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育中爱国情怀的培养策略论文

2023-10-24 14:02:38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培养爱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密切相关,教师需要主动利用初中历史这一主 阵地来发展学生的爱国情怀,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其中,优秀历史人物是非常关键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 实践,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确保学生产生由内而外的爱国情怀。
摘要:培养爱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密切相关,教师需要主动利用初中历史这一主阵地来发展学生的爱国情怀,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其中,优秀历史人物是非常关键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实践,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确保学生产生由内而外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初中历史;爱国情怀;培养策略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了爱国情怀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也需要以此为切入点,以优秀历史人物教学为依据,逐步发展学生的爱国情怀。灵活利用各种途径,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了解杰出的历史人物事件和品质。学生可以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下产生更多的学习能动性,这一点对学生的成长以及社会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落实爱国情怀教育主要希望初中生可以正确认识家和国,还有个人和国家发展的关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历史课程能够通过历史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所以我们必须要对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爱国情怀教育的方法进行探究;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挖掘爱国情怀教育元素,开展对初中生的爱国教育。
一、培育爱国情怀素养的侧重点
(一)正确理解爱国情怀培育思想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关注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要求,以历史教学的优化升级为依据采取正确的爱国观念,积极融合不同的历史人物事件。在展现优秀品质和精神内涵的过程中,丰富日常教育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在耳濡目染下提升个人的情感能力和综合素养。比如,在讲解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九课《辛亥革命》时,对孙中山先生的分析及研究不容忽略。这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全面生动客观地展现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也可以主动地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道德品质,在榜样的引导下实现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
(二)优秀历史人物教学的重要性
在引导学生学习优秀历史人物时,学生可以逐步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断完善自己的理想人格以及道德品质。教师需要注重对优秀历史人物事件的有效挖掘及剖析,让学生意识到爱国情怀的必要性以及重要价值。教师则可以着眼于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励学生主动在爱国情怀的引导之下自觉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素养。
二、初中历史教学渗透爱国情怀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
在初中阶段,学生开始学习历史科目,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这些历史知识的时候能够深刻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了解世界发展的情况。初中历史教学渗透爱国情怀内容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爱国情怀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转变角色,将课堂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辅助德育教育的工作开展
在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落实爱国情怀教育,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是希望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目前立德树人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爱国情怀教育对开展德育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三)有效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了解历史人物身上具备的爱国精神,对学生形成强有力的感染,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有效地落实爱国主义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质量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相对简单,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历史知识主要是讲解和背诵。在这种教授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影响。通过将家国情怀渗透到初中历史课堂中,学生可以从这个角度分析历史相关事件的原因和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动性,也优化了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初中历史教育中爱国情怀的培养策略
(一)深入探析优秀历史人物
1.利用优秀事迹营造爱国氛围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归属感和认同感为依据,积极融合爱国情怀教育,彰显核心素养教育的重点及难点。灵活利用各种历史人物事件来营造良好的爱国氛围,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情怀。比如,在讲解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教师则可以以抗日英雄人物事件的简单讲解和分析为依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历史人物事迹,在主动感知以及情感碰撞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更多的爱国情怀。
2.创设有效情境体会爱国认同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爱国情怀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密切联系。爱国情怀的内容较为丰富,共同体意识、仁爱之情、家国同构是重点。为了避免简单直白的空洞说教,教师需要以情境创设为依据,鼓励学生深入感受不同的历史人物,逐步发展学生的爱国情怀。积极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命运以及家庭命运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及感知。学生也能够在自主学习时逐步提升个人的爱国情怀,这一点有助把爱国情怀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培养爱国情怀需要学生的心灵体验。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学生的亲身感受与切身体会,情怀的培养就成空洞地说教。因此,教师可根据内容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对爱国情怀的认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爱国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二单元六课《戊戌变法》时,首先,播放视频并深情朗诵谭嗣同的《有感》。在视频的冲击和语言的感染下,学生感受到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深重和国人悲痛欲绝的心情,明白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发起戊戌变法的意义。然后教师抛出问题:“清朝有禁令‘士人不得干政,假如你是当时的举人,你会抛功名身家于脑后参与上书吗?如果上书,你会提出哪些建议呢?”让学生以历史当事人的身份,理解当事人的所作所为并审视自己的行为,激发他们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
