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探究论文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探究论文

16

2023-10-24 14:54:57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为了使学生修身增智,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文章从人文景观设计的价值引领功效、自然景观设计的文化熏染功效两个方面对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进行了探究。

  摘要:为了使学生修身增智,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文章从人文景观设计的价值引领功效、自然景观设计的文化熏染功效两个方面对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景观设计;大学校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这就需要高校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形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综合育人的教育格局。大学校园景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针对如何通过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其中,以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使学生能够修身增智,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文将在此做一些有益探究。

  一、人文景观设计的价值引领功效

  大学校园景观承载着一所大学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是大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人文景观作为校园环境的一个重要有机构成,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促进、感染和规范作用。故充分挖掘校园人文景观设计的价值引领功效,使其成为一位“不语而优雅的老师”,以物化的教育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将会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一)建筑楼的设计: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1.外形规划。现在大学主要根据功能将校园分为教学工作区域和生活区域,中间以景观设计作为一个过渡或连接区域。这就使得教学楼相对集中,且邻近的两个教学楼以廊道相互连接,使其能够互通,这样不仅能有效减少电梯的使用量,起到节约资源的作用,而且可在雨雪天气为学生上课提供方便。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体会到“为人”的关怀教育,这种影响将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以“为他人着想”的这样一种心态更好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学校建筑群作为一个整体,其建筑风格的统一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建筑设计的机械式重复,如若这样,那将是一个单调的、缺乏生机的校园,生活于其中的学生也将是缺乏创新能力的,会限制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而通过灵动的教学楼外形设计,可丰富学生的审美,促进学生的差异化发展。比如,艺术学院教学楼的设计可以做到“和而不同”,敢于突破常规,敢于打破传统,在与周围建筑“基调”一致的基础上,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既做到卓尔不群又能和谐共存,很引人注目却又不突兀。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都有所不同,学校应充分尊重其发展特点,以正确的方法和最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成长。在这样一个“有容乃大”的教育环境中,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对他人、社会的责任感,并引导其为实现自我之提升而踔厉奋发,为促进社会之发展而笃行不怠。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应该建立在“人本”及其之外的相互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例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学校园也应该是鸟的栖息地。故学校在设计食堂时,可以考虑给这些飞鸟留有进出的通道。在食堂中,学生可以看到不时有麻雀飞来“捡拾”残羹。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2]51教育,是一项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在这样一幅人鸟共享的和谐画面中,学生可以感悟到生命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并以“至善”的信念对待自己及其他一切生命,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道德教育。

  2.颜色选用。颜色是人通过眼、脑及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感知。不同的颜色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在温度、地点、注视时间、被试相同的条件下,红色使其脉搏加快、呼吸急促、皮肤出汗,电脑波呈兴奋或警觉状态;蓝色使其脉搏减慢(约减少4—8次/分钟)、呼吸变慢,皮肤温度降低1—2.2℃,电脑波呈冷静或放松状态[3]。

  大学校园建筑物的颜色选用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以期通过对颜色的选择起到对学生正向激励的作用。在设计生活区的建筑时,可以选择一些使学生感觉温暖的颜色,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家的温馨,并在这样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做一个温和的人。教学区域的建筑颜色选择应给人一种热烈、向上的感觉,使学生能有一种激情与奋发向上的动力,如朱红色,给人一种庄严感,历史的厚重与学府的气质跃然眼前,置身其中,学习的氛围无形之中便教人“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3.注重命名。所谓“名正则言顺”,大学对于校园建筑物的命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无声的教育作用。如教学楼的命名以“明德”“致远”等代替数字,教育学生要有敦厚的品行、远大的理想;宿舍楼以“毅园”“兰园”等命名,可教人温和而不乏坚忍之力;食堂命名为“感恩”“思源”等,可让学生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不忘“粒粒皆辛苦”的田间劳作,进而能够更好地践行“光盘行动”,有效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有些特定命名的建筑楼,如逸夫楼,可以对邵逸夫先生的生平事迹做一个简介,以此让学生感知先生对社会的回馈,并能够以知践行、知行合一,在索取的同时,不忘将来奉献社会。

