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有效性教学探析论文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有效性教学探析论文

4

2023-06-14 13:59:52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传统的高中作文教学已难以真正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求。在现代化教学模式下,只有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地表达,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故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高效作文教学策略进行了课堂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传统的高中作文教学已难以真正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求。在现代化教学模式下,只有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地表达,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故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高效作文教学策略进行了课堂实践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学策略;思维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深感作文对学生的重要性,也着实感受到了作文教学的难度,正如江苏省特级教师蔡伟所说:“写作教学依然是语文界公认的教学难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学生害怕写作,教师怕教写作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变。大面积提高写作教学质量,依然是水中花,镜中月。”那么,如何让水中花成为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嫩蕊凝珠,着粉裳翠裙,散沁人芬芳莲花,在文字的大观园中绽放异彩呢?从教15年来,笔者在作文教学领域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认为作文教学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学生缺少写作兴趣,缺乏写作思维能力。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治学的三种境界,笔者把这三种境界运用于作文教学中,颇为有效。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明确作文教学目标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从短期现实的角度来看,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应对高考,高考作文命题和发展方向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面镜子,它推动并制约着高中作文教学的发展和变革,所以高考作文这个指挥棒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如果单纯为了高考而模式化地进行作文训练,势必造成学生思维局限、观点狭隘,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态度,从而失去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对写作的热爱。

  笔者曾于两年前,在高一年级开学初,做过一次关于作文写作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令笔者的心情十分沉重,其中50%的学生表示写作文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44%的学生写作文时编造故事,言不由衷,为文造情,满文假话、空话、套话。学生写得乏味,教师批改得疲惫。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学生怕写作文,是因为心中无事,笔下无话,每次写作文都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也难觅一词半句。

  为此笔者开展了一次“我与我的作文”师生座谈会。座谈会上,一名学生的一句话刺痛了在场的每一位语文教师:“我认为写作文并不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它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和冰冷的分数的组合。”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兴趣的创造和发展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没有兴趣,没有热爱,怎么写出具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的文章呢?学习应该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果学生带着不情愿甚至反感情绪进行作文写作,那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反观我们师者,是否把分数作为写作的唯一评价标尺?如果是的话,那么这种冷冰冰的教学如何让学生“言由心生”呢?笔者呼吁,这种模式化的作文教学应休矣!

  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能力是学生一辈子要受用的一种能力,是他们安身立命,求得生存发展的一种能力。”教育,就是为育而教,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教育说到底是“人”的教育,不是“工具”的教育、“分数”的教育。作文教学同样如此。写作就是用自己独特的言语创造生命的价值,彰显人生的价值。作文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培育言语生命意识”。

0103fc600e25ca11013e39915ce801.jpg@1280w_1l_2o_100sh.jpg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审视作文教学现状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是学生诵读、涵咏、感悟、积累的过程,绝不仅仅是几本教材就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同理,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指导和训练就能达到目的的,要激发学生用心热爱,为之思索,为之思辨,为之笔耕不辍。

  1978年,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人民日报》撰文发问:“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叔湘之问”迫使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刻地反思: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高耗低效,收效甚微?为什么我们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蜗行牛步,了无长进?对于作文教学的困境,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作文教学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教师在讲授作文时,几乎都是从报刊、网络资源等多种渠道进行信息整合,没有一脉相承的体系。虽然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比之前的语文教材有了很大改进,强化了教材中的写作训练,例如,新诗、小说、新闻议论片段的写作练习。然而仍然缺乏序列性,缺乏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没有作文材料审题步骤的练习,没有写作提纲的练习,没有思维导图的练习,对学生写作的指导仍有欠缺。在学生的知识储备中,作文没有从文体、结构、手法、语言等方面体系框架的建构,就好比盖一座房子,砖头、檀木、窗、门等材料都在地上七零八散地放着,却没有施工图可以用来参考和指导。

  其次,教师对作文的选题、文体、训练方式和讲评形式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真正提高。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为:教师出题目—学生写作文—教师批改—教师引用几篇范文讲评。这种方式对于被讲评的同学来说有帮助,对于其他同学帮助并不大。尤其教师选题大多根据自己研究高考的实践经验,缺乏情感的渗入,也不切合本班学情,多为同类型题目的反复训练,导致学生思想僵化,缺乏灵气、缺乏生气、缺乏真情。

  教师应如何走出困境,重塑高效作文教学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做过一些尝试,例如,每天给学生展示一篇优秀范文,让学生大声朗读并尝试模仿;用《审题立意通关》中的材料进行反复审题训练;为学生找来名言警句和精彩文段进行摘抄、背诵,然而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不高涨,作文水平也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实践高效作文教学策略

  《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明一篇文章的完成是从情到言,从言到嗟叹,到咏歌,一直到最后手舞足蹈的过程。可见写成一篇文章实为不易。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对写作文有热情、有欲望,并且在完成一篇作文后大有手舞足蹈、欣喜若狂之感呢?

