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安全教育有效实施的困境与路径—基于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论文

2023-10-24 13:50:10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风险社会理论,然后论述了本科生安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接着阐述了本科生安全教育有效实施的困境,最后提出了本科生安全教育有效实施的路径。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风险社会理论,然后论述了本科生安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接着阐述了本科生安全教育有效实施的困境,最后提出了本科生安全教育有效实施的路径。
关键词:安全教育;风险社会理论;本科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1]全国都努力朝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迈进,同样平安校园也处于不断摸索实践、更新完善的过程中,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做好学生安全教育,而从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到预防新型诈骗,都是安全教育的重点。本科生安全教育是提升学生安全素养、建设平安校园的关键一环。以下将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对C大学安全教育情况进行剖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风险社会理论,提炼出普通本科高校安全教育普遍存在的困境,最后提出本科生安全教育有效实施的路径。
一、风险社会理论概述
(一)何为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指“人们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遭遇能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及其他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不测事件的可能性”[2]。风险社会理论最初由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他认为风险是当代社会的根本特征且无处不在。薛晓源等[3]认为“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逐步提升,客观事件中被察觉、被意识到的风险增多和加剧了”。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社会中存在两种不同风险类型,即外部风险与人造风险[4],其中人造风险伴随人们决策行为而存在,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为性等特征。根据风险生成与发展倾向,可以沿着“风险形态—风险认知—风险防控”[5]的框架进行分析,进而全面理解风险社会背景下人应该如何自处。
(二)风险社会中人应如何自处
第一,风险意识,深刻认识风险危害,自觉提升抵御风险的觉悟。第二,风险生存,人们在社会中生存,不可避免地面临风险,无论是人造风险,还是非人造风险,都存在难以把握和应对的情况。第三,风险发展,当人们遇到风险时,除应对之外,还意味着要在挑战中寻求机会,激发内在潜能,寻求新的发展。第四,风险规避,当风险无处不在时,置身于风险社会,不能听之任之,要采取手段进行规避。
二、本科生安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
(一)理论研究
在CNKI中搜索以本科生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截至2023年2月12日,共有38篇文章,其中硕博论文有2篇,对这38篇期刊文章进行量化分析,主要主题排列前三的是患者安全、安全教育、实验室安全,次要主题排列前三的是本科生、安全教育、实验室管理。在研究高校安全教育时,学者关注对象较为泛化,较少针对本科生进行研究,且关注的方向主要是医学生安全教育和实验室安全。
安全是指一种没有威胁和伤害的状态,在外延上,安全可以指一种制度、一种技能、一种状态、一种责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教育”定义为“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民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6]。本科生安全教育是指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环境潜在危险,提高预判危险能力,提升安全知识储备,减少伤害发生,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统称。
(二)实证研究
1.问卷调查。调研对象是C大学本科在校学生。通过问卷星平台发出问卷577份,收回问卷577份,有效问卷577份。
