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的困境与突破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的困境与突破论文

2

2023-09-22 14:48:50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文章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的困 境,最后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困境的突破

  摘要:文章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的困 境,最后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困境的突破,包括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主体理念、优化思想政治教 育沟通介体、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优质环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沟通介体

  思想政治教育与沟通在本质上密不可分,共同指向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完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能否有效沟通,势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新的时 代社会历史条件诸多方面的变化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在主体、介体、环境三个方面陷入困境,因此 高校应当相应地从更新沟通主体理念 、优化沟通介体、创设优质沟通环境三个方面探究突破路径,以期 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的实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的相关概念界定

  沟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在一 定情境中以 语言、符号等为中介客体,以合规范性的方式进行包 含多方面信息的交流,以趋向达成共识的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 的简称, 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把 思想、政治等教育信息以双向交流的方式传递给受教 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 间沟通的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沟通不可或缺 。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沟通的过程 。任何 教育活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 都是教育主客体双向 互动的过程,单向度的“教”或“受”都难以取得成效 , 而需以“沟通”这一行为作为彼此交流的桥梁。另一方 面,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达成离不开良好的沟通 。思 想政治教育需借助沟通,使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真懂、 真信,把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自觉内化于心并 努力外化于行[1]。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是依据沟通效果进行划 分的,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主体、沟通情境、沟通内 容、沟通方式等共同作用下,最终取得积极效果的沟 通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 面的特征 。其一,非强制性 。沟通主体都是自觉自愿 的,教育者发自内心地自觉发起沟通,受教育者自愿、主动地接受沟通,整个沟通过程无第三方强制性因素。 其二,人格平等性 。基于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沟通 主体间的现实地位或许不平等,但有效沟通的沟通主 体间在人格上一定是平等的,且人格平等性与沟通有 效性呈正相关。其三,目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主体间若能达成共识,朝一致的目标努力,就能不断 接近有效沟通的结果。

7FBAFF4B-A696-4537-B9F0-FC7A5FDBA1C5.png

  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的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主体间隔阂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沟通者之间是平等尊重的 关系,是“主体—主体”关系,而非“主体—客体”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主体关系的融洽程度对于思想政 治教育有效沟通有重要的影响 。就目前情况而言,思 想政治教育沟通主体间存在一定隔阂,主要表现在沟 通的思想观念和语言交流上。

  1.沟通的思想观念不一致 。 以前,我国思想政治 教育沟通多以“照本宣科”式的政治宣传 、思想“灌 输”、道德说教为主,是一种简单化的沟通模式,教育 者大多秉持着“灌输式”沟通、“教育者权威性”的思 想观念 。而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这种传统的沟通观念 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新需求,也会疏离沟通主体间的 关系 。新的时代, 受教育者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海量信息可供受教育者自主选择, 受教育者有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 他们思维活跃、视 界开阔,不再拘泥于教育者传授的“权威信息”,而是 更青睐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沟通观念 。但现阶段相 当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尚未及时转变沟通思想观 念,仍是向受教育者“灌输”知识,且建构平等师生关 系的意识还有待加强[2-5] 。沟通主体间的思想观念会 直接影响其沟通方法,沟通主体间观念上的不一致会 给有效沟通造成阻碍。

  2.沟通的语言交流存在障碍 。新的时代互联网飞 速发展,催生了网络语言,自媒体话语空间深入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语言 交流方式的差异性会影响沟通效果。教育者出于工作 性质,精力主要集中于教学与科研,对于网络语言、社 会舆情等的关注度没有受教育者高,因此在沟通过程 中无法抓住受教育者善用语言的特点,不易把握受教 育者语义的完整内容,进而易降低沟通主体间的语言 共识度。同时,沟通主体间关于沟通语言的使用能力和 组织表达能力不对等,会进一步加深语言交流障碍[6]。 这种因语言交流导致的沟通障碍,势必会造成沟通主 体间的隔阂。

  (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介体陈旧

  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沟通介体指沟通主体间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 教育沟通的内容和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来 看,其部分沟通内容及方法较为陈旧,已不适用当今 的需求。