3.结合历史事件强化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后期的教育强化非常关键。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材来进行分析,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积极强调时空观念,在综合对比和讲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充分地突出历史人物的重要价值及影响。其中学生的自主感知非常关键,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不断地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的爱国情怀变得更加的激烈和昂扬,这一点对学生的社会实践也有非常关键的影响。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以使命感、责任感的培养为着手点,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来源。
4.通过历史人物的名言名句,打开学生的情感大门
在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的言行根植于优秀品质、高尚的爱国主义和崇高的志向,常常闪耀着震撼人心的光芒。读过之后,会被他们崇高的品格和非凡的品格所感动,甚至潸然泪下。例如:从“一片丹心风波里,心怀击楫敢忘忧”中感悟出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爱国情怀;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感悟林则徐不计个人得失的事迹;还有“吾辈从军卫国,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爱国名句,学生读后情感之门立即打开,他们被这些杰出人物的爱国主义所感动,思想情感得到升华,他们对自己的现实和未来有一个理想的追求和期望,更有利于其人格和价值观的积极建构和成长。
(二)结合当前时政,引发学生的共鸣
虽然历史的聚焦点在“过去”,但是,在历史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仍然需要注意与当下链接,与学生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时空进行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现在都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历史,也是为了走进更好的未来。在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可以联系时政来带领学生感受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积极性,让学生树立关注国家大事的意识,进而形成深厚的爱国情怀。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十二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列举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所做的事情,并用图表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相关的历史史实,也可以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国家统一是每个朝代都十分重视的事情,即便经历了许多的战乱和分裂,但是“统一”一直是历代王朝不懈努力的目标。然后,教师可以联系当下的国际局势,进一步渗透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从而让学生体会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也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增强。
(三)设置情境课堂,激发学生的感情
历史是一门能够牵动人心、打动人心的学科,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例如感动、愤怒、激动、自豪、悲伤等。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历史的这一学科特点来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的感情在生动的情境中得到激发,带给学生深切的感受。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十三课《五四运动》这一历史事件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近年来在五四广场举行的一些大型活动的视频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这个广场中,进而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然后,教师再联系教学内容中的五四精神,即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青年学生的先进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精神,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当年这些勇敢无畏的青年学生的崇敬之情,从而也促进当下学生爱国热情的迸发,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怀、以行动去热爱祖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重视家庭教育,积极加强家校合作
想要进行良好的教育活动,家庭、社会、学校缺一不可,尤其是当今的家长的文化素质不断提升,科学教育的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可。因此,学校教师要不断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让良好的爱国情怀也能够通过家庭环境的影响去培育学生的素养,这样既能够使历史教学中爱国情怀培育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也可以带动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从历史知识中感受家与国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让爱国情怀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不断的传递。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二十二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课的内容后,家长可以带孩子读一读相关的书籍,以及前往博物馆等参观,这样能够让学生通过课外的渠道去更加全面地了解与抗日战争有关的史实,从而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积累,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打下基础。同时,教师还需要向家长传达这样的思想:不仅是需要与孩子共同参与这些活动,同时也需要重视双方之间的沟通,相互交流自己对于抗日战争胜利的感受,这样才能收获更好的活动效果。
(五)深入分析学情,开展体验式教学
教育应该做到因材施教,也就是要求我们必须从每个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他们在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方面的差别,最终让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为此,历史教师不仅仅要拥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将教育理论灵活变通,而且要把历史课堂转变为历史学习的讨论地、辩论场,而不是满足于教师“教”的角色。教师还要积极与专业的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合作交流,实现教研互补,提高教学水平。尤为重要的是,历史教师要想整合某节课程或某专题知识时,须在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与心理状态之后,明确区分学生间的个性差异与能力水平,开展体验式教学,促使历史课堂鲜活而富有生命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三课《盛唐气象》时,考虑到学生对什么是“盛唐气象”不能准确理解,于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引入相关视频资源,同时,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丰富他们对盛唐气象的体验,达到比较理想的体验式教学效果。
综上,对学生情感、思维、情怀等方面的培育是历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部分,爱国情怀的培养作为现代化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目标,需要历史教师对相关资源进行不断地挖掘,才能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感受到家与国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浓厚的爱国之情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
关注爱国情怀的时代价值以及意义,在传承以及弘扬的基础之上找准爱国情怀培养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鼓励学生自主调整个人的行为,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全面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提升个人的爱国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沈家羽.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J].文理导航,2021(19):2.
[2]代彦武.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路径探析——以《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20(09):48-50.
[3]林雅宽.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2(21):65-67.
[4]孙敏.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家国情怀——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02):102-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