第一,本科生安全教育内容分析。对于“您认为您所在大学哪些方面的安全教育还需要加强”这一问题,学生选择最多的三项是法治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您所在高校有没有根据不同受众群体划分不同的安全教育教学内容”这一问题,19.58%的学生认为虽然有所区分,但是区分度不大。在学校安全教育内容的专业程度和满意度上,有60.66%的学生表示非常专业,有63.78%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但是在效果方面,有30.85%学生认为比较好,有4.33%的学生认为一般。
第二,本科生安全教育形式分析。C大学安全教育课程是专业必修课,不过课程主讲国家安全,并未针对学生的财产安全、宿舍安全等内容进行讲解。对于“您所在高校举办过什么形式的关于安全教育的研讨”这一问题,选择最多的是安全教育讲座、征文、研讨会;对于“您所在高校每年开展安全演练的次数是多少”这一问题,有51.65%的学生选择1—2次。由此可以看出,该校偏于理论宣讲,实践型的知识竞赛和安全演练不够充分,且难以做到覆盖全体学生。
第三,本科生安全教育人员分析。对于“您所在高校从事安全教育工作的师资力量如何”这一问题,只有53.03%的学生认为非常雄厚;在安全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性上,有56.85%的学生认为非常专业;在安全教育人员的亲和度和与受教育对象互动程度上,有65.34%的学生认为亲和度很好,有62.39%的学生认为互动程度非常好。可以看出,该校有一定的安全教育人员,但是未达到专业程度,在效果呈现上也欠佳。
2.案例分析。第一,消防演练(消防疏散逃生演练)。每年新生开学时,C大学保卫处会对消防疏散逃生进行演练,提前告知学生安全逃生通道和注意事项,在烟幕弹释放之后,警报响起,宿舍管理员迅速组织学生,按照预定路线逃生,处于楼内的学生使用毛巾捂住口鼻,伏低姿态前进,在烟雾缭绕中有序撤离,随后负责人对参与学生进行人数清点和点名指导;使用灭火器。全体新生分阶段参加消防实务培训,学习使用消防灭火器。
针对这次消防演练,选取部分参与者进行访谈。整理内容如下。
学生A说:“学校举行此次消防演练,很好地警醒了我,在发生火情时,我知道如何逃生,另外我也知道使用灭火器的方法,如果发生火情,我一定能够用得上这次培训学到的技巧。”
学生B说:“这次演练固然学到很多东西,但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具体在于通知存在反复性问题,就像昨天发了通知,然后第二天早上又改了,到了时间又要我们去其他楼演习,然后学生会学长又过来说等通知,反正当时通知就很乱,不过最后还是解决了。”
学生C说:“我想这次消防演练中,散漫是最突出的问题,前去演练的学生,无论进楼还是逃生,好多是不紧不慢且笑嘻嘻的,有的还在拍照,这样其实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对于使用灭火器,我认为非常有帮助,这种实操能够帮助我尽快掌握灭火方法。”
第二,网络诈骗实例。经过调查发现,C大学每年都有很多学生遭遇网络诈骗,财产安全受到很大威胁,查看2022年上半年被诈骗的案例,选取部分如下。
观看直播被诈骗:A同学用直播软件观看网络直播,结果被骗子要求交“防举报”押金,最后被诈骗2 067元。B同学在某平台看直播,对方要求其帮助升级,结果被骗5 000元。
刷单被诈骗:C同学在做数字货币生意,由于近期亏损,就想兼职赚钱,在短视频平台看到赚钱广告,就与对方聊天,在被要求下载APP时,有过犹豫,怕是骗子,但随着投入得到及时回报,在金钱的诱惑下,一步步投入更多,且对方为了让其相信,在完成任务前,都会签订合同,盖上电子公章。该同学在意识到被骗时,想终止刷单,但对方要求赔偿,并威胁要去法院告他,在这种威逼利诱之下,最终该生被骗10 000多元。
购物被诈骗:D同学在某平台看到对方出售二手平板电脑,谈拢价格后以500元成交,交易时发现是某二手交易平台链接,要求通过银行卡在某一具体时间支付,付款后对方将其拉黑。
三、本科生安全教育有效实施的困境
(一)学生未能足够重视
1.缺少安全风险意识和安全知识储备。高校不乏安全警示标语,如“天上不会掉馅饼”“凡是刷单的都是诈骗”等。不过很多学生都选择视而不见,当看到某同学被诈骗钱财,只会感慨对方有钱,而不是思考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会不会轮到自己。现在高校进行安全教育,都会引入真实案例进行宣讲,目的是引起共鸣,防止同类手段危害,但是部分学生抵御不良价值观能力不足,功利性较强,难以精准辨别风险信息,不能抵制不良诱惑,甚至误入歧途。’00后群体处于风险社会,却没有形成风险生存理念,遇到财产损失或人身安全问题,不能理智处理。学校安全教育最快速有效的教育方式就是课堂讲授,但是当前学校仅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没有专职安全教育教师,且就算开设课程,也多是网络课程,真正听讲的学生少之又少。
2.存在侥幸心理且盲目自信。“侥幸心理是人的本能意识的一种反应,是行为人为了追求个人目的或达到某种结果过于自信而存在的不负责的、放纵的、投机的一种心理状态”[7]。学生被诈骗后,均会后悔懊恼,在问其是否关注学校安全教育时,大部分学生表示会关注,但他们都相信自己不会那么愚蠢,这主要是因为安全风险距离他们较为遥远,虽然在安全教育中有很多被诈骗案例或安全事故,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认真倾听,对安全防范掉以轻心,对于学校进行的安全教育宣传不够重视,甚至轻视现阶段安全形势。
(二)风险社会的现实影响
1.国外不良思潮渗入。随着社会发展,国外不良思潮不断渗入我国,使得部分本科生出现价值观混乱、行为失范等情况。社会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各国文化交流频繁,在汲取精髓之时,糟粕会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社会产生影响,而部分本科生容易受其迷惑,如一些学生推崇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导致金钱观出现偏颇。