  1.沟通内容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内容是具 有弹性且因时而变的 。时代、实践的变化发展致使人 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发生 变化,故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内容应在遵循社会主流 意识形态的基础上体现新的时代特点 。 同时,受教育 者的内在兴趣和需要也应是教育者选择沟通内容的 重要考虑因素。但是从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内 容来看,其多是传统内容,并未突显出时代特点,也没 有过多地涉及解决受教育者关注的具体问题的内容, 导致受教育者并未掌握相关技巧,以致沟通低效甚至 失效。

  2.沟通方法方面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 中,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本 质,同时受教育实际条件的限制,教育者更关注把适 宜的沟通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而容易忽视受教育者 的情绪体验和沟通方法。不当的沟通方法易导致沟通 过程僵化、形式性强、收效性差等结果 。当前,思想政 治教育者在沟通方式方法方面有待优化[7-8],多数教育 者不能灵活运用倾听沟通法、谈心沟通法、讨论沟通 法等多种沟通方法 。 同时,因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沟 通内容的重要载体,教育者还应注重自身的语言表达 能力和传递信息的方法,不能把沟通视为简单对话或 采用冷淡、命令的语气,而应与学生进行富有感情色 彩的积极对话。

  (三)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以沟通环境为基础,由沟通 主体进行良性互动和对话的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 沟通的重要场域,沟通环境的缺失会影响沟通有效性 的实现。

  1.心理环境方面 。新的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 生转变,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社会心理等发生重大 变化,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幸福和美好生活。心理环境 建设需要心理、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协调融合 。在当前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沟通的心理环境建设存在一定程 度的缺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沟通中多把科学理 论、正向价值观念等作为重心,不够关注受教育者的心 理能量投入程度与心理接纳态度,这容易使受教育者心 理呈抑制状态或消极状态,进一步产生不良情绪,从而阻 碍有效沟通的开展,甚至导致无效沟通 。反之,活跃开 放的心理环境可使各种心理因素形成合力,从心理上拉 近沟通双方的距离,最终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9]。

  2.现实环境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现实环境 是不同于精神层面的现实的物质环境,主要指社会环 境和物理环境 。在社会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主 体间的社会角色定位是影响沟通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当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角色关系 不平等的问题, 从而影响了沟通者的双向互动交流, 进而妨碍了实际问题的解决 。在物理环境中,不同物 理环境的营造会带给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不同的效果, 尤其是网络沟通环境 。网络沟通环境的虚拟性和复杂 性会带来很多难以想象的挑战,如出现在沟通过程中 隐藏真实想法、沟通过程中断等问题,这势必会阻碍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的实现。

1DE91087-F8CD-4d99-8815-513059C49E71.png

  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困境的突破

  (一)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主体理念

  1.沟通思维多样化 。沟通思维方式对沟通活动起 到规范、指导的作用。为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思想政 治教育沟通主体间应转变传统的沟通思维方式。一方 面,变对象性思维为主体性思维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 育沟通中,教育者往往采取对象性思维,把受教育者 看作被沟通、被改造的对象或客体,潜意识认为双方 在沟通中的关系不平等,进一步导致采用对象化的视 角和方式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主体性思维要求教育者 把教育对象视为沟通主体,二者应是“主体—主体”的 关系,并突显沟通参与者与周围事物之间积极交流对 话的现实需求,体现出沟通共同体民主平等的关系[10]。

  另一方面,变固定性思维为创设性思维 。思想政治教 育沟通的固定性思维主要指教育者把整个沟通活动 完全预设好,并较为刻板地遵照实行 。这种思维方式 可以确保教育过程的畅通、教学计划的完成,最大限 度地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但同时也限制了受教育者 独立思考的发散空间,且对突发的生成性问题没有准 备 。而创设性思维弥补了固定性思维的缺陷 。教育者 采用创设性思维时仍需要活动前的预设和准备,以保 证沟通内容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但在具体沟通过程 中,要注重激励、引导受教育者产生新思想,在不违背 根本教育宗旨的前提下尊重受教育者的差异性思考 和独特感悟,重视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性问题,从而彰 显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创造力。

