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论文

2023-10-17 15:54:00 来源:SCI论文网 作者:wangye
摘要:为了更好地让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文章首先阐述了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联系,然后分析了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现实意义,最后提出了劳动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摘要:为了更好地让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文章首先阐述了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联系,然后分析了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现实意义,最后提出了劳动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1],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2]。当今大学生均为’00后,在创新创业大潮中朝气蓬勃、斗志昂扬,但也容易在“自媒体”和“互联网+”的环境影响下“眼高手低”,出现价值观的偏差,甚至迷失自我。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扎根于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教育质量。劳动教育通过在高校中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劳动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劳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中要求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3]。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4]。由此可以看出,新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劳动教育的同频共振。
一、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具有一致的时代使命
大学生作为历史创造者的新生力量,在未来将接过中华民族发展的接力棒,扛起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责任大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时代责任,应当帮助大学生增强创新创业意识、丰富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品质,从而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能力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的职业促进了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新兴劳动力的诞生。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捕捉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劳动特征、形式和载体的新变化。劳动是社会性的,劳动教育只有依托民族共同体和社会生活实际,紧跟社会需要、国家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步伐,才能促进大学生个体劳动素质的提升以适应时代发展,从而助推民族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使命的实现。
新时代劳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信息技术的变革式发展不断促使学生提高发明新兴工具和技术的能力,现阶段劳动力和创业形态的多元化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不是一座孤岛,而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高校必须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动态调整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让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把握行业动态和趋势,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劳动品格,实现从注重知识转移到注重知识应用和能力的转变。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本质高度契合
劳动教育的深层内涵是让大学生拥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劳动精神,但形成劳动精神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通过劳动课程带领大学生投入劳动,使其体验劳动生活、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从而促使大学生在劳动中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进而培养劳动精神,成为一名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开拓进取、踏实守信的新时代劳动者。而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也是让大学生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创新创业精神,成为兼具创造能力和爱国精神的创业者。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很高的契合度。
(三)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普通高等学校要帮助大学生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这一要求提到的“创造性”及“合法”两个关键词,实际上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内容。创造力是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是不断推陈出新、改革进取的动力之源;而诚实守信、合法合规是创新创业的底线和“行规”,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保驾护航[5]。
(四)创新创业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实践路径
教育部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显著的实践性的性质特点。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说到底都是为了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时代需求、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要求大学生通过接受劳动教育和创业创新教育,在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能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培养优良的劳动品质和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将劳动教育的内涵精神嵌入其中,在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全过程当中,用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要求和特点带动引领学生,可以实现劳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6]。
(五)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机融合
无论是创新创业教育还是劳动教育,其目的都是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求,能够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接班人”。作为未来勇挑社会“大梁”的大学生群体,不仅需要脚踏实地,用勤劳和汗水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还要具有一代代中华儿女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能力和本领。因此,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既要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扎根“泥土”的精神,也要确保创新创业教育“不掉队”,不断激发大学生群体乐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热情。这就需要重构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体系和模式,将两者有机融合,引导大学生群体在认同劳动、投入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责任观的同时,深挖创新潜能,将创新创业精神运用到实践当中。
二、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现实意义
(一)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能力,除此之外,创新创业的成功还要求大学生具备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积极乐观、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等多种综合能力和精神品质。对于这些能力要求,大学生往往无法从高校原有的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学习中得到培养和锻炼。而劳动教育则能够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劳动知识教育、劳动实践锻炼、劳动理念传导、劳动精神培育,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培养其自立自强、爱国奉献、踏实奋进的优良创新创业品格,从而助力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二)加快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外卖小哥、社区网格员、VR指导师等新业态、新职业的兴起丰富了新时代的劳动特点、形式和载体。劳动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通过新的内容和方法不断革故鼎新,因时而变,紧跟时代步伐。劳动教育的变革也为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探索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三者的有机融合,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开发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实践,劳动教育的态度养成、劳动实践分年级纳入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从而不断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化改革。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氛围
幸福是靠辛勤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进行创新创业,将来也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7]。劳动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石,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通过价值引领,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的进取之心,进行“劳动最光荣”的正面导向,从而厚植刻苦奋斗、艰苦创业、勇于探索、鼓励创新的社会沃土,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氛围。
(四)培养大学生优良的创业品格
