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正确职业发展观培育探究论文

2023-10-18 14:12:35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就业,促进学生职业发展,文章基于相关背景论述,首先分析了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正确职业发展观培育的影响因素,然后论述了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正确职业发展观的培育。
摘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就业,促进学生职业发展,文章基于相关背景论述,首先分析了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正确职业发展观培育的影响因素,然后论述了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正确职业发展观的培育。
关键词:职业发展观;生态系统理论;大学生
职业发展观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关注点之一。从企业方面来说,职业发展观指企业为其成员构建职业发展通道,使其与组织的需求匹配、协调、融合,以达到满足组织及成员各自需要,同时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目的。就高等教育而言,职业发展观是大学生基于自我认知情况,整合专业学习与外部环境认知结果而作出的职业发展选择与所持的相关信念。究其根本,这是一种职业发展理念,对于大学生职业选择、职业准备、职业规划、职业发展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职业发展观的形成既基于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也受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对于大学生就业选择及职业发展意义重大。而如何培育大学生正确的职业发展观,还需要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一、相关背景
美国心理学家尤瑞·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针对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环境影响分析模式。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始终会受到四个系统的影响,分别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
基于这一理论,可清晰呈现大学生职业发展观的形成脉络。微观系统作为整个系统中最小的系统,主要指大学生所处的直接环境,对大学生个性特征、认知模式、行为模式、人际关系模式的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职业发展观形成最直接的影响系统。中间系统是指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情况,因各个微观系统之间的关系变化而发生改变,如果各微观系统之间能够实现正向、密切的良性沟通与联动,则中间系统最有可能达到理想状态,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观具有良好的互动叠加作用[1]。外系统是延伸性的,指虽然没有大学生的直接参与,但是能够对大学生产生间接性影响的系统。外系统介于微观系统与宏观系统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观的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宏观系统是指整个大环境系统,是融合并贯穿了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的所有的社会环境、关系、文化、背景的集合,是大学生职业发展观形成的大前提、大背景,也决定着大学生职业发展观的大方向[2]。
概言之,生态系统理论为分析研究大学生正确职业发展观培育的影响因素提供了良好的模式框架,并为构建多层面、多系统、多渠道的大学生正确职业发展观培育路径提供了逻辑架构。
二、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正确职业发展观培育的影响因素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现对大学生个人系统及其所处各环境层的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宏观系统情况进行分析,探究正确职业发展观培育的影响因素,大学生正确职业发展观培育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
(一)个人系统—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定位
职业发展观体现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人生观及世界观,这些观念的形成往往会以其职业价值观、兴趣、性格、能力及生理特点情况为基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体现着其看重的职业价值与需求,职业兴趣决定着其喜欢的工作领域与职业类别,同时职业性格与其适合的工作内容和环境密切相关,职业能力则制约着其可以发展的领域,而生理特点会对其可选择的职业领域产生部分影响。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大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决策风格及职业发展考虑因素,这在大学生正确职业发展观的培育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3]。
(二)微观系统—大学生活动的直接环境
就大学生而言,其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个微观系统,即家庭系统、朋辈系统及学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这三个系统既彼此独立,也存在交叉。家庭系统作为大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为密切的系统,为大学生提供了最重要的物质与精神支持,这一系统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最为深刻。具体来说,家庭结构、教养方式、家庭影响的作用模型、家庭经济情况、家庭主要成员的职业发展情况,以及其认知、性格、兴趣等都会对家庭中的个体产生影响。朋辈系统是大学生交流互动较为频繁的系统,也是其重要的支持系统。大学生娱乐社交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朋辈的陪伴下度过的,朋辈之间拥有相同或相近的地位与权利,其行为复杂程度相似,可以互相协商合作,且容易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目标、需求等结为同伴群体,组成朋辈系统。朋辈之间不同的性格、兴趣、能力特征,不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经历经验、职业发展认知及态度也会彼此作用,相互影响[4]。学校系统是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正式机构,大学生在学校系统中获得了大量知识、技能,积累了实践经验,提升了综合能力,实现了认知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层次规模、校园文化、教风学风、专业建设、学术氛围、规章制度、社团建设、校友资源、社会影响、就业质量等诸多方面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学习发展的水平,影响其对自己的认知、要求、定位及期待,也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化的水平和职业发展观念。概言之,三个微观系统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观的培育都发挥着最直接的作用。
(三)中间系统—家庭、朋辈、学校的交互与联动