  2.沟通关系双向化。“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 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沟通 关系是基于沟通主体间的人际关系、心理关系而不断 生成的一种创造性关系,在沟通活动中不可或缺 。传 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关系是单向化的,教育者处于权 威和支配地位,受教育者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这种 授受关系下,教育者通过沟通活动把一定的思想政治 理论信息单向度地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成了被 规范、被“灌输”的知识接收者,机械地复制和记忆教 育者传授的信息。这使得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被削 弱了主体意识和批判意识,致使沟通低效 。新的时代 沟通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宽容欣赏的 基础上,沟通主体间应是平等合作、双向互动的关系。 教育者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与受教育者一同 融入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双方智力、创造力、想 象力等,实现教学相长,同时要注重增强受教育者对 知识体系的建构力、对沟通内容的理解力,协助受教 育者自觉生成新思想、新观点。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介体

  1.丰富沟通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 育沟通的内容也应因时而新 。一方面,要遵循价值性 原则,丰富沟通内容,沟通内容应体现出时代价值、教 育价值、人文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社会历史 性, 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内容也应紧跟时代发展, 回应社会热点,结合最新时政,满足受教育者解决现 实问题的需要 。同时,虽然沟通的最终目的是教育、传 递科学理论思想,但此过程并非“冰冷”的,而是充满 了人文关怀 。对此,教育者要设身处地考虑受教育者 的实际状况,尊重、理解受教育者并根据受教育者存 在的思想、情感方面的问题选择沟通内容。另一方面,沟通内容的选择既要有共性,也要因人而异。教育者对 处于同一阶段的特定人群可选取共性的沟通内容,但 对于经历、思想、心态等不同的个体,则要提高沟通内 容的针对性,使沟通主体间情感相融、心理共振,从而 满足受教育者诉诸情感和获取真知的需要。

  2.改进沟通方法 。新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综 合运用多种沟通方法,以达到有效沟通的目标。其中, 谈心沟通法主要用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的个 别、典型问题,是最常用、最有针对性的沟通方法 。思 想政治教育者可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围绕典型问 题,及时与受教育者开诚布公地探讨沟通 。在运用谈 心沟通法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其一,做好前期准备。 教育者要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受教育者进行沟 通, 并在沟通前提前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与心理状 况、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这样在沟通中才能紧扣 目 标,不偏离主题,做到有的放矢。其二,选择适宜话题。 对于“谈心”这一方式而言,话题的选择十分重要 。教 育者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 要结合受教育者的经历、 兴趣、思想水平等实际情况,选择最佳话题谈心,以提 升教育实效性。其三,以情为先导。教育者首先要动之 以情,让受教育者感受到真切关心与爱护,再晓之以 理 。这样情理交融,方可真正以理服人。

  讨论沟通法适用于与较多受教育者同时进行沟 通。在运用此方法时需注意以下三点。其一,做好总体 把控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能够把控大局,事先明确讨 论主题和讨论目的,然后制定灵活合理的大致流程,在 讨论过程中能把控讨论的时长,并在尊重受教育者思 想碰撞交流的同时,保证不发生原则性思想错误或政 治错误。其二,积极倾听。讨论沟通是多沟通主体间的 活动,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参与讨论,还要耐心、 主动地倾听他人讨论,并予以积极回应。其三,注重语 言艺术 。不论是参与讨论发言还是倾听他人讨论,沟 通参与者都应注意自己的语言交流方式,要留意其他 沟通参与者的情绪变化和反馈状况,适时调整语言力 度、语气强弱、语速快慢,并可配合面部表情、交流内 容等,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以致降低沟通效果。

  演讲沟通法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围绕某一教育主 题,以演讲的形式与受教育者进行沟通 。此方法的运 用要求教育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演讲技 巧。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注意演讲内容的科学性与演 讲形式的艺术性相统一;另一方面,“演”与“讲”相结 合,以“演”的形式“讲”受教育者的所思所想,从而解 开其思想、心理困惑,达到教育目的。

