色资源与高校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批判精神,使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生气勃勃,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获得思政教育的良好效果[7]。但这种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就是由于师生之间知识积累的不对称,学生很有可能对一些问题无法与教师互动,甚至使课堂陷入死寂的状态。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即便课堂互动有可能持续下去,但师生之间的对话不在一个频道上[8]。不管哪种情况,最终都达不到原先设定的教学效果。

  在高校一些专业课程中融入部分红色资源作为课堂互动的内容,难度不是很大。但要达到设定的目标,必须提前把要互动的红色资源内容告知学生,让他们及早查阅有关红色资源的资料,做一些讨论的准备工作,以便在课堂中能有序地展开互动,最终实现既定的思政教育目的。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有关课程中,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红色旅游景点的印象,教师就可以设计与红色资源有关的课堂互动环节。在介绍、讲解井冈山旅游资源时,教师可以加入有关井冈山精神的课堂互动,让学生一方面熟悉井冈山的红色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又接受蕴含井冈山精神的革命传统教育,同时对于井冈山革命斗争史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把握,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在讲解延安的旅游资源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有关延安精神的课堂互动来加深学生对延安的人文旅游资源的印象,由此既达到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又实现对学生加强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教育的思政目标[9-11]。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一些红色资源案例来解读高校专业课程的有关理论、原理,以达到将红色资源与专业课程二者融会贯通、相得益彰的效果。此种教学法的优势是能够直接、迅速地导入红色资源,作为专业课程相关内容的引子来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但此种方式亦存在一些弊端,即红色资源案例的选择未必能完全符合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并实现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时甚至还会起到南辕北辙的效果。

  红色资源案例的选择与专业课程的目标任务之间的契合度将直接关系到这一教学方法使用的成败。二者之间的契合度高,则课程思政的目标就会实现;二者之间的契合度低,则课程思政的效果就会较差。例如,政治学专业课程包含廉政建设方面的知识点,那么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先导入红色资源案例作为引子,如焦裕禄精神,然后再引入专业内容,这样既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又能让学生了解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握廉政文化的内涵,同时对这一知识点也多了一层感性的认识。又如,有些医学专业课程涉及传染病方面的知识点,那么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先引入抗击“非典”等的案例,然后再围绕传染病相关知识进行深入讲解[12]。这种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如下:从身边可以触摸的事物出发,可以大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传染病产生根源、病理机制、防范措施、消除办法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法与专题教学法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进入专业知识讲解的导入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更好地学习掌握相关专业内容;后者则是把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红色资源单独拿出来专门进行讲解,这些内容既与专业课知识有交叉,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是对专业课相关知识的有机补充和充实完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接受红色资源的熏陶,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Dingtalk_20231027152655.jpg

  五、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将红色资源的内容嵌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并通过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接受红色资源的熏陶,最终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法是以递进的方式层层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其价值在于可以不断提升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独立自主的精神。

  问题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可能比较复杂,既要考虑各种问题之间的逻辑连贯性,又要与专业课程之间形成较强的关联度。例如,教师在讲授中国现代史中的革命根据地建设内容时,就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来对此进行层层解析:“①当时有哪些根据地?②在这些根据地中,有哪些被冠以精神的名称?③这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④这些精神的共性是什么?特殊性是什么?⑤这些精神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⑥如何学习和弘扬这些伟大精神?”通过对以上这些问题的层层解读,学生会对革命根据地的一些情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问题教学法与互动教学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提前准备好问题,且层层深入,把问题研究透彻;而后者则是在课堂中以临时和随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和交流,不一定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也不需要把所有内容都用于互动。问题教学法与专题教学法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后者则是以陈述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二者之间的表达方式虽有区别,但目标都是一致的,即让学生系统把握红色资源的内容,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

  六、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是通过让学生到高校专业课程中涉及的红色资源发生地进行专业实习、社会考察、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深化他们对红色资源和社会现实的认知,以此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直观、形象、生动,可以让学生亲身感知红色资源的发生发展过程,并由衷产生崇敬之情。

  实践教学法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教学方式,相较封闭的课堂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教学效果非常明显。但此种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活动组织起来非常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如学生的安全问题、费用支出和报销问题、后勤物资保障问题、拍照录像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等。例如,有些文学专业课、艺术专业课让学生进行采风活动,那么借此机会,就可以让学生到一些红色资源的发生地进行采访、素描、拍摄、交流、参观、调研等活动。像去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经济特区进行采风活动,将会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这里是特区精神(深圳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的发生地,有大量丰富的红色资源可供学生进行参观、调研。学生在调研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机会了解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深圳经济特区40多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及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巨大热忱。