2.信任风险影响本科生发展。贝克指出:“目前中国可能正处在泛城市化发展阶段,表现在城市容纳问题、不均衡发展和社会阶层分裂,以及城乡对比度的持续增高,所有这些都集中表现在安全风险问题上。”[8]产生安全风险最主要的原因是信任风险,就诈骗分子而言,在对学生进行诈骗时,其实质上违背了法律赋予的人与人公平的关系,也违背了伦理关系中人性的考量。与其说受骗大学生过于信任陌生来电,不能清晰识别骗术,不如说是诈骗者本身违反了信任关系,五花八门的诈骗手段横行,学生接二连三受骗,导致人与人之间冷漠程度加深,学生不敢轻易接听陌生来电,更不敢轻易对陌生人施以援手。
(三)高校安全教育观念与保障存在问题
1.安全教育内容设置不合理。受到考核机制影响,在学校发生安全事故时,就会大范围、多方位进行宣传教育,以期能在短时期内提升学生的安全技能和知识储备。从学生问卷统计结果来看,高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排在前三项的是法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消防安全教育,而学生认为还应加强的前三项分别是法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由此可见,高校虽然进行了法制安全和心理健康安全教育,但是效果不够好,且学生更重视交通安全教育。
2.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安全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查看本科学校保卫处的制度建设栏目可以发现,基本包括国家法律法规、校园规章制度、部门工作制度,据此,学生可以根据文件上传节点和内容进行判断,但有的学校没有及时更新国家发布的法律法规,如2022年9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但这一文件内容并没有被及时地纳入校园规章制度和部门工作制度,其中,有的学校发布时间很新且集中,或者上传的时间节点陈旧、类型很少。
四、本科生安全教育有效实施的路径
(一)从“平安中国”建设到“平安校园”创建
1.重点落实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送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9]本科高校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学校党委将其纳入中心工作,从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完善“部署—落实—检查—考核”过程;加强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学习,尤其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学习;定期研究校园意识形态舆情形势,尤其是网络舆情,并及时听取工作汇报,全面把握意识形态安全走向;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保证其数量充足、质量优良。
2.强化高校政治安全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国家政治安全高于一切,对待政治安全不能随意而为,对待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有坚定的立场;其次,要认真配合政治安全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的相关要求履行义务,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竭尽全力提供帮助,并实事求是地汇报情况;最后,高校要设置专门负责政治安全的部门,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政治安全教育,并及时进行政治安全预警,严格杜绝政治安全事件发生,保证高校政治安全稳定。
3.推进反邪教反敌对势力安全教育。首先,引导学生树立反邪教反敌对势力安全意识。通过课堂、讲座、宣讲会等形式,结合视频、实例等方式,教授学生明理守信、去伪存真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宗教信仰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高校要建立反邪教反敌对势力安全教育机制,包括反邪教反敌对势力事件警示、处理方式、应急预案,也可以与政府部门紧密合作,借鉴有关部门先进管理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执行方案。最后,与其他高校密切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机制。
(二)优化本科高校安全教育系统
1.促使本科高校安全教育制度化。推进安全教育法制化、规范化。首先,高校应依据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定相应规章制度,确保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其次,杜绝“以管代教”的教育方式,做到以人为本,确保各部门分工明确、协调互助,整治校园周边不安全环境,预防安全风险,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最后,公开安全教育相应财政制度,关于安全教育经费支出,需要有明确的财政制度,保证公开透明,同时对于学校拨款,要有安全教育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做到每一笔资金的来源和去向都清晰明确。
