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问题及提升策略论文

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问题及提升策略论文

15

2023-10-24 14:40:12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为了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文章首先阐述了网络素养的内涵,然后说明了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论述了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策略。

  摘要:为了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文章首先阐述了网络素养的内涵,然后说明了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论述了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策略。

  关键词:网络素养;大学生;网络环境

  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越来越网络化,在校大学生也不例外。特别是当前,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学习任务、社团活动、生活琐事等要借助互联网络来完成和解决。然而在享受互联网络给学习、工作、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大学生也不得不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时有发生的网络诈骗、网络泄密、网络设备遭受病毒攻击、网络虚拟财产被盗等。基于此,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一、网络素养的内涵

  “网络素养”一词最早于1994年由美国学者麦克库劳提出,他认为网络素养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能够了解网络的使用方法;二是能够使用搜索工具在网络上获取有效信息[1]。随着时代的发展,学者关于网络素养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但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笔者认为,网络素养就是人们在熟知网络知识的基础上,在一定观念的支配和约束下,主动利用网络获取自身所需信息、解决自身问题、实现自身发展的能力。

  要把握好网络素养的内涵,就应当厘清其构成要素。笔者认为,应当结合互联网络的特点,从素养的概念出发,分析网络素养的构成要素。素养的本义为有学识、有教养、有文化及阅读和写作能力,其基本含义是指由训练和实践获得的技巧或能力[2]。在汉语中,素养包括两种含义。一是修习涵养。比如:《汉书·李寻传》中有“马不伏历(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之说。二是平素所供养。《后汉书·刘表传》中有“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之说。因此,网络素养的构成要素通常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网络知识。主要包含网络基础知识、常用网络工具使用方法、网络安全知识、网络道德要求、网络法律规范等。二是运用网络的能力。主要包括利用网络获取资讯的能力,利用网络处理日常生活、工作事务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合理表达的能力。三是对待网络的态度。包括对待网络是积极肯定的态度还是消极否定的态度。这三个方面是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基本构成要素。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因大学生网络素养欠缺而引起的不良事件时有发生,虽然已经引起有关部门和大学生自身的重视,加强了网络素养的培育和养成,但从大学生整体来看,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网络基本知识欠缺

  要想熟练地使用网络,对网络基本知识的把握是前提。大学生对网络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乐观,特别是一些偏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对于网络知识的了解仅限于大学期间学习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他们对于网络的硬件构成、运行机理等更深层次知识的掌握不够;对于网络作为一种媒介所具有的特征认知不足;对于网络将会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的认识还不深刻。

  (二)网络信息鉴别能力较弱

  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与社会交流的重要渠道。然而网络上的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从信息源头来看,有来自政府权威机构的、有来自民间团体的,还有来自自媒体个人的,来源十分复杂。从信息内容来看,有的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的是为了搏流量而杜撰的虚假消息。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流,大学生虽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因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再加上不了解信息在网络媒介上传播的规律,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技巧和能力,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3]。

  (三)利用网络娱乐化倾向严重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利用移动网络端进行娱乐活动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笔记本等终端接入网络,玩游戏、看视频等,即利用网络娱乐化趋向严重。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2019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41.56%的大学生每天利用手机上网的时间超过5个小时。上网时,83.93%的学生主要是在进行聊天交友,58.61%的学生是在听歌娱乐,严重挤占了课后学习时间[4]。

  (四)利用网络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大学生利用网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比如,撰写论文时,不会利用网络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不会利用网络工具开展问卷调查,不会从浩渺的信息海洋中获取真正有用的资料;工作上,不善于利用网络开展社团活动;生活中,不善于利用网络协助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事倍功半,适应政府、企业网上办公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网络法律、道德意识淡漠

