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研及对策思考论文

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研及对策思考论文

3

2023-06-21 13:49:04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为了解决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文章首先调研了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然后分析了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了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摘要:为了解决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文章首先调研了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然后分析了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了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就业形势将延续总体平稳态势,稳定就业仍然被摆在突出位置[1]。随着当前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很多医学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开始开设非医专业,使学科结构不断完善。但在非医专业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因经验不足、资源有限等,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非医专业学生的培养、学科建设、就业发展。本文通过对非医专业学生开展调研,了解此类学生就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从而寻求合理有效的对策,以提高非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加其就业机会。

  一、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研

  本研究采用问卷式调研方法,面向成都某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智能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健康服务与管理、应用心理学六个非医专业的2018级至2022级学生,从专业选择意愿、专业特色了解、职业定位、就业方向及就业率等方面设置调研问卷的内容,共发放调研问卷400份,收回问卷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50份。通过统计整合问卷数据,显示结果如下。

  (一)非医专业学生同质化严重,就业竞争激烈

  据统计,以上六个非医专业的培养定位方向、学科课程、职业领域等高度相似,同质化现象明显。由于招生年份相近,非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意向单位、就业领域、就业岗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使得非医专业毕业生不仅要与综合类大学类似专业的毕业生竞争,还要与医学院校类似专业的毕业生竞争,就业竞争由此进入“白热化”阶段[2]。

  (二)非医专业就业率普遍低于医学专业

  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的整体就业率普遍低于医学专业学生。经过研究对比可以发现,近4年该校毕业生有11 422名,其中非医专业毕业生有1 592名,占总人数的13.94%。其就业行业主要选择辅助卫生行业(占52.9%)、批发零售行业(占20.2%)。而且调研结果显示,对未来就业有明确目标的学生仅占3.0%,就业方向、岗位迷茫的学生占47.0%,有大致就业方向的学生占50.0%。根据专业不同,非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普遍在64.9%~96.2%,相较而言,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普遍在76.5%~100.0%,这些数据也在不同程度上说明了此学校非医专业学生与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非医专业就业岗位不足,对口率低

  因学习课程内容宽泛、深度有限,且专业性质不同于其他专业,导致非医专业学生毕业所签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率相差比较大。与医学专业相比,非医专业存在技术要求略低,工作可替代性强,专业优势不突出等问题,加之企业、社会给予此类人才提供的岗位较少,从而影响了该类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

  (四)非医专业学生就业后竞争力不足,工作难度大

  资料显示,从学位授予来看,非医专业学生大多被授予管理学、工学、理学学士学位。从就业岗位及方向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在医疗机构、预防保健机构、医药卫生行政部门等从事管理工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主要在政府信息管理部门、事业单位的信息中心、企业的信息管理部门、计算机行业等从事相关工作;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各种养老机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单位工作;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在大型综合性医院、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与智能医学相关的工作;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则在医院配合医护人员从事医疗设备的操作、保养、管理和维修工作,同时也会在医疗器械企事业单位承担产品的开发、制造、营销和管理等工作。

  因此,从上述五个非医专业学生毕业主要从业领域来看,非医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稳定性较差,且大多在大中企业、民营私营就业,跳槽、换岗、换单位情况频出。从刚毕业与毕业5年后的相关调研中可以发现,毕业5年后,在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方面,非医专业毕业生的整体状况都与医学专业毕业生拉开了较大差距。

  二、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非医专业特色不够突出

  当前,很多医学院校的非医专业在整体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专业特色不突出、优势不明显的问题,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非医专业学生毕业就业。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医学院校在向综合性大学迈进时,在较短时间内设立了多个非医专业,以达到学校整体专业设置广泛的目的,但这些非医专业由于建立时间晚,学科基础相对薄弱,还没有形成体系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也缺乏足够的市场调研,这就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了企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从而增加了学生对口就业难度。

  (二)部分非医专业生源质量不高

  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因为第一志愿录取率低而被调剂补录的,其对录取专业缺乏全面且深入的认识,从而影响了非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剖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与其他综合性院校相比,非医专业作为医学院校的非主流专业,缺乏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二是专业建设不够完备,非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该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导致缺乏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三是学生在报考志愿时缺乏专业引导,对学校及专业的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毕业后就业成本增加,就业难度大。

