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共建的中职物流类专业学生运输岗位胜任力培养探究论文

2023-10-17 15:38:16 来源:SCI论文网 作者:wangye
摘要:文章基于研究背景,首先阐述了基于校企共建的中职物流类专业学生运输岗位胜任力培养思路,然后论述了基于校企共建的中职物流类专业学生运输岗位胜任力培养实践。
摘要:文章基于研究背景,首先阐述了基于校企共建的中职物流类专业学生运输岗位胜任力培养思路,然后论述了基于校企共建的中职物流类专业学生运输岗位胜任力培养实践。
关键词:运输岗位;岗位胜任力;校企共建;物流类专业;中职
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社会对运输、配送、货物运输代理等领域的物流人才需求明显增加。在这一背景下,中职物流类专业作为输出物流领域人才的重要阵地,应面向社会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运输岗位作为物流领域中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一个岗位,培养学生该岗位胜任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考虑到物流运输岗位类型复杂多样,运输岗位胜任力会受多因素综合影响,因此中职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在企业的支持下,探寻可行性高的物流类专业学生运输岗位胜任力培养思路和策略,以培养出优秀的物流运输人才[1]。虽然近年来,学界有将物流运输作为职业院校物流类专业的研究重点进行探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中职物流类专业学生运输岗位胜任力的培养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鉴于此,以下基于校企共建,立足企业对于物流类专业运输岗位需求,确立了“一核心,两意识,三能力”三位一体的岗位胜任力培养方案,并进行实证分析,以求丰富相关的研究理论,从而为相关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一、研究背景
现如今,社会生产设备更新送代速度较快,尤其是物流产业这种新兴产业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研究方向也在不断变化。为更好地掌握物流类专业相关研究背景,笔者借助信息化手段,对物流类专业研究现状进行调研。如图1所示,通过对2021年中国知网收录的各类职业院校物流类专业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可知,如何做好物流运输是职业院校物流类专业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针对物流运输这一研究热点,除了查阅相关资料,笔者还通过实地调研了解物流运输研究现状。如图2所示,通过对物流类专业运输岗位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可知,相关研究以物流运输岗位评价为主,且涉及铁路运输企业、管理人员、运输企业、薪酬结构四个方面。另外,通过对厦门市万翔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可知,目前对于物流企业的运输实际需求研究还是较少。大多数物流企业认为目前物流运输岗位评价方式是以学校课本理论知识作为考查标准,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企业的实际用人要求也存在较大出入。此外,企业提出岗位胜任力的评价应该立足企业的实际要求,同时结合教学情况,实现校企共建,避免培养的人才产生脱产行为。
学校与企业共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而岗位胜任力是实现校园到企业无缝衔接的关键。因此,笔者又对2010—2020年各类职业院校物流类专业岗位胜任力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
据上所述,虽然岗位胜任力的研究近10年来得到广泛关注,但进一步分析可知,大多数研究者都致力于物流运输岗位的评价体系建设。同时,岗位胜任力虽已经成为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最为关注的问题应是如何使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然而,对于如何实现基于校企共建模式,共同培养人才,使得学生成为企业所需人才,达到“岗学一体”的完美契合的岗位胜任力研究是空白的。对此,笔者以之前物流类专业运输岗位的岗位胜任力模型研究为基础,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基于校企共建,探究中职物流类专业学生运输岗位胜任力的培养[2]。
二、基于校企共建的中职物流类专业学生运输岗位胜任力培养思路
为满足企业实际用人需求,落实校企共建,中职物流类专业学生运输岗位胜任力培养思路采取“三步走”。第一步,以某物流园区企业为研究对象,界定企业一线物流运输岗位的类型与考核标准。第二步,通过与物流企业管理人员访谈,对物流运输管理岗位与定义进行界定。第三步,以调研结果为基础,基于校企共建,对中职物流类专业学生运输岗位胜任力培养方案进行设计。
(一)企业一线物流运输岗位的类型与考核标准
通过对某物流园区企业进行调研可知,一线物流运输岗位类型主要包括运输文员、运输员、运输客服等,不同岗位类型的岗位职责与考核标准如表1所示。
(二)物流运输管理岗位的类型与定义
通过与物流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可知,物流运输管理岗位主要包括运输管理专员、运输市场维护管理专员等,不同岗位类型的岗位职责与考核标准如表2所示。
(三)中职物流类专业学生运输岗位胜任力培养方案设计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该观点与工匠精神不谋而合。物流类企业是服务型企业,服务质量尤为重要。为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针对中职物流类专业学生运输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应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对接企业用人需求。
针对物流运输具体岗位的岗位胜任力,笔者用BEI法(行为事件访谈法)对物流企业及企业物流部门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3]。通过访谈,将中职物流类专业学生运输岗位胜任力模型确定为岗位通用素质能力、岗位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三个模块。根据对企业的调研,结合物流类专业学生运输岗位具体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对该模型的22个影响因素进行整合。最后与企业共同调研讨论,确立了“一核心,两意识,三能力”三位一体的岗位胜任力培养方案。