  (二)文化广场(公园)的设计:体现家国情怀

  1.雕塑小品的设计。雕塑小品是大学的一张名片,是大学历史、文化的有力体现。根据学校类型、历史发展、所在地地域文化的不同,雕塑小品的设计应该彰显学校的特色,这样能够更好地体现教育的亲和力,即借雕塑小品之景观让学生生发家国之情怀,从而实现以情育人。

  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其校史最早可追溯到成立于1902年的凤翔府中学堂,随着时代的变迁,我校由凤翔迁往宝鸡。学校的发展脱离了其历史发源地,百年传承的精神却可以借助景观建设得以体现。通过对原有标志性建筑的复建,学生能与历史对话,感悟百年教育的薪火相传,进而能够更好地铭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在这种“以校为荣”的情感激励中,学生能够立鸿鹄之志,做奋斗者。

  一所学校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本土文化土壤的培育。作为极具特色和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进优秀地方文化资源进校园,不仅可以优化校园环境,而且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例如,宝鸡作为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燕伋的故乡,有中华尊师第一台的“望鲁台”(为感念恩师,燕伋日用衣襟撩土垫足登高以望鲁,是以渐渐形成一锥形土台,后世人称“望鲁台”)。以此为文本,设计一组孔子与燕伋教与学相承的雕塑小品,这样不仅彰显了本土厚重的历史文化,同时也突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更是对尊师重教这一传统的大力弘扬。学生在这样的“传承”中感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真谛,可激发自身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名言警句的选择。名言警句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厚重历史的积淀,也是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的凝练表达,更是对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的一种重要价值引导。

  名言警句的恰当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促进学生向上向善发展。比如,“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同时,要注重将名言警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结合,从而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将这样的名言警句镌刻在校园文化广场(公园)中,可在潜移默化之中引领学生从真、从善、从美。只有现在在学生内心深处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使其在将来为整个社会、国家、民族的发展添砖加瓦。

  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特色,如师范类院校的“为人师表”四个字,饱含着“传道、授业、解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风,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为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提供职业道德准则。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如“关学”创始人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对每一代求学之人的价值指引,更是当代大学生逐梦青春、成就人生,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泉源。

  3.杰出校(师)友的展示。大学培养出的杰出校(师)友,是对学生极大的精神鼓舞,可以起到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奋斗的目标。高尔基在《论文学》中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4]通过对本校杰出校友的展示,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进而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在此基础之上,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与成长成才的动力。

  以兰州交通大学为例,校园内竖立着茅以升先生的雕像,如果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较高的、长远的目标,那么以本校著名教授,也是我国铁道运输学科奠基人之一的林达美教授、著名铁路轨道专家沈智扬教授等命名的道路,则是一个更“触手可及”的目标。通过这样一个渐进性的目标设计,可激励学生学有所专,学有所长,并将自我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将来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承国家民族发展之重任。

360截图20230324162931037.jpg

  二、自然景观设计的文化熏染功效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学校园自然景观设计可以全然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或者辅以“匠心独运”,使自然与人文浑然天成,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使之能发现文化生活的美,感知文化生活的美,进而能够创造文化生活的美。

  (一)植被的选择:彰显“物以载道”

  “一花一木皆关情”,植被对大学校园环境的美化,不应仅仅体现在它的绿化作用上,更应深入挖掘其文化感染、价值导向的功效。因此,学校要通过植被的选择和文饰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之浸润学生,涵养思想意识,丰富精神世界[5]。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大学校园星星点点的小花看似不起眼,但花开一样精致。而那成片成片的一抹亮色,同样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给学生以教育和启迪:“要正视我们和别人的差距,但也不可因此而放弃自己‘盛开’的机会,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即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通过不懈地努力,依然可以在‘百花’的春天‘齐放’。而这种‘盛放’的绚烂来自这个绚烂的集体。”在这样一个正确的人生观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热爱自己,热爱生活;同时,也能够更加理解个人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充分认识到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个体更好的发展,而只有将自身的发展融入社会、国家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于学校这样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小环境来说,完全可以通过改造,变戈壁为校园,变校园为花园和学习的乐园。在树种或花卉的选择上,不必追求稀有,应以适合本地气候、土壤为宜,如白杨树。著名作家茅盾在散文《白杨礼赞》中这样写道:“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6]白杨树这种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正是一种极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师可以此激励学生像白杨树一样,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奉献于足下的土地,从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贡献青春和智慧。

