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赋能中学语文教学评价运用与启示论文

2023-10-26 15:22:01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赋能教育的发展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在学习情境设计、教学资源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以 及学习证据收集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
摘 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赋能教育的发展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在学习情境设计、教学资源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以 及学习证据收集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评价体系的变革,是将传统教学经验和现代信息技术结 合的“牛鼻子”。对中学语文教学评价而言,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精准的数据参照,教学策略的改进需要依据评价结果,为了 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优化和提升,我们需要借助数据评价赋能来推动教学和学习的进步。本文就数据赋能中学语文教学评价展 开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 大数据,赋能,中学语文,教学评价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信息 技术正在迅速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 与发展,并为其注入了新的能量和动 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从教材编 写、教学建议和学业评价等方面明确 要求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 助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语文教学 评价,不仅可以使评价过程更加直观 可见,也可以帮助教师精准教学,让 学生更加个性化地学习。
一、数据:教学内容确定的参照
在语文核心素养框架中,“语言建 构与运用”是首要内容。统编版教材 主编温儒敏教授认为语言建构和运用 是语文学科的独有特点,具有本质意 义。学生需要在正确、熟练、有效地 运用母语的过程中,建立语言运用机 制,提高语文素养。然而,在当下教 学中,一线中学语文教师通常会将教 学分为三大部分:语言知识和运用、 阅读理解和写作。目前的高考考试也 是以书面语言运用为基础,从这三个 层面进行评估。
在 2022 年苏州、无锡、常州、镇 江四市所举行的第一次模拟考试(以 下简称“一模”)中,语文试卷共有 24 道题,学科总分为 150 分。其中, 主观题有 12 道,占比 76.00% ;客观 题有 12 道,占比 24.00%。笔者采用 小闲智慧教育助手提供的智能阅卷系 统进行批阅后,数据分析显示:难 度方面,简单题占 16%,中等题占 70%,偏难题占 14%。而在偏难的 4 道题中,文言文翻译 5 分的题目,全 市学生平均得分仅为 0.92 分,这一整 体得分情况让人感到意外。这一偶发 事件似乎揭示了一个语文教学的现实 困境,即仅凭传统教学经验会误判学 生情况,导致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严 重降低。若一味依赖经验,则经验必 然僵化,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质量。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观念的先导作 用,以便采取行动进行改进。笔者认 为,通过借鉴智能阅卷系统的数据, 可以帮助一线教师调整和优化相应的 教学策略。
(一)教学监管层面
校级层面:在对比分析校际、大 市及四市数据的基础上,对照学科复习的阶段绩效,统筹、协调后续课时 及课后延时服务的时间分配等的优化。
学科层面:备课组研讨相应班级, 尤其是一位教师任教不同班级的数据 差异,从而确定相应班级的知识点缺 漏,以便对后续的知识点讲解、针对 性训练进行统一谋划。
(二)整班教学层面
这主要是对任课教师而言。举例 来说,教师分析“一模”语文试卷中, 发现同一道文言文阅读题目(分值 为 4 分)两个班级的得分数据表现不 同:A 班的得分率为 21.82%,略高于 年级平均得分率,而 B 班的得分率为 13.33% ,明显低于年级平均得分率。 进一步分析发现,两班在低分段 0~2 分的人数相同,但 A 班得 0 分的人数 为 7 人, 而 B 班得 0 分的人数为 14 人;在高分段方面,A 班仅有 1 人得 到 2 分以上,而 B 班则有 6 人。由此 得知,同一任课教师的两个班级,在 课堂教学和复习进度等方面需要有所 差异。例如,在 A 班课堂教学中,可 以采取“兵教兵”的方式,让成绩好 的同学分享答题经验和复习策略。实 际上,这种“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在同学之间尤其是毕业班的孩子之间已 经存在,学科教师只需将其具体、明 确、精准地转化为数据,用事实说话, 因为数据胜于雄辩。这对学习品质和 合作学习的实际效能提升也有现实助 推的作用。