有学者认为,在劳动教育的视域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新的工作途径,也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创业理念。当前,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倾向于市场竞争意识的培养,缺少真正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品格培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创业品格,是促进我国未来劳动者实现创造性劳动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是新形势下推动大学生自主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入和强化包含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在内的劳动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将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注入大学生的心间,促使他们在创新创业学习及实践期间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深刻体会劳动的收获感,培育优良的品格。劳动教育和创业创新教育在本质的培养目标上是趋于一致的,教学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师资队伍往往也是相近的,两者都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行为。因此,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劳动观和创新观,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使大学生在求职和创业过程中成长成才,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形成优良的创业品格,进而提升自身的发展潜力。
三、劳动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一)以劳动教育为引领建设“双创+”课程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予以明确,要求高校既可以在已有课程中专门设置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以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但在实际的课程设置当中,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增设课程的任务,忽视了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联系,就容易造成劳动教育的“内卷化”,徒增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而浪费宝贵的教育时间和资源[8],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高校应当在设置有关创新创业劳动教育课程时,统筹规划,深入探索如何实现与学生专业相契合、与学生发展相融合,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重新对“双创”课程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进行修订,有机融入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打造“双创+”劳动金课,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真正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激发创造潜力的同时,塑造优良的创业品格,自觉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可以在课程内容中增加相应的“劳模”素材;可以运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创业一线、劳动一线,通过开展优秀创新创业校友、企事业创业者、劳动模范访谈交流等活动,让大学生亲身感受真正的创新创业和劳动氛围。
(二)打造劳动教育赋能的“双创+”实践平台
当前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劳动节、植树节等时间节点或校内宿舍等地点组织开展志愿劳动服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为民服务意识;二是通过走进行业企业,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实训等活动,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三是通过开展“双创”竞赛、“双创”项目孵化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志愿劳动服务由于劳动难度较低、内容往往较为传统,导致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专业实践劳动一般带有强制性,更多的是为了塑造学生的就业观;“双创”类劳动教育由于门槛较高、平台较少,有时也仅仅停留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层面,即便学生参与过“双创”比赛,也很少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保持创新创业的热情。
针对上述几个问题,高校需要主动打造以劳动教育赋能的“双创+”实践平台。比如,可以深入挖掘志愿劳动的文化内涵及与之相契合的创新创业精神,通过实景体验、劳模面对面、创新志愿服务等活动,使学生在志愿劳动服务中感受到劳动的精神力量和创新创业的精神内涵;可以在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同时,拓宽校企合作路径,加强产学研平台打造,在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的过程中,让其了解企业创新创业的发展历程,思考创新创业精神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可以加大校园劳动实践平台、“双创”文化宣传和“双创”空间的融合建设力度,以劳动实践激发大学生参与“双创”的热情,同时积极遴选、培育和孵化学生“双创”团队,扩大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参与“双创”团队的覆盖面,并从中挖掘体现劳模精神和创意创业精神的典范。
(三)建立一支富有劳动精神的“双创”师资队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塑造离不开优秀教师的辛勤培育。《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组织实施劳动教育要加强师资培训,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从师资队伍配备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基本能有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但现有的师资队伍往往仅能满足知识的教授和专业实践的指导需求,没有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过程。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双创”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兼具高尚的劳动精神,这样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9]。
因此,对高校而言,要积极加强“双创”教师的劳动精神培养,优化师资结构,打造一支兼具劳动教育精神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轮岗挂职,投入社会一线劳动,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在聘请兼职“双创”教师时,除了注重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经历,还应当重点选聘具备高尚劳动品格和精神的行业劳模及优秀企业家。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建立“双创”教师导师制度,通过组织开展与创新创业教育及劳动教育相关的理论培训,不断提升“双创”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引入兼具良好职业道德及劳动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名家及模范作为青年“双创”教师的导师,强化示范引领效果,引导青年“双创”教师逐步完善和改进教学内容及方法,培育优良的劳动精神。
(四)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尊重劳动价值的社会潮流紧密相连
创业与就业具有联动性,创业者作为企业家,应当充分尊重劳动,努力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基于此,员工的尊严和人格必须得到充分正视和尊重。劳动价值观也是一个重要的道德问题,许多刚出校园的创业者往往会出现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而忽视了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树立。对此,大学生应该从创业之初就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人格的价值观,全身心投入工作,产生与工作单位融荣与共的内生动力。
首先,高校应当积极弘扬校园“工匠精神”,积极传播中华民族劳动文化百年传统和价值观,加深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所谓“工匠精神”,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劳动精神、求真精神、创新精神、无私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多重哲学内涵。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发扬“工匠精神”的主力军。故高校要承担起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时代大师的责任,在人才培养、课程设计中加入“大国工匠”“时代楷模”等内容,同时在创业实践中,带领大学生深入劳动一线,使其近距离感受和体会“大师傅”“劳动模范“工艺传承者”的“工匠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工作目标和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形成“工匠精神”的思想萌芽。
其次,高校应当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保护观念。高校可以举办专题法律讲座或培训,使大学生了解到创业者作为劳动活动的组织者,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充分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以促进员工持续发挥劳动价值、提升工作活力。教师通过引导大学生对企业正反面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可使大学生明白,保障员工的劳动价值不仅需要为员工创造体面工作的硬件环境,而且要不断提高员工体面生活的尊严感和幸福感。
四、结语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劳动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新时代对大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途径,推进人才培养及课程改革,建立“双创+”实践平台,充实“双创”师资力量,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孔洁珺,王颖.中国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溯源与释义[J].思想教育研究,2015(3):76-80.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0-05-04)[2022-10-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005/t20100513_120174.html.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2019-03-26)[2021-05-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904/t20190408_377040.html.
[4]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7)[2022-10-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5]岳文果,李逸.强化劳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解读[J].甘肃教育,2020(11):10-11.
[6]唐芊尔.劳动教育,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解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精神文明导刊,2020(6):10-11.
[7]汤慧珍.习近平的青年教育思想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
[8]王琳,张新成,何晓倩.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路径[J].山东工会论坛,2020,26(3):93-101.
[9]刘京华,李建勋.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多元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0(10):33-35.
[10]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N].光明日报,2018-09-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