2.建立合理的安全教育机制。“定期开展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工作也是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的必要举措”[10]。保卫处直接负责安全教育工作,在其制定工作方案,指导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时,各部门需要鼎力配合,如学工条线,可以把安全教育工作与学生社会实践、班级活动结合起来;教务条线,可以创造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条件,并选任合适的教师进行授课;宣传条线,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安全教育知识、技能;后勤部门提供物质支持;学院则可以借助适当平台进行安全教育活动。
3.加大安全教育经费投入和技术开发。高校需要为安全教育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配齐配好安全设施设备,保障运动场所安全无风险,公共场所有必备的灭火器、安全指示灯,应急通道无障碍,更要及时检修安全设施设备。对于技术开发,需要由网教中心牵头,设置覆盖全校的高速便捷的校园网,提升网络安全教育质量,同时研发安全教育APP或小程序,将安全教育知识、视频、图片等囊括其中,上传到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APP或小程序反映问题,重点是要设置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如在学生下载含有风险的APP时,应及时提醒。
4.推行安全教育智慧管理。基于大数据分析构建智慧预警处置系统。其一,将学生基本信息、消费习惯、请假流程等校内数据与网络终端相连,实时掌握学生在校园中的生活情况,以便发生出入校园异常、请假过多、接听被标记的诈骗电话等行为时,能够进行预警,方便学校及早介入干预;其二,收集学生人脸识别信息,通过视频监控、追踪定位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学生学习生活轨迹,并针对性开展安全教育。
(三)营造高校安全文化和谐有序氛围
1.丰富安全教育物质基础。第一,建立完整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选聘专职安全教育教师进行授课,鼓励每位上课的教师在课堂中加入安全教育内容,邀请学生参与安全教育案例撰写和视频拍摄,如防诈骗小视频,通过朋辈影响,提高安全教育效果。第二,加强活动型安全教育。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组织学生参与安全月活动、主动参与校园安全管理,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学时奖励。第三,强化安全演练。以演练促进学习,提醒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运用安全技能保护自身安全,帮助他人脱险。
2.搭建多渠道的行为实践平台。第一,挖掘典型案例,加强警示作用。于外,借鉴国内外安全教育优秀经验和做法,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警察现场进行理论宣讲;于内,挖掘校内先进典型,通过网络宣传和报告会的方式进行安全教育。第二,日常行为规范中塑造安全行为范式。依托重要节日和时间节点,如国家安全日、新生入学、过年返校等,及时开展活动;建立学生安保小分队,制定方案,将人员分时段、分地点布局到学习、生活领域,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总之,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剖析安全教育现状,提炼普遍问题,探寻解决路径,可为其他本科高校提供安全教育效果提升的新思路、新办法,进而共同营造平安校园,建设平安中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1).
[2]程诗敏.风险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安全素质提升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3]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50.
[4]肖立志,李琼.智慧城市安全风险表现及其治理效能研究:基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的考察[J].学习论坛,2023(2):74-81.
[5]屈群苹,杜劲蕾.社会风险的认知与防范:一种类型学的理论考察[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2,139(5):67-77.
[6]胡乔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
[7]周敏.浅析侥幸心理的危害及预防[J].剑南文学,2012(2):318.
[8]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44-55.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13.
[10]卢红,桑晓鑫.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的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10):2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