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论文

1

2023-10-20 17:00:29    来源:    作者:yeyuankang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纳入教学计划中是应有之义。通过创建问题情境、打造互动课堂、开展课前预习的方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纳入教学计划中是应有之义。通过创建问题情境、打造互动课堂、开展课前预习的方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数学课程主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求解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小学数学涉及大量的运算知识、几何图形知识及实际应用问题,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领悟力、学习力、想象力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他们的数学成绩逐步拉开距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有些学生即便遇到模棱两可的知识点,也很少主动发问,久而久之,脑海中的问题越积越多,不能够理解所学内容,对数学的知识点不能有效掌握。如果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随时随地开口发问,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够通过问题的解决,促进数学知识的掌握,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一、创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针对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情况,教师应当拓宽教学思路,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提出问题。创建问题情境是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学生关注情境内容,便会引发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以“四则运算的应用问题”为例。教师在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生活化场景:一个停车场上一共停着91辆车,其中,车牌尾号是单数的车有38辆,车牌尾号是双数的车有53辆。当这一场景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场景内容提出一些能够运用四则运算知识解决的应用问题。这种利用真实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一方面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使学生快速进入到真实的场景中;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学生通过对已知条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够给出多种不同的答案。例如,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如果停车场上单数车牌尾号的车有38辆,而双数车牌尾号的车比它多15辆,那么,双数车牌尾号的车有多少辆?另外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则是:停车场上单数车牌尾号与双数车牌尾号的车的总数是91辆,如果双数车牌尾号的车开走15辆,剩下的车与单数车牌尾号的车的数量相同,那么停车场上原来单数和双数车牌尾号的车分别有多少辆?在经过缜密的思考后,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虽然有的问题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却可以勇敢地表达出来,这就足以说明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时往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可见,创建问题情境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学习力与创造力的机会,在这种真实情境的激发和引领下,学生能够放下思想包袱,及时打开思路,去提炼真实情境中蕴含的数学问题。一旦形成了问题意识,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印象也将变得更加深刻。而教师在创建问题情境时,需要事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个人领悟能力,针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创建的问题情境尽量能够直观的显示出各种已知条件,让学生可以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而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创建的问题情境可以包含一些引申条件,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基于对这一方面的考虑,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应当事先创设多套问题情境方案,并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将这些情境逐一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会对激发全体学生的问题意识大有帮助。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31020145643.png

  二、打造互动课堂,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在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地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去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互动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种凝聚团队合作力量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会产生以下促进作用:第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小组互动过程中,每一个小组成员都会持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想法,当每一个人将自己的观点分享给大家以后,其他小组成员的探索兴趣、探究欲望也将被激发出来,而学生的探究过程实际上也是对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分析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可以产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变得更加浓厚。第二,小组互动氛围的形成能够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在这种轻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下,学生脑海中的数学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探究与思考也更加细致、深入,这时,往往有一系列数学问题将在脑海中快速形成。

  以“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点为例。在讲授本节课内容时,教师首先将学生划分为4个合作学习小组,给学生预留10分钟左右的自主预习时间,然后让小组成员围绕“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并提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联的数学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主要参照载体是数学教材,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思考,每一个小组都能够得出不同的结论,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比如,第一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是:54是6的倍数,为什么55不是6的倍数?第二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是:一个数的倍数有无限个,那么一个数的因数也有无限个吗?第三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是:2的倍数有哪些基本特征?虽然各小组提出的问题不同,但是每一个问题都指向了同一个知识点———因数和倍数,因此,通过大家的协作探讨,能够对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点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互动讨论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纳,并逐一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切身感受,尽量采用一些直观且易于理解的讲解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包括教材跟进法、列举实例法、逐层递进法。其中,教材跟进法主要是结合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进行文字性讲解,即提炼教材中的关键信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相关概念、定理和公式进行套用,这种方法可以覆盖本节课要讲授的每一个知识点,不会遗漏关键信息。列举实例法主要是利用举例的方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和诠释,这种方法可以清晰、直观地将问题的正确答案展现出来,并且,列举的实例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紧贴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得到有效解决的同时,其脑海中也能够积累更多具有代表性的数学题型,这对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将起到关键性作用。而逐层递进法则是考虑到一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首先利用一些浅显易懂的实例或者数学概念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能够紧紧跟随教师的授课与讲解节奏,当学生熟练掌握了基础概念后,教师可以对讲解内容进行拓展,这样能够活跃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与解题经验。因此,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教师应当采取科学的讲解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开展课前预习,养成归纳数学问题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路径。课前预习效果好,学生的脑海中也会产生一连串与预习内容相关联的问题,当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以后,学生的数学基础将变得更加扎实稳固。课前预习效果差,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式地将数学知识预习一遍,这种预习方式不仅会遗漏一些重要的数学信息,而且学生的大脑往往一片空白,甚至对预习的内容不会产生任何印象。因此,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叙述性文字进行精读、细读,然后从中提炼出重要的数学信息,如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公式、解题方法等,在了解这些信息后,学生可以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预习任务结束以后,把这些问题统一反馈给教师,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预习效果。

  以“简易方程”的知识点为例。在讲授本节课内容前,学生应当事先对“简易方程”知识进行课前预习,然后对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并统一记录在习题本上面。如教材中列举了一些计算式:3x=75,60÷2=30,2x+4x<246,1.8+2x=30,在这些算式当中,哪些属于方程,哪些不属于方程?由于学生此前并未接触过与方程相关的知识,因此,多数学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这时,学生可以对这一知识点进行重点标注,并及时反馈给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方程的概念,教师应当针对每一个算式进行详细讲解。方程的基本概念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判定一个算式是否属于方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必须含有未知数,这个未知数可以用x、y等字母表示,第二个条件是算式当中必须包含等号。当学生对方程的概念产生初步认知以后,教师再对这些算式逐一进行分析。第一个算式3x=75,既含有未知数x,也包含等号,所以该算式属于方程。第二个算式60÷2=30,虽然包含等号,但是不含有未知数,因此该算式不属于方程。第三个算式2x+4x<246,虽然含有未知数x,但是,算式当中没有等号,因此也不属于方程。而第四个算式1.8+2x=30同时满足方程的两个判定条件,所以该算式属于方程。通过教师的细致讲解,学生对方程的概念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主预习的方法,能够归纳和总结出一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发现和挖掘出更多的数学问题,这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在实践教学中,为了培养问题意识,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课前的预习时间,从教材中提炼出更多的数学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认真予以梳理。为了更加透彻地领会相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个“数学问题记录本”,并将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统一整理到记录本上。比如,对哪些数学概念存在质疑、对哪些解题方法存在疑问、或者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了哪些困难等,这些都可以作为预习过程的重要信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预留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将记录下来的问题分享出来,然后让全体同学都能够参与到对问题的讨论中,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与分析,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也将被快速地激发出来。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31020145656.png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既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与耐心指导,同时,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于教师而言,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并借助于一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问题互动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和领会一些重要的数学知识,并从中提炼出有利于提升个人学习能力的数学问题。于学生而言,在跟随教师授课节奏的同时,应当不断变通学习方法,养成勤学好问、敢于质疑的好习惯,进而为自身数学成绩的提升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文兵.在数学课中寻求“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36(2):31-34.

  [2]刘红英.核心素养引导下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20):97-98.

  [3]王少平.基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高阶思维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1(Z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