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思考论文

2023-10-09 14:02:34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以生为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教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文章结合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内容,归纳一线教学经验和相关案例,从基本内涵、实施条件、理念创新三个角度出发,对“以生为本”教学思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析,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摘要:“以生为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教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文章结合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内容,归纳一线教学经验和相关案例,从基本内涵、实施条件、理念创新三个角度出发,对“以生为本”教学思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析,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小学科学;以生为本;教学策略
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应当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发展,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探索,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这与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教育”理论以及“民主教育”思想相契合。教师在开展“以生为本”教学时,应当将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自身教学相结合,归结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制定相应的调整措施,让课堂朝着民主化、生活化的方向发展。
一、解析“以生为本”内涵,把握基本教学立场
1.学生核心—课堂的原则所在
教师必须坚持学生核心这一基本教育原则,将学生放在课堂主要位置上,时刻考虑学生实际需求、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然而以往教学中,教师一直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严格按照备课内容为学生逐一讲解课堂知识,不允许出现任何“课堂小插曲”,否则将受到严厉批评。这种“喧宾夺主”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科学水平提升,反而会导致学生思维受限、思考方式单一。
例如,在教学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不同的季节”时,这一课的主题是“对一年四季的介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初步领略四季变化,发现四季循环规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先入为主”,直接为学生讲解在一年四季中有哪些景象特点,如“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各种植物都会开始生长,温度较为适宜;夏天植物的生长达到了顶峰,树叶变得十分茂密,强烈的太阳光照让植物充满了生机;秋天则是个天高气爽、落叶纷飞的季节,通过两个季度的沉淀,各种果实开始成熟,人们到了收获的季节;冬天则是个树叶凋零、冰天雪地的季节,其特点就是非常寒冷”。这样的教学,并未体现“以生为本”,当学生出现疑问时,也没有及时为学生解答,导致学生的活跃思想逐渐被冰冻,很难在课堂中保持活力。
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更多表达自己想法、提出问题的机会。比如,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于“四季的初步认识”,有学生做出了这样的回答“春天就是比较温暖、夏天比较炎热……”这虽然不够精确,但也值得教师肯定。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遵循了学生核心这一原则,也在无形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鼓励和支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探寻真理。
2.学以致用—课堂的主要目标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学应当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从生活中来可以解释为通过生活现象和规律学习科学,而从生活中去则可以解释为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扰。两者进行合并也就成为了“学以致用”,这也是“以生为本”视角下教学的主要目标。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这一课主要解释了“如果将物体放在斜面上,物体会怎样运动?”这一问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时,直接就会拿出提前制作好的斜面道具以及一块橡皮,让橡皮从斜面上滑落,随后改变斜面的倾斜角以及物体的类型重复实验,让学生记录观察所得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充分关联学生生活,很难让学生明白操作意图,还会导致学生轻视这一章节内容学习。为此,教师应当秉持学以致用原则,投入更多生活元素,构建出自行车下坡的情境。大多数学生都对自行车有过一定研究,通过回顾与思考学生就会发现“坡越陡、自行车下坡的速度也越快,并且水泥路的下坡速度往往比石子路更快一些”。基于学生想法,就可以认真分析,告诉学生“自行车下坡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这一情境作为铺垫,再拿出之前准备的工具,用橡皮模拟自行车展开操作,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尝试对“自行车下坡”情况进行研究,学生也能借此巩固科学知识,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给出行带来许多方便。
二、研究“以生为本”要素,制定可靠教学方案
