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近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热点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论文

近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热点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论文

110

2023-10-20 16:56:43    来源:    作者:yeyuankang

摘要:为了解近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文章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12—2021年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近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主要集中于就业质量、就业政策、就业能力、就业状况等领域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然后对近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摘要:为了解近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文章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12—2021年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近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主要集中于就业质量、就业政策、就业能力、就业状况等领域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然后对近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就业研究;高校毕业生;热点;趋势;可视化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超过1 100万大关,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对于了解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整毕业生就业政策、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CiteSpace为研究工具,对检索到的高校毕业生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图谱形式直观展现近10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以期为后续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文献来源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的期刊论文库,采集日期为2022年8月2日。研究主题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使用高级检索,以“主题”为检索条件,设定“高校毕业生就业”为精确检索内容,以2012—2021年为时间范围,期刊来源类别为CSSCI,并剔除书评、新闻报道等不相关文献,最终获得有效文献482篇。基于此,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6.1.R2可视化分析软件获得近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关键词共现与突现知识图谱,并结合对文献的二次分析,探寻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展望其研究发展方向。

  二、近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一)近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热点领域

  关键词作为文章的核心词汇,可以突显研究核心。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对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的文献进行关键词被引共现分析,合并形成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如图1所示。节点和连线代表了关键词之间的共线关系,连线越粗表示共线关系越强;中心性代表了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的联系,中心性越大,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如表1所示,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10个关键词依次为就业、就业质量、毕业生、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能力、就业状况、人力资本、基层就业和影响因素。这些高频关键词反映了近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研究的热点。

截图20231020165453.png

  在图1中,“就业质量”的圈仅次于“就业”且环形厚度较大,表明在过去10年里,“就业质量”领域的论文数量显著增多。尽管就业政策、就业能力、基层就业等节点相对较小,但这些领域在过去10年内获得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截图20231020165441.png

  (二)近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主要进展

  在关键词共现网络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LLR算法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形成就业状况、就业、大学生、毕业生、就业质量、高等教育、影响因素、就业能力、就业政策、高校共10个聚类,包含271条连线、237个节点,占整个网络的64%,网络密度为0.006 5。模块值(Q值)为0.851 2,大于0.3,表明图谱结构清晰且显著;平均轮廓值(S值)为0.967 6,大于0.5,表明聚类结果合理。因此,本文将重点关注这10个聚类,分析近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的进展情况。

  1.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一直是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焦点。孙俊华等[1]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实习经历能够促进就业、提高收入,接受专业的就业指导更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吕何新等[2]认为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监测主体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监测范围都受到极大限制,检测结果的科学性不高,故应构建大学生就业状况监测体系,将大学生就业监测指标协议化、将就业协议电子化,以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实时监测与管理。岳昌君[3]研究发现,农村户口毕业生较城市户口毕业生就业难度更大,月起薪显著较低,就业质量堪忧。李涛等[4]认为当前教育行业仍然是高校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显著上升,薪酬待遇已经超过了工作地点,成了最被看重的就业因素。其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体制内就业的倾向越发明显,升学、公考失利者复考的意愿更强烈。近10年,学界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数据分析,但是对于如何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保障就业大环境,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2.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现阶段,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注点集中在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上。钟秋明等[5]提出就业观会显著影响就业质量:因兴趣爱好、服务社会等选择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更高;乐于接受挑战、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毕业生工作满意度更高;支持公平求职、追求高代价求职的毕业生就业福利保障越好,工作稳定性越高。此外,学生干部经历、实习经历和外语水平等人力资本要素均显著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而学习成绩与就业质量无直接关联,这也意味着用人单位可能更注重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6]。陈勇[7]认为高校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教师指导和实践学习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认知水平,还要深入研究高校毕业生的网络行为特征,引导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积极信息,提升高校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效果,从而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李俊龙等[8]构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理论模型,提出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机制。

  3.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仅包括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包括获取工作的能力、维持工作的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升,是个人价值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彭鑫艳[9]提出,现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存在目标模糊、主动学习意识不足,以及职业适用性欠缺等问题,对此,要积极开展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学业与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强化职业素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而杨娟[10]通过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更看重高校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那些人际关系良好、沟通能力较强、抗压能力较强、工作态度较为务实的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欠缺的正是用人单位更为看重的能力。为解决当前困境,欧阳小媛等[11]提出要强化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理性的就业观念,转变大学生的就业态度和就业能力。提升高校的育人水准,提高学生的就业信心与职业适应能力,构建有利于综合素养提升的校园生活环境,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扩大毕业生岗位选择范围的关键所在。