  (三)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且实践能力不强

  我国提出深入围绕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农科“四新”建设,走好人才培养之路,在育人水平上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但就目前非医专业师资匹配均衡与否而言,由于青年教师居多,且大部分以前是单纯从事管理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等某一单一专业领域教学工作的教师,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易从专业角度出发,将非医各个专业分为管理方向、计算机等方向,从而造成理解上的模糊,导致教学出现偏差。另外,在国家大力支持培养创新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背景下,高校也要求教师既要完成专业课程的教授,还要不断学习研究具有创新性的教育课程体系,这使发展得还不够成熟的非医专业背负了更大的压力,影响到非医专业教师个人成长及教授课程的效果。

  (四)非医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不平衡且学生专业认同感较低

  由于医学院校大部分非医专业开设的时间比较晚,办学经验较少,在课程设置、学生培养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故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需要比较长的时间[3]。在具体的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因缺乏合理性,非医专业很难实现原本学校设计的人才培养计划。因此,非医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与定位更加模糊,就业择业方向摇摆不定,从而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在专业理论授课与实践课程比例分配方面,部分非医专业安排的实践课程一般仅限于大四年级的毕业实习阶段,并没有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专门的实践课程,导致有些学生会以应付考试、完成学业为目标,也有部分认真学习的学生因缺乏实践机会而对知识内容把握不牢固,这既挫伤了其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降低了其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加之学校在就业择业方面欠缺成熟的指导与培训,与社会企业缺乏深入的联系与沟通,这些问题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非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导致缺乏竞争优势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目标工作岗位,进而难以立足于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

  (五)非医专业学生自我评价不够客观全面

  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对专业认知不足,缺少对个人职业兴趣的培养,专业知识水平及能力有限,不能端正学习态度与未来的就业观念,且在未来就业择业时较为极端,可能过于自信或过于悲观。另外,很多学生因受错误就业观念的影响,在实际就业过程中缺乏精确的判断与引导,没有考虑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就业,而是盲目跟风与攀比,将就业择业标准定位得不切实际,导致就业结构失衡,就业压力增大,就业难度增加。

  (六)社会对非医专业学生存在偏见与误解

  首先,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资源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及医药行业,而社会大中型企业、医疗机构也都倾向于招收医学院校医学专业的学生,对非医专业学生的需求较少,因此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大部分就业于民营、私企等单位。相比医学专业学生,其工作不够稳定。其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对医学院校培养的非医专业学生认可度不高,相同学历、相同专业毕业的学生,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录用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同等学力的毕业生。最后,很多用人单位因对医学院校非医专业的认识、理解得不够透彻,对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带有误解与偏见,简单地认为非医专业也与临床或医学密切相关,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就对非医专业学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0103fc600e25ca11013e39915ce801.jpg@1280w_1l_2o_100sh.jpg

  三、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提高非医专业特色建设水平

  医学院校要提升非医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举措之一就是要不断提升非医专业教育质量,加强专业特色品牌建设,扩大学校非医专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使社会企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机构支持与认可本专业培养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从而增加非医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这样才能既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又满足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这不仅要突出学校特色发展,而且还要发挥医学院校的背景优势,从而使学生在择业就业时的目标更加清晰明确,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1.完善非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医学院校应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三位一体”的长效化人才培养机制。具体要以专业特色为基础,结合时代需求探索本专业基础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方式的活动展示、职业体验、就业展望等对大学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并贯穿大学学习生涯,将就业教育、行业动态、就业形势等内容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教育活动,提高专业基础教育与实践能力,从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切实有效的培养方案,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以华南某医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该学院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4],每年选拔30~60名学生进行校企院三方联合培养,采用“3+1”培养模式,即在学校完成3年的基础及专业基础教学工作,在企业和医院完成1年的专业课程、课程设计、实践课程、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答辩等教学工作。通过利用学校、企业、医院三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并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和医院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培养能满足企业与医院需求的高素质合格创新型人才[5-6]。

  2.优化非医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医学院校在建设发展非医专业过程中,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有选择性地在一些非医学专业与医学专业之间建立合理、有效的联系,帮助学生将医学基础知识真正渗透到专业课程学习与应用中[7]。首先,在现有的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专业发展,继续优化课程体系。其次,因专业性质不同于医学专业,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更多的是在大四上学期实习阶段完成,即医学院校没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安排详尽的实践课程体系,因此在非医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中,应考虑采用多元化、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实训实战等形式,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更加专业化的实训、调研、招聘等系列活动,形成校内校外协同发展,并以课题与问题为核心的实战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完整地参加学习与训练,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意识,提高学生择业就业的实战能力。最后,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将“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按专业的不同方向设置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更有利的成才条件、更自由的发展空间,以提高非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8]。

