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高校师德内涵维度及建设路径—基于国家政策文件分析论文

高校师德内涵维度及建设路径—基于国家政策文件分析论文

10

2023-10-25 11:59:56    来源:SCI论文网    作者:wangye

摘要:文章基于相关背景,首先分析了高校师德内涵维度,然后论述了高校师德建设路径,包括明确师德考核主体、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完善师德监督机制、持续选树先进典型。

  摘要:文章基于相关背景,首先分析了高校师德内涵维度,然后论述了高校师德建设路径,包括明确师德考核主体、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完善师德监督机制、持续选树先进典型。

  关键词:师德;师德约束;师德规范;师德理想;高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素养,师德为先。”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高校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立德”是“树人”的基础,以德为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才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树人”是“立德”的结果,学为世范,学生的行为规范充分展示了立德的效果。基于此,师德之“德”应该由教师的道德转向教师的“德性”[1]。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同时要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按照师德规范要求履行教师职责。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国家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下面本文拟通过阐述相关背景,基于国家政策文件分析,对高校师德内涵维度及建设路径加以论述。

  一、相关背景

  一般来说,师德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师职业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好高尚的德行[2]。但闫建璋[3]指出师德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道德,还是一种德性修养,更是一种人性的完善,即师德是教师个人道德品质与专业道德规范的有机统一[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5]教师除了应当在职业活动中遵守行为规范,还应在教育实践中形成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6]。可见,师德是教师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的道德情操、道德修养、道德情怀。它要求教师在遵守师德行为规范的前提下,还需要做到自身修养、敬业修德、奉献社会。

  我国一直十分重视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早在1979年,《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责及考核的暂行规定》就将高校教师的政治表现作为考核的首要标准,具体通过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工作态度进行考核。尽管如此,仍有部分高校教师存在“思想滑坡”的现象。2019年4月,教育部首次公布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截至2022年12月已经公布11批共79起典型案例,其中涉及高校的有31起。如图1所示,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词频分析,对相关人员处罚的关键词包括资格、处分、撤销、取消、开除,如撤销教师资格、行政记过处分、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开除党籍处分等。处罚原因为不正当关系、学术不端、发表不当/错误言论等。

Dingtalk_20231025115152.jpg

  可以看出,当前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突显。同时,高校师德研究尚且存在不足,如在关键概念的认识与解读上存在争议、参与师德研究的主体较为单一、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缺乏整合[7]。另外,高校师德要求一直在高尚师德与底线师德之间徘徊,师德标准的明晰性有所欠缺[8];师德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比较模糊,师德评价的结果缺乏现实解释力[9]。因此,本文将通过对国家政策文件进行分析,梳理高校师德的内涵维度,进而提出具体的高校师德建设路径。

  二、高校师德内涵维度

  本文在中国政府网-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等选取公开发布的高校师德建设相关政策文件,然后根据文件搜集结果进行进一步整理、筛选,标准如下:一是与高校师德建设相关;二是文件具有权威性,属于国家层面的文件;三是文件以法律法规、通知、意见、方案等形式发布。最终进入文本分析的文件共计26份,如表1所示。

Dingtalk_20231025115239.jpg

  如图2、表2所示,通过Nvivo 12 Plus软件对26份文件内容进行逐句编码,对指标进行分析归纳后,得出高校师德内涵由师德约束、师德规范、师德理想三个维度构成,共包含8个指标,其中师德约束由师德监督、师德治理构成;师德规范由师德教育、职业道德、师德准则构成;师德理想由社会责任、选树典型、师德修养构成。

Dingtalk_20231025115305.jpg

Dingtalk_20231025115358.jpg

  (一)师德约束

  师德约束是指高校教师在社会、学校及个体的监督下遵守的师德底线。它包含了师德监督和师德治理两个部分。

  1.师德监督。教师之间的相互监督可以促使教师经常性地约束自己,促进彼此的共同进步[10]。高校要构建多元化监督机制,需要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的参与,其中组织层包含政府组织、学校组织、社会群体;而个体层面包括教师、学生、家长。