1.以兴趣为先锋,提供初始动力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理论中强调学生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突出了学生学习趋势也就是兴趣对教学的重要性。在“以生为本”教学中,教师必须精确把控教学活动开展的几大要素,兴趣便是其中之一。兴趣本身就是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动力之源,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导入科学教学中,能够制造强烈的学习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自主把握“生本”地位。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电和我们的生活”时,这一章节介绍的是“电”这种能量形式在生活中的应用,要求通过教学建立学生对电的简单理解。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对学生喜好特点进行调查了解,依此引入对应的课题内容。比如,有些学生对“灯泡是如何亮起来的”这一现象比较感兴趣,就可以设置与灯泡发光有关的课题;有的学生对“电风扇是怎样转起来的”较为好奇,可以设置与电风扇工作原理有关的课题,等等。这些课题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特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喜好进行有效结合,既可以丰富课堂形式和内容,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以任务为标杆,把握学习主线
在“以生为本”教学中,任务是学生学习的标杆,可以为学生指明学习的基本方向,照亮学生前方的道路,教师应当格外注重任务的投入,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力探索并完成任务。
例如,在教学“电和我们的生活”时,可以在保证教学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喜好特点制定相应任务。比如,为“喜欢研究灯泡发光”的学生制定任务,找到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些灯泡,查看灯泡上所标注的信息并进行记录,知道这种灯泡使用的是交流电还是直流电、灯泡本身的耗电情况如何、生产日期、可以使用的年限等基本信息,并将其整理到一张简单表格上。
教师必须抓住“设置科学任务”这一要素,以此激励学生、为学生量身打造学习方案,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展开研究。
3.以合作为利器,破开学生学习困境
合作学习是“以生为本”视角下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一把利器,合理展开合作学习能够解决因学生个体能力不足而产生的种种困难,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收获成功和喜悦。
例如,在教学第二单元第二课“点亮小灯泡”时,这一课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明白基本的生活用电常识,还要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完成“小灯泡电路”的连接,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设置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展开研究”,并且成功点亮小灯泡。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这项任务难度较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操作能力有限,即使明白了电路连接的基本方法,也很难成功点亮小灯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有必要采取合作学习方式,将学生简单分为几个兴趣小组,使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突破各种困难最终完成任务,学生也成功克服了许多困难,比如,其中一个小组的灯泡始终无法点亮,他们共同查找了原因,对电路中的各种原件进行了检查,发现是“部分线路没有连接到位”。教师应当有效发挥学生集体力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团结协助意识,能够在科学学习之路上畅通无阻。
三、接续“以生为本”理念,达成改进教学期望
为让教学始终处于稳步升级的良好状态中,教师应当对“以生为本”的理念进行深入探索,采取更加优质的教学方式或者训练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是展开层级性教学。层级性教学设计是不错的教学手段,值得教师采纳。它起源于陶行知先生的“民主教育思想”,他主张让每名学生都能获得合适的教育,能够在当前学习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层级性教学恰恰符合这一点主张。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让小车动起来”时,可以为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要求,科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基础较差、认知能力有限,只需要让学生简单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告诉学生小车“受到力的作用才会发生运动”,引导学生尝试让小车运动并且能够说明小车是怎样运动起来的(被推动的、拉动的还是自己运动的);成绩水平中等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推理能力,适当提高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小车运动的基本原理,还要能够设法改变小车的运动,如“加大或者减小拉力、改变斜坡倾斜角、更换桌面材质”等,说明这几种变化分别涉及哪些科学原理;成绩较好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让这部分学生在了解基本科学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有所创新,尝试利用一些方法和技巧,让小车保持一段时间的运动“如用橡皮筋驱动、用气球驱动、用水驱动”等。
二是展开综合性的课后训练,这种训练方式能够打破常规,让学生的课后学习不再局限于完成书面作业或者对课本内容进行复习回顾,而是朝着丰富化、生活化、实践化发展。例如,在教学“让小车动起来”时,可以设置三项学习任务,其一,在互联网中查找“小车想要运动所需的几个基本条件”,进行学习和记录以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其二,找一找身边存在的小车,如“手拉车、自行车”等,观察它们的结构特征,并说明这些车都是怎样运动的、需要借助何种外力,学生最好能够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其三,发挥自身想象力,制作一种平时常用且能够帮助人们节省体力的工具,说明制作这种工具的原因,谈一谈这种工具在设计上有怎样的独特之处。
这两个方面的教学改进,充分融合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置于教学首要位置,能够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友利.小学科学生本教学策略实践分析[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5):13.
[2]梁文玉.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4):102-103.
[3]顾月琴.播种科学,强国富民—陶行知的科学教育思想及启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5):120-124.
[4]许晓春.生活教育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探析[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22(29):3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