中间系统是大学生所处的第二个环境层,由微观系统中对大学生影响最为直接的家庭系统、朋辈系统及学校系统的联系及相互作用构成,其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因各微观系统的联系互动而发生变化。在各微观系统的联系与互动中,家庭主要成员对大学生朋辈资源的了解程度、接纳程度、信任程度、互动情况,以及大学生主要朋辈资源对其家庭主要成员的认可程度、互动意愿形成了家庭系统与朋辈系统的互动;家校联系、交流情况,以及家庭主要成员与教师之间互动的态度、频率、领域、方式等则决定了家庭系统与学校系统的交互联动情况;大学生的主要朋辈资源也因所处的学校系统不同,而受到不同微观系统的影响,并在朋辈交流过程中产生交互、影响。笔者认为,对大学生影响最直接、深刻的重要他人绝大部分来自家庭、朋辈及学校系统,而大学生很多观念的形成、发展及变化也是基于这些重要他人的影响而产生的。在此过程中,各微观系统之间的互动是否是正向、密切、有效的,相关观念能否得到及时获取、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5]。如果各微观系统沟通联系不畅,甚至相互排斥,大学生接收到的信息、理念就可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加工和澄清,甚至会经常接收到互相矛盾的信息或理念,这对大学生正确职业发展观的培育无疑是没有益处的。
(四)外系统—来自外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大学生来说,其生活的社区系统及重要他人交际系统可视为所处的第三个环境层,即外系统。虽然大学生并未直接参与外系统的具体活动,但仍然受到外系统的作用与影响。比如,社区的人员分布、建设情况、文化氛围、职业分布及不同职业的评价反馈情况等,以及大学生重要他人的人际关系情况、职业分布、职业发展及职业评价等相关情况,都会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发展需求、期待及对不同职业的认知情况产生影响。因为个体所处的外系统不同,其能够认识、接触到的职业领域不尽相同,对各个职业的了解程度、评价结果也存在着区别,而这些都将影响大学生正确职业发展观的培育[6]。
(五)宏观系统—大环境的导向与引领
宏观系统囊括了社会环境、经济发展、行业趋势、职业要求、就业形势、相关政策、舆论导向、文化氛围、价值引领等不同领域,是一个涵盖了广阔的意识形态的大环境系统。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决定着职业发展的繁荣程度及多元化水平,行业趋势及职业要求体现着相关行业、职业领域的发展方向、水平、状态,以及职业准入、发展要求,就业形势及相关政策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发挥着导向和促进作用,舆论导向、文化氛围及价值引领则影响着大学生对不同职业的认知与评价[7]。概言之,宏观系统的大环境因素对大学生正确职业发展观的培育起着大方向上的导向与引领作用。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正确职业发展观的培育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培育大学生正确的职业发展观,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客观地进行自我认知,系统探索职业发展环境,科学进行就业目标的确定与分解,有针对性地对职业生涯发展进行规划。
(一)自我认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个人系统
客观的自我认知是形成良好职业发展观的根基,也是个人系统要着力完成的一项重点任务。在个人系统职业发展观教育体系的建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各环境层发挥积极作用,还要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探索与认知,使其能科学认知其职业价值观、兴趣、性格、能力及生理特点情况,客观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职业发展环境相关情况与要求,清晰明确自己的需求和定位,从而科学有效地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注意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真正置身于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实际用人要求及职业发展要求中进行评估定位,努力消弭大学生自我定位与社会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全力解决用人单位“用人难”与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实矛盾,着力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自我、积极完善自我,有针对性地实现个人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发展需要与国家建设需要密切结合,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个人系统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需要大学生对正确职业发展观培育问题进行高度重视,也需要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其正确职业发展观进行有效激活[8]。
(二)发挥积极影响与有效支持作用的微观系统
对大学生而言,有最直接联系的家庭系统、朋辈系统及学校系统包含了几乎所有对大学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重要他人,这三个微观系统最应该对大学生正确职业发展观的培育发挥支持作用。第一,构建具有强大支持、合理期待和充分尊重的家庭系统。家庭系统是对大学生影响最为深刻的微观系统,就内部影响而言,无论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是其性格、兴趣、爱好特长,无一不受到家庭系统的影响。从环境影响角度来说,大学生的专业及职业选择、发展目标及路径决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经济状况、家庭认知、家庭期待的影响。比如,一些大学生之所以选择“慢就业”,一部分原因就是基于家庭系统对大学生就业的认知导向与期待。因此,积极着眼于家庭教育,努力开发面向家长的结构紧凑短小但内容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有助于家长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进而可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及职业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建构对大学生就业相关问题的科学认知,为大学生提供有效而强大的支持,同时抱有明确而合理的期待、给予充分与客观的尊重。强化大学生家庭教育系统对于大学生良好职业发展观的形成必将助力良多[9]。第二,构建积极互助、共同提升和协同发展的朋辈系统。对于大学生来说,在目前的成长阶段,朋辈群体的影响与作用有时候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家庭系统,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及沟通交流需求决定着他们更多、更频繁地与朋辈群体发生互动。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经常有报道提到“全员考研宿舍”“全员学霸宿舍”,可见朋辈力量可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对此,需要为大学生建构积极的朋辈系统,充分发挥学生组织优势与影响力,不断树立良好的优秀朋辈典型,同时研究探索各类朋辈职业发展小组活动,共同致力于营造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良好朋辈氛围,树立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扎根基层、乐于奉献、勇担重任、踏实成长的职业发展理念,使青年一代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职业发展观与生涯成长期待。第三,构建承担意识唤醒、系统教育和精准辅导的学校系统。