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文化认同融入小学语文经典诗词教学的实施路径论文

文化认同融入小学语文经典诗词教学的实施路径论文

6

2023-08-15 08:53:39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文化认同应从学生抓起,让其在语文教育的培养、熏陶下,增强民族自豪感,并愿意为了国家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文主要论述文化认同的内涵,研究通过运用经典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祖国魅力、走近传统文化、延续古人智慧等方法,

  摘要:文化认同应从学生抓起,让其在语文教育的培养、熏陶下,增强民族自豪感,并愿意为了国家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文主要论述文化认同的内涵,研究通过运用经典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祖国魅力、走近传统文化、延续古人智慧等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文化认同;诗词教学;实施方法

  经典的诗词作品是促进学生茁壮成长的精神食粮。经典诗词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殊方式,一首精悍的诗词作品不仅展示了作者远超于常人的才华,其中也不乏对历史重大事件的记录,以及作者志存高远的思想。小学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经典诗词,让他们与作者进行“零距离”对话,不仅能够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还能加深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积淀的认识。

  一、文化认同的内涵

  文化认同是凝聚人心、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推动民族发展的神奇“大手”。对于文化认同,学术界普遍认为:它是生活在同一个区域内的群体情感归属的心理活动,是对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精神文化的认可。该理念最初是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他指出:文化认同对于民族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可以凝聚人心、增强国家实力。文化认同感深刻反映了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经济基础、政治情况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提高文化认同感能让个体紧紧依靠国家,是实现民族大团结的有效方法。

  二、文化认同融入小学语文经典诗词教学的实施方法

  基于小学语文经典诗词教学活动,可有效提升广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民族归属感。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国家,并愿意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贡献力量的前提条件是个体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将小学经典诗词教学与文化认同教育相互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诗词内容和知识的同时,提升文化认同感。

bf98ccae9cc5e33e02b6dbac5fa9a978.jpg

  1.诗词中感受祖国魅力,提升文化认同

  在小学的经典诗词作品之中,不乏赞誉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经典诗词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认同感,使其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感受古人笔下的情感、风光,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魅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诗词教学有明确的要求,根据要求,教师要明确结合小学生经典诗词教学,可促进学生达到以下目标:能够流利地诵读诗词歌赋,能够借助于现代化的工具书来解读诗词的字面意思,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山河的壮丽。

  通过提问,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词进行想象和描述,增强学生对诗词中祖国秀丽风景的理解和感受。例如,“谁能用通俗的语言说一说《山居秋暝》这首诗?”学生认真思考后举手回答:下过秋雨后的山林显得美丽、清新,明月出来后照在松树之间,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缓缓流过,这真是一幅绝美的山林秋景图。教师适时点拨:王维的作品历来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歌彰显了祖国山河的秀丽,而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成为文人墨客创作的源泉。在品味绝美山水诗的过程中,学生被王维的写作风格深深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认同感。为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很多学生当即表示要认真学习语文。

  通过欣赏特定词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祖国的魅力。“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一词一句皆是赞美大好河山。经典诗词是无数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值得当代的学生学习与传承,经典作品中往往也记录了祖国的风景、独特的风土人情,教师应巧妙借助科学的教学法,带领学生体会诗词的韵味,让他们高度认可中华优秀的文化,提升其文化认同感,以身为中国人而倍感骄傲。

  2.诗词中走近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认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写照。语文教材中的众多篇章,皆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色彩。因而,在教学新课时,教师应注重精讲经典内容,带领学生深度学习,深入解读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让他们“对话古人”的同时学习文明礼仪,了解特殊时代下的社会风气、民俗民情,通过学习诗词提升文化认同感,从多种视角认识自己的祖国、学习优秀传统的文化。

  在教学王安石的《元日》时,教师打开PPT展示春节的图片,待学生认真赏析过后,请他们说一说春节的习俗。由于学生有过春节的经验,能够引发他们热烈的讨论:春节的时候要去亲朋好友家里拜年,大家相互祝福、共享节日的喜悦;春节要放烟花爆竹,这种习俗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景,希望能让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吉祥如意。语文课学生在讨论中分享各自的观点,感受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习俗,课堂上便可充满浓郁的“年味”。诗词教学融合传统文化既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又让学生更加认同大家相同的文化。

  经典诗词将很多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其中,描写时多语句优美、对仗平整,极具美感,组织学生系统学习经典诗词能促使他们成为有学识之人,当知识积攒到一定程度时,便可上升为文化认同。在小学经典诗词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带领学生了解、走近传统文化,让其感受文化魅力,进而高度认可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激发他们为国家建设、发展贡献力量的愿望。

  3.诗词中延续古人智慧,提升文化认同

  在经典诗词作品中,丰富多样的内容、充沛的情感及精选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读者,其中记录的民俗风情与自然美景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一首优秀的诗词作品蕴藏着古人的智慧,作者往往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百态。让新时代的小学生学习经典诗词,是为了引导他们延续、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古人的智慧,让其认同自己的民族与国家,将自身与国家命运融合在一起。

  范仲淹的一首《江上渔者》既体现了鲈鱼的味美,也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五言古诗字数精练,但字字珍贵皆有深意。在古诗讲解的过程中,教师点出作者写作手法的高超,并鼓励学生反复朗读、揣摩写作方法的独到之处,让他们在品读作品时既感受“美”,又能高度认同古代诗词在文学领域中的价值。经过品味后学生发现:作者的智慧不仅与想象能力有关,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文学作品的创作要像前辈那样,既要大胆想象,又要细致观察日常生活。

  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可以实现各民族间的相互认同、相互尊重,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经典诗词教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让他们深刻感受诗人所处的环境,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特殊情感,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作品中的亮点,高度认可祖国的文化,并激发他们创作艺术作品的热情。

  三、结语

  中国的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是语文教育的宝库。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需巧妙地将文化认同融入经典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受影响、长智慧,对祖国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并愿意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刘彩霞.探求以诗词为主的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7(36):249.

  [2]严淑萍.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D].集美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