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论文

2023-08-09 08:54:50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教师教学文言文时要整体把握,将三年级至六年级所有选文看作一个阶梯式的系列,精准定位教学目标,采取前勾后连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原有的知识,充分利用课后习题,灵活施教。
摘要:教师教学文言文时要整体把握,将三年级至六年级所有选文看作一个阶梯式的系列,精准定位教学目标,采取前勾后连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原有的知识,充分利用课后习题,灵活施教。本文结合陶行知教育理论,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方面对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进行探索。
关键词:文言教学;整体把握;前勾后连
优秀的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教师要钻研学科整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特点及各年级间教材的衔接关系,关注教材的前后联系,通盘考虑文言文的教育价值,从整体上把握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灵活施教,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一、整体把握,精准定位
纵观统编版教材,文言文分散在八个学期,三年级上下册各安排一篇,从四年级开始,每学期安排两篇。这些选文有以下共同点:第一,篇幅短小。选文的篇幅较短,长则一两百字,短则几十字。第二,语言浅近。选文的语言不晦涩,是比较纯熟的文言,适合小学生阅读。第三,具有立德树人的功能。选文蕴藏着正能量,都是渗透思想教育的好素材。《司马光》教育学生临危不乱,机智处理问题;《精卫填海》让学生懂得坚韧与执着;《少年中国说》激励中国少年发愤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附着在这些故事上的修身之道、治学之理、强国之梦,是中华文化的基因。
从册次、课题、教学定位三个方面对三年级至六年级文言文进行梳理,可以发现:选文内容较为浅显,易诵读理解。三、四年级,以及五年级下册所选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故事,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避免产生畏难情绪。随着学段升高,选文篇幅略有加长,阅读难度略有提升,教学定位也相应提高。如朗读方面,三年级上下册的要求就有所不同,三年级上册要求学生跟着教师朗读课文,三年级下册则是学生自己把课文读通顺。从理解课文方面来看,三年级上册要求学生借助注释明白课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三年级下册则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这体现了从扶到放、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这样的编排体系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吻合。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定位,切忌盲目拔高要求。
统编版教材不仅加强不同年段、不同册之间的纵向联系,还着力加强单元整体的横向联系,使各板块之间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要立足单元整体,整合教学。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主题编排了《精卫填海》等四篇神话故事,单元各部分关联性强。“快乐读书吧”不仅推荐了中外经典神话故事,还提示了阅读方法。教学《精卫填海》时,可以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课堂伊始,教师带着学生玩“看图猜神话故事”的游戏,既复习已学神话《大禹治水》《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又为引出《山海经》做铺垫。学完课文,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教师趁热打铁,鼓励学生阅读神话故事,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基于“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内涵,可以看出统编版教材所选择的神话故事,具有较强的生活性,蕴含的道理源于古代民间传说,以此理论为切入点,将神话故事的内涵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如教学《精卫填海》一课,教师抓住“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话中的“常”字,采用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方式,从一天当中不同时间点、不同季节入手让学生补白,“早上天还没亮、中午烈日炎炎、晚上繁星点点、夏天电闪雷鸣……”,引导学生走近精卫,走进精卫的内心,体会精卫坚持不懈的品质,接着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东海和精卫的对话,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精卫契而不舍的形象已经印在他们心中。此时联系以往学过的神话故事—《大禹治水》《盘古开天地》,让学生发现相同点,发现隐藏在神话故事中的共同之处:歌颂古代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抗争精神。
对于小学课堂教学而言,整体把握还可以从大单元教学入手,不仅可以利用课堂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从而使其体会到文言文中的人生哲理,有利于丰富其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应该发挥大单元教学模式的优势,深度挖掘文言文的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够在阅读学习之中感悟文字所传递的情感与信息。以统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为例。“科学的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是本单元的导语。该单元所包括的文言文有两篇,即《学弈》《两小儿辩日》;现代文阅读,即《他们那是多有趣啊》《真理诞生100个号之后》《表里的生物》;语言表达类型的课文,即《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口语交际:辩论》。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对教学活动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具体而言:第一,通过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如何用具体事例对观点进行说明的;第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学习写一写科幻故事。
对于文言文教学而言,从整体把握出发,尝试大单元教学,这是对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创新。因此,在构建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