  日常生活中,因受法律、道德的现实约束,大学生比较注意言行举止,较少出现触犯法律、违背道德的现象。而在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特点的网络世界,大学生的法律、道德观念易被弱化,特别是在侥幸心理的怂恿下,其言行举止往往会出现失范现象。比如,跟帖表达意见时,有时会恶语相向,甚至人身攻击;参与社会热点话题时,感情用事,发表过激言论;有的学生为获取流量,不惜捏造事实,发表虚假言论。这些现象均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网络法律、道德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六)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8.0%的网民表示过去半年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网络安全问题。其中,遭遇个人信息泄露的网民比例最高,为22.1%;遭遇网络诈骗的网民比例为16.6%;遭遇设备中病毒的网民比例为9.1%;遭遇账号或密码被盗的网民比例为6.6%[5]。可见,网络安全隐患较多,对此,大学生必须筑牢安全意识。然而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往往将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社交平台账号等敏感信息随意发布在网络上,造成个人隐私信息的泄漏,有的甚至造成了财产损失。此外,有的大学生在虚荣心的唆使下,为赢得更多关注,甚至把涉密的照片、数据发布在网络上,造成无意识泄密。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高校网络素养教育开展不到位

  高校是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主阵地,然而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

  首先,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教师认为,现有的计算机课程已经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完全没有必要专门对一般专业的大学生开展更深入的网络素养教育;部分教师认为,网络素养的形成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与学校教育的相关度不高,甚至没有必然联系;还有部分教师认为,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与网络相关的工作,占用更多的课时开展网络素养教育费效比不高。这些观点都反映出高校对网络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其次,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体系不完善。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一般采取“1+X”的模式,这里的“1”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而在课程压缩后,高校计算机教学受到了影响,有的计算机课程甚至被取消,更谈不上设置完善的培养网络素养的专门课程[6]。比如,网络安全课程仅体现为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一小部分内容,网络道德课程仅体现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个章节中。二是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比如,在网络信息鉴别素养培养上,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且有针对性的内容设计。三是教学模式陈旧。依然采取教师课堂讲、学生教室听的教学方式,没有完全把学生置于网络环境中进行教学,这样不利于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四是考评体系不完善。大多数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网络素养考评机制,仅仅是依据开设的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考试成绩来进行评价,评价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最后,专业化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目前,有些高校即使开设了网络素养课程,但仍缺乏专门的师资力量,只是临时聘请一些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承担网络素养课程的授课任务,这显然难以满足专业化教学的需求。

  (二)网络生态环境复杂

  复杂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影响不容忽视。一是虚假网络信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行为选择。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其开放性特征愈加明显。一些网络运营平台、社会机构社会责任感缺失,法律、道德观念缺乏,放任虚假信息在网络肆意传播。有的甚至为了牟取不正当利益,有意炮制欺骗性质的信息发布在网络上,导致大量不实信息充斥着网络,严重干扰着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选择。二是消极网络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网络消极文化是指以网络为载体、通过网络传播的,对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带来危害性或不良影响的负面文化。比如,网络暴力画面、网络赌博游戏,以及传播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思想的图文资料。这些消极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三)大学生自我提升意识不强

  网络素养的培育与大学生自身密不可分,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其网络素养的提升。

  一是大学生对网络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数字化日益加深的今天,网络素养不仅关乎美好生活,更是大学生安身立命的基础。但大学生对网络素养的提升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非计算机专业,将来也不从事互联网络相关职业,没有必要在网络素养培养上花费时间和精力;有的大学生则认为会网上购物、会用社交软件、会使用微博就足够了。二是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有待增强。经过高强度、快节奏的高中学习阶段,进入相对宽松的大学校园后,大学生普遍放松了自我要求。丰富的网络资讯、便捷的网络社交平台、引人入胜的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等,致使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常常沉迷于网络,特别是沉迷于网上娱乐。此外,具有隐蔽性、开放性的网络平台更容易使一些自我约束能力弱的大学生突破道德法律的底线,在网络上发表一些不当言论。三是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未形成。价值观是个体评价事物的标准,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念、信念、理想等。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过程性特点,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各种因素的影响。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消极的影响会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偏离社会主流,如一些大学生会被拜金主义、享乐思想等影响。

360截图20230324162740944.jpg

  四、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策略

  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高低既关系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网络素养的形成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故对网络素养的培养而言,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缺一不可,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换言之,网络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大学生共同努力[7]。

  (一)社会应不断净化网络环境

  第一,国家应完善网络监管体系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定不移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而建设网络强国必须加强网络监管体系建设,构建绿色网络生态环境。首先,应制定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为了促进互联网络的健康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相当健全的法规制度,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这些法规制度确保了互联网络的健康有序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网络直播、直播带货等新的互联网络应用领域的出现,急需出台相应的制度规范来确保互联网络的有序运行,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健全监管组织[8]。应进一步明确国家网信部门、国务院电信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和其他有关机关的监管职责,建设一批既懂法规又懂技术的监管人才队伍。