中职校企共建物流类专业学生运输岗位培养方案的“一核心”是指以工匠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在工作中具备企业急需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4]。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弘扬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5]工匠精神对于职业技能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一项技艺的成熟是需要经过千锤百炼的。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概言之,确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物流运输岗位人才培养方案,是物流类企业保持人才竞争力的核心,是物流类企业人才岗位通用素质能力、岗位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三个模块统筹规划的原动力。
工匠精神奠定了物流运输岗位人才的职业态度,而“两意识”则是奠定物流运输岗位人才的格局。“两意识”是指全局意识与客户服务意识。全局意识指的是在工作中要有大局观念,不能只着眼于自己眼前的事务,而应该立足企业的发展来考虑。工匠精神是个人职业态度的展现,全局意识则是团队精神[6]。不少优秀的成功案例都来源于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其中每个人都要有全局意识。客户服务意识是指在物流运输服务中要有主动服务客户的意识,针对客户的需求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服务。物流运输岗位是服务行业,在现如今追求服务质量的大背景下,树立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有利于发现问题,减少与客户之间的矛盾,降低客户的不满意度,将难题前移,最终提升客户的满意率。
建立了良好的职业态度,树立了先进的职业意识后,则要重点培养核心职业能力。中职物流类专业学生核心“三能力”包括应变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第一,应变能力指的是物流运输过程中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7]。物流运输过程中,影响货物运输的因素众多,容易发生突发事件,故应变能力是妥善完成物流运输的一个重要保障。第二,时间管理能力指的是对物流运输时间的把控能力。物流运输的时效性对于货物运输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保障客户经营活动的关键所在。第三,沟通交流能力则是指从客户下单开始,到货物完整交接、材料归档整个过程中,与客户等多方面沟通交流的能力。它是整个物流运输流畅性的核心能力。物流类专业学生核心“三能力”是在校企共建过程中,企业对于人才岗位能力需求中提出的最为明确的具体要求。
三、基于校企共建的中职物流类专业学生运输岗位胜任力培养实践
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实现从低端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8],是中职学校的主要培养目标。为了能够实现校园到企业的无缝衔接,达到“岗学一体”的完美契合,做到学校培养的学生成为企业所需的人才,笔者根据中职物流类专业学生运输岗位胜任力培养方案,采取以下四个措施进行实践探索。
(一)企业名师入校园,校企共育学生工匠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纵观古今历史,中华民族不乏能工巧匠,如先秦文明的尧舜禹;春秋战国时期的嫘祖、鲁班等能工巧匠;明代的宋应星更是编纂了《天工开物》一书,系统阐述了农业与手工产业,且收录了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9]。为保障企业稳定发展,企业需要学校培养的人才热爱自己的行业,对自己从事的行业肯钻研,具备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因此,中职物流类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企业名师入校园,校企共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具体来说,在教学中可从以下两点入手。第一,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基于某一时期,自由选择该时期的能工巧匠加以了解,并了解现代大国工匠,以便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第二,企业可甄选自身优秀的技术名师入校园,面向学生开设第二课堂,既为学生分享企业前沿技术,又让学生明确感知企业需求。即通过企业名师入校园,让学生感受到名师在身边,实现校企共育学生工匠精神,从而提升学生对自我的要求。
(二)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渗透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全局意识与客户服务意识
物流类企业属于服务型企业,通过物流服务达成客户的需求。中职物流类专业实训教学不能局限于培养学生的物流技术,而是要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在实训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主动服务他人的全局意识与客户服务意识,达成校企共育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实训课前,将劳动教育融入实训教学设计,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变革。例如,在叉车实训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作业场所的布局进行思考,自主调整设备位置,主动清扫作业场所的垃圾,做到实训场所清洁、安全。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作业场所的整理中树立了全局意识,保障了学生实训安全,且符合企业对于操作环境的“6S”管理要求。同时,在实训教学中让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利用堆高车帮助校园清洁员工转运垃圾,这样学生不仅在实践中锻炼了操作技能,还感受到了主动服务他人的快乐,且在实训作业中不知不觉就树立了主动的客户服务意识。劳动教育在实训教学中的渗透,不仅给实训环境保护带来了保障,也提升了学生对实训过程的把控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全局意识。劳动教育是一种服务意识教育,学生在实训中进行劳动,能够树立实训技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他人的服务意识。概言之,在实训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企业需求的具备“两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企业实际运输问题,提升学生应变能力与时间管理能力