  (三)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优质环境

  1.创设温馨和谐的沟通心理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 沟通的心理环境主要指沟通参与者的情绪情感等心 理状态,以及彼此相互接纳的状态 。在思想政治教育 沟通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情绪情感状态对沟通效果具 有重要影响。若教育对象带着饱满热情和积极心境投 入沟通过程,与教育者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畅所欲 言,信息转换过程顺畅,便可提升沟通的有效性 。反 之,若教育对象存在心理症结或某种思想问题,产生 自卑感和对教育者的排斥感,在沟通过程中便往往存 在消极逃避的心态,信息转换受阻,则沟通效果势必 大打折扣 。因此,创设温馨和谐的沟通心理环境,拉近沟通主体间的“心理距离”,可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 通的实现创设主观心理条件。

  要想创设优质的沟通心理环境,就要调动一切积 极心理因素,使之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 。其一,促 进受教育者认知发展 。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 把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引入正轨,使受教育者对沟通 持科学认知,消除与教育者沟通的困惑和疑虑,愿意 主动与教育者沟通交流并正确接纳自我,减少对思想 政治教育沟通的排斥感 。其二,引导受教育者情绪情 感发展 。在教育对象有科学认知的基础上,思想政治 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沟通过程中情绪情感的差异 性,以人育情、以境育情,创设易于引发受教育者积极 情绪情感且包含信任、互助、尊重等内容的情境 。其 三,锤炼受教育者心理意志 。强化教育对象积极心理 素质,不仅需要教育者的心理教育与疏导,还需磨炼 受教育者的心理意志,使其克服消极情绪干扰,以坚 强的心理意志迎难而上,积极地解决心理问题 。概言 之, 教育双方应在共同努力下整合一切积极因素,创 设相互尊重、彼此谅解、积极沟通的心理环境。

  2.创设民主平等的沟通现实环境 。具体包括社会 环境和物理环境 。在社会环境中,沟通主体间的社会 角色关系对有效沟通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传统思想 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往往处于权威地位,受教育者更 多地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因社会身份而决定的角色 定位,不利于实现有效沟通 。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想 政治教育者应主动破除这种角色定式,正视教育对 象的沟通需求,以平等 、平和的心态与教育对象沟 通,并以积极沟通态度与行为感染受教育者,营造轻 松愉悦的氛围,使信息更加畅通地传递。同时,教育对 象要尊重、信任教育者,并自觉发挥主动性,在有效沟 通的适当时机主动表达自身的沟通诉求,推动有效沟通的进行。

  物理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发生的重要场所, 分为现实的物理环境和虚拟的物理环境(即网络环 境) 。沟通参与者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有不同的沟通 体验,因此教育者要选择和创设优质情境 。教育者要 注重情景交融,选择宽松温馨的沟通情境。此外,随着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思想政 治教育沟通触角延伸到虚拟维度,网络沟通成为思想 政治教育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净化网络环境是 实现有效沟通的必然要求 。例如,当前多数高校都已 构建了本校的新媒体矩阵。在思政课上教师可合理使 用新媒体,创设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的沟通情境,满 足学生求新、求奇等心理,激发学生兴趣,这既能强化 课堂效果,又能根据学生反馈情况把握学生的心理、思 想状态,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 同时,学校可通过慕课、微课等新媒体教育方式,开设 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等课程,并根据学生反映的心理 问题及思想困惑,开展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另 外,教师还可通过学生常用的交流平台,把握学生的 思想动向、沟通需求等,并可与学生在线沟通交流。

  综上所述,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这一 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对思想政治 教育沟通过程和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从不同 角度入手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的困境,并提 出了针对性的突破路径,从而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有 效沟通的达成。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 .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2 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8.

  [2] 王仕民 .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2015.

  [3] 谷佳媚.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理论反思与建构[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14.

  [4] 胡小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策略[J]. 中学政治教学参 考,2021(29):87.

  [5] 朱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8):99.

  [6] 陈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探索实践[J].思想理论教 育导刊,2020(1):134- 136.

  [7] 王学俭,冯瑞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优化路径探析[J].湖北社 会科学,2018(11):174- 177.

  [8] 郑敬斌.系统化维度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全通道式沟通机制研 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81- 185.

  [9] 张浩.互动共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主体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 想教育,2016(3):36-38.

  [10] 谷佳媚.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有效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25(3):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