  2.师德治理。我国对师德失范行为秉持“零容忍”态度,《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多个文件明确要求,针对师德失范行为坚实执行“一票否决制”,并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标准。严格落实师德失范行为处理规定,用严格管理和硬性约束确保师德师风建设成效[11]。因此,对于触碰师德底线的高校教师要进行师德治理。

  (二)师德规范

  师德是教师内在的自我约束,师德规范是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12]。《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了高校教师的行为准则。师德规范体现了教师群体的基本操守,维护着教师从教行为的基本秩序[13]。师德规范是师德由他律转向自律的核心阶段。

  1.师德准则。师德准则是高校教师从事教学、管理、服务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依据,包含教育行业规范、教师行为准则两方面。

  2.职业道德。师德是以职业道德规范的方式来表达和调节相关道德关系[14]。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包含职业忠诚、职业认同、关爱学生。职业忠诚是指忠诚于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对党和人民负责、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职业认同是对教师形象的认可,对教师这一职业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学术地位等的认同。关爱学生是指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因材施教,以仁爱之心立足于教育事业。

  3.师德教育。师德教育既包括榜样学习教育,也包括警示教育与预防教育[15]。师德教育包含师德培训和师德宣传两方面。师德培训由业务培训、政治理论学习、榜样学习、警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内容构成。业务培训旨在提高高校教师队伍业务水平,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运用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式,可提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引导高校教师以德立身;通过榜样学习教育传递正能量,可激发教师学习的内生动力,使师德教育入脑入心;警示教育可督促高校教师知底线、守底线,发挥师德约束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可让高校教师学会疏解心理压力,正确对待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让高校教师秉持正确的法治观念,懂法守法,形成法治素养。师德宣传是指高校通过多种方式对选树的典型进行事迹宣讲,鼓励高校教师学习榜样力量,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伟大使命。

  (三)师德理想

  师德建设不仅依赖外在制度的规范和约束,更有赖于师德建设主体—教师自觉的内驱力,而教师自觉的内驱力就是师德理想,它是师德建设的崇高境界,发挥着激励作用。师德理想是指教师在进行职业活动过程中能主动提高业务水平,发挥示范作用,敬业修德,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勇担教育为民责任,具有乐于奉献社会的教育情怀。

  1.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16]。高校教师除了教师这一身份,还是国家的公民,属于社会成员,故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顾全大局,主动服务人民,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践行公民责任。社会责任包括大局意识、社会服务、奉献社会等内容。

  2.选树典型。高校师德典型选树是培养造就“大国良师”的现实考量。选树典型对教师师德提升有正向激励作用,即通过挖掘典型人物,可增强优秀教师工作荣誉感,提升高校教师形象。同时,选树典型的过程也为广大高校教师队伍提供了深刻反思、自我反省的机会,可促使其寻找差距,明确努力方向,争做时代优秀人才。

  3.师德修养。师德修养是教师个人不断学习、体悟、实践、调整和建构的长期修炼过程。人民教育家于漪将“树中华教师之魂,立民族教育之根”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目标、始终不变的精神的追求。“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张桂梅用实际行动帮助无数贫困女学生走出大山,为她们搭建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大桥,她用实际行动成为教育扶贫的先行者,成为学生奉献祖国的时代引路人。

  师德约束、师德规范、师德理想三个维度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高校要在师德约束机制下坚决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让教师在师德规范下开展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活动,履行教师职责,并通过在工作过程中进行总结反思,自觉向崇高师德标准靠近,勇当学生引路人,甘当教育事业奉献人,愿做人类文明传承人。

  三、高校师德建设路径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个全方位、动态的过程,要想做好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必须把握师德内涵体系,以师德内涵为核心进行统筹。

  (一)明确师德考核主体

  目前,不少高校监督、管理和开展师德工作的行为主体并不明确,有的高校甚至没有明确主体。无论从管理、教育、监督角度,还是从考核角度来说,高校师德建设针对的都是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的所有人员,故考核主体应包含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兼职教师、进修教师及外籍教师。