验、认知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入手,挖掘文言文中蕴含的科学优势,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明白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现代文,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明白科学知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此外,可以结合“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开展口语交际活动,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对科学技术以及科学现象的看法。通过这样的大单元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达成单元教学活动目标,而且能够让学生对文言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纠结于字、词、句、段的联系,而是逐渐形成全面学习、全面观察的意识,并能够找到不同文体的共性,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前勾后连,灵活施教
“前勾”是指教师教学文言文时,引导学生联系原有的知识,将学生的“前理解”与文言文嫁接起来;“后连”是指充分利用课后习题,以习题带动教学。
第一,前勾:联系原有知识。“教学做合一”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原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学习。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文言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从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入手,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做好铺垫。例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时,教师先出示课文插图,学生马上想起之前读过的“司马光砸缸”故事。教师在课件上同时呈现故事的现代文和文言文,通过阅读比较,学生直观感受到文言文篇幅短小的特点,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后,通过文白对读,架起现代文通往文言文的桥梁,降低文言文的理解难度,化难为易,互为观照,互为支撑。学完本文,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学生明白了在危急关头,要冷静、沉着,才能想出对策解决问题。接着,教师顺势引导: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做?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如何处理紧急事故。有一次课间休息,两个同学在走廊发生碰撞,看到同学受伤,他们赶紧送他去医务室,并告知老师。通过这件事例,教师看到了学生的成长,看到了“教学做合一”的具体体现。
第二,后连:利用课后习题。课后习题是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集中体现。教师要用心解读课后习题,理解编者意图,紧扣课后习题,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目标。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教材通过课后习题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如朗读方面,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要求其正确跟读课文。四年级时,可以由教师范读,学生尝试画出节奏,读好句子停顿。五年级时,则请学生尝试朗读,教师重点检查难读的句子。课后习题的编排再次体现从易到难、从扶到放的教学定位。
课后习题就是教学的方向标。教师要围绕课后习题精心设计教学,对课堂上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都要心中有数。如《司马光》一文的课后习题有三道:一是跟着教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二是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三是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第一道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第二道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讲故事,不是逐字逐句或全文翻译,只要明白课文大意即可。第三道意在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和现代文的不同,在交流中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学习兴趣。针对第一道习题,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流程:第一,读准字音。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再请一位学生朗读。教师根据存在的不足,教学生字“瓮”“迸”及多音字“没”,然后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检验是否读正确。第二,读好停顿。请学生竖起耳朵听教师读课文,再让他们跟着教师读。刚开始,教师读得较慢,强调停顿处,学生跟读。接着,教师用正常语速范读,读出恰当的停顿,学生跟读。然后,师生合作读课文,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在教师的示范下,保证大部分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三,指导背诵。在疏通语句意思后,学生跟着教师再读课文。教师说句意,学生答出相应句子,以此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况。教师指导背诵时,改变文字排版样式练习背诵,让学生看板书、插图背诵,引导学生多次练习,边读边加深对文本的感受,熟读成诵,习得语感。教师巧妙运用课后习题,有效落实教学目标,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结语
教学文言文时,教师需要对陶行知教育理论进行研究,以此为基础,整体把握教材内容之间的纵横联系,借鉴学生原有知识,利用课后习题,有效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喜欢文言文,学好文言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教育之特质[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5-26.
[2]田小秋.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三层进阶[J].小学教学设计,2020(12):55-56.
[3]朱文君.文白对读打通语文学习的“任督二脉”[J].小学教学设计,2020(3):15-18.
[4]潘爱珍.紧扣课后习题落实单元语文要素[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3):3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