  3.强化非医专业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为进一步完善非医专业教师的综合知识体系,使教师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医学院校要在非医专业建设过程中构建具有可行性的、科学的、系统的教师培训及反馈评价体系[9]。通过有针对性的分析,找到非医专业各个方向教师需要弥补的短板,科学展开学习培养,系统性地完善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教育教学体系,从而达到高效率的师资培养效果。一方面,加强非医专业背景教师的临床知识体系构建,培养其临床思维;另一方面,鼓励非医专业教师深入社会企事业单位、医药企业等,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的最前沿消息,开展时效性、操作性强的实战训练,从而提高教师的实战实训能力,为其之后的专业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促使非医专业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就业策略。医学院校为实现专业间的协调发展,在向综合性大学迈进的过程中,可促使非医专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就业战略,跟企业开展多元化、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学校应抓稳抓牢就业市场,深入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指标,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跟不同性质的单位、机构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共建人才培养体系、共建专业实习实训教师队伍、共建科研合作平台等,展开校企学生培养的无缝对接,强化协同育人,打造一种有效的、可持续的非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校企双方的需求,从而实现共赢。

  (二)建立非医专业学生个人评价体系

  1.树立正确就业观念。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对此,非医专业学生应该认清当前本专业的就业形势,结合个人实际,有针对性地择业就业,转变传统就业理念,即改变非医院、事业单位不就业的错误观念,避免不切实际、盲目性选择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作为一名有医学背景的非医专业学生,要做到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己,学会主动适应且正确地面对社会上就业要面临的竞争压力;其次,学校可以建立本专业校友群,鼓励学生多在群内与已毕业的师兄师姐交流,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形势,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地规划好未来职业定位;最后,在引导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紧密结合社会及市场的需求,将个人理想、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争取早日实现稳定就业。

  2.提高专业认同感。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非医专业学生应该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就业挑战,从心理上接受所学专业,提高专业认同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专业学习与探索,并使自己成为专业的杰出人才[10]。在专业提升方面,大学生应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尤其要侧重于自我实践能力的提升,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11]。

  (三)提高社会对非医专业关注度与认可度

  1.搭建系统规范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为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可以在区域范围内,根据未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大数据推测,通过构建完备系统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开设非医专业的医学院校、就业单位及大学生提供官方就业服务平台,并传输专业、可靠的岗位聘用、就业数据作为支持,确保高校与市场间的人才供需能够基本匹配[12]。

  2.多途径增加就业岗位。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都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各阶层也应关注并帮助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政府、企事业单位、医药领域相关机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就业岗位,拓宽非医专业学生就业口径及择业范围,积极储备各个层次的优秀人才,结合专业特色、企业发展需求及市场环境走向,增加相应职能部门,从而为非医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13]。

  3.积极引导舆论导向,消除偏见与误解。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比较低,人们普遍存在一定的偏见与误解,这是因为社会对医学院校非医专业认知不够、了解不够透彻,从而导致对其能力不信任、不认可,最终给非医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了负面影响,也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针对这样的情况,需要社会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加强与区域内高校的沟通与联系,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导向,推广宣传优秀非医专业学生典型案例,给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提供公平、平等的就业机会,避免因偏见与误解造成学生就业受阻等方面的问题。

  综上所述,提升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就业率,需要个人、学校、社会共同关注,并适时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与稳定的就业机会,让人才充分发挥交叉学科优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EB/OL].(2022-03-12)[2022-08-20].https:/ww.sc.gov.cn/10462/13241/2022/3/12/0b5f4624aacf4322a0ad3c557bb6d10d.shtml.

  [2]李云凤.地方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广西4所本科医学院校的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2019(32):189-190.

  [3]李永宁,宋超.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就业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J].智库时代,2021(22):169-171.

  [4]温晓年.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探析:以华南某医科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51):101-102.

  [5]刘金成.医学院校精神医学专业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探析[J].才智,2018(8):129.

  [6]李芸,罗桢妮.广东省某医科大学非医学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6,29(8):104-106,110.

  [7]李想.浅析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与提升[J].卫生职业教育,2018(9)25-27.

  [8]陈炳权,廖云峰.医学院校非医学生就业的困惑及对策[J].南方刊论,2009(6):83-84.

  [9]杜华丽,刘晓燕,李晓宇,等.基于OBE的医学院校非医学背景教师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40):337-338.

  [10]吴媛媛.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16(28):188.

  [11]房扬.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观的培育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2(4):99-101.

  [12]郭宗怡.高校大学生就业行为决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2.

  [13]雷鸣.云南省医学类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实证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