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教学实施策略 —— 以《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论文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教学实施策略 —— 以《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论文

7

2023-09-11 15:33:01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深度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将原有的认知结构迁移到新情境中再加工 的过程,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至关重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机械能守恒定律

  摘 要: 》深度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将原有的认知结构迁移到新情境中再加工 的过程,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至关重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机械能守恒定律一 节 内 容的学习为例,探究如何将深度学习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关键词: 深度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实施策略

  新课标明确要求在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 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深度学习”,不同于“浅层学 习”,它是基于理解的学习,深度学习者能够批判地 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将其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并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从而做出 决策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种逐步“内化”的过程 正是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过程.本文基 于深度学习理论,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八章 第四节《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探索如何高质高效地开展深度学习.

  1 通过实验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深度学习是一种具有主动性和批判性的学习方 式,它要求学习者在激活先前知识的基础上,对于所 获得的新知识进行有效的深度加工.是基于一定的 理论基础,再到情境认知,继而过渡到元认知的过 程.所以课堂上可以通过趣味实验,创设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物理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 动性和发展性.因此,本节课新课导入部分,设计如 下实验:

  实验 1: 装有小钢球的药丸壳沿杯壁下翻越来 越快,猜想: 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图 1)

  实验 2: 悬挂着的小球从紧贴杯壁处释放,摆回 时,看还能不能碰到杯壁? ( 图 2)

54CF5856-0D60-490c-831F-255BB696C4C1.png

  问题: 为什么每次小球摆到杯壁处都碰不到 杯壁?

  猜想: 小球过来时的动能太小了,如果小球的动 能没有减为零,它就会碰到杯壁.

  问题:为什么小球到来时的动能总为零呢? 有什么规律吗?

  猜想: 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小球的机械能有损 耗,所以总不能碰到杯壁; 若忽略空气阻力,小球摆 动过程中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总的机械能恒定不 变,小球就能碰到杯壁了.

  问题: 既然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守恒),那么 你知道哪些情况下机械能守恒吗?

  通过以上两个小实验,一方面帮助学生回忆动 能与势能相关知识,建立一定理论基础,同时,创设 新的物理情境,引发学生对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 转化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为 后面的深入学习做铺垫.

  2 问题链引导思维,注重知识的保持与迁移

  问题能够引发思考,而层层递进的问题链能够 促进学生更深入地进行高阶思维,引发深度学习.所 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问,巧于设问,且所设问 题要具有引导性、阶梯性和驱动性,帮助学生进行知 识的保持与迁移.因此,在本节课的理论分析部分, 通过二个过渡性的问题加上三个典型模型对机械能 守恒定律进行定量分析:

  模型 1: 物体只受重力时的机械能

  质量为 m 的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经过高度 h1 时速度为 v1.下落至高度 h2 处时速度为 v2.不计空 气阻力,分析物体由 h1 下落到 h2 过程中机械能的变 化(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

  结论: 物体只受重力时机械能守恒.

  问题 1: 物体除受重力还受其他力时,机械能守 恒吗? 猜想: 应该也守恒.

  模型 2: 物体除受重力之外还受其他力,但其他 力不做功

  光滑曲面下滑的小球,经过高度 h1 时速度为 v1.下滑至高度 h2 处时速度为 v2.不计空气阻力,分 析物体由 h1 下滑到 h2 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 学生自 主进行推导).

  结论: 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问题 2: 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只有重 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那么只有弹力做功时机械能 是否也守恒呢? 猜想: 一定也是守恒的.

  模型 3 : 系统内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

  水平面内的弹簧振子,简要分析系统弹性势能 与动能的相互转化,注意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的转 化是通过弹力做功实现的.

  结论: 在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条件下,物体系统的 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上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心,为了更好地推进学 生进行深度学习,笔者以层层推进的问题链为导向, 由浅入深,由简及繁,让学生从已学知识更好地迁移 到新知识的学习.三个模型看似条件越发苛刻,其实 是对机械能守恒定律从特殊到一般的推广,促进学 生的高阶思维,帮助学生利用一定的线索把相关体 系有机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方面大大提升学生对于 宏观知识的把握,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 维能力.