  (二)健全师德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师德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比较模糊,“不出事”成为师德评价的事实标准和依据。科学化、多元化的师德评价体系应围绕师德约束、师德规范、师德理想三个方面来构建。一是师德约束。师德治理指标主要是对师德失范行为进行严格惩处,以保持教师队伍纯洁性。师德监督指标可通过他评的方式考核,具体可采取同事互评、学生及家长评价的方式,重在评价教师师德表现。二是师德规范。师德准则考核关键在于评价高校教师对教育行业规范、教师行为准则的执行情况。职业道德从职业忠诚、职业认同、关爱学生三方面进行评价,旨在评价高校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度、对教师职业的认可程度,以及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关爱重视程度。师德教育依据教师参加师德培训的出勤、时长、测试情况进行评价。三是师德理想。社会责任可以依据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或参加社会服务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选树典型根据教师对学校、教育事业的贡献程度进行评价,如教师在教育系统获得人才称号,这个指标是区分师德考核合格和优秀的核心指标。高校要以教师行为底线为基础、行为规范为核心,结合先进典型特质建立科学化的评价标准。师德修养方面重在考核高校教师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提升意识,这是教师理想信念和行为品质的重要体现。

  (三)完善师德监督机制

  高校要建立师德建设委员会,使师德考核标准化、规范化,确保师德考核公平、公正。高校师德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应设在党委教师工作部,成员由学校纪律监察部门、科研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组织部、人事处、各二级单位人员组成。师德建设委员会应负责学校师德长效机制建设、师德考核、教师申诉等工作。同时,高校要加快师德治理专业化进程,形成标准化师德惩处问责机制,以保证高校教师合法权益。另外,高校要完善师德负责清单标准,健全师德监督体系。

  (四)持续选树先进典型

  高校要持续做好先进典型选树工作,通过挖掘身边榜样,营造先进事迹宣传氛围,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幸福感。一是通过选树先进典型,明确高校师德建设风向。二是为先进典型提供政策倾斜,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导师遴选、人才项目申报等环节对其优先考虑。三是强化正面引导,探索建立高校教师荣誉制度,鼓励教师争做先进典型。

  此外,高校要根据师德考核、评价、监督及选树情况,发挥师德导向作用。首先,严把进人关,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针对招聘或引进人才环节,严格对拟进入人员进行思想政治和师德考察,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其次,要把师德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到教师职称评聘、导师遴选、干部选任、推优评先、表彰奖励、教学科研成果评价及人才项目申请、学习培训、境内外研修等过程中,强化师德正向激励作用。同时,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取消其在教师职称评聘、职务晋升、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方面的申请资格。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7]要想做好高校师德建设,必须把握师德内涵,以师德内涵为核心进行统筹,围绕师德理想、师德规范、师德约束三个层面开展高校师德建设,最终形成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1]于泽元,王开升.立德树人:师德的养成之道[J].教育研究,2021,42(3):149-159.

  [2]万美容,李芳.师德建设:新时代振兴教师教育的基础工程[J].思想理论教育,2018(7):20-25.

  [3]闫建璋.新时代师德修养的三重境界[J].教育科学,2021,37(1):17-22.

  [4]孟繁华,袁梅.新时代培育—治理—评价(CGE)师德建设三维模型[J].教育学报,2021,17(5):134-144.

  [5]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4-09-10)[2022-12-14].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409/t20140910_174733.html.

  [6]糜海波.论师德的维度及其启示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10):41-44.

  [7]沈艳艳.新中国成立以来师德研究的转向与推进[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2,5(2):147-154.

  [8]严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师德要求的回顾与展望:基于国家教师制度的文本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20(5):1-9.

  [9]陈黎明.彰显教师伦理的制度正义:师德评价的困境与突破[J].当代教育科学,2020(11):59-65.

  [10]王宏.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6(3):56-58.

  [11]卫建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重点任务和难点辨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1(9):38-44.

  [12]周慧梅,班建武,孙益,等.高校师德考核办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基于BJ市59所高校考核办法的文本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20,32(6):40-46.

  [13]敬再平,张继华.规范约束抑或价值引领:高校师德建设范式的审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7):54-56.

  [14]杨林香.习近平关于师德重要论述的三重意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19-24.

  [15]朱水萍,尹建军.师德违规行为惩处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6):64-70.

  [16]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4-09-09)[2022-12-14].https://news.12371.cn/2014/09/09/ARTI1410278235178697.shtml.

  [1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2)[2022-12-14].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805/t201-80503_334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