  以兰州交通大学为例,学生在校园中可以看到榆树作为景观树装饰着学校的校园环境,也装饰着师生的精神环境。它不仅为校园增添了一抹绿意,也起到了防风固沙的重要作用,同时,其“果实”榆钱,又为师生们提供了美食。另外,教师可给学生讲述饥荒年代人们以榆钱充饥的故事,学生则可以用文字描绘榆树的“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校园里的榆树,可以引导学生做“真我”,热爱足下的这片土地,服务、奉献这片土地。

  (二)植物名称及相关知识的普及:营造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景观树的栽植,不仅要考虑它的地域特色、美观作用,更应该注重它的文化内涵,以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7]“文以饰物,以物传文”,植物与中华文化的有机结合,将孕育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生能够感悟中华文化的熠熠生辉和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8];能够发现中华文化的美,进而传承它的美、创新它的美、传播它的美;能够挖掘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涵养精气神,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比如,对于校园内的桃树,可以为其做一个简介牌,介绍其基本信息,如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同时介绍关于桃树的相关诗句及典故,如《诗经·魏风》中的《园有桃》:“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日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9]如此,在桃花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优美的诗词也在浸润着学生的心灵。

  以我校为例,我校在中药种植园内,为所种植的中草药制作了简介牌,简单介绍了其基本信息,同时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了解到关于该中草药的更多信息,如古诗词中对它的描写、中医用它治病救人的小故事等,进而可使学生通过这些中草药信息感悟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学生驻足于这些植物前,沐浴在自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其心境也将是诗情画意、继往开来的。学生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就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来。比如,介绍完枣树的基本知识,末处引上鲁迅先生《秋夜》中的句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10]。通过这些文句的引用,可让学生触景生情,不忘历史的苦难与自强不息的伟大奋斗精神。我们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就从这些优秀的作品中所描写的伟大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中来。

  (三)地形地貌的利用:培养审美情趣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2]87高低起伏、山水相映的园林式景观,给人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这样的审美情趣,既是对文化自信的培养,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故而学校应合理地利用地形地貌。

  对于自然景观,应在校园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既要体现出对学校文脉的传承,又要将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使其充分发挥景观育人的功效。具体设计时要因地制宜,更要富于创造,山不可强求,水却可以利用。比如,校园中人工湖的建设中,湖中的鱼与莲花,湖边的垂柳,可构成一幅天然的画卷,旁边再携刻上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句子,从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增强学生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的自我和谐的认知,以这样的美景、美句、美的品质来感染、塑造一个“美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流动的人的要素也是一种独特的校园景观。大学校园中师生的行动,可以说就是一种灵动的校园景观,可有效地引导其与校园环境和谐共生,是环境育人,也是以人影响人、感染人、教育人的重要方式。校园地形或高低起伏、或一马平川,借助花草树木,可达“曲径通幽”之效,在这种曲折回旋、错落有致的设计中,可让行走于其中的人看得见花开、听得到蝉鸣,而且能够有一个更为合适的空间距离,进而使人温和、静美。

  如上所述,在这样一种“看与被看”的意境营造中,感染人、塑造人,以最适宜的时空距离,柔化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最基本的交流,美己,美人,“美美与共”,给自己美的享受,给别人美的印象。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上看做的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将影响一代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落细。校园景观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感”与“知”的一个重要来源,故作为一所大学历史、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校园景观的设计建设应做到“和而不同”,同时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的重要教育资源,这种独特性又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因此将二者完美结合,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激励新时代大学生以青春的激扬、奋斗的姿态向更高处攀登、向更远方前行,从而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国家进步,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51,87.

  [3]艾敏,刘玉红,漆晓红,等.颜色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2):317-320.

  [4]王涵.名人名言录[M].5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3.

  [5]刘慧.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三维视角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1,23(2):121-125.

  [6]刘泽学.中外精美散文[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209-210.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J].求是,2021(8):4-20.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21-07-02(2).

  [9]诗经[M].王秀梅,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12-13.

  [10]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