2008年以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逐步成为各高校的必修课程。在教育部的大力倡导下,各高校也在努力开展大学生团体辅导及个体咨询工作,以不断强化大学生职业发展观教育的精细化程度及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各高校需要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相关讲座分享、小组辅导与个体咨询有机结合,从而做到生涯理念的全覆盖,并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引导,分群体进行提升,有效展开个性化系统指导。尤其要重视以完善、系统的课程体系普及职业生涯发展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现状及相关就业形势[10]。同时,着眼于不同角度、立足于不同痛点举办讲座进行分享,可为大学生提供不同渠道、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的生涯发展信息。此外,还要以小组辅导细分不同生涯发展问题或成长需求的大学生群体,并以小组工作的方法积极开展各类辅导活动。另外,要积极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咨询室,强化咨询队伍、提高业务水平,全力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个体咨询辅导,精准解决大学生职业发展问题。
(三)正向沟通、汇聚资源、有效互动的中间系统
目前,很多大学生所处的中间系统存在沟通无效、互动不良的问题,如家庭系统中的家庭重要成员对大学生的朋辈系统情况知之甚少,而家校连接互动远不如中小学密切频繁,学校系统与大学生朋辈系统的互动情况也往往基于校内相关活动。当然,这一现状也与传统的大学生家校互动模式、学生管理模式及家庭教育模式有关,与学校辅导员队伍人员紧张有关。对此,一方面需要做好全员育人教育理念的普及和延伸,另一方面需要持续加强家庭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的更新,同时还需强化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很多地区积极呼吁甚至已经着手努力建设“一校一社工”项目,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助力大学生所处的中间系统的有效链接。社会工作者有着专业的理论、方法和系统训练,有着积极的助人理念与资源链接能力,也有着较强的生态系统意识与协同育人理念,可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强化中间系统的正向沟通与有效互动,积极助力汇聚资源,确保中间系统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进而推动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
(四)拥有润物无声影响力的外系统
社区系统及重要他人的关系系统是更多地对大学生产生间接影响的环境系统,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既置身其中,又似乎未发生密切的连接或参与,但是它们对大学生的影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以人为本、资源共享、管理有序都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也有很多学者以“社区教育”为主题进行相关研究与探索,民生目标与新型社区治理体制的建立均被纳入了研究探索范畴,社区育人能力也在不断得到提升、发展与完善。重要他人交际系统对于大学生了解职业世界、完善职业发展观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大学生进行职业访谈和职业体验的重要渠道。就大学生职业发展观的培育体系而言,外系统可以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社区工作为依托积极构建发展、和谐、友好的社区,通过社区丰富的资源系统进行有效链接,可通过重要他人积极建构职业探索通道,如很多社区及重要他人交际系统中存在着的各行各业的优秀工作者,是大学生应该学习的榜样,社区和大学生重要他人可基于优秀生涯发展典型的树立与宣传,引导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各职业领域的工作内容与要求,了解其发展情况与需要,尤其是了解任何工作都是起步于基层、成长于基层、植根于基层这一重要的事实与理念,鼓励大学生向社区系统、身边各行各业优秀生涯典型学习,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五)以丰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的宏观系统
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国家的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科学进步、文化繁荣无一不植根于我国独特的宏观系统环境中。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更应该厚植家国情怀、满怀爱国热忱、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宏观系统的构建正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基于国家发展进步的需要,以“四史”学习为契机,总结历史经验,发扬优秀传统,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伟大历史进程相结合,弘扬工匠精神、宣传先进楷模、讴歌时代英雄、传承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鼓励大学生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形成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总之,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针对大学生正确职业发展观的培育,要努力调动一切力量、整合一切资源,积极建构科学有效的大学生正确职业发展观培训体系,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促使大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地就业。
参考文献:
[1]谢弗.发展心理学[M].邹泓,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61-64.
[2]周蓉.大学生就业心态:社会生态视域下的新常态及其应对[J].当代青年研究,2022(2):94-101.
[3]方伟.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理论体系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7):10-18.
[4]张雪松,王辉.朋辈影响视阈下大学生“消极慢就业”的治理策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3):51-54.
[5]刘文涛,利爱娟.以就业为导向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36):14-16.
[6]朱玉,蒋旦悦,董涌波.社会环境变化中构建高校“三全育人”就业工作体系的思考[J].河南农业,2021(3):9-10.
[7]卢红,李珍.大学生自我认知对就业倾向影响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8,32(6):147-150.
[8]范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初探[J].山东教育(高教),2019(增刊1):4-9.
[9]刘保中.时代变迁与就业选择: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意愿的新特征[J].青年探索,2020(1):15-24.
[10]曾燕波.“佛系”抑或奋进:青年职业价值观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18(6):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