另外,整班教学需要基于题型分 析。众所周知,文言文阅读是中学语 文教学的难点,也是当前语文考试关 注的重点。同时,它也是学生语文学 习中的一大痛点。通过对这道题的得 分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两个主 要问题。第一个问题,很多学生没有 识记好古汉语常见实词的意义。对读 懂浅显文言文来说,掌握常见文言实 词的意义是基础,这对高三学生来说 需要下更多的功夫。第二个问题,在 语法知识方面,很多学生翻译句子时 出现严重的偏差。他们既没有掌握基 本的语法结构,也没有遵循正常的认 知逻辑。语法教学曾经在中学语文教 学中淡出了视野,但是,我们现在认 识到了这个问题,义务教育和普通高 中新课标已经明确要求加强汉语语法 教学。作为一线教师,有责任有针对 性地加强教学中的汉语语法教学。
二、评价:教学策略改进的依据
阅读理解或者说阅读与鉴赏长期 以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也 是备受诟病的一大难题。比如,我们 经常听到其他学科教师抱怨说,甚至 题目都读不懂。这直接撞击了阅读与 鉴赏教学的命脉。很明显,如果学生 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不好,将直接影 响他们对题目的理解。因此,提高学 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已经成为当前语文 教师教学的当务之急。
通过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的研读不难发现,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教 学建议,无论是考试命题还是学业评 价,这两份课标都在强调一个共识, 即学科核心素养的一致性。简言之, 学生不应只在九年义务教育期内学语 文,而应通过整个十二年学习语文, “温故”方可更好地“知新”。日常实 践中也要坚持“学而时习之”。这要 求语文教师在借助大数据进行及时评 价的基础上,切实发挥领先组织者的 作用。
在阅读与鉴赏教学中,数据主要 体现在两端“赋能”—教师端,主 要是收集证据、明确目标群体、改进 教学策略;学生端,主要是在直观数 据冲击下,端正学习动机,坚信一分 耕耘一分收获。阅读和写作教学首先 要做好学情分析。经过精准的数据分 析,有利于了解目标群体,增强教学 的针对性。例如,“一模”的古代诗 歌阅读考查了一首学生相对陌生的诗 人作品,分析两个班级的得分数据可 以非常清晰地看到:A 班 37 人中, 0 分 8 人、 1 分 13 人、 2 分 12 人、 3 分 3 人、 5 分 1 人;B 班 35 人中, 0 分 7 人、 1 分 20 人、 2 分 6 人、 3 分 2 人。 显然,这两个班级的目标群体,或者 说试题讲评精准度主要从分数区间人 数来判断, 差异就集 中在 2 分及 以 上, A 班 是 16 人, B 班 是 8 人。 从 接下来的试题讲评和后续复习提高 来看,“大水漫灌”的收效大大低于 “精准滴灌”。
通过对数据分析和目标群体的确 定,教师的教学改进主要体现在三个 关键词上,这三个关键词也正是高中 语文阅读与鉴赏教学的三个重要维度, 尤其是对复习备考而言。
第一个关键词:“准”。主要体现 上审题训练上,审题是准确领会命题 者意图、精准组织答案、确保拿到应有分数的前提。语文学科在新高考题 干的表述上,“阅读与鉴赏”侧重考查 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 断探究、赏析评价等内容,“梳理与探 究”侧重考查积累整合、筛选提炼、 归整分类、解决问题、发现创新等内 容。教学改进之一就是要重点挖掘典 型题目的“典型价值”。教师应充分发 挥先行组织者的角色,引领学生建构 自己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素养。按照现 实教学需要,教师将命题者意图解构 后,重新调整这三个逻辑,则非常清 晰地发现,一道题目的设定还是源于 语文学习经典三问:第一问,内容是 什么;第二问,情感态度为什么;第 三问,艺术手法怎么写。如果讲究学 科专业属性,则可以在此三问上引导 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这 一文艺理论概念。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主要有三大层面:一是文学言语层 面,二是文学形象层面,三是文学意 蕴层面。学科关键词、核心概念是提 升教学专业性的一个重要尺度,尤其 是现实教学遇到困境时,不妨回到学 科知识本位上。
第二个关键词:“狠”。教学改进 要关注另一个关键词“狠”—强化 “分值”意识、提升拿分能力。众所周 知,当下的试卷批改,无论是语文这 般的文科还是数学一般的理科,主观 题评价上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踩点” 给分,那么,考生组织答案既要按照 “出题人”考查要求,也要考虑“阅卷 人”评分导向,那就是“答为所问”, 这也将成为后续智能阅卷之依据。
