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中小学教学评价机制现状及改进措施初探论文

中小学教学评价机制现状及改进措施初探论文

17

2023-07-05 13:38:40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文章基于中小学教学评价机制现状及改进措施展开相关研究,分析当前中小学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即评价制度所关注的主体存在片面性,评价体系不太完善等,探讨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不同的主体层面进一步地完善中小学评价机制的措施。

  摘要:文章基于中小学教学评价机制现状及改进措施展开相关研究,分析当前中小学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即评价制度所关注的主体存在片面性,评价体系不太完善等,探讨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不同的主体层面进一步地完善中小学评价机制的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教学;评价机制;改进措施

  当前,我国中小学所施行的评价制度及其标准过度地关注选拔功能,而忽略了在激励和提高学生能力方面的功能;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另外,现有的中小学教育未能构建起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等主体在内的评价制度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多元化发展。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制约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当前中小学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1.评价制度所关注的主体存在着片面性

  当下,中小学评价的主体主要涉及学校、教师和学生。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评价职能大都是由家长代劳,其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对于教师而言,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注重基础性教育的中小学而言,教师自身的素质及其专业水平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对于中小学生产生的是影响极其深远的,甚至有可能影响其一生。因此,在评价中小学教育时,理应关注到教师群体的状况。但在中小学评价的实际操作中,上级评价单位的行政色彩稍显浓厚,制约了教师评价作用的最大化发挥。对于学校而言,其是培养中小学生重要场所,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平台。学校为师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外部环境,并对学生进行直接的评价。目前的现状是,我国的教学评价主体存在缺位现象,主体界定流于形式,也影响了学校评价作用的有效发挥。

  2.评价制度体系并不完善

  教育的质量最终需要通过学生的综合成绩来体现,脱离学生,教学质量的评价纯属无稽之谈。但在笔者看来,评价标准难以用数字进行衡量,使得评价结论可能受主观意愿的影响而改变。当下,国内的中小学教学评价机制仍然围绕着终结性评价展开,即过于重视中小学教育培养的结果而忽略评价的整个过程。同时,目前主要采用评定或是等级的区分方式,其主要的功能在于选拔人才,而忽略了倾向于提高与激励功能的形成性评价。

  另外,当前中小学综合素养评价并未构建起完备的结构和体系。在中小学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在整个中小学教育评价机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以往单一且机械化的纸笔检测方式在国内中小学教学评价机制体系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评价方式并不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为提高教学的质量只需要提高升学率即可,从而造成大多数学校过度关注学生的成绩,重点培养成绩突出的学生群体,其结果是将学生变为考试的“机器”。此外,一些办学规模较小的中小学校内,外部评价监督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这样的教学评价结果难免有失公正;学校在评价时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造成形成性评价被忽视,从而无法为学校今后教学方向和学生培养策略的调整提供有用的过程性资料。

微信截图_20230704151859.png

  二、中小学教学评价机制改进措施初探

  1.通过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同的学生在个性与特长上存在差异性。因而,在树立评价机制体系的目标时,应围绕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评价主体及其方式的多元化”这一中心展开。具体而言,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还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五育并举”。此外,评价的目标在于培育学生崇高的爱国情操与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能力,指引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评价的内容主要关注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参与性、互动性的重要性,将自评和他评结合,包括学生对自我的评价、不同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以及社区的评价等。评价的实施方式主要采用流程、诊断以及概括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校要基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结合本学校的办学宗旨,建立健全评价机制系统,对评价的内容加以补充,构建起包括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区等多个主体的评价体系,给学生创造学习和展示自我的空间,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在自主学习、劳动实践以及生活自理等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特长和闪光点,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全面发展。

  2.通过明确教师主导地位构建更加科学的评价机制

  在培养学生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会对学生学习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不仅应该有意识地凸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还应该持续性地建立健全教师综合素养的评价机制。评价的指标应涉及教师的道德素养、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作业反馈状况等方面,重点聚焦于教师的道德品质及其教学能力。此外,教师的评价要具有智慧性,要尽量使用积极的、正面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和关爱。教师给学生的评语要及时、有创新性,最好能引发学生的共鸣,以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方式和评价机制。

  3.通过健全评价监督机制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对学校而言,在构建推动学校发展的评价系统方面,通常涉及基础性因素、发展性因素及教学质量因素。中小学评价通常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以及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最主要的评价方式为学校的自评,学校评价参与成员基本是学校相关者,各个相关主体之间基本都存在利益上的观念,导致在学校教育评价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全程的监督,很容易造成学校评价为“寻利”所绑架,使评价缺乏有效性。因此学校应基于评价标准,邀请教师、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整个过程,通过加强评价监督机制建设、完善评价监管主体、加强监管过程的连续性等措施,形成内外部相结合的监督机制。这样,学校的教学评价才会更加科学、精准、高效,构建起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构建科学的中小学评价机制,对推行全面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实事求是,直面现状,从学校、教师、学生这三个层面出发,积极探索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评价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陈金芳.新时期中小学考试改革、教学改革动态与应对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34(9):1-2.

  [2]吴全华.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的基本取向[J].当代教育科学,2021(7):75-80.

  [3]赵德成.中小学学生评价改革的思路与建议[J].人民教育,2021(8):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