  3 启发学生自主总结和归纳,推进知识的再 建构

  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必须对所学内容具有较强 的宏观把握能力.而当前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 往追求知识的细枝末节,生怕遗漏一个考点,过于关 注考什么,而忽略了学生学什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也由于缺少自主消化和吸收新知识的时间,很少 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总结.这也是很多学生在当 前新高考模式下不能举 一 反三,继而畏惧创新题 型的原因.所 以 在 平 时 的 教 学 过 程 中,教 师 要 有 意识地启发学生及时总结和归纳,推进知识的再 建构. 因此,在上述模型 1 的推导过程中,笔者通 过以下两种方程表示,引导学生推出机械能守恒 定律的表达式:

E5B85CD2-AB47-4ecb-8795-D5BEB7180DF6.png

  表达式( 1) △Ek = -△EP, 这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为过程中物体动能的增加等于势能减小量, 反之亦然.

831B326F-B4FD-4fc9-BBF1-A0255B9AB6EF.png

  表达式( 2) Ek 1 + Ep 1 = Ek2 + Ep2.这是从能量守 恒的角度,认为物体运动过程中,初状态和末状态机 械能相等.

  同时,总结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 只有 重力或弹力做功( 自由落体,光滑曲面下滑小球,弹 簧振子等).

  该部分通过总结归纳,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定 律内容的同时形成所学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 成自我构建的过程,也为学生初步应用定律提供了 科学的方法.

  4 转变教学评价方式,让学生所学内容真正 “内化”

  深度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是自我导向的, 是学生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入理解,加 上批判性思维,继而不断的反思,最后将所学知识应 用于实践的过程.而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深 度学习理论下的教学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做题、解 题,应该更多地关注过程性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 程,同时关注学生的自我反思,让学生所学内容真正 “内化”.

  例如,本节课理论分析第一个实例结束后,笔者 给学生布置了分组实验,要求学生利用已有器材 ( 铁架台、打点计时器 <附纸带>、刻度尺、重锤) 设 计实验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这样就从理论推导和 实验验证两个方面对自由落体运动机械能守恒的结 论进行了深入而严密的分析.一方面把实验探究贯 穿到理论推导中,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另一方面,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也能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以便后续更 好地应用于实践.

  再如,当学生得出机械能守恒成立条件时,笔者 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下物体机械能守恒,而没有 直 接 展 示 生 活 情 境 让 学 生 判 断.这 样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能动性,也能关 注到更多真实场景下的实际结论,使后续教师教 学更具有 针 对 性. 同 时,学 生 在 思 考 讨 论 的 过 程 中,发散性思维也可以提升自我反思和 自我评估 的能力.

  最后,针对学生举出的生活实例,我又布置了两 个小任务留待学生课后自行解决,巩固学生对机械 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任务一: 新课开始时演示的小球碰杯实验,请大 家想出一个办法使小球总能碰到杯壁,并且听到敲 击的声响?

  任务二: 质量为 m 的运动员从一定高处自由下 落到蹦床上,试分析该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关系.

  ( 1) 系统涉及几种形式的能量?

  ( 2) 哪些力对运动员做了功?

  ( 3) 机械能是否守恒?

  ( 4) 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这样,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回 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物理学习从“外界灌输 式”变成“自我要求式”,促进以自我为需求的深度 学习.

  本节课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开展高中物 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四 种方式推进学生深度学习,从典型的物理情境出 发,总结出 科 学 的 结 论.这 只 是 深 度 学 习 理 论 用 于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案例,而深度学习作为高 中生学习物理行之有效的方式,值得我们更进一步地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雷向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探讨 [J].中学生数理化,2020( 10) : 62.

  [2] 傅竹伟.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探究[J].物理教师,2014.35( 4) : 6-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