第三个关键词:“稳”。教学改进 的第三个关键词是“稳”,那就是复习 教学要贯彻课标的要求,要很好地发 挥“温故”在“知新”上的建构意义, 以旧知链接新知,建立知识的脉络, 深入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真正领会知识的本质,进而内化为素养。 这道题考查的是文本比较,在教师看 来,比较阅读本身就是对“阅读”的 高阶考查。
三、赋能:写作教与学的优化
自新高考实施以来,作文命题以 核心价值为主线,注重情境体验,强 调对学生能力素养的考验。因此,语 文作文题目大多取材于社会与人生现 实问题,考查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积 累、生活体验以及真实感受,运用思 考、表达感悟和阐述观点的能力。
就写作评价而言,评价标准也应 该明确、维度清晰,从考生的基本能 力和综合语文素养等多个维度全面评 价。整体判分需要坚持情境与文体的 统一,同时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协调配 合。重点评价文章的主旨和语言表达, 关注考生的思维、知识面和书写技巧。 同时也要重视写作的基础能力,特别 是在审题、扣题、语言、主旨、材料 以及文体等方面的评价。此外,在具 体批阅过程中,也应该设定批阅提示, 明确赋分原则,并为个案提供范例。
现实的考试系统中,大型考试的 作文批改基本上都是采用双批模式, 即两位教师批阅同一份作文,如果分 差在一定区间即视为有效卷,否则还 需要三批,特殊情况还需要专家组仲 裁。这便导致每次阅卷现场都有一个 共同的尴尬—高分上不去,低分下 不来,教师通常会选择打一个保守分, 让作文成为一张语文试卷中分值最高 区分度却最低的题目。由此,作文教 学的现实情况就是教师再基于每次考 试的结果进行相关讲评,导致日常的、 有序的、专业化的作文复习教学很难 有课时的保障和个性化资源的供给,学生也是考一次试写一篇作文,分数 如果在合理区间,比如,42~46 分, 便皆大欢喜;反之则非常紧张。低分 作文在每场考试中占比较少,而那些 得分较低的学生通常存在审题偏差, 因为现在的命题方式不会使用超出考 生理解范围的问题,很少有因其他原 因导致作文失分。因此,作文得分难 以拉开距离,难以显示学生的写作水 平。长期以来,学生的作文学习热情 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对教师而言,教授作文是一项艰 难的任务。而对学生而言,每次作文 分数的驱动作用有限,无论写得如何, 基本上都能稳定地得到一个安全的分 数段。如何区分 43 分和 42 分的优劣, 如何确定最恰当的指导方法,以及如 何有效提高作文得分,长此以往,都 会让学生很难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有 效提升他们在“表达与交流”方面的 能力。这包括叙述表现(事实陈述)、 陈述阐释、解释分析、介绍说明以及 应对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对学生来说 都是挑战。
2022 年高考首日,百度虚拟数字 人度晓晓在四川观察的直播间,1 秒 写成新高考Ⅰ卷作文《本手、妙手、 俗手》,获评 48 分。“紧扣主题、立意 明确,结构完整、语言流畅,而且善 于引经据典、使用修辞手法”是该文 获评 48 分的判断依据,也是中高考 作文写作教学的训练重点。百度官方 通稿和后续上百篇的产业解读稿,都 在最核心的地方高亮一句口号:“AI 技术‘高考通关’,AI 创造内容元年 已至。”
参照 AIGC 技术的作文运用,笔 者得出四点启示:一是“审题”要抓 核心概念,二是“立意”要拎思维链条,三是相近或相反的语言素材润色, 四是文章结构匀称、逻辑严密。当然, 也有不少网友质疑运用 AIGC 技术作 文有人工斧凿、堆砌辞藻名句之感, 且立意有点浅。对现实作文教学来说, 即使可以借鉴 AIGC,但作文教学的 重要责任首先在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 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找回自我,立足 真实情境和现实语境确定立意范围。
四、结语
笔者以为,AIGC 技术作文用分 数和字数,为信息技术助力语文教学 改革沉积了底气,为当前的语文作文 教学打开了一扇窗,如何借鉴其通关 技术优化写作教学成为当前一线语文 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然而,写作的 起点和归宿不能脱离展现自我,即要 把自己的感觉、感受、感悟切入题意, 才会立意深远,又真实可感,真正展 现写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 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 [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 ,2020.
[3] 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 .2022 版中国高考报告丛书高考试题分析语文 [M]. 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2022.
[4] 彭红超 , 祝智庭 . 面向智慧学习 的精准教学活动生成性设计 [J]. 电化教 育研究 ,2016.37(8):53-62.
(作者张衍标,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 高级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