  (一)结合语文教材,培养思辨能力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重点在于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和表达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辨思维的培养。

  讲解《哦,香雪》一课时,笔者这样设置课后作业:“有人说,香雪不喜欢她父亲亲手做的‘小木盒’,而是用她娘辛苦攒下的40个鸡蛋换了一个铅笔盒,是虚荣心的表现,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有人说,换铅笔盒的‘历险’正是小说的重点和高潮,意味着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不可抗拒的魅力,是乡村社会走向开放的起点。对此,你更赞同哪种观点?写一篇小作文来说明。”通过对比论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对教材精读、细读、深入挖掘,理性地论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讲解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芣苢》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三篇译文,分别是陈子展的译文、余冠英的译文和袁枚的译文,让同学们讲讲哪种翻译好,并说明理由,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结合语境进行分析、评估、推论、判断的能力。

  (二)重视观察能力,激活写作灵感

  很多学生作文所选素材千篇一律,文章语言苍白,不能用真情打动人。根源在于平时未能用心观察生活,缺少对自然和社会的感知。中学生的人生阅历虽不丰富,但是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周围的小事,也会从中发掘出深邃的内涵,思维品质也会得以提升。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才是写作的至高境界。罗丹说:“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心去观察、去发现、去记录,处处都有素材,处处都可写入文。笔者要求学生建立观察记录本,把自己所见所闻诉诸笔端,形成所思所考,每周选取感触最深的一次所见,形成一篇500字的小作文。精选优秀的小作文,印发给全班同学,由学生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再由学生本人进行二次升格,最后选入班级刊物《笔者的高中生活》。所以每位同学都有极高的写作热情,积极参与活动,一位同学很有感触地说:“我比以前生活得更加认真仔细了。”

  同时,教师要利用好课堂的主阵地,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文章是生活的反映,主要内容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只有学会观察,才能悟得明白,写得生动,所谓“如无闻见,则无所状”。例如,笔者在讲解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百合花》一课时,事先准备好两枝纯白色的百合花,同学们看到百合花后都能说出它的特点:洁白无瑕。那么,在接下来的课文分析中,学生就能准确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小战士洁白无瑕的高尚情操以及人民对战士的纯洁感情,因为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人情美。

  讲解《故都的秋》一课时正值十月金秋时节,笔者带领同学漫步校园,观察秋季的校园景物,要求同学们完成一篇以“徐中的秋”为题的作文,这次作文涌现了很多篇精彩的文章、段落,字里行间中表现出了同学们对校园的深厚情谊。

  (三)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写作欲望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真实场景的方式,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本节课所学知识的主题。这种全新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代入感,驱动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取决于作文课教师讲了多少写作理论,而在于平时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语文思维,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语文知识架构,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不定期地根据课文内容举行班级辩论会,目的是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统筹分析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等。比如,讲授《雷雨》一课,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关于“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的辩论会,同学们从写作背景、人物性格、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多个视角、多个维度展开充分的论辩,让学生感受思维激荡碰撞的乐趣。清晰的思路、活跃的思维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好的帮助。

  每当有热播电影,笔者会提议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去看,然后要求学生写影评并发布在豆瓣平台上。一旦引来其他人的质疑,年轻气盛的学生自然会从多角度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资料,反驳质疑。“创作”的激情就这样被点燃,辩论的欲望被激发,真知灼见就在争辩中产生了。长此以往,即使没有教师布置作文任务,学生也会有感而发,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感想。

  (四)加强语言表达,牢筑写作之基

  夏丐尊说:“表达之道即为思维之道。”这里的“表达”不仅仅指写作表达,也指语言表达,相比写作表达,语言表达的训练更为重要。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把阅读比喻为“吸收的过程”,把写作比喻为“倾吐的过程”,而倾吐首要的环节便是把想法用语言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

  高中生作文写作如此之犯难,笔者认为,恰恰由于缺少了“说”这一环。试想一个人说话时逻辑不清、没有条理性,抓不住重点,对一件事情表达不出自己的见解,那么他的写作水平又能如何呢?可以说,“说”是“写”的基础,“写”是“说”的升华。然而,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写”而忽略“说”,“说”与“写”的脱节是学生写作水平迟迟未能得到有效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语文课上,笔者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所以笔者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下足了功夫。例如,笔者在讲卡夫卡《变形记》一课时,设计这样一个任务:为了更好地了解主人公变形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请你用第一人称叙述格里高尔变形后的故事,走进这只虫的世界……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劝学》《师说》《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四篇文章是关于读书求学、求师的描述或故事。讲课时,笔者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小到大的读书求学、求师过程中,哪些场景令你深有感触,结合你自己的学习体验,也给大家讲个故事或描述一个情景。

  课后拓展阅读林海音的《窃读记》时,笔者在班级召开一个小型分享演讲会,演讲会题目为“笔者的求学故事”;在学习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时,笔者让同学们续写结尾,分角色表演。学生对这项活动很感兴趣,小组分工明确,自行安排编剧、导演、演员,最终圆满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自主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而且对剧作所反映的社会性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挖掘和认识。

  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独立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注重学生“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笔者作文教学中的种种活动,顺应新课改要求的语文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提升转变的宗旨,注重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合作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最终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高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梅.高中作文教学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J].亚太教育,2016(29):1.

  [2]张伟.提高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作文成功之路,2020(32):71.