  第二,互联网企业、网络平台应负起社会责任。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过程中,社会力量应发挥重要作用,尽到应尽责任。比如,互联网企业、网络平台运营商应采用技术手段屏蔽暴力、欺诈等不健康信息,阻断虚假信息的传播,为大学生创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绿色网络环境。

  (二)高校应加大网络素养培育力度

  第一,提高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重要性的认识。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高校管理层就要在思想上提高对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工作的重视程度。首先,高校要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网络素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不可或缺的必备素养。其次,高校要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是大学生适应新时代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社会将对各类人才的网络素养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竞争力。最后,要明确高校是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的主阵地,高校重视不重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对于大学生能不能具备较高水平的网络素养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高校管理层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切实把网络素养培育摆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比如,在制定大学生培养方案时,应当把网络素养作为学生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完善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建设[9]。要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开设相关网络素养培育课程是基础。高校应当从满足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出发,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构建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的网络素养培育课程。这些课程应当包括网络基本知识,网络与社会生活、生产的关系,网络信息鉴别知识,网络信息生产传播知识,网络安全知识及网络道德法律规范等。同时,结合网络发展的时代特点,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体系不但能够满足大学生解决当前现实生活问题的需要,还能使其了解网络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理论基础,也是促使大学生形成网络道德、法律素养的有效载体。网络素养课程应当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有效衔接,各有重点地开展网络素养教育[10]。

  第三,构建网络素养教育专业教师团队。高校教师是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只有建设一支师德师风高尚、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才能为有效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奠定基础。首先,要遴选具有专业背景知识的教师承担授课任务。其次,应加大培训力度,定期组织网络素养授课团队进行能力提升。最后,应当建立顺畅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为更多高水平的网络素养专业教师提供授课机会,淘汰不适合的教师。

  第四,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建设。校园网络环境是大学生在校园内部实现网络素养实践的重要渠道之一。高校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账号,并吸纳学生参与上述自媒体的运营,通过实践增强网络素养。同时,进一步推进校园服务网络升级,使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的相关事项实现网上办理,在校园现实生活中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11]。

  第五,构建有效的大学生网络素养评价体系。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构建内容全面、重点突出且有针对性的学生网络素养评价体系,即既有对掌握的网络素养理论知识的评价,又有对日常使用网络能力的评价。

  (三)大学生应加强自我教育

  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网络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大学生自身的努力。首先,要提高认识水平。大学生要清楚地知道,网络素养不但是自身综合能力的体现,更是将来立足于社会、求得生存的必备条件,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其次,要全面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按照学校设计的网络素养课程体系,既学习网络基本知识,也学习网络道德、法律规范;既学习网络使用技巧,也学习网络安全常识,通过学习奠定网络素养理论基础。最后,加强实践。实践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唯一途径,大学生应努力把所学网络素养理论知识融入实践,通过实践提高应用网络的能力。比如,依据网络消息生成和传播的本质、特征及规律,有效分辨各种信息的真伪;对照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定期检查个人重要信息网络泄漏隐患,在实践中提高网络素养。

  五、结语

  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高校及大学生自身应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形成良好的网络素养培育机制,从而不断促进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任菲,王洪杰.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决策探索(下),2021(9):82-83.

  [2]蒋志华.网络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研究[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6.

  [3]张洋.浅谈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及实施路径[J].国际公关,2020(9):150-151.

  [4]付秋静,于春滨.网络思政视阈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构建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2(3):64-67.

  [5]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2-05-25)[2023-02-02].https://www.cnnic.net.cn/n4/2022/0401/c88-1131.html.

  [6]魏战争,刘彩红.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情况的调研与分析报告[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7(4):215-216,226.

  [7]马忠秋,朱红.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载体及机制研究[J].新西部,2019(35):126-127.

  [8]雷萌.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4):251-253.

  [9]张振.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研究[D].银川:北方民族大学,2022.

  [10]杨政,徐海鸽.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3):135-137.

  [11]熊毅鹏.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