  实践教学法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法的部分缺陷,而且与课堂教学法相得益彰,共同构筑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活动。同时,通过实践教学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具有较强现实性的教学改革工程,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

  七、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指针对高校专业课程中涉及红色资源部分的内容,到事件发生的现场对学生进行讲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直接感受到当年事件发生的境况,包括对事件当事人及事件发生时间、地点、经过、结果等都有一个清楚明晰的了解。与此同时,通过现场的解说,学生头脑中也会浮现当年的情景,对红色资源的感悟就会印象深刻且持久,学生受感染和受教育的效果也会较课堂讲解充实得多。但这种教学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涉及现场教学时间的调整、用车安排、资金协调与报销、学生出行安全及在外用餐安全等诸多问题,因此组织一次现场教学活动要耗费任课教师很多精力和时间,是对教师组织协调能力的一次考验。

  高校有些专业课程涉及本地的一些红色资源内容,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专业课程中的相关内容与红色资源的契合点,设计一个到红色资源发生地进行现场教学活动的预案,然后报学院和学校教务部门审批并拨付交通和食宿等活动费用。在现场教学活动中,最好请一位比较熟悉该红色资源的当地人来进行现场讲解和引导,这样学生才能深切地体悟当时的情境,从而产生共鸣、共情。与此同时,任课教师也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专业课与红色资源二者相融合的现场教育,以达到预期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现场教学法与实践教学法既有一些相似性,也有很多区别。从表面上看,二者都是到红色资源的地域进行非课堂的教学活动,都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但二者之间的区别也很明显,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区分。一是时间的选择上,实践教学法基本上都是利用周六、周日、节假日及寒暑假等时间进行,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而现场教学法则是占用正常的上课时间进行,也就是说,现场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另外找时间来完成的。二是实践教学的时间相对较长,涉及的实践内容和形式也比较丰富,包括调研、考察、访谈、参观、实习、素描、写作等;而现场教学的时间则比较短,一般情况下是半天时间(相当于3—4节课),最多不超过一天,涉及的内容和形式也比较单一。三是实践教学可以把相关红色资源的内容从专业课中独立出来单独进行,用以强化专业课的相关知识点;而现场教学则是通过红色资源的现场感悟来补充相关专业课知识点的活动,不宜将红色资源独立出来单独进行。

  八、网络教学法

  网络教学法是以网络作为学习的载体和中介,将高校专业课程中涉及红色资源的内容传达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课教师通过网络把专业课程中的红色资源内容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听课环节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达到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二是让学生通过浏览红色资源网站或在网络平台上查阅红色资源资料的方式掌握有关内容,接受红色资源的熏陶,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第一个方面以教师为主,学生是接受者;第二个方面以学生为主,教师是辅导者和引导者。

  网络教学法是一种教学与信息技术交融的方法,对于拓展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空间、教学时间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意义非常重大,是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可持续机制。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红色资源的洗礼和教育。

  当前,很多高校专业课程都是通过网络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有些专业课程中蕴含的红色资源比较多,那么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就可以将红色资源与专业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进行融合,在讲解专业知识时融入红色资源的内容,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另外,有些专业课程中涉及红色资源的内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浏览有关红色资源的网站、下载有关红色资源的资料进行自学。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适当辅导学生,并适时地把红色资源的内容引申到专业课程中的有关知识点上,在二者的融会贯通中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的。

  可以说,网络教学法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抓手,同时也必将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大展宏图,发挥出更大更积极的作用,为课程思政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机制。

  总之,把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既是高校加强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渗透教学法、专题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法各有优势,高校教师要结合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运用,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


  [1]叶蕾.红色文化资源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运用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21,36(7):9-13.

  [2]王恩妍.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作用与实践研究[J].现代交际,2021(10):186-188.

  [3]张翠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探索[J].中外交流,2021,28(12):5.

  [4]陈君,陈奕然.东北抗联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路径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94-96.

  [5]张意薇,张冬苹.琼崖革命精神引领高校课程思政进程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8):96-99.

  [6]刘建平.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20(10):81-85.

  [7]黄志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思考[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9):106-108.

  [8]苗迪.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文学课程的途径与方法探究[J].文教资料,2022(14):46-49.

  [9]沈萍,韩艳红.南京红色文化资源与地方高校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研究[J].科教导刊,2021(27):91-93.

  [10]李静.基于黔西北红色文化资源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11):34-36.

  [11]魏源,程传银.红色资源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定位、目标指向与实践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8):14-20.

  [12]秦专松,何丽.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为例[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2(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