物流类企业运营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是难以预料的,因此很难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模拟。在中职物流类专业理论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设置运输过程故障,模拟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如何模拟运输过程故障,要充分发挥物流类企业经验优势,开展对企业运输故障的调研,对企业实际运营情况进行跟踪,并对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基于企业提供的运输问题,教师可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创设情境,校企共建课堂学情环境,让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对随机模拟的运输问题进行处置,从而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又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另外,教师可基于信息技术让学生模拟运输过程,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运输任务。学生在软件中遇到了各种随机出现的运输故障,需要不断地思考,进行运输过程优化。而运输时间节点的提醒,可让学生清楚整个运输过程中某一环节出现故障导致时间拖延,对整个运输过程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整个运输过程的时间管理能力。运输过程影响因素错综复杂,难以预料,在物流类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常因为错误的操作,付出了更大的成本。对此,教师可依托信息技术创设模拟情境,提出企业实际运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应变能力与时间管理能力。
(四)运用“小师傅”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
在中职物流类专业实训教学中,大班教学方式不能实现实训技能教学的精细化,也难以满足企业对实训技能的要求。同时,物流实训是需要进行较为复杂的实操且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实训课程,纵然场地设备充足,但没有教师的密切关注,不仅实训效果不理想,还容易发生实训事故。另外,物流运输岗位是为别人服务的岗位,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有利于运输任务的顺利完成[10]。借鉴企业的新老员工“传帮带”模式,如果能够运用“小师傅”教学模式,能够达到以下四个效果:首先,采取“小师傅”辅助教学,有利于实施小班精细化教学;其次,借助小师傅同龄优势,可让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再次,发挥小师傅组织能力,可优化学生分组实训效果;最后,依托小师傅管理能力,可实现教师精准辅导。在“小师傅”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讲解可以进一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优化自身的沟通交流能力。
四、结语
中职物流类专业岗位胜任力是在多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基于过去的研究可以知道影响因素多达22项。因此,要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构建中职物流类专业运输岗位的岗位胜任力模型,并基于校企共建,探究物流类专业学生运输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本文通过与企业合作,针对中职物流类专业具体运输岗位,确立了“一核心,两意识,三能力”三位一体的岗位胜任力培养方案。即以培养工匠精神为核心,重点帮助学生树立全局意识与客户服务意识,着力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打造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金双玲,金鸣林,朱敏涛,等.从小处着眼培养大国“工匠精神”引领的本科应用型人才路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18):30,77.
[2]田宁宁.物流行业专业人才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研究:以国际物流无船承运人的销售岗位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37-38.
[3]唐鑛,卢衍江,刘华.世界各国工匠精神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工匠精神重塑的启示[J].山东工会论坛,2022,28(6):35-41.
[4]李琳蔚.基于职业发展导向的物流专业教学模式设计思路[J].青年时代,2017(29):2.
[5]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EB/OL].(2016-03-05)[2023-01-06].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news/2019-02/28/content_74505900.shtml.
[6]李海舰,徐韧,李然.工匠精神与工业文明[J].China Economist,2016,11(4):68-83.
[7]于若冰,刘英.基于课程育人的高职物流专业课教学实践与思考:以物流运输管理为例[J].物流科技,2022,45(7):183-185.
[8]曾秋梅,张义伟,王艳,等.云南省物流运输效率评价研究[J].新经济,2022(10):64-68.
[9]杨东援.加快构建韧性物流运输体系[J].交通与港航,2022,9(3):2-4,109.
[10]李玉林.物流运输过程中的经济成本降低方法研究[J].中国储运,2022(2):199-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