  4.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政

  策会随制度结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变革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是可以从发展变迁中看出,我国在维系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公共管理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不断加强非政府公共组织和社会公众等社会管理主体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史淑桃等[12]从供给侧的角度提出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当调控高等教育规模,合理调控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从需求侧的角度提出要提供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构建大学生工资指导机制,加强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202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文件提出的“更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等强化稳就业的举措,有力提升了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拓宽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政策不应脱离公正、平等的教育价值追求,而是应以反映高校毕业生自身价值为深层核心,以满足高校毕业生个人利益诉求为导向,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

  (三)近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发展趋势

  关键词突现图谱反映的是一段时期内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与热点。通过逐年切片的方式,对2012—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突现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得到该阶段突现率排名前15的关键词,具体如图2所示。

截图20231020165504.png

  就业能力作为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关于“就业能力”的文献在2012年突显,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并在2013年达到顶峰;少数民族和中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得到重点关注,随后文献数量逐年下降。关于“就业去向”的研究,突现时间为2016—2019年。随着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有关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和就业心态的研究越来越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深造率较低,更倾向于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博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进入科研机构的比例逐年下降,进入企业就业的概率提高,尤其是工科博士。关于“代际传递”的研究,突现时间为2016—2019年,研究内容多为探究父母的学历、职业、政治身份、家庭经济收入等因素对子女职业选择的影响。与此同时,关于“性别差异”“专业匹配”“就业信息”“人力资本”等主题研究趋热,近几年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专业错配、就业信息渠道不通畅等问题亟待解决。

  三、近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的未来展望

  (一)注重就业公平,保障高校毕业生平等就业就业公平关乎就业的质量,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关乎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前景。社会层面,要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的支持功能,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扩大就业信息来源,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建立;完善就业监督机制,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避免出现地区歧视、性别歧视、生源歧视等不公平就业现象,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学校层面,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新形势下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就业观,鼓励大学生公平应聘,培养大学生公平就业观念和职业认同感,全方位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公平意识;关注弱势学生群体,在兼顾就业公平的同时,将就业资源向残疾学生、贫困学生适当倾斜,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长期发展、全面发展的就业促进机制。家庭层面,要教育孩子尊重每一位劳动者,尊重每一份劳动成果,平等看待每一份职业,不丧失择业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丧失勤勉工作的品质,不违背平等相处的原则。

  (二)提升就业质量,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匹配度

  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对于维持社会安全稳定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提高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专业的匹配度。有研究表明,专业匹配程度与收入水平成正比。政府和高校有关部门应在填报高考志愿前将各专业学习内容、就业选择、相关行业介绍等向学生进行普及,修正常识性误解,提高学生依据兴趣选对专业、选对岗位的概率;在学生培养方面,应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强化,将课程设置和专业能力培养同企业岗位需求和能力需求对接,使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社会方面,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高质量实习岗位,保障学生的实习权益和实习环境,提高实习单位向就业单位的转化率。另一方面,可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检测。要发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就业主渠道作用,为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的企业提供政策扶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在高校教育考核中的比重,这是因为评价结果关系到奖补经费分配,可促进高校内涵建设,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三)提高就业能力,增强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要想在千万名高校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凭借的不单单是名校光环、荣誉满身,还要具备与就业岗位相匹配的素质和能力。第一,突出行业特色高校的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公安类、医学类、师范类等行业特色高校应结合行业形势和本土特点大力支持优势专业发展,树立专业品牌形象,将行业特色融入其他院系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发展过程,培养专业优势突出、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第二,重视基本能力培养,使学生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写作、英语、计算机操作等基本技能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重视,四六级证书、计算机证书是参与诸多优质企业面试的“敲门砖”。高校应重视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的建设,通过考试、举办比赛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基础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第三,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校应同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推荐优秀学生参与实习和项目培训,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使其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

  综上所述,近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主要立足就业质量、就业政策、就业能力和就业状况等领域,且最近几年有关高校毕业生的性别差异、专业匹配、人力资本、就业信息等更具针对性的研究方向成为热点。而为了响应二十大就业优先战略号召,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需做到:保障高校毕业生平等就业,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增强高校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孙俊华,汪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实证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4):81-85.

  [2]吕何新,章清,陆桂芹.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监测网络体系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3):65-71.

  [3]岳昌君.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城乡差异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2):92-101.

  [4]李涛,孙煖,邬志辉.2021年疫情背景下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有何变化:一项基于2021年和2020年全国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0(2):100-113.

  [5]钟秋明,刘克利.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影响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5(3):107-113.

  [6]鲍计国.论人力资本对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9):112-120.

  [7]陈勇.社交网络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10):35-36.

  [8]李俊龙,单姗,徐彬.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路径的分析与研究:基于江苏省7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文本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21(6):87-96.

  [9]彭鑫艳.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7(18):68-71.

  [10]杨娟.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评价:基于重要性-满意度的角度[J].高教探索,2018(9):118-122.

  [11]欧阳小媛,高春月,吴青林.基于普及竞争情报意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7(20):38-40,59

  [12]史淑桃,李宁.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政策体系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21,29(6):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